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轉型語境中主流媒體新聞評論引導力的困境與提升路徑

2020-11-17 14:48:33宋守山
中國記者 2020年7期
關鍵詞:輿論話語

內容提要 主流媒體不僅是信息傳遞的渠道,也是信息邏輯與社會邏輯共同作用下的輿論引導者、價值凝聚者。凝聚共識、構建認同是主流媒體新聞評論引導力實現的話語指向。轉型語境中,主流媒體新聞評論話語的闡釋能力以及引導能力面臨著新挑戰(zhàn),基于此,依托制度調適、提升話語權力,加快媒體融合、提升話語能力,增強話語效力、優(yōu)化社會治理則成為提升其引導力的合理路徑。

在當前的轉型語境中,作為一種表達觀點的新聞體裁,新聞評論的重要性持續(xù)增強。一方面,在媒體融合不斷推進的過程中,伴隨新聞話語表達形態(tài)邊界的漸趨模糊,新聞評論融入多媒體的傳播環(huán)境,與其他新聞形態(tài)漸次融合,成為新媒體內容呈現的重要形態(tài)。另一方面,伴隨媒介技術對個體言論表達的不斷賦權與賦能,以及公眾依托社交媒體進行觀點與訴求表達,導致新聞評論在新聞表達、價值傳遞、引導輿論中作用日益凸顯。

轉型語境中主流媒體的新聞評論無論是在文本的呈現形態(tài)、價值的聚合方式還是傳播的方式與渠道,都隨之不斷變化,這也引發(fā)了當前主流媒體新聞評論的引導力困境。如何應對這種挑戰(zhàn),有效提升主流媒體新聞評論的引導力,成為新聞評論更好地發(fā)揮社會功能的重要議題。

一、轉型語境引發(fā)主流媒體新聞評論引導力困境

中國社會的轉型語境不僅包括社會結構的變化與調整,也包括媒介技術所引發(fā)的媒體話語權力格局的變化。這一語境下,新聞評論的話語主體更加多元,這一方面壯大了新聞評論的陣營,另一方面也同時削弱了主流媒體新聞評論的話語權力、能力及效力。

1.技術轉型重構新聞評論話語權力

一是新聞評論話語權力多元。這是從“行政賦權”到“技術驅動”引發(fā)的必然結果。在傳統(tǒng)語境中,新聞媒體更多呈現為宣傳系統(tǒng)的一部分,媒體人是“黨的新聞工作者”。新聞評論話語權的行使,帶有濃厚的行政賦權色彩?!靶侣勗u論”也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被視為是上級意志的表達與傳遞,相對于其他新聞體裁具有更高的權威性。特別是“社論”這種高規(guī)格的新聞評論,不僅被解讀為媒體態(tài)度的表達,更被視為其主管、主辦單位的態(tài)度。但是,在新的傳播環(huán)境中,技術權力不斷上升,新聞評論面臨著從“權力的媒介”向“媒介的權力”轉型,與之相對應,新聞輿論引導力開始從“行政賦權”“話語驅動”向“技術驅動”轉變。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商業(yè)媒體平臺借助經濟及與技術的雙重優(yōu)勢不斷強化自身平臺建設,話語能力持續(xù)增強。在經濟上,商業(yè)平臺通過補貼等多種方式刺激用戶內容生產,讓內容創(chuàng)業(yè)在商業(yè)資本的驅使下一度成為資本的新風口。在技術上,商業(yè)平臺依托技術力量,滿足了“用戶”對評論表達的需求。這不僅帶來信息傳播形式的變化,也形成了新的話語能力聚集方式,成為公眾獲取新聞、表達觀點的新興渠道。這些活動都使得傳統(tǒng)媒體在公眾日常新聞獲取中占比大幅降低,這最終導致傳統(tǒng)媒體通過獲取“公眾信任”形成話語權力的能力日漸削弱。

話語權力主體多元導致社會輿論場日益復雜。伴隨媒介技術對傳統(tǒng)編輯終審權的突破,社會公眾基于評論表達形成輿論熱點。在社會權力的運行過程中,由行政權力導致的“政治問責”與媒體輿論導致的“公眾問責”交織并行,致使在中國社會治理體系的構建過程中,新聞評論的作用及地位不斷提高。但是,這種新的輿論生態(tài)并非都是健康而積極的。一些惡意迎合公眾趣味的互聯網“大V”言論的負面影響已經不止一次地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對于主流媒體而言,發(fā)揮好輿論引導功能,不只是一種“應然”,而是應成為一種“必須”。

