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濤
第18屆亞運會中國男籃與主要對手防守技術統(tǒng)計數據比較
郭明濤
(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深圳 518055)
通過查閱文獻、觀看比賽錄像,對第18屆亞運會上中國男籃與主要對手在比賽中的防守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表明:中國隊在失誤、補防和外線空位投籃的次數上多于對手,但在整體上與對手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在分析差距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建議。
第18屆亞運會;中國男籃;主要對手;防守技術
在2018年雅加達舉辦的第18屆亞運會上,改革后的國家男籃紅隊參加了本次籃球比賽,隊中唯一有NBA打球經驗的易建聯(lián)未隨隊出征,隊伍以周琦、丁彥雨航等年輕隊員為主,主教練是李楠。中國籃球隊已不再是亞洲強隊,但這些年輕人發(fā)揮頑強拼搏的精神,最終以5戰(zhàn)全勝的成績獲得冠軍,中國籃球隊重回亞洲霸主地位。本文通過對5場比賽的防守數據的對比分析,以及對比賽錄像的分析,找出中國隊與主要對手在防守方面存在的差距,為國家隊今后的比賽和訓練提供理論參考。
第18屆亞運會男籃比賽中,中國與哈薩克斯坦、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中華臺北和伊朗的5場比賽。
1.1.1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期刊網查閱2008-2018年間國內發(fā)表的有關籃球重大比賽分析的文章、專著,從第18屆亞運會官方網站上獲取中國隊比賽的技術統(tǒng)計數據與資料。
1.1.2錄像觀察法
對中國隊參加的5場比賽進行錄像分析。
1.1.3數理統(tǒng)計法
運用SPSS17對中國隊參加的5場比賽中的防守技術統(tǒng)計數據進行分析處理。
表1 中國男籃與主要對手全場緊逼、半場人盯人緊逼及失誤的數據對比(均值)
全場緊逼(次)半場人盯人緊逼(次)失誤(次) 中國對手差值tP2.013.8-11.8-2.726<0.054.414.2-9.8-3.603<0.0514.813.2+1.60.512>0.05
對中國隊與主要對手在比賽中運用全場緊逼、半場人盯人緊逼的次數及失誤次數進行獨立樣本檢驗,結果見表1。在失誤次數上,中國隊(14.8次)與對手(13.2次)無顯著性差異;在全場緊逼上,中國隊(2.0次)與對手(13.8次)存在顯著性差異;在半場人盯人緊逼上,中國隊(4.4次)與對手(14.2次)也存在顯著性差異。
造成中國隊與主要對手在全場緊逼和半場人盯人緊逼次數上存在顯著性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中國隊的后衛(wèi)和外線隊員的運球能力和傳接球能力較弱,而在內線王哲林和周琦等隊員具有身高優(yōu)勢,個人能力比較強,對手為了切斷中國隊內外線的聯(lián)系,多對中國隊的后衛(wèi)進行全場緊逼,或在半場就對中國隊后衛(wèi)和外線隊員進行人盯人緊逼防守,使得中國隊的后衛(wèi)運球組織受到限制,外線隊員傳球不流暢,影響了外線給內線的傳球。這就造成中國隊內外線脫節(jié),進攻不流暢,經常出現(xiàn)后衛(wèi)或外線隊員傳球失誤,或是遭到對手搶斷。由于中國隊隊員的身體素質和對抗性不強,加之國內聯(lián)賽強度不夠,導致個人防守能力弱。在高強度對抗下,為了保持體力完成比賽,中國隊多采用半場區(qū)域聯(lián)防或半場縮小人盯人防守,很少在比賽中采用全場緊逼或半場擴大的人盯人緊逼防守。在失誤次數上,中國隊與主要對手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主要是由于對手多采用保存實力的打法,與中國隊的比賽沒有發(fā)揮出真正實力,致使比賽中出現(xiàn)很多失誤,這才使得失誤次數的差距不大。
表2 中國男籃與主要對手搶斷、蓋帽及搶籃板的數據對比(均值)
搶斷(次)蓋帽(次)籃板(次) 防守進攻 中國對手差值tP5.810.2-4.4-1.846>0.053.23.4-0.2-0.169>0.0523.226.8-3.6-1.023>0.0511.012.8-1.8-0.836>0.05
在比賽中,最能體現(xiàn)防守特征的指標就是搶斷、蓋帽和籃板。由表2可見,在搶斷上,中國隊(5.8次)與主要對手(10.2次)有一定的差距,但差異不顯著。主要原因是,對手對中國隊的后衛(wèi)和外線隊員采用全場緊逼或半場人盯人緊逼防守,并通過夾擊搶斷后衛(wèi)和外線隊員的球,使得中國隊隊員傳接球出現(xiàn)失誤。在防守和進攻籃板上,中國隊(23.2/11.0)與主要對手(26.8/12.8)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但也有一些差距。主要原因是,中國隊缺少姚明、王治郅和易建聯(lián)等籃板高手,搶籃板球的能力比以前降低不少。王哲林和周琦雖然有高度,但搶籃板的意識和身體素質還存在差距,導致?lián)尰@板的能力不如對手。在蓋帽上,中國隊(3.2次)與主要對手(3.4次)差距很小,這主要是因為中國隊的內線有王哲林和周琦,他們在身高方面與對手沒有特別大的差距。
