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丹曦
內(nèi)容提要:《紅樓夢》中有無數(shù)謎團,“寶釵待選”便是其中之一。 寶釵進京是為待選秀女,然選秀只是她進京投親、邂逅寶玉的由頭,并非《紅樓夢》中的主要情節(jié),作者并未詳述始末。 結(jié)合書中的蛛絲馬跡和清代選秀制度,可以推測:寶釵十三歲進京,不久參與選秀;寶釵并未中選,只得到一盒宮花的恩賞;但她深感遺憾,一直對此耿耿于懷。
《紅樓夢》是一部包羅萬象的偉大著作,既有美人美景、佳詞佳賦、曲折情節(jié)、真摯情感,又有數(shù)不盡的謎團。“寶釵待選”便是其中之一。
《紅樓夢》第四回有敘:“今上崇詩尚禮,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選妃嬪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親送名達部,以備選為公主郡主入學陪侍,充為才人贊善之職?!闭蜻@道“額外”選秀的恩旨,寶釵隨母、兄入京,居于賈府,得見寶玉、黛玉和迎探惜眾姊妹,開啟《紅樓夢》最精彩、最感人的主線故事。 寶釵進京是為待選秀女,后文卻再無一筆言及選秀之事,我們僅能找到些許蛛絲馬跡,結(jié)合清代選秀制度加以揣測。
清代常規(guī)選秀分為兩種。 一種是選秀女,來自八旗官員家,三年一選,旨為皇帝充實后宮或指配宗室、大臣子弟。另一種是選宮女,出自內(nèi)務府包衣家,一年一選,僅供內(nèi)廷驅(qū)使,身份較低,一般年滿二十五歲即可出宮還家自行婚配。 但也有例外,如康熙八阿哥允禩之母衛(wèi)氏(一作魏氏),因先人獲罪沒入辛者庫為奴,然“美艷冠一宮”①,得到康熙帝寵幸并育有皇子,被封為妃。 不過衛(wèi)氏到底身份低微,熬了十九年才熬到妃位,也沒有親自撫養(yǎng)兒子的資格。允禩自小由惠妃撫養(yǎng),賢德出眾,然最終在奪嫡之戰(zhàn)中落敗,其罪狀中就有一條“系辛者庫賤婦所生”(《清圣祖實錄》第261 卷),可見他受到衛(wèi)氏出身低下的牽累。
無論選秀女還是宮女,對符合規(guī)定的人家而言都是強制性的。 順治朝要求秀女必為滿、蒙、漢軍八旗女子,分官員、另戶軍士、閑散壯丁三類家庭。 乾隆八年加“外任文官同知以上、武官游擊以上”、十二年又增“各旗佐領下附入額魯特女”、四十五年補“密云、良鄉(xiāng)、順義駐防三品官以上”。 其免選條件則為“后族近支及母族系‘宗室覺羅’者”(康熙朝定)。 年齡要求十三歲起,實則十一歲即開始登記備選。 秀女未經(jīng)選閱不能私自聘嫁,即便一品大員也無法例外。②參選后要么“留牌子”要么“撂牌子”。 “撂牌子”固然鎩羽而歸,“留牌子”卻也未必飛上枝頭,因為“留牌子”者還要“定期復看”,經(jīng)過更嚴格的層層篩選。 臨期因病無法參加者需等下次補選。③故常有女子被耽誤到“逾歲”,竟不如干干脆脆第一次參選便被“撂牌子”。
《紅樓夢》中的元春中選和寶釵待選卻和上述正規(guī)選秀不太一樣。 元春是賈政長女,“因賢孝才德,選入宮作女史去了”④,后來晉封為鳳藻宮尚書、加封賢德妃⑤,而從第十八回的省親儀仗來看應是貴妃品級。 書中的賈家乃公侯之家,然迎春、探春日后并無應選之事,可見賈家本身并不具備選秀資格。 元春入宮就像科舉“恩科”一樣,是皇帝動意“擴招”的結(jié)果。 這與曹雪芹家的真實情況基本相符。康熙帝對曹寅、對曹家十分眷顧,曹寅確有兩女入宮作皇女伴讀,還有一女被康熙帝指婚為平郡王福晉,雖非貴妃,卻也是王妃之尊。 賈家尚且不符合選秀的要求,薛家就更不可能通過正常選秀送女入宮了。 薛家祖上最高官職是“紫薇舍人”,即中書舍人,事繕寫文書,從七品(明制)。 到薛蟠這一代僅僅是皇家買辦、內(nèi)務府行商,或許家資頗豐,卻只富不貴,沒有顯赫的家世。 恰逢皇帝有旨擴大選秀范圍,薛家才動了送女待選的心思。 不過在筆者看來這不過是作者曹公召喚寶釵進京、促成群芳相聚的由頭。
