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楊金偉、王芳
“乞巧節(jié)”是起源并流傳于現今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禮縣一帶的秦人遺風,歷經兩千余年的傳承演變,成為一種集信仰崇拜、詩詞歌賦、音樂舞蹈、工藝美術、勞動技能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節(jié)日民俗文化活動。
我國的“乞巧節(jié)”大部分是在七月初七日當天舉行,唯獨西和的“乞巧節(jié)”從每年農歷七月初一前夜開始至七月初七深夜結束,時間長達七天八夜。每年農歷七月,西和隨處可見載歌載舞的乞巧場面,場面熱烈,禮節(jié)繁雜,此俗與秦人祖先祭祀崇拜活動有關,傳承悠久,相沿成習,形成固定完整的乞巧儀式,整個過程分為坐巧、迎巧、乞巧、送巧四個階段。
西和“乞巧節(jié)”是全國絕無僅有的,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持續(xù)時間最長、參與人數最多的大型民間節(jié)日民俗活動之一。2008 年,“西和乞巧節(jié)(七夕節(jié))”被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被譽為我國古代乞巧風俗的“活化石”,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女兒節(jié)”。把“乞巧節(jié)”文化作為一種地方文化和校本課程,通過興趣小組(第二課堂)和根據所涉及內容穿插在不同的學科中這兩種教學模式引入中學校園教學,這對傳承和發(fā)展“乞巧節(jié)”,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等具有重要的意義,具體如下。
西和“乞巧節(jié)”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一顆璀璨的瑰寶,包含的內容是相當豐富的,包括歷史起源、故事傳說、文化習俗、唱詞舞蹈、乞巧的程式以及與乞巧相關的各種民間傳統(tǒng)手工制作等。不僅內容繁雜,而且成分參差不齊,學習起來比較困難。把西和“乞巧文化”作為一種地方文化和校本課程,通過興趣小組(第二課堂)和分塊教學(根據所涉及內容劃分為乞巧歷史、乞巧程式、乞巧歌舞、民間制作等幾大塊穿插在不同的學科中)兩種教學模式引入中學校園教學中,能夠讓學生對“乞巧文化”進行系統(tǒng)、全面的學習和了解。同時,在每年“乞巧節(jié)”時,學生還可將自己在校園內學習的“乞巧節(jié)”知識,用于指導自己所在村莊的其他婦女開展“乞巧活動”,這對“乞巧節(jié)”的傳承和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西和“乞巧文化”所涉及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把“乞巧文化”按照不同的內容,通過校園教學的形式引入相關學科教學中,對提高學生的音樂、舞蹈、繪畫、動手能力,審美情趣等綜合素質和活躍校園文化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西和“乞巧節(jié)”的內容包括歷史起源、故事傳說、文化習俗、唱詞舞蹈、乞巧的程式以及與乞巧相關的各種民間傳統(tǒng)手工制作等,很豐富。通過全面系統(tǒng)地學習“乞巧文化”,可以促使學生了解富有西和特色的本土文化,感悟家鄉(xiāng)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內涵,培養(yǎng)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親切感和認同感,增強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感情。
“乞巧文化”的內容博大精深,從“巧娘娘”形象、乞巧程式,到唱詞舞蹈、服飾文化等無不包含著人們對“美”的向往與追求?!扒赡锬铩毙蜗蟊蛔u為東方女性中的“美人”或詩經中的“伊人”,這些形象都是女孩心目中的“美人”形象,反映了女孩對“美”的向往和追求。另外,“乞巧”活動中的服飾、唱詞、舞蹈以及與之相關的傳統(tǒng)手工制作等無不包含著人們的智慧和對美的向往和追求。
由于學生具有相應的文化基礎,接受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較強、綜合素質高,因此有利于在學習和傳承“乞巧文化”的過程中,對“乞巧文化”的內容進行創(chuàng)新,也有利于將“乞巧節(jié)”活動和相關的傳統(tǒng)手工制作、民間產業(yè)與現代電商等新型產業(yè)有效結合起來,從而促進婦女的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和當地的脫貧致富。
總之,“乞巧節(jié)”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一顆璀璨的瑰寶,其包含的內容是很豐富的。將“乞巧文化”引入學校教學中,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審美能力的提高,傳承和創(chuàng)新乞巧文化以及激發(fā)廣大女性創(chuàng)業(yè)意識,帶動當地的經濟發(fā)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