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5日,北京朝陽北路,便利蜂連鎖超市。
“便利店的長期價值,在于用算法來優(yōu)化和覆蓋營運中的一切”。在近期參與高瓴資本張磊的一次關于長期價值的直播對話中,便利蜂創(chuàng)始人莊辰超說了這段話。
莊辰超,更為人所知的身份,是去哪兒網的聯合創(chuàng)始人、CEO。2015年,攜程并購去哪兒后,莊辰超出走。2016年,成立便利蜂。
便利蜂品牌,走過不少彎路。比如做共享單車、無人貨架,都失敗了。只有便利店項目,勢頭正勁。一位便利蜂店長對《銳問》頗為得意地說,“全家開到2000家用了七年,便利蜂兩年多時間就開了1600家,不是一個打法?!?h3>狂飆突進,資本燃燒
北京被稱為“便利店荒漠”。近些年如131、鄰家、全時等便利店品牌,在這片土地的拓展相繼失敗。而在北京扎根二十年的好鄰居便利店,2018年開始擴張,但因成本等因素,又關停了一些未盈利的門店,規(guī)模一直保持在300家左右。
除了租金成本高、面積大、少商鋪等固有因素外,也與政策和市場環(huán)境“不夠友好”相關。好鄰居CEO陶冶表示,2017年“疏解人口”、治理“開墻打洞”等政策,客觀上也對便利店的市場和數量造成影響。
作為對比,便利蜂在北京已經擁有超過500家門店。這是一份難得的成績。
傳統(tǒng)便利店是一門資本化率低、資本積累相對緩慢的生意。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2020年中國便利店發(fā)展報告》報告,單店日均銷售額約5297元,同比增長約4%;二線城市典型便利店凈利率僅有5%。便利蜂的打法則是互聯網模式。
多數便利店在擴張時,采取加盟模式。便利蜂則完全自營。
單店投入堪稱財大氣粗。有便利店資深人士吳萌曾對《中國經營報》分析,一家門店的裝修、設備至少在60萬元左右;一位北京便利店資深高管則表示,單店投入應該在100萬元左右。
便利蜂在人力、設備、租金等方面的投入,明顯高于同行。設備如烤箱,進口牌10萬元/臺,國產牌3-5萬元/臺;咖啡機,7-8萬元/臺。單店店員數則與營業(yè)額掛鉤。以日營業(yè)額2萬-3萬元,4-5個員工的情況舉例:
薪資標準,月工作167小時以內,拿固定底薪,3000元左右;167-200小時,28元/小時;工作200小時以上,38元/小時(2018年底取消了這一項);
提成,按日營業(yè)額計算。最高一檔是“日營業(yè)額5萬”,店長每月提成可達兩萬。
據悉,相似的選址、銷售額規(guī)模下,便利蜂店長能拿到1萬元左右收入,而711只有一半。
一位天津店長透露,早期品牌推廣階段,便利蜂還采取了燒錢租商業(yè)樓的策略?!氨憷湓谔旖駽BD的一個商業(yè)樓租了四層,共一千多平米,但單店營業(yè)額只有3000-4000元/天,還比不上日租金,一年起碼虧50-100萬。”據其透露,目前天津有500多家門店,真正盈利的不超過三分之一。
目前官方消息稱,北京地區(qū)門店已經實現盈利。
便利蜂有一定成績,莊辰超把它歸功于算法,但細究之下,內核還是711的方法論。這些方法論,基本可以從日本711創(chuàng)始人鈴木敏文《7-Eleven經營秘籍》中找到:
打造自有品牌。2007年,711推出自有品牌 Seven Premium,零售額占比超四分之一。便利蜂也打造了“蜂質選”,從一開始僅有三四個SKU,到如今上百個SKU;
門店個性化。2014年,711獨立運營店鋪改革,創(chuàng)立了以店長為核心,建立滿足地區(qū)商圈內固有消費者需求的個店經營模式。便利蜂在熱食上“快速創(chuàng)新,快速迭代”、電子標簽的應用均吸取了這一點;
算法,加人的經驗。711的策略是將訂貨決策權下放至兼職和小時工,員工會通過銷售終端(POS)提前掌握前一天的數據,去年同期的數據,同天氣下的數據,作為預測參考數據。
在很多方面,便利蜂都參考了711。而和711相比,這家新型互聯網公司更重視算法和快速迭代。這一點體現在SKU迭代、內部人事考核等各個方面。
比如熱食“迭代”,熱食是便利店的核心競爭力,便利蜂有專門的食品研發(fā)部門及自有中央廚房。一般每周二上一個新的關東煮品類,每周三上一個新的熱菜,每周四上一個新餡料的包子,根據單店銷售情況,決定相關品類的去留。