隨著籃球運動員身體素質的提高,在比賽中的對抗越來越激烈,運動員的個人能力也越來越強,單個防守在當今籃球比賽中已不再適用。全隊配合防守在比賽中的運用越來越普遍,亞洲強隊多采用結合人盯人特點的區(qū)域對位聯(lián)防來提高防守的質量。而中國隊由于隊員年輕、體力充沛,多采用人盯人防守和區(qū)域聯(lián)防,但在遇到擋拆時,由于配合不默契,經常出現(xiàn)漏防,需要同伴補防。
表3 中國男籃與主要對手協(xié)防、夾擊及補防次數的數據對比(均值)
協(xié)防(次)夾擊(次)補防(次) 中國對手差值tP3.811.2-7.4-2.821<0.052.25.0-2.8-2.746<0.0511.24.6+6.63.300<0.05
全隊的配合防守主要有協(xié)防、夾擊及補防。由表3可見,中國隊與主要對手在協(xié)防、夾擊及補防的次數上均存在顯著性差異。主要是由于個人防守能力弱及國內聯(lián)賽的防守惰性所致。中國隊隊員在身體素質方面不如西亞隊員,中國隊隊員對抗性較差且腳步移動較慢。為了保存體力完成比賽,中國隊多采用區(qū)域聯(lián)防。
在補防上,中國隊(11.2次)比主要對手(4.6次)多6.6次,說明了中國隊的團隊協(xié)作做得較好,同時也體現(xiàn)出中國隊隊員個人防守能力的欠缺,對手很容易就突破防守,致使隊友不得不過來補防,有時還造成隊友補防犯規(guī)。在協(xié)防和夾擊上,中國隊均不如主要對手,說明對手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比中國隊更強,防守動作規(guī)范,腳步移動較快,隊友間的配合比較默契。而中國隊團隊協(xié)作能力有限,國內聯(lián)賽導致中國隊隊員防守動作不規(guī)范,腳步移動比對手慢很多,同伴間的配合也不是特別默契。很多時候,對手外線進攻隊員很容易就能突破中國隊的防守隊員,中國隊內線隊員不得不放棄內線去補防,導致內線空虛,對手輕松得分。
(1)亞洲強隊防守的主要形式是結合人盯人特點的區(qū)域對位聯(lián)防,多注重戰(zhàn)術的質量而非戰(zhàn)術數量及其變化。伊朗隊多采用多變盯人的緊逼防守,具有極強的壓迫性和攻擊性;而中國隊多采用人盯人和二三聯(lián)防,防守戰(zhàn)術的質量不高且配合不默契,失誤增多在所難免。建議中國隊改變現(xiàn)有的防守理念,一方面提高個人防守能力,另一方面加強團隊防守的默契,形成具有攻擊性的防守體系。擴大區(qū)域聯(lián)防的防守面積,或變固定的區(qū)域聯(lián)防為區(qū)域對位聯(lián)防,多采用全場緊逼或半場人盯人緊逼防守。此外,好的體能和強大的身體對抗力量是防守的基礎,強化個人貼身防守搶打斷球的規(guī)范動作以及快速的腳步移動,增強團隊防守的默契,提高防守的整體水平。
(2)中國隊隊員由于身體素質相對較差,搶籃板的意識不強,不善于堵位及沖搶前場籃板球,即便在比賽中具有身高優(yōu)勢,籃板球依然處于劣勢。建議強化搶籃板的規(guī)范動作訓練,提高搶籃板球的意識,采用新的防守訓練理念。
(3)中國隊隊員與亞洲強隊在身體素質及對抗性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伊朗隊對中國隊員多采用貼身防守,而中國隊隊員自身對抗力量較差,導致傳接球不流暢,失誤增多,突破能力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伊朗隊員身體強壯且對抗性強,多采用突破形式來撕開中國隊的防守,給內線造成殺傷或直接得分。建議改變防守理念,提高中國隊隊員的身體素質,在訓練中多增加一些對抗性練習,提高隊員之間傳接球的能力;改變國內聯(lián)賽中的防守尺度和判罰尺度,鼓勵隊員多采用貼身防守方式;多參加國際比賽,以賽代練提高隊員的體能和對抗性。
[1]朱柏霖.第31屆里約奧運會中國男籃與對手的陣地防守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6(35):236-237.
[2]谷磊,劉毅.基于灰關聯(lián)理論的第30屆奧運會男子籃球比賽技術指標研究[J].體育科技,2015(36):41-43.
[3]龐艷芬.對北京奧運會男子籃球比賽中國隊防守的分析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0):43-45.
[4]金慧娟,呂荷莉,陳志強.第29屆奧運會男子籃球比賽前8名隊運動員身體形態(tài)特征的比較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9(45):25-29.
[5]孫民治.現(xiàn)代籃球高級教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Statistics Data Analisis of the Defensive Technology between Chinese Men Basketball Team and Its Main Opponents in the 18thAsian Games
GUO Mingtao
(Shenzhen Polytechnic, Shenzhen 518055, Guangdong, China)
郭明濤(1983—),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訓練與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