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智揚 吳小瑩 傅燕虹
周圍型面神經麻痹又稱之為面神經炎,在臨床上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中醫(yī)將周圍型面神經麻痹歸為“口眼歪斜”“口僻”等范疇,該病因是由于患者脈絡空虛、風寒侵襲陽明,致使經氣受阻塞,經筋失調,從而使得筋肌弛緩不收[1]。據相關研究調查顯示,周圍型面神經麻痹發(fā)病率明顯呈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影響人們日常生活。一旦發(fā)生周圍型面神經麻痹,不僅會影響患者面部表情表達障礙,還會出現(xiàn)疼痛、麻木及味覺消失情況[2]。本研究對本院中醫(yī)科門診2018 年7 月~2019 年7 月收治的82 例周圍型面神經麻痹患者采取不同方案治療的結果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7 月~2019 年7 月本院中醫(yī)科門診收治的82 例周圍型面神經麻痹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符合醫(yī)學倫理會批準。將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1 例。對照組男20 例,女21 例;年齡13~74 歲,平均年齡(43.97±17.54)歲;發(fā)病至就診時間4~16 d,平均發(fā)病至就診時間(8.98±4.26)d。研究組男22 例,女19 例;年齡14~75 歲,平均年齡(43.76±17.07)歲;發(fā)病至就診時間4~15 d,平均發(fā)病至就診時間(8.76±4.10)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普通針刺和電針治療,取穴:風池、陽白、絲竹空、翳風、魚腰、太陽、頰車、地倉、顴髎、外關、合谷等。初期淺刺不加電,發(fā)病1 周后改為電針,刺激強度以患者能接受為準,連續(xù)波,留針30 min,1 次/d。治療10 次為1 個療程。
1.2.2 研究組 實施針灸綜合療法治療。普通針刺和電針治療方案與對照組相同。在此基礎上,在患病1 周內對患側耳尖放血,患病1 周后進行梅花針、閃罐游走罐、隔姜灸三種治療,每天只加1 種,三種治療循環(huán)。耳尖放血:取患側耳尖,消毒,用5 號注射針頭針刺出血約10 滴,隔天治療1 次至患病1 周止;梅花針治療:以眼輪匝肌、口輪匝肌、四白至地倉、地倉至頰車4 個區(qū)域為主,用梅花針輕扣至皮膚潮紅,盡量避免過重出血。閃罐游走罐治療:對患側面部肌肉快速閃罐及游走罐,提拉方向從下往上,不留罐;隔姜灸治療:選取患側陽白、顴髎、地倉至頰車區(qū)域行隔姜灸,每個區(qū)域2 壯。治療10 次為1 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臨床療效 療效判定標準:痊愈:治療后,患者面部各區(qū)域功能恢復正常;顯效:治療后,患者面部各區(qū)域功能輕度減弱或輕度聯(lián)帶動作,靜止時候面部肌肉張力對稱正常,用力時上下眼瞼可閉合,觀察口角存在略微下垂;有效:治療后,患者面部各區(qū)域功能明顯減弱,靜止時候面部張力正常,觀察存在輕度不對稱;無效:患者治療后癥狀無顯著改變,甚至加重??傆行?(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3.2 治療依從性 分為完全依從、部分依從及不依從。完全依從:患者積極主動治療,能定時接受治療;部分依從:存在偶爾拒絕治療現(xiàn)象;不依從:患者不積極主動治療,存在拒絕治療現(xiàn)象[3]。依從率=(完全依從+部分依從)/總例數(shù)×100%。
1.3.3 生活質量 使用生活質量量表(SF-36)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主要包括社會功能、情感功能、生理功能、人際關系,分數(shù)越高則代表生活質量越佳[4]。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90.24%高于對照組的73.1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依從性比較 研究組患者治療依從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研究組患者情感功能、人際關系、社會功能及生理功能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治療依從性比較[n(%),%]
表3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分)
表3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中醫(yī)認為周圍型面神經麻痹是屬于“口眼歪斜”、“口僻”等范疇,認為多與患者脈絡空虛、風寒乘虛侵襲其面部經脈,導致氣血運行受阻,經筋失調,使得筋肌縱緩不收。因此,臨床治療該疾病需遵循祛風通絡、疏調經筋治療原則。該疾病主要以單側面部表情肌肉存在弛緩性癱瘓現(xiàn)象,而部分患者甚至出現(xiàn)面部麻木,味覺減退或聽覺過敏等[5]。有相關研究顯示,近些年,我國周圍型面神經麻痹的發(fā)病率明顯有上升趨勢,對人們日常生活及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如果未能得到有效治療,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6]。為探討針灸綜合療法治療周圍型面神經麻痹臨床療效及預后,本研究針對82 例周圍型面神經麻痹患者的臨床資料予以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治療依從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情感功能、人際關系、社會功能及生理功能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周圍型面神經麻痹患者采用針灸綜合療法治療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有效提高其臨床療效。分析原因考慮為:針灸綜合療法針對周圍型面神經麻痹發(fā)病不同階段予以加強治療,在急性期予以耳尖放血有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在后期予以梅花針治療可激發(fā)經氣,予以閃罐游走罐治療可驅邪外出、疏通經筋,隔姜灸治療有溫通經絡、補氣血的功效。綜合療法能根據疾病不同階段發(fā)展規(guī)律而作出相應的調整,因此能提高臨床療效,降低后遺癥的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采用針灸綜合療法治療周圍型面神經麻痹患者,不僅能有效提高臨床療效,還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臨床上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