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慧 馬少靜 謝天宇
摘 ?要:外語教育的背景形勢在新時代發(fā)生了變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背景下的外語教育肩負重要使命,不能僅僅傳授語言知識與技能,需要更加注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樹。文章分析了大學英語課程的人文性特點,從課程的人文性特點分析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方法,并將課程思政作為大學英語構建全球化人才的重要途徑,為課程教學改革提供理論與實踐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人文性;課程思政;大學英語;外語教育;全球勝任力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0)31-0181-04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shoulders significant missions, to assist establishing a shared future of mankind, in which it is more emphasized to cultivate appropriate values besides teaching language and techniqu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umanity features of the course, tak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the path to cultivate global talents, in order to assist with the course innovation.
Keywords: human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English;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global competence
一、新時代外語教育的使命任務
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將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系在一起,產生日益廣泛而深遠的國際影響,同時也標志著中國進入了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方向的新時代。在新的歷史定位中,服務于國家的外語教育必然要進行重新規(guī)劃,外語教育的改革如何適應中國現在和將來的發(fā)展對于外語教育工作者來說是一個亟待思考的命題。
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為國家提供智力支持,支撐中國的硬實力和軟實力發(fā)展。外語教育為學生提供跨文化交際能力,拓展國際視野,為中國的人類文明共同體倡議提供人才儲備。就目前情況,大學英語課程對外語人才或者人才外語能力的培養(yǎng)并沒有跟上時代腳步。
歸納大學英語教學的困境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應試導向造成重技能輕素養(yǎng)的問題,無論是高考英語還是大學英語四六級,都普遍造成了應試導向的學習方式;二是過度強調英語的工具性作用,學生往往把教學目標定位為通過考試或者能在本專業(yè)使用語言;三是英語教師本身的認識不足限制了大學英語課程的能力素養(yǎng)培樹作用。
以上的種種困境皆忽視了大學英語課程的人文性本質,必然導致難以達成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目標。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采用課程思政的理念與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人文性導向結合,從而達成培樹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作用,進而培養(yǎng)能適應全球化發(fā)展的專業(yè)人才。本文基于新時代對外語教育的要求,力求將課程思政作為貫穿課程建設的線索,而非課程教學的附加和輔助手段,解決大學英語課程人文性不足的問題。
二、大學英語課程的人文性特點
(一)課程目標的人文性特點
現代的“人文主義”,相對于“科學主義”,強調的是關注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相對于“工具理性”或“技術理性”,強調的是價值理性和目的理性;相對于實用主義,強調的是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義。“科學”“實用”與“人文”“理想”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不可或缺的兩個價值向度。
以上特點決定了,大學英語的課程教學不僅是為了掌握語言知識,形成外語技能,更重要的是形成科學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 價值觀),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提高鑒賞能力等。因此大學英語的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人文知識、語言技能、思辨能力、人文素養(yǎng)(職業(yè)素養(yǎng)、家國情懷、國際視野)。人文素養(yǎng)形成的重要性某種程度高于知識技能的目標。因此,從大學英語教學角度而言,要把課程的育人作用發(fā)揮到最大,課程思政需要融入課程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
(二)課程內容的人文性特點
大學英語課程不是由單一的知識構成的,而是圍繞著學生人文素養(yǎng)提高這一根本任務, 借鑒吸收其他人文課程知識。具體來說,大學英語課涉及語言、文化、社會、歷史、專業(yè)知識,聽說讀寫譯技能,跨文化意識與能力,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等,形成一個有機聯系的內容體系,涉及語言知識點、聽說讀寫譯技能線、拓展知識面和學科課程群。
其中,拓展知識面是課程人文性思政的主要開發(fā)層面。從人文性的角度進行課程思政,意味著課程思政不再是課程附加工作,而是跟隨課程教學無處不在的過程。
(三)課程方法的人文性特點
