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以科舉取士,從進士、舉人選授縣令,間或以貢生、監(jiān)生等補用,稱之為“知某某縣事”,簡稱知縣。順治四年 (1647),耒陽歸清,此后幾百年間,耒陽知縣多達156人,其中進士29人,舉人42人,解元2人,貢生24人,監(jiān)生30人。這當中,任職時間最長、政績顯著的耒陽知縣,當屬貢生出身的張應星?!恶珀柨h志》載,張應星貢士出身,任職耒陽知縣14年余。
張應星,號筱山,浙江省休寧縣(今屬安徽?。┤?。休寧建縣于東漢建安十三年(208),自古文脈興旺,科舉時代出了19名狀元,被譽為第一狀元縣。張應星飽讀詩書,精通文學,擅長書法。他任職耒陽知縣期間,經常流連耒水兩岸的勝景,吟詩作文遺墨,佳作不斷,堪稱“詩人知縣”。
耒陽凌云塔
筆者翻閱《衡州府志》、舊《耒陽縣志》,發(fā)現他在耒陽留下的山水詩多達33首,《遙田紀事》《山行》《春日出行》《雨途》等都是朗朗上口的佳作。他的詩作取材多樣,語言鮮活,常有出奇之佳句。他寫《登侯憩仙》:“侯憩仙如屏,斬方駕云上。端霧不可狎,眾山讓倜儻?!卑押铐捎鳛轱L流倜儻的美少年,妙哉。他寫《吊元耒牧吳瑛》,緬懷元代耒陽州官吳瑛,內有“川岳鐘靈識在公,耒江仰止意無窮”二句。嘗聞“高山仰止”之說,張應星以水勢喻高山,清新怡人。張應星的《寓居蕭家別業(yè)》詩:“高敞疑無地,虛空喜有天。幾枝青在樹,萬頃綠平原。乳鴨啼墻背,雛牛臥戶前。農莊書舍近,耕讀不妨連?!痹娭杏兄飯@牧歌般的意境與情趣,反映了太平盛世耒陽鄉(xiāng)村的風貌。
張應星不但文采斐然,而且治政有方。耒陽人自古以霸蠻、剛烈著稱,天性像牯子牛,人稱“耒牯子”。耒陽人宗族觀念強烈,只要姓氏相同,什么事情都好商量,同姓之間形成了強大的家族勢力。大姓集中的地方一旦爆發(fā)暴力沖突,往往傾巢而動,刀棍相斗。張應星在耒陽知縣任上,大力倡導“興文教而振民風,黜惡習而崇古道”,重視對老百姓的教化,做了許多有益的好事:“興文教,黜陋習;恤民困,除積弊;正人倫,倡孝道;建文廟,修城池;培杜墓,葺龐祠;開鄉(xiāng)道,筑石路;修津渠,便商旅;建寶塔,壯風水?!?/p>
這些善舉,不但使民風得以淳化,維護了社會穩(wěn)定,還改變了全縣的人文環(huán)境面貌,使之出現了繁榮興旺的景象。他牽頭籌資修建的凌云塔,高聳直入蒼穹,與鹿岐峰遙遙相望,成對稱之勢,耒陽人稱青龍塔,三百年來,一直是耒陽城的標志性建筑。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德才兼?zhèn)涞脑娙?、政治家,官方卻沒有為他立傳。他出生何年何月?在哪里求學走向仕途?還在哪些地方任過職?身后子孫有多少?這些都難以找到史料記載,成為一個謎團。
筆者在研讀“曾靜反清案”相關史料時,從清初刊印的《大義覺迷錄》中發(fā)現里面收錄有張應星后人的供詞,破解了耒陽知縣張應星的身世之謎。
提起“曾靜反清案”,熟悉清史的人都知道。曾靜,號蒲潭先生,湖南永興縣人。永興縣與耒陽縣相鄰,兩縣民眾共飲一江耒水。曾靜是才子,縣學生員,授徒為業(yè),性迂闊,喜談道學,骨子里有反清思想,崇拜呂留良(1629—1683,浙江桐鄉(xiāng)人,明末清初思想家、詩人)。他曾經派衡陽籍學生張熙前往浙江,找到呂留良之子呂毅中。呂毅中將其父呂留良的所有遺書交予張熙帶回永興。師生二人因此受到呂留良華夷之辨思想的影響,異想天開,游說川陜總督、寧遠大將軍岳鐘琪反清。
于是,清史上迂腐的一幕出現了:雍正六年(1731)九月的一天,身為岳飛后裔的岳鐘琪在出行路上被人攔路上書,信封上寫有“天吏大元帥”五個大字,信函開頭便是“南海無主游民夏靚遣徒張倬上書”。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清王朝,朗朗乾坤,怎么會有無主游民呢?
