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題技巧
《語文高考大綱》中對于文言實詞的考查目標是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命題主要采用主觀題形式來考查,即通過翻譯句子來考查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它既要求同學們把握文言實詞本身所具有的意義,又要求把握語境對其含義的影響,也就是說要結合語境來判斷常見文言實詞的含義。
對于文言實詞本身所具有的意義的把握,要重點考慮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偏義副詞、通假字以及詞類活用等文言現(xiàn)象。注意積累課本中出現(xiàn)的常見實詞,掌握其基本含義,在廣泛積累的基礎上活學活用。同時,還要學會必要的推斷技巧,掌握要領,總結方法,以求事半功倍。
下面介紹九種文言實詞詞意推斷常用方法:
一、字型分析法
漢字是表意文字,雖歷經演變,但其表意的功能并沒有完全喪失,而它的這種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詞義的已知條件之一。
“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會意字多能直接反映其本義。形聲字占漢字總量的80%,它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們可以通過這個表意的形旁來推測這個詞的本義和引申義。如:凡形旁從“刂(刀)、弓、矛、戈、斤(斧)、殳”的,詞義與兵器有關;從“馬、牛、羊、犭、鳥、蟲”等的,則與動物類有關;從“讠(言)、辶(辵)、忄(心)、彳(行)”等的,與人的行為有關;從“禾”與五谷有關;從“貝”與金錢有關;從“歹”與死亡有關;從“宀”與房舍有關,等等。
例1:“以爾車來,以我賄遷”(《衛(wèi)風·氓》)中的“賄”的意義?!百V”的意義可由它的“貝”旁推斷出與金錢有關,結合前文可知,其意為“嫁妝”。
例2:“方其系燕父子以組”(《伶官傳序》)中的“組”的意義?!敖M”字的意義可由它的“纟”旁推斷出與絲線、紡織、布匹有關,結合語境可推出,其意應為“繩索”。
二、知識遷移法
雖然高考題目對考生來說是陌生的,但它所考查的知識點均源于課內,有的文言實詞的意義與課文中的意義完全相同,有的甚至連其所在句子的句式都相同。同學們應善于把考題與教材聯(lián)系起來,找到命題的“本真源頭”,舉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異同,以解決試題中的實詞詞義問題。
同時,成語是古漢語遺留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活化石”,保留了古代漢語中的眾多語言現(xiàn)象。我們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語后,便可以根據(jù)一些成語的意義、用法,推斷出文言詞義。
例1:“賈生數(shù)上疏,言諸侯或連數(shù)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保?019全國Ⅰ卷)本句中的第一個“數(shù)”,意為“屢次、多次”,與《鴻門宴》中“范增數(shù)目項王”及《蘇武傳》中“時漢連伐胡,數(shù)通使相窺觀”的“數(shù)”字同義?!吧浴币鉃椤爸饾u、漸漸”,與《蘇武傳》中“稍遷至栘中廄監(jiān)”的“稍”字同義。
例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無居宅,使軍兵為作屋五十間?!保?018全國Ⅰ卷)本句中的“素”意為“一向,向來”,與《廉頗藺相如列傳》中“且相如素賤人”的“素”字同義。
例3:“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保ā读H藺相如列傳》)本句中的“靡”為“倒下、后退”之意,與“望風披靡”“所向披靡”的“靡”字同義。
三、語境分析法
“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是古已有之的閱讀準則,并且一個文言實詞一般有多個義項,但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其意義卻又是唯一的。因此,我們一定要善于把實詞放在語言環(huán)境中來考查分析,根據(jù)上下文來進行詞義的推斷。
例:“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保ā俄椨鹬馈罚敖H”這個詞不常見,但根據(jù)上下文,項羽迷了路,向田父問路,聽了田父的話后陷于大澤中,被漢軍追上,根據(jù)語境推斷,“紿”的意思肯定為“欺騙”。
四、語法分析法
