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良
(中山市石岐中學,廣東 中山 528400)
關鍵字:足球教學;校園足球;教學反思
為提升校園足球教學科研工作水平,探討廣東特色校園足球發(fā)展道路,廣東省教育研究院和茂名市教育局聯合主辦的廣東省中小學校園足球教學研討活動暨茂名市校園足球工作推進會在茂名市新世紀學校舉行。在活動中,廣東省教研員肖建忠教授提出“校園足球”特征中的育人性時,強調核心在育人、重點在育體、基礎在育技,并在如何發(fā)展校園足球的問題中深入、詳盡地闡述了重點在教學。
運動技能學習過程規(guī)律反映了體育學習的原理是指導體育教學的基礎理論。運動技能的形成是一項由簡單到復雜的教學過程,有其階段性的變化規(guī)律。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足球技能學習過程中,應把握運動技能形成規(guī)律,尋找切合實際的教學方法、教學態(tài)度,科學、合理地進行教學?;顒又行そㄖ医淌谝蔡匾馓岢鲞\動技能學習過程規(guī)律,并指出在足球技能形成規(guī)律中,小學階段是從球性、球感到單個技能運用;初中階段是從單向技能發(fā)展到組合技術運用甚至是綜合技能;高中階段必然要發(fā)展到綜合技能運用、技術與技戰(zhàn)術的運用。這樣的延續(xù)性和技術、技能連貫性才是一項運動技能形成的正確方向,也是制定教學設計的大前提。因此,面對初中一年級的學生,本文選擇了發(fā)展學生“腳內側踢球”傳控球能力作為教學設計內容。
設計之初,筆者對初中一年級學生的年齡階段按照教材應達到何種水平以及現實中學生可能達到的實際水平做了綜合考量。筆者又思考到有可能面對足球技能較弱的陌生學生,因此設計課的整體脈絡思路是循序漸進地讓球從靜到動、讓學生從原地控制到移動控制。另外,從技術發(fā)展層面來思考,本課選擇了傳控球,因此無論是準備活動還是基本部分都要圍繞此教學目標來進行,把“傳”和“控”都凸顯出來。同時,根據運動技能學習規(guī)律,初中生應發(fā)展組合技術甚至是綜合技能,而足球的最終指向一定是比賽,因此教學設計要有明確目的,將傳、接、射結合,再佐以娛樂性并滲透比賽意識來調動學生練習的積極性。
從體育課堂組織實施的角度來分析,目前還存在諸多問題。例如,整隊多、站隊久;排隊多、等候長;講得多、練習少;練習密度及強度不達標;教學內容偏向于單項技術無實戰(zhàn)應用情境;技術技能教學方法落后;等等。因此,要想使校園足球獲得長遠發(fā)展,就必須改變體育課堂的現狀,更新技術技能學習,用過程設計、現場調動來促成學生的自由學習空間,盡量符合足球技能形成規(guī)律,實現高效課堂。
體育課堂是運動技術、技能習得的重要陣地。培養(yǎng)和發(fā)展運動能力,不單是一項基本技術的學習,也是在單項技術應用和控制的基礎上發(fā)展身體靈活性、協調性、力量、速度等身體素質,融會貫通于身體活動中。目標統領內容,本次課的教學目標是提高足球的運球、控球及傳接球能力,并能夠靈活運用于復雜的環(huán)境。初一學生已學習且基本掌握腳內側傳控球技術,但穩(wěn)定性和應用水平不夠高,在認知上也意識不到這種基本技術對后期學習的重要性,缺少持續(xù)練習和不斷提高的動力。所以,教師需要創(chuàng)新更多的練習方式,增加難度讓學生有挑戰(zhàn)的心態(tài),能夠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不要急于求成。教學設計中的組織方法需能提高學生參與度,滿足其學習需求,有利于體育興趣的形成,最終促進學生自覺學習,具有持續(xù)的學習力;再有,團隊意識和合作能力是足球運動的精神主旨,在足球初級教學中,需要活躍思路,用不同的組織形式來促進足球的項目特性。
因此,筆者在思考組織形式時,只有在開始部分列隊集合,以確定本次課的常規(guī)及要求,其余時間都避免了整齊的隊列和集合,用散點練習給予學生一些自由度和發(fā)揮空間,用口號、目標、引導等方式創(chuàng)造復雜且實時變化的跑位路線,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跑動,符合足球運動特點,又利于學生在與不同人的合作、配合中體會足球比賽的內涵。
在體育課的結構上,教師會習慣性地把課按照開始部分、準備部分、基本部分及結束部分來備課,思想上雖然都能明確一切以主教材為主,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準備活動與主教材關聯性不強,形成了準備活動與基本部分的技術技能分離,單純?yōu)榱藷嵘矶顒?,而缺少了一種為主教材服務的意識。尤其是像足球這種技術性較強的課,如果只是慢跑一圈、徒手操,無法起到專項熱身作用的。因此,設計課時,準備活動需立足于身體對項目的適應、對技術的過渡、對技能形成的輔助等方面。那么,足球學習中,學生對足球的熟悉是建立與球不斷互動的基礎上,球性的熟悉是后續(xù)接受各種技術學習的基礎,對球的運動形式、運動軌跡及與身體的關系等方面有利于全面促進學生對整個項目的認識。
