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龍, 劉森云, 王 橋, 趙獻禮, 易 賢
(1.西北工業(yè)大學 航空學院, 西安 710072; 2.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fā)展中心 結冰與防除冰重點實驗室, 四川 綿陽 621000)
飛機在穿越云層時可能遭遇過冷水滴,進而在迎風部位發(fā)生結冰現(xiàn)象。飛機結冰會改變其氣動外形,嚴重影響飛機的飛行性能和操作性能,威脅飛行安全[1]。1994年美國鷹航ATR72飛機發(fā)生空難,事故調(diào)查表明飛機遭遇了尺寸超過50 μm的過冷大水滴,發(fā)生了嚴重結冰,導致飛機操控失效而墜毀[2]。隨后,在1996-1997年冬季,NASA-Lewis研究中心聯(lián)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和美國聯(lián)邦航空管理局(FAA)進行了結冰云中水滴直徑測量的飛行試驗,在29次飛行試驗中出現(xiàn)了3次直徑超過50 μm的過冷大水滴[3]。加拿大國家研究委員會(NRC)開展了同樣的試驗,過冷大水滴的出現(xiàn)概率達到8%,水滴直徑覆蓋50~3000 μm[4]。此后,過冷大水滴環(huán)境下的結冰研究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5-7]。
結冰數(shù)值模擬中,有2個最基本的假設:一是水滴的剛性球假設,即水滴在運動過程中始終保持球形,不發(fā)生變形和破碎現(xiàn)象,水滴阻力采用經(jīng)典的球形阻力模型計算;二是水滴在碰撞固壁后不發(fā)生飛濺現(xiàn)象,即水滴撞擊量與結冰量守恒[8]。在常規(guī)飛機的飛行中,飛機周圍流場的壓力梯度一般不會導致小于50 μm的水滴產(chǎn)生變形和破碎等動力學特性[9],因此針對小水滴,以上的假設是合理的。Gunn等[10]觀測了大水滴的降落過程,發(fā)現(xiàn)水滴由圓球形變成橢球形,并嚴重地影響水滴下降速度,這說明大水滴會發(fā)生變形現(xiàn)象,而變形會導致水滴阻力特性的變化。Tan等[11]通過實驗手段觀測到大水滴在靠近機翼的過程中會發(fā)生變形和破碎現(xiàn)象,在碰撞機翼時會發(fā)生飛濺現(xiàn)象。因此,前文介紹的2個基本假設不再適用于大水滴的結冰數(shù)值模擬。大水滴動力學特性的存在使得其結冰數(shù)值模擬更加復雜。
以往對水滴變形形態(tài)和阻力特性的研究通常采用水滴受重力作用而自由下落的實驗方式[12-14],但是該實驗獲得的水滴變形量有限,不能充分展示水滴在飛機周圍流場中的變形。本文通過搭建水滴動力學特性實驗平臺,研制水滴發(fā)生器,利用高速相機記錄水滴在氣動力作用下的運動和變形過程,拓展水滴變形及阻力特性研究范圍,希望可為飛機大水滴結冰數(shù)值計算模型的修正提供實驗數(shù)據(jù)支持。
整個實驗平臺在某0.3 m×0.2 m結冰風洞駐室的基礎上進行改造搭建,如圖1所示。實驗風道采用回流式設計,通過2個拐角將駐室、豎直風道、風機相連,形成回路。結冰風洞駐室配有制冷系統(tǒng),能夠調(diào)節(jié)風道內(nèi)的氣流溫度;豎直風道和拐角段以透光率超過90%的有機玻璃制成。風道收縮段采用二元維多辛斯基曲線設計,收縮比為4;收縮段長0.2 m,其入口尺寸為0.3 m×0.3 m,出口尺寸為0.3 m×0.075 m。水滴的變形過程主要發(fā)生在收縮段,為避免曲面給拍攝結果帶來誤差,將高速相機安裝于二元平面?zhèn)?,采用鹵素燈背光方式照明。
圖1 實驗系統(tǒng)圖
根據(jù)Plateau-Rayleigh不穩(wěn)定的原理,水柱會自然地趨向不穩(wěn)定、發(fā)生振蕩,形成不同大小的水滴。壓電式等徑離散水滴發(fā)生器(見圖2)通過壓電陶瓷振動向水柱引入一個合理的初始擾動,提供水柱表面波形成的初始波長,該初始波不斷發(fā)展成為水柱振蕩的主波,當波的振幅接近水柱直徑時,波幅不能繼續(xù)增大,水柱將被打斷形成離散的等徑水滴,如圖3所示。水滴的大小可以通過水壓、孔口直徑、壓電片振動頻率和振幅聯(lián)合控制,實驗調(diào)試獲得的水滴直徑范圍為240~910 μm。較大直徑的水滴可以通過點滴器獲取,其水滴直徑取決于點滴針頭內(nèi)徑與剪切氣流的速度。
