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平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以來,以各級政府、公立醫(yī)院和各類官方組織的“國家隊”,成為抗擊疫情的中堅力量。
與此同時,各地的公益組織、企業(yè)、志愿者等民間力量,同樣表現(xiàn)出色,為控制疫情發(fā)展、穩(wěn)定社會秩序,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當處于疫情中心的武漢封城之后,整個城市的運轉(zhuǎn)幾乎陷入停頓。此時,一大批志愿者站了出來。為了解決因公交停運造成的醫(yī)護人員上下班困難問題,數(shù)千人組成了志愿者車隊,冒著巨大風險,為醫(yī)護人員提供接送服務。此后,隨著武漢推出封閉小區(qū)的措施,又是成千上萬的志愿者挺身而出,承擔起代購生活物資的工作,使居民們免于生活的困頓。這些平凡而可敬的志愿者,被譽為“城市的一束束暖光”,照亮了被疫情陰霾籠罩的武漢,溫暖了無數(shù)市民的心。
在武漢之外,同樣上演著類似的感人場面。在全國各地的群防群控第一線,都活躍著民間志愿者的身影,他們不辭辛苦、甘冒風險,守護著當?shù)氐目挂叻谰€。面對疫情襲來,許多企業(yè)和個人都傾盡全力,踴躍為抗疫前線捐款捐物。尤其是,當國內(nèi)口罩等防護用品極度緊缺時,大批海外華僑華人在全球各地全力采購各類防護用品,源源不斷地運回國內(nèi),向全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共克時艱的精神。
顯而易見,倘若沒有民間力量的鼎力參與,僅僅依靠國家力量孤軍奮戰(zhàn),將大大增加疫情的控制難度,更不可能在短短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里,就有效遏制住疫情的蔓延態(tài)勢,穩(wěn)定社會的人心和秩序。從這個意義而言,無論如何贊美民間力量的抗疫貢獻,都不為過。
同時應當看到,民間力量參與抗疫,在贏得掌聲的同時,也遭遇了一些困惑、阻力甚至是非難。
頗為典型的一例是,武漢封城期間,當?shù)赜形粺嵝哪c的吳姓中學老師,免費將家里多余的口罩送給素不相識的市民。當口罩贈送殆盡后,吳老師看到許多市民無力采購藥品、口罩等物資的困境,又開始了免費代購的行動,每天騎著電動車早出晚歸,穿行于武漢的大街小巷,為人們四處尋覓急缺物資并送貨上門。吳老師的善舉,幫助六百多名求助者解了燃眉之急,卻被人舉報“非法售藥”和“賺差價”,遭到警方調(diào)查。盡管調(diào)查結果證實了吳老師的清白,但這種毫無底線的所謂“舉報”,已經(jīng)對行善者造成了巨大傷害。
另一方面,民間力量參與抗疫,也暴露出了運作不盡規(guī)范等問題。以韓紅基金會為例,當湖北和武漢紅十字會因效率低下等亂象而備遭質(zhì)疑之時,韓紅基金會迅速進入武漢,為一線醫(yī)護人員送去了急缺物資,其表現(xiàn)極為亮眼。但隨即,韓紅基金會也遭到舉報。盡管這一舉報引發(fā)了民意的強烈反彈,民政部門的調(diào)查結果也表明韓紅基金會總體運作規(guī)范。但調(diào)查結果也顯示,韓紅基金會也存在部分投資事項公開不及時、在未取得公開募捐資格前有公開募捐行為等問題。由此可見,民間慈善如何進一步提升其規(guī)范性,避免形象受損,仍是值得重視的問題。
大疫當前,對于民間力量的愛心善舉,不僅需要給予認可和贊美,更重要的是正視所存在的種種短板、所面臨的種種困境,給予他們更多的扶持、規(guī)范和激勵。尤其是在立法層面,應當盡快查缺補漏,通過制定或完善志愿者、慈善等方面的立法,為民間力量的志愿行動、愛心善舉等松綁,并推動其管理的規(guī)范化、精細化。
總之,只有為民間力量提供制度性的扶持和規(guī)范,當社會面臨疫情等公共風險時,才能充分激活、整合民間力量,使之與國家力量互為補充、互相支援,共同守護公眾安全,維護人心安定。也唯有如此,才能在走出災難陰影的同時,也為中國社會留下寶貴的行動資源和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