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遠瑞,鐘 瑜,黃小榮,申文輝,龐世龍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林業(yè)科學研究院 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中南速生材繁育重點實驗室廣西優(yōu)良用材林資源培育重點實驗室,廣西南寧 530002)
翅莢木(Zenia insignis)為蘇木科(Caesalpiniaceae)翅莢木屬落葉大喬木,又名任豆、任木和砍頭樹,樹高20 ~30 m,胸徑100 cm[1-3]。天然分布于廣西、廣東、湖南、貴州和云南等?。ㄗ灾螀^(qū)),越南北部也有分布。其樹干通直圓滿、出材量高、材質(zhì)輕,木材結(jié)構(gòu)細密、抗壓抗彎力強、色澤純清、紋理通直、水浸后不翹不裂、不易變形、不易受蟲蛀、容易干燥且便于加工,是優(yōu)良的家具材和膠合板材。木材纖維長、韌性好、出漿率高,也是優(yōu)良的造紙用材[4]。樹葉粗蛋白質(zhì)含量達24.6%,是良好的家畜飼料[5]。胸徑年均生長量達1.42 cm,樹高年均生長量達1.32 m,根系發(fā)達且穿透力強,能通過巖石縫隙向深處生長。翅莢木是廣西巖溶地區(qū)作為石漠化治理和退耕還林的主要造林樹種[6],在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和浙江等地引種栽培,表現(xiàn)出良好的速生性[7-12]。
目前,對翅莢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種子與苗木培育[13-17]、栽培技術(shù)[18-19]、生理生態(tài)特性[9,20]、材性及利用[4,21]等方面,對其子代林進行優(yōu)良種源和家系選擇方面的研究未見報導。本研究收集了廣西主要產(chǎn)區(qū)的翅莢木種源及優(yōu)良單株種質(zhì),對其子代生長性狀進行測定與分析,初步篩選出優(yōu)良種源和優(yōu)良家系,為翅莢木遺傳改良提供參考。
試驗地位于廣西南寧市北郊老虎嶺林區(qū)(108°21'E,22°56'N),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1.7 ℃,最高氣溫39.4 ℃,最低氣溫-1.5 ℃,1月均溫11.8 ℃,7月均溫27.6 ℃,年均降水量1 347.2 mm。海拔135 ~181 m,坡度20°,坡向東南坡,坡位中坡至上坡。土壤為頁巖發(fā)育而成的磚紅壤。造林地為馬尾松人工林采伐跡地。
翅莢木種子采自廣西4 個種源地,選擇20年生以上、生長健壯、干形通直的母樹,按單株分別采種(表1)。2012年春培育試驗苗木,育苗基質(zhì)為黃心土,育苗容器為12 cm×14 cm 可降解的無紡布育苗袋。1年生造林苗木高80 cm、地徑0.6 cm。
表1 翅莢木種質(zhì)資源情況Tab.1 Germplasm resources of Z.insignis
2013年3月營建試驗林,采用剪去苗木頂梢、保留基部20 cm 的截干苗造林。每個家系種植1 個小區(qū),每小區(qū)種植15 株,各小區(qū)在相同的立地條件下隨機排列,造林密度1 665 株/hm2。栽植1 個月后檢查成活率,及時補植,確保成活率99%以上。造林當年及后2年,每年除草和施肥各1 次,當年每株施復合肥(含N、P和K各15%)100 g,第2及第3年每株施復合肥300 g。2017年12月測定試驗林胸徑和樹高,每個家系測定10 株生長良好的活立木,根據(jù)胸徑和樹高推算林木單株材積(V單,m3),計算公式為:
式中,D為胸徑(cm),H為樹高(m)。
采用Excel 2019 和SPSS 21.0 軟件進行處理,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與多重比較。計算變異系數(shù)(CV,%)、子代遺傳力(h2)、現(xiàn)實遺傳增益(△Gl,%)、遺傳增益(△G,%)和育種值(Z),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S為標準差;為群體平均值;F為方差值;Sl為選擇差;Y為家系平均值;c為校正值,當F大于1.0且子代數(shù)大于4時,c與h2相等。
將各性狀的得分值相加,得到每個家系的綜合得分,根據(jù)綜合得分值進行排序。
