飛丞
據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高能所)介紹,科研人員借助我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wèi)星“慧眼”,對X射線吸積脈沖星的一次暴發(fā)進行了詳細觀測,通過X射線能譜首次直接測量到迄今為止宇宙中的最強磁場。
宇宙中,中子星具有強磁場,與伴隨恒星可組成X射線雙星系統(tǒng),在中子星強引力作用下,恒星氣體會落向中子星并形成吸積盤,當磁場較強時,吸積盤上的等離子體沿磁力線落到中子星表面,發(fā)出強烈的X射線輻射。隨中子星轉動,X射線光變會形成周期性脈沖信號,因此這類天體也被稱為X射線吸積脈沖星。大量觀測發(fā)現,這一類天體在X射線輻射能譜上會出現“凹陷”結構,理論認為這是電子在磁場中回旋共振散射造成的,因此被稱為回旋吸收線。吸收線處的能量與磁場強度相對應,研究者據此可直接測量脈沖星表面附近的磁場。
據悉,“慧眼”此次觀測的X射線吸積脈沖星為GRO J1008-57,最早發(fā)現于1993年。在新發(fā)表的研究中,高能所和德國圖賓根大學的天文學家于2017年8月對該脈沖星展開觀測,在X射線能譜90千電子伏特附近發(fā)現了一條回旋吸收線,且觀測置信度高,大于20倍標準偏差。據計算,該回旋吸收線對應的脈沖星表面磁場強度高達10億特斯拉。目前,人類在地球實驗室可制造出的最高磁場強度僅為幾十特斯拉,二者相差數千萬倍。
近日,世界首列由光電磁數字化導向的膠輪低地板列車發(fā)布會在上海舉行。據了解,這列由中車南京浦鎮(zhèn)車輛有限公司研制的數字軌道膠輪電車,是在傳統(tǒng)低地板有軌電車基礎上重新改進設計的。
據介紹,列車采用以電磁標記為主,視覺導航和衛(wèi)星導航為輔的數字化軌道導向方式。車輛通過車載傳感器讀取道路路面上連續(xù)鋪設的磁釘編碼信息,可以實時準確定位車輛,并且控制各個車輪按線路走向轉動。磁釘軌道成本低、可靠性高、免維護、不受天氣環(huán)境影響。車輛還可以實現限速控制、障礙物報警、車身姿態(tài)矯正等多種安全防護功能,同時為司機提供目標速度、自動報站等多種輔助駕駛信息。
此外,車輛采用3輛編組,總長30.5米,最高運行時速70公里,最大載客量302人。整列車配置大容量鋰離子超級電容,續(xù)航能力極高且充電速度快。線路沿線不用設置供電系統(tǒng),供電成本大幅降低。
光電磁數字化導向的膠輪低地板列車適用于城市既有道路上行駛,不需要對現有馬路進行改造。這將大大降低城市交通運營成本,大幅提高運輸效率,是現代城市交通新選擇和對既有交通的運能補充。
據英國《自然·代謝》雜志9月7日發(fā)表的一項醫(yī)學最新研究,美國科學家報告了一種胰島細胞皮下移植的新方法,可以讓Ⅰ型糖尿病動物模型的血糖水平保持穩(wěn)定,并已在部分靈長類動物中測試成功。該研究成果對改善這種自身免疫病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對Ⅰ型糖尿病患者來說,將胰島細胞移植到肝臟中是一種治療手段,但這種療法會導致出血、形成血栓、移植物排斥等并發(fā)癥。皮下移植的位置之所以引起關注,是因為這些位置較易抵達和監(jiān)測,但移植物通常無法存活,因為細胞無法獲得足夠的營養(yǎng)和氧氣。此次,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人員將胰島細胞包裹在一種新的膠原基質內,克服了這一問題,這種基質能幫助細胞在皮下移植后存活。當研究團隊在嚙齒動物模型和少數靈長類動物中測試該技術時,它能讓這些動物維持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正常產生。
可移植的胰島細胞供不應求,由于這種細胞來自供者的遺體,研究團隊認為他們的方法可用于提高其他類型移植細胞的生存力。例如,如果干細胞來源的β細胞也可以進行這種處理,它們或能成為胰島素分泌細胞的一個可再生來源,從而替代Ⅰ型糖尿病患者所失去的那些細胞。研究人員總結稱,盡管仍需開展進一步研究,但胰島皮下移植的出現將為Ⅰ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一種新的治療選擇。
在許多人看來,蠶絲是紡織衣物的材料,但在科學家手中,這種傳統(tǒng)的材料可以作為存儲信息的高科技新材料,植入生命體內。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tǒng)與信息技術研究所陶虎課題組聯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相關課題組,首次實現了基于蠶絲蛋白的高容量生物存儲技術,這也是國際首塊基于天然生物蛋白的硬盤存儲器。
據介紹,這種存儲技術以生物兼容性良好、易于摻雜功能化、降解速率可控的天然蠶絲蛋白作為信息存儲介質,近場紅外納米光刻技術作為數字信息寫入方式。其具體的原理是基于蠶絲蛋白對紅外線的選擇性吸收,利用近場紅外納米光刻技術,在絲素蛋白膜上加工高密度點陣實現數字信息寫入,對點陣成像實現信息讀取。到目前為止,團隊已用這種技術實現了“家蠶食葉圖”“空谷鳥鳴曲”等圖像和音頻文件準確記錄、存儲和“閱讀”的原理驗證。
得益于蠶絲蛋白所具備的自身特性,結合高精度近場快速讀寫手段,蠶絲蛋白存儲器具有諸多優(yōu)勢。它不僅存儲容量大、原位可多次重復擦寫,同時存儲二進制數字信息以及與生命活動直接相關的生物信息、在預設的時間內可控降解,還能在高濕度、高磁場或強輻射等惡劣環(huán)境下長期穩(wěn)定工作?!跋喈斢谌祟愰L期佩戴的‘生命銘牌、可控壽命的‘時間膠囊,蠶絲蛋白存儲器有望在外太空等極端條件下將數字信息和生命信息進行復制保存?!碧栈⒈硎?,未來該技術有望應用于外太空的生命探索領域。
由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深圳農業(yè)基因組研究所主導的一項研究,日前揭示了茶樹群體的系統(tǒng)發(fā)生關系,描繪了栽培茶樹的進化歷史。研究成果為茶樹基因組學研究和育種研究,以及茶樹遺傳和進化研究提供了豐富素材。
研究人員以我國著名的優(yōu)良茶樹品種“龍井43”為材料,克服其基因組高度雜合、重復序列比例高等難題,完成了“龍井43”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的組裝。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發(fā)現了決定“龍井43”發(fā)芽早、產量高以及抗逆性強等優(yōu)異經濟性狀的基因“密碼”。
這項研究發(fā)現,茶樹野生近緣種群是栽培的中小葉茶品種(植物分類上多屬于茶變種)和大葉茶品種(植物分類上多屬于阿薩姆茶變種)的祖先,馴化過程中二者的選擇方向存在差異。我國中小葉種茶樹中的萜烯類代謝基因在芽和葉中表達量較高,這意味著其風味特性更明顯、更豐富。
(編輯 靳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