二是新聞評論話語能力不斷被重構。主流媒體新聞評論引導力的“受力”對象是受眾。在傳統(tǒng)的主流媒體話語能力構建中,尊重受眾、研究受眾、突出受眾,并以“受眾導向”選擇不同的信息呈現形態(tài)和傳遞方式,是主流媒體話語能力建設的核心路徑。比如,基于讀者對象以及話語內容的重要程度而將新聞評論分為社論、評論員文章、署名評論等多種表現形式;基于載體的變化,出現了廣播評論、電視評論等多種形式;基于社會結構的變化,“時評”的數量顯著增多。這些傳統(tǒng)媒體新聞評論呈現形式的變化,客觀上都提升了其引導能力。

對商業(yè)平臺的過分依賴還會導致主流媒體新聞評論的表達并沒有真正地進行媒體融合,而是僅僅將新媒體平臺作為分發(fā)渠道而存在,受眾依舊是被動的接受者。在此背景下,主流媒體自建客戶端有利于強化話語的自主權,強化話語輸出。

“新媒體”新聞評論將對受眾的“重視”提升為由受眾“主導”。一方面,依托新興媒介技術,新媒體提供了新聞評論發(fā)表與傳播的平臺,允許用戶參與內容生產。不斷優(yōu)化的評論平臺產品設計,提升了用戶的“評論表達”體驗。另一方面,技術強化了新聞評論與用戶之間的“連接”與“抵達”。在評論話語的傳播中,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分發(fā)與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算法推送相互融合,不斷增強評論內容與用戶之間的聯結。相對于新媒體新聞評論話語能力的增強,傳統(tǒng)媒體新聞評論的傳播范圍卻出現了萎縮,其與目標受眾之間的距離不斷增大。在市場化的媒體環(huán)境中,傳統(tǒng)紙媒基于影響力提升的目的和廣告經營的需要,實現了從“郵發(fā)”到“自辦發(fā)行”的變革,通過覆蓋面的擴大以及“抵達”的強化,一度增強了新聞評論與用戶之間的連接。但是,在新技術沖擊之下,傳統(tǒng)媒體經營能力不斷降低,發(fā)行量大為縮減,不少紙媒回到“郵發(fā)”的傳統(tǒng)發(fā)行模式。對于主流媒體而言,發(fā)行量的降低并不僅僅意味著讀者的收縮、廣告價格的降低,更為重要的是這會導致傳統(tǒng)主流媒體新聞評論難以實現用戶有效抵達,引導力的實現與“認同”的構建自然也就難以談起。

2.社會深度轉型增大輿論引導難度

一是社會的分層與利益多元。當前主流媒體新聞評論引導力提升的訴求來源于多重轉型而帶來的新挑戰(zhàn)。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大潮中砥礪奮進的中國,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功、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這被視為“質的意義上的社會整體嬗變”[1]。而伴隨改革進入深水區(qū),出現了不同地區(qū)、行業(yè)發(fā)展逐漸失衡,社會呈現出分層狀態(tài)。這一過程中各種社會矛盾疊加,并以各種方式高密度、多頻次呈現,不同群體與個體的利益、訴求亦復雜多變,此前業(yè)已形成并取得廣泛共識的用以維系社會穩(wěn)定的價值體系遭遇挑戰(zhàn),社會價值日益多元,社會輿論燃點逐漸降低,群體事件層出不窮,因此,輿論引導與價值凝聚方式亟需優(yōu)化。