由于知識體系跨多個人文學科,可拓展方向繁雜難以窮盡,尤其要體現以學為中心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辨能力、形成終身學習能力,因為能力素養(yǎng)的提升是持續(xù)的,不僅限于大學學習期間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根據思政的需求,引導學生形成主動拓展所學的意愿、廣泛閱讀的習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比學習有限的詞匯、通過四六級考試,是更加重要的教學目標。
三、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方法
(一)構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發(fā)展全球勝任力
蔣洪新(2019)指出,我國外語教育必須幫助學生在學習和掌握外語知識和語用能力的同時,形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需要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發(fā)展全球勝任力。[1]
隨著全球化發(fā)展,對于全球勝任力(Global Competence)的研究興起。具有全球勝任力的學生可以深入地認識世界、探索世界,識別不同人群的觀點,愿意與不同的人交流思想,會根據不同情境采取行動。[2]
威廉姆·亨特構建了全球勝任素質的同心圓模型(見圖1)。有學者指出,亨特所倡導的全球勝任力是基于態(tài)度開展的,主要從非判斷性反應、開放的態(tài)度、承認多樣化和認可他人差異來培養(yǎng);往外擴展,第二圈包含了知識領域的內容,如全球化、世界歷史等;第三圈包含技能和經歷的維度,如識別文化差異參與全球競爭、跨文化合作、有效參與全球社會和商業(yè)事務、評價跨文化行為的能力等。[3]
課程思政構建的也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因此可以將課程思政作為大學英語課程人才培養(yǎng)目標貫穿始終的策略,而不是附屬內容。圖2是作者嘗試根據全球勝任力的模型為大學英語課程構建課程思政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模型。
一是外語能力,即外語知識、技能。外語教育的基本作用是實現涉外交流,第一步首先要能夠交流,那么語言能力仍然是核心能力。
二是思辨能力。近些年的大學英語教學強調思辨能力培養(yǎng),實際上課程的人文性也決定了大學英語具有這個功能。思辨能力不僅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創(chuàng)新精神,具備建構新知識的能力,也能夠使學生具備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課程思政提出以后,許多高校的課程思政都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這是指導學生為人處世的第一步。但是作為大學英語的思政目標,單純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不夠,因為大學英語課程培養(yǎng)的是全球化人才。
四是家國情懷。從教學角度來說,家國情懷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民族情感和文化自信。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需要基于知識的學習,基于學習,理解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進而催生民族情感和文化自信。
五是國際視野。外語教育雖然是人文教育,但是就其功能來說,實現的是全球能力。因此,形成國際視野是重要目標向度。
(二)發(fā)揮人文特色育人,整合思政教學內容
大學英語在各個院校作為公共基礎課,具備如下特點:課時量大,教學對象范圍廣,教學時間長,教師和學生互動多。作為公共基礎課,具備專業(yè)課不能比擬的優(yōu)勢,能夠充分發(fā)揮課程思政的與人作用。
思政資源既可以基于教學內容,也可以是課內學習內容的拓展,或者是教師通過教學方式而展現的思維方式。基于課程人文性,課程思政并非教學內容的補充,而是融于所有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中,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思政資源都需要重新考慮。只要是與思政目標模型相關的要素都可以應用。人文類課程具有隱性課程的性質特點,更加能夠以春風化雨的方式實現思政目標。
1. 利用教學內容自帶的思政資源
外語教育的語料本身內容豐富,涉及文學、歷史、文化、社會、思想等人文社科內容,富含豐富的思想文化價值,處處可以思政。只要是有益于學生形成正向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內容資源都可以利用,包括傳授歷史文化與社科知識、批判性比較分析中外文化、挖掘思辨話題訓練學生批判性思維、聯系社會時事熱點、融合教學內容與院校獨特的文化與學生未來職業(yè)規(guī)劃等等,都是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資源。
2. 聯系時政要聞,動態(tài)拓展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本身是靜態(tài),但是與國際形勢、國家發(fā)展、外交形勢等等時政要聞話題和觀點密切聯系。動態(tài)拓展教學內容,聯系時事,譬如疫情期間,聯系外國態(tài)度分析中國的輿論立場和外交政策等,指導學生學會基于國家民族視角長遠看問題。
3. 拓展跨文化教育素材,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
對于涉及外國文化的部分,引導學生反思文化本位問題。采用思辨的視角對比中外思維方式、社會、文化、歷史等??缥幕逃砟钐岢鲋?,就強調文化本位。實際上,任何人對于他文化的理解和認識都是基于本民族文化基礎之上的。通過對于外國文化的學習,反觀民族文化,理解中國文化,培養(yǎng)文化自信和家國情懷。
(三)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培養(yǎng)人文思辨能力
人文思辨能力是課程思政的工具,也是達成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培養(yǎng)全球勝任力的途徑。人文主義思辨能力是一種抽象思維能力,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基于客觀事實和經驗做出合理分析、推理和判斷的能力。[4]