用語法分析句子結構的方法推斷詞義。句子的結構是基本固定的,組合是有規(guī)律的,詞在句中所處的語法位置,為推斷詞義提供了依據(jù)。分析句子的語法結構,找出主干和枝葉成分,然后可以迅速判斷詞的用法,即詞性,如:主語、賓語常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定語是由名詞、代詞、形容詞充當,狀語大多由副詞充當?shù)?。根?jù)詞所處的語法位置,可以推知它的詞性,進而推知它的意義。
例1:“乃短賈生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保?019全國Ⅰ卷)在本句中,“紛亂”前承主語,后接賓語,應充當謂語,“紛亂”本為形容詞,有“復雜混亂”之意,從語法來看,它不能連接“諸事”充當謂語,必須活用為動詞,由此可知“紛亂”的意思應為“使……變得復雜混亂”。
例2:“卒然邊境有急,數(shù)千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論積貯疏》)“饋”的意義可由它的“饣”旁推斷出它與食物有關,聯(lián)系前文可知是給軍隊的食物,即“糧餉”;從語法的角度來看,“饋”字后面接了代詞“之”,名詞活用作動詞,意為“發(fā)放糧餉”。
五、結構觀察法
即利用文言句法特點,根據(jù)整句中對應詞語的意思推斷詞義。文言文中排比、對偶、并列、互文等近似的語言結構很多,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或相反。這樣通過對已知詞語的詞義、詞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詞語的詞性、詞義。
例1:“方其破荊州,下江陵?!保ā冻啾谫x》)“破”意為“攻破”,從結構上看,“下”字意義應與“破”相同,也為“攻破”之意。
例2:“奉之彌繁,侵之愈急?!保ā读鶉摗罚坝弊纸忉尀椤案印?,結構上的對偶讓我們可以推斷出相同位置上的“彌”字意義應和“愈”相同,也為“更加”。
六、修辭推斷法
古人十分重視借助修辭表達意思,尤其是在某些內容不方便直接表達時,會利用修辭來委婉含蓄地表達。這樣便會導致有些詞語因修辭而導致詞義有變化,所以,在理解詞義時,要考慮到修辭的因素。
例:“雖少,愿及未填溝壑而托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保ā队|龍說趙太后》)這里觸龍兩次說到死,一處說自己的死,叫做“填溝壑”,一處說太后的死,叫做“山陵崩”。死,是人所厭惡的,故不直言,而是委婉地說出。這兩個詞與“溝壑”“山陵”并沒有直接關聯(lián),在推斷詞義時要格外注意。
七、鄰字借推法
即根據(jù)相鄰的字來推斷詞義。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詞是由兩個同義或反義的單音節(jié)語素合成的,它們可以分成兩種情況:一是偏義復詞,一是同義復詞。偏義復詞,用義偏在其中一個語素上,另一個語素只是起陪襯作用;同義復詞是同義復用。
例:“至乃尚書郎乘馬,則糾劾之?!保ā额伿霞矣枴ど鎰铡罚凹m”與“劾”同義對舉,當為同義復詞,“劾”是“彈劾”的意思,因此推知“糾”應為“檢舉、告發(fā)”之義。
八、古今對比法
漢語詞匯中一部分詞,古為今用,但意義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義。這里要特別注意古今構詞特點,古漢語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雙音節(jié)詞往往有其固定義項。
例:“諸葛誕以壽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荊州文武以為先驅。”(2018全國Ⅰ卷)句中“以為”意為“作為、當作”,是古漢語中“以為”一詞的固定義項,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以為”的意思完全不同,在翻譯時要格外注意。
九、通假推斷法
語言里的“詞”是音義結合物,古人在記錄語言里的某一個“詞”的時候,往往用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書寫,后人便稱之為“通假”。對文言文中某個實詞無法理解時,可以根據(jù)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則,從通假角度考慮,從聲旁或形旁角度出發(fā),以另一個可能與之相通的字代入試解來推斷詞義。
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鴻門宴》)“倍”字用在此處,從它固有的義項中無法找出恰當?shù)慕忉?,而結合上下文從通假的角度來考慮,很容易能聯(lián)想到同音字“背”,意為“違背”。
文言實詞的理解必須勤積累,強記憶。在運用推斷技巧時要結合語境,多角度思考,仔細推敲,相互驗證,各種方法融會貫通,最終做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