在當前的輿論場中,對于“渠道”“技術”的過分強調使得互聯網中的評論話語表達呈現出淺表化趨勢,導致在重大突發(fā)事件中,新聞評論引導力面臨“有流量、無導向”的危險。但是,在以算法為分發(fā)驅動的傳播語境中,新聞評論內容質量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二是價值傳遞訴求新方式。隨著社會變革,人們的生活場景發(fā)生變化,“社區(qū)”取代“單位”成為公眾生活的主要物理空間。這一變化對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重要影響,這其中也包括信息的傳遞、輿論的引導以及價值的聚合。特別是互聯網“原住民”已經習慣基于互聯網的信息傳遞、話語表達,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對自我與社會的認同,此前自上而下的社會動員方式日漸式微。價值離散、文化多元、引導乏力等現狀都迫切要求有一種新的、行之有效的價值傳遞與輿論引導方式,以充分調動公眾的積極性、增強社會凝聚力并形成上下齊心的改革合力,實現國家意志與個人意識的有效統(tǒng)一。但在現實中,以認同構建為指向的傳統(tǒng)媒體在感染力、吸引力等方面存在欠缺,這也影響了主流媒體新聞評論話語效力的產生與實現。

三是對外傳播面臨新局面。社會深度轉型的外部環(huán)境表現為中國開始深嵌于全球化進程中,開始“從亞洲文明中心走向世界大國”。[2]外部“開放”與內部“改革”一起,成為“現代化”的重要表征。伴隨著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日益成為國際社會體系中活躍的一員。雖然中國的對外傳播以展現立體多彩的中國為訴求,但是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意識形態(tài)滲透與價值輸出并未改變。伴隨改革開放的深入、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以及傳播方式的變化,西方的意識形態(tài)不斷通過新興媒介以制造輿論的方式加強了對中國大眾關于其政治制度、價值理念的傳播。這些都導致中國主流媒體新聞評論基于認同訴求的引導力實現的難度增加。

二、主流媒體新聞評論引導力的提升路徑

新聞輿論工作關乎“治國理政”“定國安邦”。主流媒體新聞評論引導力提升的訴求來源于社會的現代化轉型,其效力的實現在于圍繞這場深度轉型所進行的“言語行為”。本質上,主流媒體新聞評論引導力提升不僅是對中國社會現代化轉型中“認同”訴求的積極回應,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主流媒體新聞評論引導力的提升,既是適應外部媒介技術變化的豐富話語表達,提高其引導與構建“認同”的話語能力的過程,也是其實現現代化轉型的過程。

1.依托制度調適,提升話語權力

一是強化“賦能”思維,優(yōu)化政治賦權。新聞評論經由政治賦權,增強引導力、強化與民眾的良性互動,促進“認同”的形成,這既是其自身融合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政治使命的必然要求。但是,權力優(yōu)勢所帶來的“身份背景”,并不完全代表著評論話語的效力優(yōu)勢。作為政治文明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評論話語權力的現代化實現則表現為實現方式的現代化,也就是要把權力優(yōu)勢轉化為效力優(yōu)勢,這集中體現為在引導力的實現過程中從“賦權”到“賦能”的傳媒治理方式轉型。在對新聞評論話語表達的管理中,盡可能地減少“命題作文”,甚至直接對其話語表達進行過多干預,而是將著力點變?yōu)閷χ髁髅襟w競爭機制、體制的制定與保障,不斷在政策上打破行政壁壘、區(qū)域壁壘及行業(yè)壁壘,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競爭為驅動的現代管理機制與體制,進行媒體融合新模式的建設,使主流媒體新聞評論的載體具有更大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應成為管理部門提高主流媒體新聞評論引導力的必要舉措,從而完成由“輸血”到“造血”的轉變。但是,“賦能”思維絕不是讓主流媒體放棄現實的政治權力。恰恰相反,對主流媒體而言,“政治賦權”是其在重大事件的引導中增強信息信度的重要保障,“賦能”思維所要解決的是如何通過轉換話語方式實現政治權力的提升。

