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宇軒
湖南省邵陽市武岡市鄧元泰鎮(zhèn)中心小學 六年級2 班
傳統的數學學習重在對純理論性知識的掌握,將學和用分離開來。教學內容受到教材的限制,滯后于現實生活,降低了我們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數學學習要在遵循教育規(guī)律的同時,緊密聯系實際,讓學生在生活中探索數學的起源和發(fā)展,讓我們真正的掌握數學知識。
荷蘭數學教育家費賴登塔爾提出“現實原則”即數學教學,要源于現實,扎根現實,因此,學習中,學生要善于依據學習內容,去捕捉“生活現象”精選“生活素材”,為學習數學知識提供充分的數學事實,使我們通過觀察,分析,猜測,驗證與同學合作探究,經歷數學化的過程,構建數學意義。
要將數學與生活相結合,要充分的了解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要知道數學無處不在,我們隨時都在和數學打交道,小到個數計算,大到銀行管理。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對于“除了基本的算術外,其他的內容學了也沒用”的觀念。小學生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這種好奇心會引發(fā)求知欲,要抓住這一特點,引導我們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數學,感知數學的“存在”,這種聯系的發(fā)現,會讓學生更加親近數學。
實現數學教育生活化,要搭建數學和生活的橋梁,也就是情景教學的目的。小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大都來源于課堂,而我們老師不可能帶著我們去市場體驗生活,這種現狀下,要怎樣實現生活化教學呢?那就是可以將生活搬到課堂。通過創(chuàng)造教學情境,將一些未知、已知、探知及需要解決的矛盾糅合在一起,增加我們的親近感,強化我們的學習欲望。結合所學內容,我們可以進行實際生活演繹。
語言是傳遞信息的橋梁,數學的教學就是將一堆抽象的符號通過數學語言的方式傳遞給學生,結合我們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的特點,為了讓我們更加容易理解和吸收,教師能否運用恰當的生活語言非常重要。因此,我們在進行數學學習時要在保證知識準確性的同時,通過生活化的方式對所授知識進行加工、潤色。
數學是我們學習和勞動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小學數學主要是培養(yǎng)我們的數學意識和學習能力,教師要引導我們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現實生活中用數學解決簡單問題。這樣不僅能增我們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我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加強我們的數學意識,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數學長期以來給人的感覺就是嚴謹、認真、嚴肅。這對于處于活潑好動階段的小學生來說是不利的,不僅不會有學習的興趣,甚至還會產生懼怕心理。如何打破數學在小學生心中的印象,改變枯燥、乏味的教學方式非常重要。通過組織生活化游戲這種符合小學生特點的方式來吸引學習的興趣,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為了符合教育的新趨勢,發(fā)揮數學的生活化作用,就必須讓理論聯系實際,在數學教學中讓我們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學。設立數學生活化情境,采用生活化語言,貼近現實,學以致用。只有這樣,才能讓生活更好的融入數學,讓數學更好的為生活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