人文性思辨有明顯特征:一是思辨的結果不是為了求得唯一正解,而是綜合考慮多種因素。二是對人文性問題進行思辨的過程,對所主張觀點進行辯護性解釋和說服性論證是維護觀點的主要說理方式。三是最終目標不是為了證明一個科學定理等,而是為了鑒別和選擇一個最佳的價值理念或行動準則。
教學模式采用任務驅動型教學法、產出導向法、翻轉課堂、研究型教學、自主學習能倡導學生獨立思考的開放型教學模式和方法,鼓勵優(yōu)化語言輸出,充實語言輸出內容, 立足國家和人民利益,結合國家方針政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那么思辨過程本身就是思政過程。
(四)建設第二課堂,構建有效思政環(huán)境
目前各個高校都把第二課堂建設作為大學英語課程建設的一部分,利用各種比賽和活動來提升教學成效,為學生提供展示才能的舞臺,創(chuàng)造校園文化氛圍。對學生來說,參加第二課堂比賽能夠展示能力,從而帶來強烈學習動機。除了提升語言技能,更是以高投入的方式使他們短期內迅速提升能力,拓寬了國際視野。
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又可以進一步促進教學,形成良性循環(huán)。因此,第二課堂活動是有效思政的途徑之一。
1. 第二課堂競賽的形式融入課堂教學
近年來比較常見的第二課堂競賽形式包括演講、寫作、閱讀、辯論、跨文化情景、模擬聯合國等。外語教育的傳統課堂學習形式包括聽說讀寫譯的技能訓練,強調互動的討論、角色扮演,也可以加入即興演講、辯論、模擬聯合國等豐富的實踐形式,通過與第二課堂教學的融合,實現全程育人。
第二課堂的形式本身也是課程思政手段,例如,一個優(yōu)秀的演講者立場要堅持為國為民。一個出色的辯手需要兼聽則名,以極端立場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將第二課堂競賽活動的教學形式融入教學,將有效促進課堂語言輸出的效率和質量,也是課程思政的有效途徑。
2. 第二課堂競賽與活動的話題強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樹
以“外研社”演講、寫作、閱讀、辯論為代表的各種第二課堂活動競賽命題津貼當代社會時政問題,自帶思政作用。通過對于話題的設置,使第二課堂培養(yǎng)更多具有多元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國際化人才,鍛煉學生的語言實際應用能力,文化感知交際能力,外交談判溝通能力,領導組織協調能力。
教師在第二課堂競賽中要發(fā)揮腳手架作用,引導學生感受中外文化的碰撞,關注國內外熱點資訊,掌握最新的熱門英語表達,融入思辨性、拓展性和創(chuàng)造性等關鍵要素,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培樹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
3. 第二課堂活動營造校園文化氛圍
除了競賽類二課活動,大學英語課程還有豐富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形式,包括校園廣播、英語歌曲比賽、公益視頻錄制、模擬學術會議等。學生通過以英語參與各類實踐活動,鍛煉語言能力,直接獲得涉外活動的真實或模擬體驗。情景模擬類的第二課堂助力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過程,就是將學習者需要沉浸在虛擬或真實的跨文化情境下,完整經歷社會實踐探究和實踐活動,從而體驗跨文化交際的全過程。同時,這些活動的成果展示會營造與話題相關聯的校園文化氛圍,提升人文性育人的成效。
(五)展現人文關懷,以教師自身情感態(tài)度感染學生
基于人文性特點,大學英語的教學內容與社會、國家、人類、文化、文明、歷史等各方面密切相關。上述學科涉及話題往往涉及教師人生經歷、觀點態(tài)度和情緒體驗,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很容易受教師的情感態(tài)度影響。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情緒體驗會有意無意地滲透到教學的整個過程中。
教師的思政意識指的是教師要有效認識“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意識到自身所肩負的教育任務,有意識地在大學英語教學課堂上幫助學生有效認識及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尤其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要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民族自信,對中華民族增強情感和態(tài)度的認同,引導學生為實現中國夢不斷努力奮進。課程思政也是教師自我培養(yǎng)的學習過程。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教師必須自己首先不惑,思路清晰,立場堅定,才能達到人才培養(yǎng)的目的。尤其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傳遞,首先必須教師進行思政學習,自身先具備全球勝任力模型中的家國情懷、跨文化能力和國際視野,尤其要夯實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與贊同,形成民族情感和民族自信。一個情感上健全和諧、態(tài)度上三觀端正的老師,會把對教學內容的正確解讀、對教學的熱愛、對學生的關注、對工作的熱忱、對學術的嚴謹等種種態(tài)度融于教學,春風化雨,潛移默化對學生產生影響。
四、結束語
課程思政的本質目標是實現高等教育的立德樹人。大學英語的人文性特征自帶立德樹人屬性,與課程思政需求不謀而合。從人文性角度探究大學英語的思政策略,不僅能夠實現課程思政,而且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啟示,能夠有效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助力實現本科教育四個回歸。
參考文獻:
[1]蔣洪新.外語教育的人文之道[A].民族復興的強音[C].2019(8):135.
[2]丁曉婧.PARTI什么樣的學生具有全球勝任力?[J].上海教育,2016(3):27-29.
[3]劉揚,孔繁盛.大學生全球素養(yǎng):結構、影響因素及評價[J].現代教育管理,2018(1):73-77.
[4]鞠金城,韓澤亭.以培養(yǎng)大學生人文主義思辯能力為核心的語言學課程改革與內容體系建設[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8(26):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