鳳山種源的胸徑與靖西、平果和忻城種源差異極顯著(P<0.01);靖西、平果和忻城種源的胸徑分別比鳳山種源高7.77%、11.26%和18.25%(表2)。靖西種源的樹高與鳳山、平果和忻城種源差異極顯著(P<0.01);鳳山、平果和忻城種源的樹高分別比靖西種源高19.08%、28.79%和18.23%。鳳山和靖西種源的單株材積與平果和忻城種源差異極顯著(P<0.01);平果和忻城種源的單株材積分別比靖西和鳳山種源高33.98%和39.81%。翅莢木作為用材樹種,材積是其主要的經(jīng)濟性狀指標。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種源間胸徑、樹高和單株材積差異極顯著(P<0.01)(表3)。優(yōu)良種源材積遺傳力為0.931,具有很強的遺傳控制力,忻城和平果種源的現(xiàn)實遺傳增益分別為17.15%和12.28%,遺傳增益分別為15.97%和11.43%,說明種源選擇有較大的增產(chǎn)增收作用。
表2 翅莢木各種源的生長性狀Tab.2 Growth traits of different Z.insignis provenances
表3 翅莢木各生長性狀的方差分析Tab.3 ANOVA on growth traits of Z.insignis
不同家系間胸徑、樹高和單株材積差異極顯著(P<0.01),表明從子代中選擇優(yōu)良家系可行,選擇潛力大(表3)。各家系的胸徑、樹高和單株材積的遺傳力分別為0.868、0.894 和0.839,表明其生長性狀受到較強的遺傳控制,可以通過優(yōu)良家系選擇進行遺傳改良(表4)。變異系數(shù)表現(xiàn)為單株材積>胸徑>樹高,表明樹高性狀最穩(wěn)定,選擇潛力最小,材積的選擇潛力最大。
表4 翅莢木各家系生長性狀方差分析Tab.4 ANOVA on growth traits of Z.insignis families
選擇排名前10%的優(yōu)良家系,共11個,其平均胸徑、樹高和單株材積比總體均值分別高出30.05%、25.78%和94.31%(表5)。其中平果、忻城和鳳山種源分別有7、3和1個家系入選。
表5 翅莢木優(yōu)良家系綜合育種值Tab.5 Comprehensive breeding values of Z.insignis superior families
續(xù)表5 Continued
11 個優(yōu)良家系的平均現(xiàn)實遺傳增益和遺傳增益均表現(xiàn)為單株材積>胸徑>樹高,材積的平均遺傳增益分別是胸徑和樹高的3.03 和3.43 倍(表6)。PG2 的胸徑遺傳增益最大,F(xiàn)S14 最小,相差3.36 倍;PG3 家系的樹高遺傳增益最大,XC7 最小,相差3.72倍;PG2 的單株材積遺傳增益最大,PG7 最小,相差2.76倍。
表6 翅莢木優(yōu)良家系遺傳增益Tab.6 Genetic gains of Z.insignis superior families(%)
翅莢木4 個種源間的胸徑、樹高和單株材積差異極顯著,表明優(yōu)良種源的選擇潛力較大。以材積為主要經(jīng)濟指標,初步選出忻城和平果兩個優(yōu)良種源,其材積遺傳增益分別為15.97%和11.43%,其單株材積分別比靖西和鳳山種源高39.81% 和33.98%。根據(jù)育種值綜合評分法,以10%的入選率在105 個家系中選出了11 個優(yōu)良家系,其中平果種源有PG2、PG3、PG7、PG8、PG11、PG14 和PG33 等7個家系;忻城種源有XC7、XC8 和XC19 等3 個家系;鳳山種源只有FS14 入選;90%的優(yōu)良家系來自優(yōu)良種源。優(yōu)良家系的平均材積遺傳增益達78.90%,是其胸徑和樹高遺傳增益的3 倍多,說明材積比胸徑和樹高的遺傳改良潛力大;優(yōu)良家系的平均材積遺傳增益是優(yōu)良種源的4 ~6倍,表明優(yōu)良家系比優(yōu)良種源具有更大的增產(chǎn)增效潛力。
關(guān)于大葉櫟(Quercus griffithii)[22]、紅椎(Castanopsis hystrix)[23]、濕地松(Pinus elliottii)[24]、火炬松(P.taeda)[24]、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25]和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26]等樹種的林木種源收集評價及家系的早期選擇已有研究,吳際友等[27]學者對火炬松的研究認為以5年生作為最低年齡進行早期選擇較可靠,優(yōu)良種源及家系的早期選擇是可行的。本研究初步選出的5年生翅莢木優(yōu)良種源平均胸徑、樹高和單株材積分別為5.86 cm、7.33 m 和0.014 0 m3,優(yōu)良家系平均胸徑、樹高和單株材積分別為7.27 cm、8.83 m 和0.023 9 m3,與當?shù)氐乃偕l(xiāng)土樹種紅椎的生長水平相當[28]。本研究選出的翅莢木優(yōu)良種源及優(yōu)良家系對其現(xiàn)實生產(chǎn)及進一步的遺傳改良有重要參考價值。但由于試驗林尚處在幼齡期,其生長性狀不穩(wěn)定,有待持續(xù)的觀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