二是依托主流價值,引導平臺權力。首先,自建平臺,掌握話語自主權。主流媒體新聞評論依托新媒體傳播已經成為常態(tài)。但是,主流媒體借助商業(yè)平臺增加主流價值和主流話語傳播廣度、速度的同時,也會存在被商業(yè)平臺馴化的風險。除此之外,對商業(yè)平臺的過分依賴還會導致主流媒體新聞評論的表達并沒有真正地進行媒體融合,而是僅僅將新媒體平臺作為分發(fā)渠道而存在,受眾依舊是被動的接受者。在此背景下,主流媒體自建客戶端有利于強化話語的自主權,強化話語輸出。其次,發(fā)揮政治優(yōu)勢,增強用戶黏性?!爸髁髅襟w”之所以稱得上“主流”的前提是具有廣泛的影響力,能夠產生強大的“引導力”,否則其新聞評論的話語表達就會有陷入“自說自話”境地的危險。新聞評論原生平臺建設有利于增強主流媒體平臺與受眾之間的黏性。更值得注意的是,對主流媒體政治優(yōu)勢的重視是當前引導力建設的重要舉措。主流媒體的政治優(yōu)勢使其能夠依托政府與群眾之間的天然聯系和密切關系,在提供新聞信息的同時,基于增強服務的訴求將智慧城市等公共服務進行有效結合,如此則既可以實現信息化政府建設,提高辦事效率,增加用戶黏性,提高主流媒體的“發(fā)行量”,增強主流話語的“抵達”,又可以基于客戶端和新媒體平臺對用戶數據進行搜集,依托大數據對公眾的興趣所在及輿論熱點進行有效評估,從而依托話語與技術的雙重賦權來增強主流媒體新聞評論的引導力。

三是基于轉型語境,治理輿論噪音。首先,從敏感到敏銳,尋求路徑創(chuàng)新?!懊翡J”和“敏感”一字之別,但相差千里?!懊翡J”是理性的,指的是對新聞事件引發(fā)輿情的洞察和果斷而恰當的處理,目的是尋求“認同”、實現“共贏”。而“敏感”則是感性的,并有著“過度”的意味。比如對熱點事件、突發(fā)事件中言論尺度的把握上,與傳統(tǒng)媒體的“敏銳”不同,“敏感”所導致的“鋸箭思維”在處理公眾言論表達中,具有不同的口徑與尺度,而如果沒有對公眾情緒的準確判斷與對之進行適當引導,而是單一粗暴地采用刪帖、屏蔽關鍵詞等技術手段進行言論的規(guī)制,則不僅不會減弱“不和諧”觀點的聲調,反而會因為對言論的過分干預而進一步引發(fā)與刺激公眾產生更大的逆反情緒,并導致進一步的價值撕裂,影響“認同”的實現。這種過分“敏感”的言論應對行為,導致原本存在溝通的可能徹底推向了對立面。其次,從顯性到隱形,實現權力掌控的范式轉換。雖然技術無意識,但對技術的使用卻是有意識的行為?;ヂ摼W空間中公眾意見表達所形成的對抗性新聞評論很大程度上是對現實社會的應激反應,這些網絡新聞評論會在虛擬空間被無限放大,并對現實權力產生影響。但這也意味著不同利益群體或個人可以出于經濟、政治等不同目的,利用自身的技術優(yōu)勢,以網絡評論等形式,制造公眾恐慌。近年來,此類事件時有發(fā)生。通過法律、法規(guī)、政策等多種手段,對新聞評論所引發(fā)的輿論偏向進行矯正,減少輿論噪音對新聞媒體話語效力的消解,這既是傳媒治理的職責,更是增強主流媒體引導力的應有之意。但這一過程也日益隱性,面對經由技術權力所導致主流媒體引導力的異化,一方面對技術的規(guī)范要與對人的規(guī)范同步,而另一方面對技術平臺的話語引導,則要減少采用“關?!钡纫子谝l(fā)對抗性話語和行為的方式,而是通過更為多元的管理方式,推動這些新興平臺的新聞評論保持正向度的話語指向。

2.加快媒體融合,提升話語能力

在媒介融合的傳播環(huán)境中,新技術改變的不僅是信息呈現方式,同時也帶來價值引領方式的變化。如果將傳統(tǒng)媒體的式微簡單理解為信息呈現方式所帶來的威脅,無疑是將復雜問題簡單化。這種思維必然會將受眾理解為喜歡獵奇、追求熱鬧的簡單群體。而事實上,恰好相反。受眾不會去關注新聞媒體以何種方式來呈現信息,以何種傳播途徑來進行評論表達,而是只關注媒體呈現了何種信息、發(fā)出了何種聲音、傳遞了何種信號,以及是否符合他們的內心期待。這是受眾在新傳播環(huán)境中地位被不斷提高后,新聞評論話語表達所面臨的新局面。