例如,教學內容需要學生在準備階段快速地熟悉球,且能夠體現控制球的主題,可以選擇在運球和傳接球都比較常用的3 種技術動作:踩球、腳內側敲球、腳底拉球。為讓學生不至于枯燥的原地練習以及與主教材的傳控球中的移動控制球相關聯,首先選擇用一種挑戰(zhàn)和互動的方式來進行,即人動球不動,在每一只球上做單項技術(如踩球)5次,要求在不同的8 只球上完成,這樣學生就需要在球性練習的同時觀察、跑動找球完成任務。通過這樣的設計,希望能在發(fā)展技術的基礎上,增加樂趣、挑戰(zhàn)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發(fā)展在足球運動中的觀察、跑位等能力。其次,挑戰(zhàn)新難度“球隨人動”同樣的3 種技術動作,要求學生移動起來,避開標志物和其他同學,對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聽到“換”的口令要迅速地判斷對象,完成與其他人交換用球,用細微的變化增加一些趣味和難度。最后,過渡到自由運球的階段,從高強度舒緩下來調整狀態(tài),過程中增加一些刺激抓住學生注意力和運動狀態(tài),如要求學生聽到數字找到最近的標志物選擇以上3種練習方式中的任一種來進行繞標志物練習,增強學生運球變向能力和控制能力,同時前后銜接,讓內容有連續(xù)性,讓技術有延伸性。
足球運動的魅力在于比賽,學習技術的最終目的在于能夠參與比賽。面對初中生,需要創(chuàng)造更符合比賽情景的練習環(huán)境來提高技術及滲透比賽意識。在這種思想引領下,日常傳接球的練習也應靈活變化,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調整自己的動作、方向及力度,在不斷的嘗試過程中糾正、調整,找到自己的技術感覺,在愈加復雜的情景下去體會傳接跑動的感覺,讓技術融會貫通于自身的身體運用和協調中。
在主教材“傳控球”的教學中,用4 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步驟來完成。短距離2 人傳接球—長距離傳接球—自選3 種球性練習動作進行變向的傳接球—有球人傳球、無球人跑動接球。而在整個練習過程中,有不同的挑戰(zhàn)目標,如兩人挑戰(zhàn)30 次不失誤;換3 ~5 個搭檔進行各10 次的傳接球;聽到“換”字,無球人立刻換位置找其他人搭檔練習等。所有形式的傳控球都用散點練習,隨時換搭檔、換場地。各練習環(huán)節(jié)的間歇用不同形式的拉伸來降低運動強度,調整學生狀態(tài),整個環(huán)節(jié)都遵循著所有學生一起練習和間歇調整,讓學生有不拘束的練習隊形、不固定的練習對象,在不斷的變化中提高技術。
根據課程標準的進一步改革,課程標準對體能提升做出了較為明確的要求,在體育課中應保留8 ~10min 的體能練習時間。一節(jié)好的體育課整體上應該是練習為主的,其練習密度應達到50%,甚至是70%以上。這種學練已經是一種體能提高的過程,但為了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提高,每節(jié)課的課課練依然必不可少,特別是針對練習內容的補充體能練習尤為重要。因此,教師要準確把握教學內容中的運動強度,了解每項運動技能在發(fā)展身體各項素質的傾向性,在主教材的組織教學的基礎上,設計繼續(xù)發(fā)展的體能訓練或補充性體能訓練,讓整節(jié)課的練習節(jié)奏和內容合理化。同樣,在足球課上為了減少體能訓練的“痛苦”、豐富練習形式、挖掘項目特色,可以巧用不同形式的比賽以達到體能鍛煉的效果。
例如,4 ~6 個標志桶排成保齡球狀成為目標,4 人1 組,一人傳球、一人射門,一人管理標志桶、一人撿球,每射1 個球逆時針輪換位置和角色,依次進行,統計小組在規(guī)定時間內踢倒標志桶的總數;也可4 人組內競爭,每個人統計自己在固定時間內成功踢倒的數量。
校園足球著眼于提高全體學生的體質,培養(yǎng)學生足球興趣,發(fā)展國家足球人口,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養(yǎng)與健康水平。談其發(fā)展之根本在于普及,不在少數人的競賽,因此體育課堂在其中的作用尤為重要。校園足球的實施過程貫穿了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不同的學段,面臨不同年齡層、不同生長發(fā)育階段的學習對象,體育教學的科學性、合理性,教學內容的組織連貫性亟須思考和認真對待。
在教學設計中,首先要重視技術的連貫和漸進;其次要滲透運動項目的價值和意義,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基礎與技術都不能夠達到比賽的水平,但是改變方式、創(chuàng)新形式,潛移默化的體會是基層教師可以思考的方向;最后注重分層教學讓所有學生體驗成就感,基礎的不同決定了參與后的成就感體驗,作為教師要了解學生、掌握實際情況,善于觀察,調整不同學生的學習目標及練習難度,讓學生在體驗成功的過程中愛上運動。
實踐中促成長。作為一線教師,立足體育課堂本身,思考足球課堂的目標,在教學設計中強化技術技能學習重點,不僅是為了一節(jié)課的展示而努力,更是為了探討校園足球發(fā)展中不同層面的體育人如何立足本身,促進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