寶釵如何應選,文中再無線索。 但看后文寶黛婚事由賈母王夫人、薛姨媽做主,可推測出兩種可能:
第一, 寶釵根本沒有報名應選。 上文已說明薛家并非八旗世家,寶釵不必強制應選,仔細權(quán)衡之后,或是薛姨媽舍不得愛女,或是寶釵不愿沒入深宮,或是她們見到寶玉起了別的心思,臨時打消選秀的主意也不無可能。
第二,寶釵參加選秀,無奈落選。 寶釵固然樣貌出眾、德才兼?zhèn)?,也難保就是皇帝、太后喜歡的類型,抑或臨場恰逢天子情緒不佳,一時看走眼就撂了牌子。
筆者以為第二種情況的可能性較大。
首先,寶釵素有凌云之志,看那句“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便知她心比天高。 難得有機會入宮伴君、飛上枝頭,她不太可能臨陣退縮。 除非被動地失去了候選資格,譬如家世不符、受薛蟠帶累,否則寶釵只會精心準備、全心應選。
其次,《紅樓夢》前八十回中寶釵唯一一次“大怒”,只因?qū)氂裾f了句“怪不得他們拿姐姐比楊妃,原來也體豐怯熱”。 當時長輩們在旁,她“待要怎樣,又不好怎樣”,只氣紅了臉,到底借著扇子懟了寶玉一句。⑥可謂一反常態(tài)。 要知道寶釵極有涵養(yǎng),就算薛蟠拿“金玉良緣”之說詆毀她“見寶玉有那勞什骨子”“自然如今行動護著他”,寶釵也只是“氣怔了”、拉著薛姨媽哭、回去自己整哭了一夜。⑦與此相比寶玉一句無心的話怎就令她登時“大怒”呢? 若說是為女孩愛美愛瘦、聽不得人家說自己“體豐”,似乎不符合清朝女子尤其大家閨秀的情況,除非寶釵有什么心結(jié)與“體豐”相關。
楊玉環(huán)“一朝選在君王側(cè)”,寵冠六宮,成為傳奇,令多少盼望“飛上枝頭變鳳凰”的女子羨慕不已。 楊妃富態(tài)而受寵,寶釵同樣“肌膚豐澤”⑧,卻無緣伴駕。 我們當然不能臆斷寶釵的落選就是因為“體豐”,畢竟后面還有一句“只是沒一個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楊國忠的”,也有可能是受“呆霸王”哥哥的帶累,抑或家世不夠顯赫無緣宮闈。 但我們至少可以推斷未能入宮令寶釵十分惱恨。
再次,清史有載,未經(jīng)入選的秀女撂牌子后可獲賞賜,賜花便是成例。 比如《惕庵年譜》提到“冬吾母送胞姊回京應選,弟妹皆從”,“春間接京信,知四妹撂牌,蒙上賜大紅江綢二卷,又皇后賞翠花兩對”,惕庵因作詩,有“宮花插帽認君先”之句。 由此看來,《紅樓夢》第七回的宮花極有可能是寶釵落選后的“安慰獎”。 不過寶釵看著這精巧別致的宮花只會覺得刺心,當然不會喜歡更不會簪戴,薛姨媽才以“寶丫頭古怪”、“從來不愛這些花兒粉兒”遮飾(當然,寶釵也確實不愛雕飾,看第四十回蘅蕪苑陳設及第五十七回寶釵勸邢岫煙之語可知),把這些不易得的花兒送了出去。而寶釵此時“小恙”,或許多多少少是受了落選打擊。
至于寶釵落選的時間,有學者以為在第三十回“機帶雙敲”前,筆者卻認為第七回時更為合理。 一者,額外選秀的旨意未必年年都有,所以薛家才急著送寶釵進京,那年寶釵正好十三歲,符合候選年齡。 到第三十回寶釵都過了十五生日,從時間上看不太可能拖那么久。 二則,選秀是件很嚴格很嚴肅的大事,除非確定落選,否則要嚴守“閨禮”,即便親父親兄都要以“準娘娘”相待,哪里能見外姓男子、得與寶玉那般親密? 三來,“三十回落選說”只因?qū)氣O異?!按笈?,就解釋為剛剛落選、心緒未平,筆者以為略顯牽強、證據(jù)不足。 落選是寶釵最大的心病,就算過去幾年,驟然提及仍會刺心。 與“大怒”相比,舊病復發(fā)用上冷香丸豈不更為嚴重?
