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梁啟超“趣味”美學看老子學說的現(xiàn)代傳承

2020-11-17 20:45嚴詩喆
華夏文化論壇 2020年1期
關鍵詞:梁啟超老子趣味

嚴詩喆

【內(nèi)容提要】梁啟超“趣味主義”美學思想體系,建基于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資源,其中,老子學說占據(jù)舉足輕重的位置?!兜赖陆?jīng)》的“五千言”,并非文藝美學專論,但其中的微言大義,處處隱含充滿審美情調(diào)的哲思。老子學說啟發(fā)并參與梁啟超“趣味”美學的建構。相應的,梁任公構筑的“趣味主義”理論,致力于包括老子學說、中國傳統(tǒng)美學精神在內(nèi)的現(xiàn)代轉化與傳承。

一、引言

老子學說對中國文藝美學的貢獻,歷來存在爭議。

據(jù)太史公《史記》載錄,老子長期擔任周代藏書室的史官?;诖耍献訉m廷殘酷的權力斗爭和腐敗的政治生態(tài),早有深刻體會,因而逐漸領悟、修煉出韜光養(yǎng)晦、歸隱求安的人生哲學。與儒家追求“入世”不同,史官的視角,讓老子對世務看得通透,懂得審時度勢之余,選擇潔身自好、與世無爭、歸于平淡。所謂“知人論世”,對老子人生歷程的了解,有助于更好地體悟道家哲學的審美趣味。

從古至今,老子學說的審美趣味啟發(fā)了一代又一代的文藝、學術工作者。比如:李贄的《童心說》:“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①[明]李贄:《焚書·續(xù)焚書》,岳麓書社,1998年,第98頁。袁宏道《敘陳正甫會心集》:“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學問者淺。當其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無往而非趣也。”②[明]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袁文選》,巴蜀書社,1988年,第66頁。又如本文即將重點討論的梁啟超“趣味”美學思想。

本文將著重探討:梁啟超的“趣味”美學如何汲取來自老子學說的審美哲思,并將其內(nèi)化,繼而轉化,使其得以參與到現(xiàn)代國家建設、社會公民培育等時代議題中?換言之,梁啟超的“趣味”美學如何將道家美學資源進行現(xiàn)代轉化,使其得以傳承、發(fā)展與更新?

二、“無為”之趣味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在老子看來,是圣人所為?!盁o為”“不言”并非消極、被動、什么都不做,而是主張?zhí)幚碚?、實施教化以事物及其發(fā)展本身為重,“輔萬物之自然”,“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只有這樣,才可能企及“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老子認為,儒家推崇的仁義道德、禮法制度,都屬于“有為”,即“下德”的范疇,通過以“仁”釋“禮”,鞏固封建禮法制度,使人民習慣于禮制約束下的生活節(jié)奏和社會秩序。由于儒家禮制的服務對象是當權者,而非人民,因此,人民哪怕自我修煉至“從心所欲不踰矩”,依然違背了自身發(fā)展的天然規(guī)律,儒家的“有為”恰是對生命自然軌跡的干擾和破壞。

受道家思想啟發(fā),梁啟超提出“為而不有主義”,即“不以所有觀念作標準,不因為所有觀念始勞動”。不同于世俗生活以報酬、收益為目的從事勞動,梁啟超的“為而不有”以勞動本身為目的,即“為勞動而勞動”,“為生活而生活”,勞動和生活本身恰是生命價值的實現(xiàn)途徑和基本體現(xiàn)。任公稱之為勞動和生活的“藝術化”。結合“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復歸于嬰兒”“見素抱樸”等觀點,梁公指出,“為而不有”主義“可使世界從極平淡上顯出燦爛”。這當中隱含著自然、本真、淳樸的審美趣味,是其“生活于趣味”主張的精髓所在。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保ā独献印返?3章)王弼注曰:“以無為為居,以不言為教,以恬淡為味,治之極也。”“無味”并非沒有味道,恰恰相反,是“味”的最高境界,是審美的境界?!暗乐隹冢跗錈o味……用之不足既?!保ā独献印返?5章)“道”的言說,不像美食、美樂那樣,能帶來實時的感官愉悅,“道”是恬淡無味的,卻內(nèi)含不可窮盡的妙趣。合于“道”的境界便是審美的境界,“無味”“無為”屬于審美的范疇,是一種獨特的美學趣味。