一是強化內容建設,提高評論質量。在當前的輿論場中,對于“渠道”“技術”的過分強調使得互聯網中的評論話語表達呈現出淺表化趨勢,導致在重大突發(fā)事件中,新聞評論引導力面臨“有流量、無導向”的危險。但是,在以算法為分發(fā)驅動的傳播語境中,新聞評論內容質量的重要性被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在新媒體的輿論環(huán)境中,網絡消除了地域限制,使得同一事件、不同主體發(fā)出的新聞評論處于同臺競技的狀態(tài),特別是在“今日頭條”等內容聚合平臺中,只有那些優(yōu)秀的新聞評論才能贏得讀者的關注,實現引導力,而那些不著邊際、似是而非的觀點表達、雷同化的評論話語,都已經難以吸引受眾的注意,更難以實現引導力的增長。同時,雖然當前新媒體的影響力和話語能力依舊在呈現出緩慢增強的發(fā)展態(tài)勢,但是在頭部效應極為明顯的客戶端競爭中,以下載量與裝機量來獲取用戶、提高引導力的局面已經不復存在,新聞媒體的內容質量,特別是新聞評論的質量已經成為新媒體之間引導力競爭的核心因素。

二是創(chuàng)新表達方式,增強敘事能力。首先,在形態(tài)上,發(fā)展融媒體評論。融媒體新聞評論是媒介技術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根據第45次中國互聯網發(fā)展報告,短視頻用戶增長極為迅速,相對于2019年6月發(fā)布的第44次互聯網發(fā)展報告,短視頻用戶增長了1.25億人,上升了10.7%。這表明,移動化、視頻化已經成為網民接收信息的主要形式。新聞評論也將不再是單一載體和呈現形態(tài)的輿論產品。伴隨網絡傳輸速度的快速增長和網絡技術的進步,特別是5G時代的到來,“社會主要交流手段將從書寫文字轉為視頻語言,短視頻與中長視頻將成為5G時代人機傳播內容最主要的表達方式”。[3]這也是主流媒體重奪麥克風,搶占輿論場的必由路徑。其次,在語態(tài)上,采取情理共融的表達策略。從“宣傳”到“輿論”的思維轉變意味著在評論的話語表達上要改變單向的話語表達方式,趨向情感模式的話語表達。特別是伴隨著“移動優(yōu)先”的媒體融合,新聞評論語言的年輕化、口語化成為趨勢,大量的網絡詞匯涌入日常的話語交流。莊重如《新聞聯播》,在其新媒體衍生欄目“主播說聯播”也使用“老鐵們”等網絡詞匯。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在把關人缺位的新聞評論表達環(huán)境中,事實為情緒淹沒、理性為焦慮替代,以致新聞評論演變?yōu)檎Z言暴力的淺層次表達,而不斷降低主流媒體新聞評論的話語權威。

三是尊重平臺差異,形成話語合力。首先,在表達中形成“大主題”與“多形態(tài)”的結合?!按笾黝}”是以“認同”為目標的新聞評論話語指向。而“多形態(tài)”則指在多元的傳播環(huán)境中,通過社論、評論員文章等多種形態(tài)以及傳統(tǒng)媒體、社交媒體多種渠道形成合力,針對不同的受眾群體及其接受習慣,通過多種文字、視頻、音頻等多種評論形式,選擇多種角度、多種呈現方式,做到“微傳播”的大聚合,不斷形成主流價值的傳播合力。這也同時意味著,雖然不同媒體在市場化運營的過程中相互獨立,彼此之間甚至存在相互競爭的關系,但對整個國家的話語體系、傳媒架構及意識形態(tài)而言,則是協同作戰(zhàn),彼此作用,同為一體。特別是在新聞評論引導力的構建中,更是要形成整體的新聞媒體引導力合力。其次,嫁接商業(yè)平臺,形成評論矩陣。雖然商業(yè)平臺存在著影響主流媒體新聞評論話語權力的風險。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對商業(yè)平臺的疏離。現代化的輿論治理體系與傳播體系的建立,就在于引導合力的形成。主流媒體新聞評論的“向網而生”并非單純對網絡的依賴,而是呈現出主流媒體平臺與商業(yè)平臺相融的局面。無論是央視推出的“V觀”系列短視頻,還是人民日報推出的系列媒體融合產品,都不是完全基于自建平臺而進行的傳播,而是依托商業(yè)平臺的分發(fā)力量,從而形成了巨大的輿論影響力,產生了強大的輿論引導力和價值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效實現主流輿論與新型平臺的傳播力嫁接。