圖2 壓電式等徑離散水滴發(fā)生器
圖3 等徑離散水滴
收縮段內(nèi)氣流速度的分布是利用空速管對其入口和出口風速進行測量、再利用數(shù)值模擬的方法計算獲得。水滴的運動過程利用HG-100K高速相機進行拍攝,相機參數(shù)選取1024 pixel×1024 pixel,幀數(shù)為1500幀/s。拍攝前對水滴進行對焦,然后將標尺固定在水滴焦平面進行標尺拍攝,利用標尺建立單位像素與單位長度的關系。水滴圖片經(jīng)過處理后,利用圖片中的像素信息可以計算出水滴的各項所需參數(shù)。
利用MATLAB程序?qū)λ螆D片進行處理。處理過程大致如下:首先對圖片進行灰度處理,然后通過中值濾波和高斯濾波對圖片進行降噪與光順,利用Sobel算子進行水滴邊緣的初步檢測,再進行非極大抑制并用雙閾值算法最終完成水滴的邊緣檢測和連接,最后去除水滴內(nèi)部點進行重心位置檢測。各步驟處理結果如圖4所示。
圖4 水滴圖像處理
利用空速管測量不同電機轉(zhuǎn)速下收縮段入口與出口的氣流速度,測試結果見表1。以入口氣流速度作為邊界條件,出口氣流速度作為壓力邊界條件,利用Fluent軟件計算整個收縮段與實驗段內(nèi)的氣流速度分布情況。不同條件下風道收縮段與實驗段中心線氣流速度分布如圖5所示。S為收縮段入口到實驗段中心線的距離。將收縮段出口氣流速度的計算結果與實驗測試結果進行對比(見圖6),計算結果與實驗結果吻合較好,驗證了計算方法的正確性和速度參數(shù)的可靠性。
表1 不同轉(zhuǎn)速下收縮段入口與出口氣流速度
圖5 收縮段和實驗段中心線氣流速度
圖6 收縮段出口氣流速度計算值與實測值對比圖
由于表面張力的作用,水滴會自發(fā)地趨向于球形,以達到最小的表面積和表面能。對于穩(wěn)定的球形水滴,其對稱面受向內(nèi)的表面張力和由內(nèi)外壓差形成的向外的壓力作用,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如圖7所示:
2πrσ=Δpπr2
(1)
即有:
(2)
式中,r為水滴半徑,Δp為水滴內(nèi)外壓差,σ為水滴表面張力系數(shù),取值0.073 N/m。
圖7 穩(wěn)定球形水滴受力
由式(2)可知,水滴受到均勻穩(wěn)定的外部壓力作用時,能夠保持球形;水滴受到不均勻表面壓力作用時,表面受力將失衡,發(fā)生變形甚至破碎現(xiàn)象。水滴在氣流作用下加速運動時便是這種情況。在氣流作用下加速運動的水滴,其形狀主要由以下3個因素共同決定[9]:
(1) 由表面張力產(chǎn)生的附加壓強
ps=4σ/d
(3)
(2)水滴外部動壓
p外=ρaU2/2
(4)
(3)由加速度產(chǎn)生的內(nèi)部靜壓
p內(nèi)=ρwad
(5)
式中,d為水滴等效直徑,ρa為空氣的密度,U為氣流與水滴的速度差,ρw為水的密度,a為水滴的加速度。
無量綱數(shù)We表征慣性力與表面張力之比,其值為水滴外部動壓與附加壓強之比的8倍:
We=ρaU2d/σ=p外/8ps
(6)
無量綱數(shù)Bo表征重力與表面張力之比,其值為水滴內(nèi)部靜壓與附加壓強之比的4倍:
Bo=ρwad2/σ=p內(nèi)/4ps
(7)
可見,水滴的形狀與We、Bo有很大關系。
圖8為水滴在氣動力作用下變形的演化過程。水滴直徑為2.18 mm,收縮段入口和出口氣流速度分別為8.84 m/s和35.90 m/s。水滴由球形逐漸變扁,最終形成圓盤形,整個變化過程所用時間約為4.69 ms。
圖8 水滴變形演化過程
通過實驗觀察,水滴在變形過程中隨著We和Bo的增大,依次歷經(jīng)了4種典型的形狀(如圖9所示):①圓球形,水滴各個方向曲率半徑相當;②橢球形,水滴迎風面和背風面曲率半徑增大,并大于側面曲率半徑;③半球形,水滴迎風面變?yōu)槠矫?,背風面仍為曲面,曲率半徑繼續(xù)增大;④圓盤形,水滴迎風面與背風面均呈平面。
利用水滴縱橫比E來表征水滴變形程度:
圖9 水滴變形形狀
(8)
式中,dh為水滴縱向厚度,dv為水滴橫向?qū)挾取?/p>
水滴縱橫比E與We的關系如圖10所示。隨著We增大,E呈線性減小。實驗中氣流和水滴經(jīng)過收縮段時都作加速運動,而水滴加速運動的動力主要來源于氣流,因此,氣流與水滴速度差會沿著收縮段增大,水滴外部動壓增大,We增大,水滴變形量增大,E減小。
圖10 水滴縱橫比與We的關系