梁啟超在《美術與生活》一文中提出“生活于趣味”的主張。平淡生活中如何品出趣味?他提出趣味的三種來源:第一,對境之賞會與復現(xiàn);第二,心態(tài)之抽出與印契;第三,他界之冥構與驀進。①金雅:《中國現(xiàn)代美學名家文叢·梁啟超卷》,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0-12頁。

第一種,想象這樣的情景:傍晚時分,一天的工作告一段落。不經(jīng)意抬頭,落日的余暉將天邊的云霞染出絢爛的光彩,讓你欣然自得,豁然開朗。將這樣一幅圖畫記在腦中,不時回味、欣賞,便可獲得趣味的更新。這便是“對境之賞會與復現(xiàn)”,陶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正是典型一例。

第二種,心態(tài)之抽出與印契,大約是“找到共鳴”之意。比如,曾點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笨鬃釉唬骸拔崤c點也!”這種“不約而同”的默契,即所謂“抽出”與“印契”之趣味。

第三種,他界之冥構與驀進,即“放空”、冥想。通過想象,使思緒超脫于現(xiàn)實、俗物,一嘗精神自由的樂趣。所謂“文學家的桃源、哲學家的烏托邦、宗教家的天堂凈土”,莊子的《逍遙游》、屈原的《遠游》,均屬此類。

以上三種屬于一般人在日常生活即可獲得、領略的趣味。那么,美感比普通人更敏銳的藝術家、文學家,對于“淡中識趣”又有怎樣的獨特體驗能夠與常人區(qū)別或分享呢?在梁啟超的“三大作家批評”中,陶淵明占有一席之地。陶潛是中國古代田園詩的鼻祖,老子“味無味”“以恬淡為味”的精神,在他的作品中能夠刻畫、詮釋出來。梁啟超認為,陶淵明“最能領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覺人生的妙味”,即便物質(zhì)生活匱乏,仍能安貧樂道,在勤勞的耕作中,感受精神的自由與快樂。因此,“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一個人”。

在梁啟超看來,陶淵明“能領略”的特點,與其任真自得的人格精神密不可分。他在《陶淵明之文藝及其品格》一文中,圍繞陶潛三大人格特質(zhì)展開論述:真率,能領略,“自然”的人生觀。梁氏認為,陶淵明是“真人”,因而才有“真文藝”。

無獨有偶,陶淵明“能領略”的特質(zhì),美學家朱光潛也留意到了。在朱光潛看來,“領略趣味”是一種能力,一半源于天資,一半則憑借修養(yǎng)。“靜”主要指“心界的空靈”,只有給心靈留下空間,才有能生趣味的余地。他在談論“靜趣”①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華書局,2013年,第16頁。的觀點時,特意引用了陶淵明在《時運》和《飲酒》中的句子。前者是:“山滌余靄,宇曖微霄。有風自南,翼彼新苗?!焙笳邽椋骸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泵鎸ψ匀恢?,內(nèi)心寧靜空靈,才能領略其中趣味,也方能生發(fā)靈感,將才氣用語言編織成精品之作。陶淵明本身是一個具備“靜”之修養(yǎng)的人,因而能夠領略普通人捕捉不到的“靜趣”,成為怡然自得、快活無憂之人。“雖寫窮愁,也含有翛然自得的氣象”,②金雅:《中國現(xiàn)代美學名家文叢·梁啟超卷》,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01頁。梁啟超此論恰到好處。

率真本性源于天資;而領略趣味的能力,除先天條件外,還有賴后天的培養(yǎng);人生閱歷的加持,更逐漸塑造、形成陶淵明“自然”的人生觀。梁任公說:

愛自然的結果,當然愛自由。淵明一生,都是為精神生活的自由而奮斗。斗的是什么?斗物質(zhì)生活?!稓w去來辭》說:“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又說:“以心為形役?!彼X得做別人奴隸,回避還容易,自己甘心做自己的奴隸,便永遠不能解放了。他看清楚耳目口腹等等,絕對不是自己,犯不著拿自己去遷就它們。③金雅:《中國現(xiàn)代美學名家文叢·梁啟超卷》,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04頁。