岳鐘琪滿臉疑惑地打開這封“群眾來信”,仔細一看,竟然是一封逆書。書信列舉雍正“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懷疑誅忠”等十大罪狀,否認雍正繼位的合法性,規(guī)勸岳鐘琪利用“握重兵,居要地”的條件,“乘時反叛,為宋明復仇”。來信煽動性極強,鄉(xiāng)野之人、市井小民,根本不可能炮制出來。
岳鐘琪看完此信,不禁惶恐之至,驚出一身冷汗。他為求自保,一面密折奏報雍正皇帝,一面聯系按察使碩色,連夜審訊投信人。但投信人任憑嚴刑拷打,軟硬兼施,一概不招。岳鐘琪急中生智,變換策略,假意答應共同謀反。果然,投信人信以為真,承認本名“張熙”而非“張倬”,寫信人真名“曾靜”而非“夏靚”。張熙還招供了6個同謀的姓名、地址,以及另外7個知情者,并透露曾靜、張熙產生反意是受呂留良著作的影響。
書信原件密報雍正后,雍正朱批“朕覽逆書,驚訝墜淚,夢中亦未料天下有人如此論朕也,亦未料其逆情如此之大也”??梢妼τ赫齼刃拇驌糁?。雍正通過兵部發(fā)送“廷寄”的方式,派出大批人馬實施大抓捕,查拿呂留良家人和門徒,抓捕曾靜、張熙等一干人。
此案發(fā)生后,牽連諸多官員。按理這些人都該嚴懲,甚至打入死牢。誰知雍正決定只當作普通的文字案件處理,把曾靜、張熙免罪釋放,只將呂留良全部遺著焚毀,呂留良戮尸,家人流放。同時,雍正下令收錄關于此案的上諭、口供和《歸仁錄》,合成《大義覺迷錄》,刻印頒布全國。就是在這本《大義覺迷錄》中收錄有張應星之子張秀公、孫子張振蕃、外甥孫儀周的口供。
可是,“曾靜反清案”發(fā)生時,曾任耒陽知縣十多年的張應星已經病逝。他生前與呂留良、曾靜、張熙三人均不相識,更無交往。那么,這起驚動雍正皇帝的大案,怎么會牽涉到他呢?
原來,“曾靜反清案”追查了張應星的同窗好友、著名書法家王澍。官府在調查過程中,拘捕了張應星的兒子、孫子和外甥。
王澍是江蘇金壇人,進士出身,官至吏部員外郎。他與張應星在江南徽州有過同窗之誼。在查辦“曾靜反清案”過程中,張應星的長隨唐思向專案組舉報,王澍曾經指使耒陽縣人曾盛任代寫便條,向張應星索取銀子五十兩。由于張應星已經病逝,安慶按察使秘密拘捕了張應星之子張秀公、孫張振蕃,以及在耒陽縣衙管事的外甥孫儀周,并搜出張應星在任的日記簿一本。日記中所記,都是張應星任職耒陽知縣每天做的事情,所會見的客人。撫臣程元章親自審訊張秀公等人,對照日記記載的人,逐一追查他們的下落。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程元章這一追查,發(fā)現那個頭戴黑氈帽的王澍,竟然是個冒牌進士,此王澍非彼王澍,跟張應星生前沒有任何交往,完全是縣衙里裝裱字畫的技工唐思一派胡言。張秀公的供詞詳細講述了張應星的身世與生平經歷。
張應星生于康熙八年(1669),24歲時帶著全家到浙江糊口??滴跛氖辏?701)四月,他由杭州搬回到原籍,次年考取景山官學教習,康熙四十七年(1708)任期滿,被選拔任命為耒陽知縣,冬末離開京城,走了近半年,于第二年四月到耒陽上任。張應星病逝時年僅54歲。
張應星生子4個,長子早逝,次子張秀公時年37歲,老三張兆鵬在廣東謀生,老滿張兆鳳在家中。張秀公跟隨父親上任時,只有14歲,斷斷續(xù)續(xù)在耒陽待了五六年。他曾回憶說:父親以商籍進學,從教習選上縣官,都是赤手空拳掙出來的,也沒有親戚朋友的幫忙,后來做官的時候,很能節(jié)儉樸素,自我約束。死的時候錢糧還有所虧空,就是那些想尋關系來占便宜的人,都沒有什么想頭。
三百年風雨滄桑,三百年耒水滔滔。遙望耒水岸上高聳巍峨的凌云塔,我想起張應星的一句話:“一片苦心,不忘吾來!”這樣一位頗有政績的“詩人知縣”,歷史豈可忘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