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強
【內容摘要】在教育改革實施背景下,教師在教學中運用的方法越來越多樣化,“問題連續(xù)體”模式實際上對問題導學的創(chuàng)新,主張教師在教學中運用整體、序列的問題對學生進行啟發(fā),進而使學生碎片化知識點學習能夠逐漸向整體轉變,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將其運用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形成對歷史知識的整體感知,并且能夠實現(xiàn)對知識的鉆研、自學和構建,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優(yōu)化。
【關鍵詞】“問題連續(xù)體” 高中歷史課堂 教育改革
高中歷史教學中“問題連續(xù)體”模式的運用,可以將其劃分為預設性課堂與生成性課堂兩個部分。在課堂中學生具有獨立性且充滿創(chuàng)造力,有屬于自己的經(jīng)驗、知識、靈感等,能夠參與到課堂問題中,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預設主要問題,并且對課堂中的各種資源進行捕捉,進而生成相應子問題,為學生構建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舞臺[1]。
一、“問題連續(xù)體”的內涵
問題連續(xù)體是建立在問題導學法基礎上,然后將問題劃分為五個不同方面,其中主要包括單一、再現(xiàn)、引導、參與、開放,在此過程中教師應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實現(xiàn),將整體和順序性比較明顯的知識運用在教學模式當中,進而使整體教學內容更加形象,增強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自主性[2]。連續(xù)性問題模式得以實施的核心是各種各樣問題的提出,然后運用媒介傳播的方式,在學生當中得到反饋結果,然后將解決問題時比較封閉的狀態(tài)演變成體系,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將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反映出來。就問題來講,一般包括這幾個方面,即封閉性低認知、次封閉、半開放、開放性、完全開放幾種。
二、設置預設性問題
預設性課堂需要對課堂當中的各個要素進行預先設計,其中主要是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預設性問題的設置,需要建立在教師進行充分課堂準備基礎上,并且將問題的解決作為導向,將具體教學過活動作為主要載體,進而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和討論,使整體教學有目的和有計劃的進行。
1.使用知識問答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單一問題主要是針對教學內容當中水平比較低的知識信息,屬于事實問題,在歷史學習中,學生運用感知和記憶方式便能實現(xiàn)對知識的掌握。在解決這一類問題時可以運用生生互問、教師提問、知識競賽等方式[3]。以生生問答為例,新航路的開辟對人類產生的深遠影響有哪些?新航路的開辟是否和二戰(zhàn)有關?二戰(zhàn)的影響有哪些?(1)戰(zhàn)爭使人類理性得到張揚,人權與和平思想深入人心,維持和平的聯(lián)合國隨之誕生;(2)二戰(zhàn)改變了世界格局,美蘇成為兩個世界一流大國,西歐的世界中心地位繼續(xù)衰落(人教,已不復存在),世界重心向太平洋地區(qū)轉移(美國成為世界資本主義霸主);(3)二戰(zhàn)促進了社會主義和民族解放運動發(fā)展,歐亞建立了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戰(zhàn)后世界殖民體系徹底瓦解;(4)二戰(zhàn)促進了戰(zhàn)后新科技革命(第三次)的興起。對于這一類問題,學生能夠在教材中直接找到相應答案,在生生問答中,能夠降低學生在答題時的壓力,激發(fā)學生答題熱情,使整個課堂氛圍更積極、活躍,同時教師也可以根據(jù)學生答題情況了解學生認知水平。
2.運用推理和聯(lián)系方式理念概念
在連續(xù)性問題中,第二類屬于再現(xiàn)問題,建立在學生對歷史概念認識基礎上,在解決相關問題時,學生需運用聯(lián)系和推理的方式得出相應歷史概念,最終得到相應結論。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深化其對概念內容的認識和理解[4]。如建國之后國家的主要發(fā)展方向?改革開放之后國家的主要發(fā)展方向?在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學生會針對教師問題一一作答,在此過程中教師需將正確答案展示出來,并且對答案中的關鍵詞和概念進行強調,在此過程中通過作答和教師講解的方式,學生會對相關歷史概念產生更清晰、深刻的認識。
3.開展合作探究