批評世人沉迷感官享受,老子有一句名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老子勸誡世人:警惕被物質(zhì)生活所奴役。陶淵明的價值判斷和人生選擇,處處體現(xiàn)對老子、道家思想的遵從與實踐:拒絕在官場、為俗務“口腹自役”,拒絕讓精神世界臣服于有形物質(zhì)。道家“不為外物所累”“物物而不物于物”的思想,在陶潛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并發(fā)揮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

至于梁啟超,他的“趣味”美學建構,離不開老子、道家崇尚自然的理念,也深受陶淵明“田園美學”的影響,內(nèi)中包含拒絕“心為形役”“為外物所累”的精神。他在演講“教育家的自家田地”中說:

燕窩魚翅,或者真比粗茶淡飯好吃,吃的時候果然也快活,但快活的不是我,是我的舌頭。我操多少心弄把戲,還帶著將來擔驚受怕,來替這兩寸來大的舌頭當奴才,換他一兩秒鐘的快活,值得嗎?綾羅綢緞掛在我身上,和粗布破袍有什么分別,不過旁人看著漂亮些,這是圖我快活呀,還是圖旁人快活呢?須知凡物質(zhì)上快活,性質(zhì)都是如此,這種快活,其實和自己渺不相干,自己只有賠上許多苦惱,我們真相信“行樂主義”的人,就要求精神上的快活??鬃拥摹帮埵枋筹嬎?,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顏子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不改其樂”,并非騙人的話,也并不帶一毫勉強,他們住在“教育快活林”里頭,精神上正在高興到了不得。那些舌頭和旁人眼睛的玩意兒,他們有閑工夫管到嗎?①林志鈞:《飲冰室文集之三十九》,中華書局,1936年,第13-14頁。

陶淵明“不以心為形役”、拒絕“口腹自役”、追求精神自由、保守自然本真的人生價值,繼承、體現(xiàn)了老子學說與道家精神,更啟發(fā)、影響了梁啟超對“趣味”美學精神的理解。陶淵明的文學趣味,是對老子“為無為,味無味”審美哲思的極佳詮釋,二者可謂實踐與理論之結合,共同作用于梁啟超“趣味”美學思想的建構與形成。

三、“道法自然”的趣味

天地生生不息,和諧有序,體現(xiàn)內(nèi)在和諧之美?!肮实来螅齑?,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保ɡ献印兜赖陆?jīng)》第34章)老子主張人生應效法天地自然,其精神哲學與道德哲學在此基礎上達到高度統(tǒng)一:精神世界向人格境界生成與升華,倡導精神生活的高貴和價值應與人生意義相結合,而不是以否棄現(xiàn)世人生為代價。老子強調(diào)道是萬物的始基,是精神性的本體,然而它又與具體事物相結合。老子哲學的最高理想是“道”,符合道就是美的,也是善的,反之亦然。道是一種精神性的本體,它具有“無狀之狀,無物之物”的特征,真正的美是無形的精神之美,而不是像儒家制禮作樂時的五音繁會、鐘鼓齊鳴。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②[魏]王弼、樓宇烈:《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中華書局,2012年,第112-113頁。

所謂“希聲”,即“聽之不聞名曰?!保ɡ献印兜赖陆?jīng)》第14章),這是一種微妙無形、最高境界的美,它是需要審美者調(diào)動想象、知性與情感諸種心理因素才能品味、領略到的極美之境,區(qū)別于刺激感官欲望為務的音樂和強制人聽從、服膺的廟堂之樂。

老子的“無為”思想,建立在“道法自然”,即“自然主義”的基礎上。他將這個理論從自然推導到政術,由此提出的觀點,歷來爭議不斷。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③[魏]王弼、樓宇烈:《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中華書局,2012年,第167-168頁。

這一章的爭議,集中在“明”“愚”“智”幾個關鍵詞的理解上。關于“明”,王弼注曰:“多(見)巧詐,蔽其樸?!焙由瞎唬骸懊鳎稍p也。”可見,“明”在此處為貶義,解為“巧詐”意。范應元曰:“不循自然,而私意穿鑿為明者,此世俗之所謂智也?!笔浪字兴^“明”和“智”,在此皆為貶義。那么“愚”又如何?“‘愚之’者,非欺也”,“使淳樸不散,智詐不生”,“愚”在此被解讀為“欺詐”的反面、對立面,是“淳樸”的近義詞。老子認為,百姓之所以難以治理,是因為他們自以為聰明的巧詐之“智”太多。百姓的巧詐從何而來?——正是為了抗衡、對付統(tǒng)治者的剝削、欺壓而產(chǎn)生。所以老子說:“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薄?梢姡耙灾侵螄睂崬椤耙郧稍p治國”之謂。