3.增強話語效力,優(yōu)化社會治理

言語行為理論由奧斯汀提出,其核心觀點是言語的表達實際上是在做事,而話語效力則是一種言后行為。作為一種“言后行為”,主流媒體新聞評論引導力提升的訴求是在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的過程中,“完善堅持正確導向的輿論引導機制”,發(fā)揮“輿論引導”“團結鼓勁”的作用,為其提供“深厚支撐”。[4]

一是直面熱點問題,回應社會關切。伯特蘭·羅素在其《權力論》中討論“支配輿論的權力”時認為,“宣傳只有與被宣傳者所關心的某件事和諧一致,才能成功”。[5]在當前的社會深度轉型中,利益的深度調整引發(fā)輿論空間中熱點多、大事多、分歧也多,與此相伴隨的是價值離散所產生的認同撕裂也就越大。但同時,技術賦權所導致的輿論雜音甚至是噪音經由不同的傳播途徑被不斷放大,則會形成不同的話語導向。如果作為主流媒體的新聞評論不去直面現實問題,有針對性地回應社會關切,而僅僅是從技巧上優(yōu)化其呈現形態(tài),不僅難以取得實際的認同效果,更難以真正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在社會深度轉型中,主流媒體新聞評論話語效力的發(fā)揮,首先就要直面改革中所呈現的熱點問題、難點問題,形成準確的判斷,并對此進行合理的引導話語表達,以積極的價值信號傳遞來不斷凝聚共識。就中國目前的社會環(huán)境而言,深化改革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攻堅”。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接受俄羅斯電視臺采訪時,將其形象地比喻為“吃肉”與“啃骨頭”的問題,“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6]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以及應對這些社會改革中所顯現出的深層次問題,并進行恰當的輿論引導,這不僅考驗執(zhí)政者的政治智慧,也對主流媒體新聞評論引導力的發(fā)揮提出了新的要求。

技術賦能讓輿論進入到快速傳播階段,“首因效應”與“定義霸權”緊密相連,導致新聞評論進入到速度、角度和深度的競爭時代。在“喧嘩”的評論表達中,如果不及時對敏感、熱點問題進行正面回應,一旦迎合公眾情緒的話語得到傳播,不僅會給輿論的負面發(fā)展留出空間,造成巨大的輿論損傷,也會因損害力的增強,而增大了修復的難度,再想去化解危機,“以正視聽”,難度會呈指數增加。

二是提高反應速度,消解“定義霸權”。依托新聞評論參與社會治理,還因為在新媒體的環(huán)境中,網絡評論表達的傳播速度快、交互便捷,能夠有效發(fā)揮其社會治理的功能。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新聞事件發(fā)生之后,主流媒體會形成自己的判斷審慎發(fā)表意見,甚至是在有關部門的集中研判之下,統(tǒng)一、有序地進行表達觀點。但新媒體傳播環(huán)境中,傳統(tǒng)媒體對于新聞事件的定義權被網絡技術消解。技術賦能讓輿論進入到快速傳播階段,“首因效應”與“定義霸權”緊密相連,導致新聞評論進入到速度、角度和深度的競爭時代。在“喧嘩”的評論表達中,如果不及時對敏感、熱點問題進行正面回應,一旦迎合公眾情緒的話語得到傳播,不僅會給輿論的負面發(fā)展留出空間,造成巨大的輿論損傷,也會因損害力的增強,而增大了修復的難度,再想去化解危機,“以正視聽”,難度會呈指數增加。因此,在新聞評論的引導力建設中,話語權力的重要表現就是搶奪定義權。

反應速度的提高意味著新聞評論的表達由“事后定調”變?yōu)椤笆轮幸龑А?。在日漸復雜的輿論環(huán)境中,對事件的回應、闡釋、定義與引導,不僅是強化重大事件中主流媒體新聞評論話語權力的必要路徑,也是實現話語效力的有力保障。對于主流媒體而言,其新聞評論的作用就是在新聞事件發(fā)生后,依托自身對新聞事件有完整而準確的判斷,積極、主動、快速而專業(yè)地發(fā)聲,以起到“一錘定音”的效果?!跋舛x霸權”也包括及時回應事件,安定人心,表明態(tài)度。