水滴縱橫比E與Bo的關系如圖11所示。隨著Bo的增大,E減小,呈雙曲線變化。水滴收縮段加速運動時,加速度不斷增大,Bo增大,水滴變形量增大,E減小。
圖11 水滴縱橫比與Bo的關系
由式(6)和(7)可知,We只體現(xiàn)了水滴外部動壓與附加壓強對水滴變形的影響,Bo只體現(xiàn)了水滴內(nèi)部靜壓與附加壓強對水滴變形的影響,兩者均未完全考慮影響水滴形狀的3個因素。在此,結合We與Bo,引入新的無量綱參數(shù)Sn:
(9)
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建立水滴縱橫比E與Sn的關聯(lián)式:
E=a1×e(-Sn/t1)+b1×e(-Sn/t2)+c1
(10)
如圖12所示,利用實驗數(shù)據(jù),通過非線性擬合,得出a1、b1、c1、t1、t2的值分別為0.508 91、0.176 82、0.291 56、160.462 18、9.161 61。將其帶入式(8)可得E與Sn的關系式:
(11)
圖12 水滴縱橫比與Sn的關系
圖13為式(11)計算所得E與實驗測得E的對比圖。計算所得E與實驗測量值的偏差絕對值大部分都在10%以內(nèi),說明Sn與E所建立的關系式能夠很好地預測水滴變形后的縱橫比。
圖13 水滴縱橫比的實驗測量值與計算值對比
阻力是物體在流體中作相對運動時產(chǎn)生的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的力。本實驗中水滴受氣流阻力和重力作用加速向下運動,水滴阻力系數(shù)定義為水滴所受到的阻力與氣流動壓和迎風面積之比。對水滴進行受力分析,利用牛頓第二定律可得:
(12)
式中,g為重力加速度,CD為水滴阻力系數(shù),Dx為水滴迎風面直徑。
由式(12)可得出考慮水滴變形效應的CD計算表達式:
(13)
式中,ρd為水滴的密度。水滴在氣動力作用下會發(fā)生變形現(xiàn)象,水滴變形會增大水滴迎風面的面積,同時迎風面曲率半徑增大會促進水滴后緣更早地流動分離,這將導致水滴的阻力增大。引入考慮變形效應的水滴雷諾數(shù)Re,計算式如下:
(14)
式中,μa為空氣動力黏度。
根據(jù)實驗結果,可得CD隨Re變化的曲線,如圖14所示。由圖可知,在本實驗Re范圍內(nèi),CD隨著Re的增大先略有減小后逐漸增大。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建立的CD擬合關系式如下:
CD=-170.48+206.65x-92.29x2+18x3-1.29x4
(15)
式中,x=log10Re。
圖14 水滴阻力系數(shù)隨Re變化
水滴變形主要歷經(jīng)了4種典型的形狀:圓球形、橢球形、半球形和圓盤形。圖15為圓球形阻力系數(shù)[15]、圓盤形阻力系數(shù)[16]和水滴阻力系數(shù)隨Re變化的對比圖。由圖可知,本文測得的CD與Gunn等測量自由下落水滴獲得的阻力系數(shù)非常接近,并且本文中水滴變形直至破碎,測得的CD很好地擴展到接近圓盤形阻力系數(shù);水滴變形后阻力系數(shù)明顯增大,CD在Re≤500時與圓球形阻力系數(shù)吻合較好,當Re>500時CD開始偏離圓球形阻力系數(shù),并不斷增大至圓盤形阻力系數(shù),這與水滴變形形狀相對應。結合Clift等給出的球形阻力系數(shù)模型和本文測量擬合的水滴變形后的阻力系數(shù)模型,給出考慮變形的水滴阻力計算模型如下:
(16)
圖15 水滴阻力系數(shù)與圓球形、圓盤形阻力系數(shù)對比
采用實驗的手段對水滴加速運動過程中的變形現(xiàn)象及其對水滴阻力特性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
(1) 水滴在加速過程中會發(fā)生變形現(xiàn)象,變形主要歷經(jīng)圓球形、橢球形、半球形和圓盤形4個過程。
(2) 隨著We和Bo的增大,水滴變形量增大,水滴縱橫比E分別呈線性和雙曲線性減小。
(3) 引入的無量綱數(shù)Sn與E的關聯(lián)式能夠很好地預測水滴變形量,實驗測量值與計算值偏差的絕對值大部分在10%以內(nèi)。
(4) 水滴變形會導致水滴阻力系數(shù)CD增大,其增大過程與其變形過程一致,由圓球形阻力系數(shù)向圓盤形阻力系數(shù)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