梁啟超在《老子的學說》一文中,對這一章引起的爭論,表達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他認為,老子不光要愚人,還要愚自己。所謂愚,即絕圣棄智,將那些自以為圣、智的欺詐利巧、奸邪刻薄的算計、機心放下。梁公在此沒有評判老子觀點的對錯,而主要思考能否付諸實踐、使之成為現(xiàn)實。他指出,人由愚變智是可行的,但從智變愚則恐怕有違自然發(fā)展的規(guī)律。無論如何,老子、道家思想的存在和發(fā)展,恰能與儒家學說抗衡、互補,起到平衡社會文化氛圍的作用。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老子對于真正有價值的學問,是鼓勵人們?nèi)W習、增進的,這不是他愚民、愚己的角度和方向。為道日損,減損到無為的程度,方能無不為。換言之,老子主張減損的,不是對人有益的真學問之智,而是使人產(chǎn)生多余、有害的算計、欺偽、巧詐之心的自以為是之智——實則愚不可及。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這原本并非專門的文藝美論,但其中蘊含的哲思又能引發(fā)審美的趣味。無為、無味皆合于道,與此相反的審美取向則是: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①[魏]王弼、樓宇烈:《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中華書局,2012年,第27-28頁。

這也是容易引起爭議的一章,很多人將此理解為:完全否定聲律、色彩的作用,是一種極端、片面的觀點。不過,在梁啟超看來,這一章正好從另一視角佐證其“生活于趣味”的美學理論。上文討論到,所謂“生活于趣味”,是指在習以為常的平淡生活中領略審美趣味。這種趣味的產(chǎn)生,并不依賴感官的刺激,而取決于發(fā)自內(nèi)心地體會和領略崇高的審美境界,將自己的情感與美境合而為一。如何能夠保持對美趣的敏銳觸感?梁啟超著重提到文學、音樂、美術這三種“利器”。這三種“利器”,指的是能夠陶冶、養(yǎng)潤性情,鍛煉、保養(yǎng)感覺器官,高雅、有益身心的藝術,而不是老子提到的,令人“目盲、耳聾、口爽”的“五色、五音、五味”?!拔迳?、五音、五味”對感覺器官的刺激是過度的、有損害的,不僅不會提高感知、欣賞高雅美趣的能力,還會適得其反,毀損感覺器官的正常功能,使其越來越鈍,越鈍則越需更強刺激,由此帶來惡性循環(huán),造成難以逆轉的傷害。

在此,老子內(nèi)涵審美情調(diào)的哲學思想啟發(fā)人們:凡事都需把握“度”、合于“道”,盡量避免“過”或減少“過”的情況發(fā)生。這樣的思想可以在政治、學術、審美、生活等多領域、多方面應用、融通。老子學說雖非文藝美學類專論,但處處體現(xiàn)、契合、喚起審美情調(diào)與趣味。

四、創(chuàng)造與分享的樂趣

老子《道德經(jīng)》最末章有這樣一句:

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①[魏]王弼、樓宇烈:《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中華書局,2012年,第192頁。

關于“圣人不積”,吳澄曰“虛而無有”,范應元釋“虛心應物”,蘇轍解“圣人抱一而已,他無所積也”?!笆ト瞬环e,虛而無有”,不是一無所有之意,相反,是什么都有了。“以積為有,所應有限”,常人認為是“有”而想要去“積累”的或有形(物質(zhì)上的)或無形(精神上的)之“物”,恰是圣人眼中最為“有限”的東西。需要注意,圣人“不積”“虛而無有”“虛心應物”的關鍵實在于“抱一”,“不積”內(nèi)含“不有”和“抱一”兩層含義,只有在“不積”的同時,把握“一”的籌碼,也即“道”,并一如既往地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則,才能“所應不窮”,以不變應萬變。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一直變換不同的角度、方式來解析法自然之道的循環(huán)。以末章此句為例,從圣人—施與者的角度來看,不有、抱一之為是無窮、物之極的開始,直至抵達愈有、愈多的無窮之境。目標達成后如何?末章最后說,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即保持不爭、不有、抱一的心態(tài)去為,回歸無窮的初始狀態(tài)、開始新一輪的循環(huán)。能夠法自然、合于自然之道的循環(huán),便是良性循環(huán)。值得注意的是,為推動效法自然之道的可持續(xù),圣人為而不有、功成而弗居的不爭心態(tài)十分關鍵。即便初步達到愈多、愈有的良性效果,仍必須將不爭的心態(tài)持續(xù)踐行,否則這一循環(huán)隨時可能被打破、消解。這是《道德經(jīng)》一直在強調(diào)的通理式邏輯。