三是提升表達信度,增強話語權威。主流媒體依托新聞評論“立言”的前提是自身具有“信度”。在某種意義上,主流媒體的“主流”來源于受眾的信任。黨和國家提出了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建設的要求,這“四力”中,引導力是目的、傳播力是基礎、影響力是表征,而公信力則是前提。如果缺乏“公信力”,則即使實現了評論話語的廣泛傳播,也難以產生真正的話語效力,甚至可能會形成更大的破壞力并造成價值撕裂。伴隨社會的深度轉型及媒介技術的不斷迭代升級,新聞評論話語紛繁變化,但公眾對于媒體“可信度”的核心訴求卻始終如一。在此背景下,新聞媒體的可信度成為公眾關心的核心話題。這意味著對于主流媒體強化平臺建設的過程中對“平臺”的認知要進一步拓展。不僅新聞媒體的物質“平臺”是平臺,主流媒體的“信用平臺”更是產生話語效力、實現引導力的重要構成部分,主流媒體的“主流”是一種信譽的承載體。而這種信譽卻不僅僅是媒體本身的信度,也包含行政賦權所帶來的公信力。但是,伴隨技術對傳統(tǒng)新聞媒體話語權壟斷地位的突破,近年來新聞媒體因其自身的新聞采訪行為而陷入輿論危機的事件時有發(fā)生。在新舊媒體作為論辯雙方在網絡平臺上就“事實”“真相”“規(guī)則”“倫理”等問題進行論爭的過程中,往往被“論爭”的新聞事件本身最后陷入到了“面目不清”的境地,這不僅給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帶來損傷,更會影響公眾對主流媒體本身的認同,而極大地損害了其新聞評論表達過程中的引導效力。因此,提升主流媒體新聞評論的表達信度,不僅要在評論話語表達中依托自身的背景增強其權威性,更要在話語的表達中,依托信度,注重形成媒體的品牌,不斷增強新聞評論的辨識度,在話語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

此外,對轉型語境中的當下中國而言,提升主流媒體引導力最為核心的訴求是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聞話語體系。新聞傳播過程與意識形態(tài)的柔性輸入有著緊密的聯系,有研究甚至將其視為新聞殖民的主要途徑,認為“所謂新聞殖民,也即新聞文化殖民,就是西方列強國家與勢力常常將報刊、廣播、電視等大眾傳媒及其新聞制度、原則、倫理與理念,追隨整體文化殖民一并移植到海外殖民地以幫助殖民者獲取最大的殖民利益?!盵7]新聞評論話語體系的建設及教育則不僅要具有中國特色,也要緊密結合中國的轉型語境,隨時而變、富有創(chuàng)新性,伴隨受眾、載體以及傳播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

【注釋】

[1]李舒.轉型期新聞評論的政治傳播功能及其實現[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4)

[2][美]傅高義著,馮克利譯.鄧小平時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

[3]喻國明,楊雅.5G時代:未來傳播中“人—機”關系的模式重構[J].新聞與傳播評論,2020(1).

[4]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9-11-6.

[5][英]伯特蘭·羅素著,靳建國譯.權力論[M].東方出版社,1988.

[6]習近平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N].人民日報,2014-2-9.

[7]朱清河.文化殖民反思與中國特色新聞學的話語構建[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2).

猜你喜歡
輿論話語
主持人話語
現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輿論
一句鼓勵的話語讓生活更美好
新聞報道在輿論引導中的作用
新聞傳播(2016年10期)2016-09-26 12:15:05
西方輿論觀的歷史沿革
劍南文學(2016年14期)2016-08-22 03:37:22
突發(fā)事件的輿論引導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
誰能引領現代輿論場?
中國記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39:54
喀喇沁旗| 平阳县| 浦城县| 岗巴县| 兴宁市| 牙克石市| 兴隆县| 鄂托克旗| 马关县| 定南县| 黑水县| 张家川| 洪湖市| 凤翔县| 安平县| 化德县| 涿州市| 莲花县| 达拉特旗| 朝阳市| 班玛县| 青河县| 治多县| 康马县| 永川市| 田阳县| 海门市| 甘泉县| 泰兴市| 秦皇岛市| 陕西省| 闽清县| 新营市| 始兴县| 托里县| 厦门市| 元谋县| 苏尼特右旗| 安岳县| 康定县| 西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