也許有人還要質(zhì)疑,《紅樓夢》卷帙浩繁、人物萬千,從頭到尾竟無一人提及此事,看似不太合理。 按理說寶釵進京待選這么大事,上至賈母王夫人,再到諸位姊妹,下及仆婦丫鬟,總要議論議論才對。 就算寶釵落選后王夫人、鳳姐照顧薛家顏面吩咐下去不得議論,也總會露出一點風聲。除非薛家送女候選是秘密進行的,除王夫人、鳳姐等“高管”知情,連太太的陪房、鳳姐的心腹周瑞家的都不曉得,保密工作做得真是到位。 寶玉、黛玉、三春姊妹當然也蒙在鼓里。 梨香院到底是個偏院,寶釵低調(diào)應選、落選后照?;厝テ鹁?,旁人很難看出異樣。 況且就算有人問到這幾日怎么不見,也可半真半假推說病了。
總之,選秀只是寶釵進京投親、邂逅寶玉的由頭,并非《紅樓夢》的主要情節(jié)。 不過我們可以從一些蛛絲馬跡推測出以下三點:第一,寶釵十三歲進京,不久參與選秀;第二,寶釵并未中選,只得到一盒宮花的恩賞;第三,寶釵深感遺憾,一直對此耿耿于懷。
注釋
① 燕北老人《清代十三朝宮闈秘史》言:“圣祖時之衛(wèi)妃,美艷冠一宮,寵幸無比。 尤奇者,竟體皆香。 所御相衣,浣之不去。 浴余之水,宮人爭挹之,至不忍棄。 涕唾亦含有芬芳氣?!睍课墨I出版社,1989 年09 月第1 版,第41 頁。
② 乾隆六年,一品大員兩廣總督瑪爾泰為17 歲尚未選秀的女兒向乾隆帝請旨完婚,受到乾隆帝嚴厲申斥。 事見單士元《我在故宮七十年》,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年08月第1 版,第237 頁。
③ 按嘉慶、光緒《會典》及《事例》、《八旗則例》、《內(nèi)務府現(xiàn)行則例》等書。 參看單士元《關于清宮的秀女和宮女》,《故宮博物院院刊》,1960 年00 期。
④ 《紅樓夢》第二回“冷子興演說榮國府”,見曹雪芹著、無名氏續(xù)《紅樓夢》(上),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2008 年7 月版,第32 頁。
⑤ 《紅樓夢》第十六回“賈元春才選鳳藻宮”,見曹雪芹著、無名氏續(xù)《紅樓夢》(上),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2008 年7月版,第203 頁。
⑥ 《紅樓夢》第三十回“寶釵借扇機帶雙敲”,見曹雪芹著、無名氏續(xù)《紅樓夢》(上),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2008 年7月版,第409—410 頁。
⑦ 《紅樓夢》第三十四回“錯里錯以錯勸哥哥”,見曹雪芹著、無名氏續(xù)《紅樓夢》(上),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2008 年7月版,第457—459 頁。
⑧ 《紅樓夢》第二十八四回“薛寶釵羞籠紅麝串”,見曹雪芹著、無名氏續(xù)《紅樓夢》(上),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2008年7 月版,第38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