如前文所述,老子為無為哲思和味無味美趣互通,“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也能運用到審美領域中。在《美術與生活》一文中,任公主要針對兩類人群來討論生活于趣味、生活于美術(即藝術):其一,供給美術的美術家;其二,享用美術的美術人。所謂美術人,是指對美的感受力不及藝術家的普羅大眾、普通人。對于他們,梁公不要求能夠創(chuàng)造、供給藝術作品,只希望他們多去領略、感受趣味,尤其可以通過享用美術的方式,鍛煉感覺器官,增加對趣味感受的敏銳度,從而實現(xiàn)生活于趣味、生活的藝術化。至于供給美術的美術家,既然他們對美的感知遠銳敏于常人,能夠領略普通人感知不到的趣味,自己領略夠了,還將唾余的通過藝術作品的形式分贈給常人。如此一來,他們的趣味不僅不會減損,還會因持續(xù)鍛煉感覺器官,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的不斷發(fā)揮,成就更多、更具生命力的作品。這恰好與老子“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的審美哲學互證。

除了審美領域,“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還被梁啟超借鑒到教學領域。他在演講“教育家的自家田地”時,闡釋了自己的教學趣味。在他看來,教育家所做的不外乎兩件事:一是學,二是誨人。學是自利,誨人是利他。在各行各業(yè)中,能夠自利與利他不沖突的,已屬難得。對于教育,二者不光不沖突,還相得益彰:

一面誨人,一面便是學,一面學,一面便拿來誨人,兩件事并作一件做,形成一種自利利他不可分的活動。對于人生目的之實現(xiàn),再沒有比這種職業(yè)更為接近更為直捷的了。①林志鈞:《飲冰室文集之三十九》,中華書局,1989年,第11頁。

梁啟超認為,要實現(xiàn)人生目的,不外乎利己、利他兩項,利己大致對應其人生觀的趣味,利他則對應責任心一項。教育家以研究自己所好之學問為樂,教學工作對他們來說實為一種活動、兩重趣味。

教育家的樂趣,好比栽種花卉,看著自己親手培植的花卉一天天成長,發(fā)芽、長葉、含苞待放、花開爛漫……自己也能從中得到別樣的妙味和樂趣:

學生變化的可能性極大,你想教他怎么樣,自然會怎么樣,只要指一條路給他,他自然會往前跑。他跑的速率,常常出你意外,他們天真爛漫,你有多少情分到他,他自然有多少情分到你,只有加多,斷無減少……②林志鈞:《飲冰室文集之三十九》,中華書局,1989年,第12頁。

教育家“為人愈有,與人愈多”的“好處”“便宜”能顯著體現(xiàn)在“教學相長”上?!敖倘缓笾А?,不滿足于已有的教材和教學內(nèi)容,不斷鉆研,尋求對新問題的解答,對新學問的發(fā)掘,這對于學術水平的提升很有好處。所以,梁啟超說:“只要誨人不倦,自然會學不厭?!毕喾?,“只要學不厭,自然會誨人不倦?!辈粩嘌芯啃聦W問,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與學生討論、交流、切磋,“和學生賽跑”,學生聽著有趣味的同時還日有長進,教育者又怎么會倦呢?當然了,如果敷衍“誨人”的工作,拿著十幾年前的陳腐教材,每次教授都說同樣的話,卻是想不倦都難。因為“教然后知困”而“學”,這是對教育工作的“責任心”,帶著問題、從學術中尋找答案的過程,則充滿了“趣味”,所以“責任心”和“趣味”是統(tǒng)一的。因為拿著“和學生賽跑”的精神去做學問,每教一次課,便當作增進學問的好機會,這是對為學的“責任心”,教材內(nèi)容和教授方式不斷更新,每一次教課都摩擦出新的“趣味”,“責任心”和“趣味”同樣是統(tǒng)一的。從這里可以看出,教育和學問有著互相促進的積極作用。將得來的學問教予學生,不僅不會讓學問減損、讓自己有所損失,反而能夠借此機會不斷鞭策自己,就像藝術家進行創(chuàng)作一樣,學者、教育家能夠在鉆研學問的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時常想著把握每一次鍛煉、鞭策自己的機會,在學術上自我雕琢,力求更進一步、更上一層樓。“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的道理從中輕易可見。