比如電子價簽,一般一個便利店,有200-300個SKU使用電子價簽,主要是面包、飯團等日配品。系統(tǒng)會根據昨日同期庫存、當日銷售情況動態(tài)打折,以高效消化庫存。通過這些手段,做到“千店千面”的狀態(tài)。
在便利蜂內部,非常強調數學邏輯能力。2019年初,公司甚至爆出“要求員工參加數學考試,考試不及格的都開除”的新聞。
這種快速迭代的情況下,也對店長和店員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便利蜂門店店長一般會開雙周會,每雙周就有一個大迭代。內部學習溝通軟件幾乎每天都會發(fā)SOP,作為學習任務,有專門部門進行考核。
此外,便利蜂還會選擇若干顧客作為神秘顧客,讓他們前往門店體驗,并給服務打分。以“微笑服務”為例,最開始還包含“露幾顆牙”這樣的需求。綜合各項指標,最終門店會被分為ABC三等:如果拿到A,會擁有高提成等獎勵;拿到B,沒有獎勵或懲罰;連續(xù)兩個月拿到C,店長就要被淘汰。
寬窄創(chuàng)投創(chuàng)始合伙人潘金菊認為,便利店是不錯的生意。相比日益衰微的傳統(tǒng)大賣場或商城,便利店的一個長期優(yōu)勢是“離年輕消費者更近,成本更低,電商、外賣、到家等互聯網打法均無法截流”。
從大的市場環(huán)境來看。在日本和臺灣,每兩千人一家便利店。但在北京、上海,這個數字為8889和3769。在國內,711、羅森、全家等日本便利店巨頭進入市場十多年,因選址、盈利目標比較苛刻,到2019年底,規(guī)模也還在2000-3000家門店。規(guī)模最大的品牌美宜佳,門店數量在兩萬左右,但主要在南方。
傳統(tǒng)便利店是一門資本化率低、 資本積累相對緩慢的生意。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2020年中國便利店發(fā)展報告》報告,單店日均銷售額約5297元,同比增長約4%;二線城市典型便利店凈利率僅有5%。便利蜂的打法則是互聯網模式。
因看好未來發(fā)展,近些年市場玩家在增多。2018年,蘇寧小店曾號稱“三年開5000家”,不久前開放加盟,稱“3年內加盟10000家”;與此同時,京東便利店、天貓小店也都號稱要開上百萬個。
但這門生意,沒有想象中那么容易。與一般雜貨店不同,便利店核心特點在于深度管理,一套涵蓋熱食、冷食、百貨等服務范圍的供應配送體系,精細化的經營管理流程;此外,便是通過數字化手段,提升每一環(huán)節(jié)的效率。
莊辰超沒有零售背景,其最早創(chuàng)立的去哪兒網,是中國最大的旅游搜索引擎。便利蜂的高速擴張,主要基于他所說的,“用算法來優(yōu)化和覆蓋整個便利店營運中的一切”。
從目前調研情況來看,算法參與深度仍然不夠。自動補貨準確度仍然較差,需要人為修正SKU。為此,便利蜂相關部門經常會通過門店調研的方式,優(yōu)化自動訂貨。
目前各個環(huán)節(jié),仍需要較多的人為干預。而店長的經驗等素質指標,還是區(qū)別不同門店經營效果的關鍵指標。
如何在快速擴張和門店管理,算法迭代和用戶體驗之間取得平衡,對于行業(yè)玩家而言,還是提出了很大的挑戰(zhàn)。
比如京東天貓,只是把品牌授權出去,把以前那些傳統(tǒng)的“夫妻店”作為簡單的出貨渠道。蘇寧小店也低估了這門生意,2018年上半年虧損2.96億,2019上半年虧損22.13億,2019年下半年開始,蘇寧小店直接被剝離出財報。
一位資深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認為,和711等老牌便利店相比較,這些新型便利店始終還是欠缺一些人情味。這一點不僅體現在店員與用戶的溝通之上,還體現在選品等層面?!?11的選品是有溫度的,會給你驚喜,這是運營團隊的洞察,不能完全用數字化手段來替代?!?/p>
羅馬非一日建成,711積累了50多年的這套文化和管理經驗,要完全復制,也非一日之功。(林波,銳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