在連續(xù)性問題當中,引導性問題屬于其重要組成,主要是強調學生在學習找那個的自主性,能夠通過對教師給出材料的分析,得出相應結論,形成能力[5]。這一類問題和之前兩種問題相比在難度上有較大程度提高,因此教師需要學生進行相應引導,學生在解題時需將史實作為依據(jù),運用小組合作方式對其進行探究,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為例,在分析時,學生可以從秦朝的建立、發(fā)展、衰亡等方面進行分析。在此過程中不僅能夠使學生歷史分析能力獲得較大程度提升,也能使其在小組合作中形成合作意識。
4.采用哲學思辨方式
第四類問題屬于參與問題,這一類型問題主要涉及到本質和現(xiàn)象、生產關系和生產力問題,有較強的邏輯性,學生在理解時比較困難,因此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引導,使表面知識能夠向理論層面轉變,進而實現(xiàn)對知識的靈活運用。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現(xiàn)實影響因素作為切入點,并且指出二者之間怎樣相互影響,同時設置具有探究意義的問題,幫助學生突破在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
5.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
連續(xù)性問題當中的最后一類屬于開放問題,學生在學習中需進行自主探究與創(chuàng)造,這類問題在結構上不夠完善,但是在答案上比較豐富,主要是考察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發(fā)散思維的形成,進而使學生在學習中更具創(chuàng)新性。如蘇聯(lián)解體后選擇的發(fā)展方向對我國有怎樣的啟發(fā)?這一問題具有較強的開放性,不同學生可能會持有不同觀點,而教師在教學中也需鼓勵學生求異思維的形成,進而使學生在思維上更具廣度。
三、處理課堂生成問題
1.對問題進行及時捕捉
教學過程的不斷優(yōu)化需建立在教學反饋基礎上,就預設問題課堂來講,學生在實際學習中可能并不會按照教師設計的軌跡,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對問題進行及時捕捉,并且對事先設置的問題模式做出相應調整。
2.加強和學生之間溝通和交流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尊重學生課堂中主體地位,支持學生勇敢將自己想法和觀點表達出來,形成相應質疑能力,使其成為課堂的主人。歷史課堂中問題連續(xù)性模式的運用,需教師在教學中發(fā)揮自身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和學生之間進行平等對話,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進而使學生能逐漸參與到課堂學習中[6]。通過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能夠對學生的學生水平有更深入的認識,了解學生在課堂中可能提出哪些生成性問題。同時也能和學生之間針對生成性問題進行溝通和交流,使整體課堂教學獲得更好效果。
3.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不同類型的生成性問題通常在難度上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注重自身運用方法的有效性,幫助學生對問題進行系統(tǒng)分析。然后給予學生針對性指導。同時在設置問題時,需秉承循序漸進原則,將“問題連續(xù)體”模式作為優(yōu)化教學模式的重要方法,為學生構建自主學習能力生成平臺,促進學生分析能力、提問能力以及解題能力的提升,并且使其思維獲得較好發(fā)展,整個高中歷史課堂更具生機和活力。
結束語
總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需將預設和生成結合在一起,在學習中,學生的表現(xiàn)會受到知識結構、已有經(jīng)驗、個性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整體教學過程需呈動態(tài)性。預設性問題的設置能在一定成上保證課堂教學的計劃性和科學性,而生成性問題則會使課堂更具動態(tài)性和包容性。因此教師在進行“問題連續(xù)體”模式進行教學中,應該從宏觀上對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把握。
【參考文獻】
[1]黃楚玲.“問題連續(xù)體”模式在高中歷史課堂的應用[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30(4):139-142.
[2]張宏基.“問題連續(xù)體”模式在高中歷史課堂的應用[J].新課程·下旬,2018(9):134.
[3]葉其賓.淺談“問題連續(xù)體”模式在高中歷史生本課堂的應用[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6(4):66-67.
[4]黃楚玲.“問題連續(xù)體”模式在高中歷史課堂的應用[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30(4).
[5]潘春花.高中歷史教學中課堂導入策略的應用[J].南北橋,2019(21):48.
[6]胡澤美.高中歷史教學中課堂導入的應用[J].南北橋,2019(16):115.
(作者單位:安徽省郎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