在《道德經(jīng)》中,與“為而不有”相關之表述很多,如本節(jié)一直討論的第81章,不積,為人,與人,不爭,恰是“為而不有”之意。稍有不同的是,81章交代了不有之為后愈有、愈多的效果,以說明這種做法的重要意義;并同時指出:法自然而為、功成以后的不有,不恃,不宰,不爭,恰是自然之道得以良性循環(huán)、持續(xù)的關鍵,也是一般統(tǒng)治者最難做到之處。不管做到的程度如何,必須承認,創(chuàng)造和占有這兩種潛藏于人天性的內(nèi)在沖動,是同時存在的。因此,英國哲學家羅素借用老子“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思想,來闡釋自己的社會改造論時,才會提出“讓創(chuàng)造潛能得到最充分的發(fā)揮,同時將獨占潛能的影響限制在最小范圍內(nèi)”①袁剛、孫家祥、任丙強:《中國到自由之路:羅素在華講演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3頁。,這大概是羅氏所能想到的一個協(xié)調(diào)、折中之法。

五、余論

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梁啟超對老子學說采取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在早期的《自由書·論成敗》中,梁公批評老子不為天下先思想、對中國歷史和社會的毒害。他說:“老子曰‘不為天下先。’蓋為天下先者,未有不敗者也。然天下人人皆畏敗而憚先,天下遂以腐壞不可收拾……然后嘆老氏之學之毒天下,未有艾也?!雹诹簡⒊骸讹嫳液霞<诙浴?,中華書局,1936年,第3頁。當時的梁啟超投身政治活動、社會建設,致力于借鑒西學以新民、救國,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落后元素,比如老子一類出世、消極的學說,持批判或反對態(tài)度。1918年,梁啟超宣布退出政壇,隨后游歷歐洲長達一年多。彼時,歷經(jīng)一戰(zhàn)洗禮的歐洲,物質(zhì)和精神遭受巨大破壞,人民開始深刻反思自己的文化。梁啟超的思想由此受到巨大沖擊、發(fā)生扭轉性變化。這個變化恰好體現(xiàn)在他后來趣味主義美學的主張、論述中。對于老子,梁公從早年的痛批轉為高度贊揚,甚至稱其為大圣。隨后寫下《老子哲學》一文,展現(xiàn)對老子思想精神的考察、研究成果。待之后寫下趣味美學文章《知不可而為主義和為而不有主義》之時,他已將老子思想和一直尊崇的孔子、儒家學說相提并論,同視為值得在現(xiàn)代中國傳承的古代文化資源,用以支撐趣味主義美學的建構。

老子哲學蘊含的美學精神,對梁啟超趣味美論的啟發(fā)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梁氏從審美、趣味的角度解讀老子的哲學思想,并運用到自己趣味美學的建構中,更是對老子美學精神的現(xiàn)代傳承、轉化與更新。老子《道德經(jīng)》雖非文論專書,但處處蘊含著審美情調(diào)和趣味。他將為無為與味無味相聯(lián),從審美維度拓展了無為這一典型道學概念的內(nèi)涵、意義和價值,對后世啟發(fā)、影響深遠。

猜你喜歡
梁啟超老子趣味
梁啟超的開場白
梁啟超:“我已經(jīng)是流亡的經(jīng)驗家了”
午睡的趣味
智者老子
妙趣橫生的趣味創(chuàng)意
趣味型男
讓你HOLD不住的趣味創(chuàng)意
尋找老子【三】
老子
有感梁啟超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