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姣,李 亮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技術美學是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進步而產生的一門應用美學學科,人類文明由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構成,技術美學正是聯(lián)結兩種文明的紐帶,是二者交融互通的產物。上海自然博物館由延安東路搬至靜安雕塑公園,無論是仿生形態(tài)的螺殼形態(tài)建筑,還是室內裝飾的設置,由內而外都秉持著“以人為本,師法自然”的設計理念。文章主要通過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的“新形式”、“新主題”以及“新技術”分析了當代博物館展陳空間中技術美學的應用。因此,需要對技術美學和展示設計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有效把握,以達到利用技術美學實現(xiàn)展示設計的功能美、形式美的目的。
學者李硯祖在它的著作《產品設計的藝術與文化》中提到:“技術美學就是內容和形式統(tǒng)一的美”。換句話說,技術美學是通過科學技術、產品形式所體現(xiàn)出來的審美價值體系,是藝術與技術的結合產物。技術美學的產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直接產物,反映了人們的需求發(fā)生了實質性的變化,由傳統(tǒng)的物質實物需求轉向精神審美需求。技術美學不僅是綜合性的美,也是技術美學的最高級表現(xiàn)。學者徐恒醇認為:“在創(chuàng)造性生產勞動中所產生的那種具有實用和審美功能相統(tǒng)一的產品所具有的美就是技術美學?!爆F(xiàn)如今,技術美學已經走在文化和科學領域的前沿,尤其是在博物館展覽陳列中的藝術與科技研究以及創(chuàng)新等領域有著突出的貢獻。它不僅是技術與藝術結合的設計美學最新的形態(tài),如今的技術美學已經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功能美、形式美是技術美學的具體體現(xiàn),通過多媒體的重構空間,給博物館展覽陳列空間帶來了不一樣的擴展和革新。
功能美作為技術美學最主要的特征,功能美與技術美學聯(lián)系緊密,相輔相成。功能性是設計的基礎,技術美學產生的前提條件是技術與藝術都能滿足功能要求。功能由物質功能和精神功能構成。技術美學不斷發(fā)展,不斷探索的基礎是建立在功能的不斷完善上的。新的技術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不斷改善著功能受限的問題,如果只是注重技術而忽略功能本身,那么“技術”將流于形式。
形式美是“美”最直接的外化表現(xiàn)。在現(xiàn)代展陳空間中,實用性是基礎,而形式美感的特性也是不可或缺的。形式美與功能美密切聯(lián)系,同屬于技術美學范疇。審美的主體是人,功能和形式是審美的對象。功能決定著形式,形式反映著功能,二者相互依存,只有將形式美與功能美相互融合才能產生積極作用。
人們往往了解一個設計,最先看到的是它的形式表面,但是最終目的是使用產品。雖然形式美是設計的外在表現(xiàn),但是要在滿足功能性的前提下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設計。
博物館等一些博覽展示類空間的主要功能和目標并不是展示空間本身,而是通過展品的序列擺放和空間的氛圍營造來達到敘事、傳播信息知識的目的。上海自然博物館的展陳在傳遞教育信息的同時兼顧了技術美學的藝術性和完整性。并且,通過材料、空間構成、燈光色彩、高科技技術等手段相互配合,合理而有創(chuàng)意,極具目的性和計劃性地向參觀者展示(如圖1所示)。
圖1 上海自然博物館
形式美貫穿整個自然博物館中,博物館基于“人”、“自然”、“和諧”的主題,通過向參觀者展示“最真實”的自然形態(tài),往往會在形式、造型等方面別出心裁。通過營造壯闊雄偉的自然畫面,向參觀者引導正確的自然生態(tài)價值觀,館內的陳設擺放也頗具大自然中的形式美感。通過有序地排列展品,打造不一樣的節(jié)奏和韻律,從而營造出一種宏偉的形式美。貫穿兩層樓高達12米的墻體空間,懸掛擺放著牛羊、犀牛、麋鹿、鱷魚、虎、狼等等數(shù)千種動物標本。通過擺放不同種類、體型的動物,以“中間大、兩邊小”呈現(xiàn)眾星捧月的包圍之勢,利用形式美感的手段將整個展覽空間藝術化,讓原本已經死去的展品重新煥發(fā)生機。
2015年4月19 日,正式開館的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開幕,以“自然”、“人”、“和諧”為主題,通過三條故事主線向參觀者呈現(xiàn)大自然的演變歷程,分別是“演化的樂章”、“生命的畫卷”以及“文明的史詩”。在新館的展陳空間中,通過空間敘事的方法,以“故事”的形式引導參觀者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所在。利用三條故事線分別形成不同的主題板塊,通過不同的節(jié)奏、強度層面,加以燈光音樂的渲染,從而使觀眾獲得更深層次的記憶和感受體驗。在地下二層“生命的畫卷”主題區(qū),通過幽暗的燈光、異型空間構造、高科技畫布以及色彩的結合,將藝術與技術完美結合,營造了“生動”的氛圍。場景敘事空間使參觀者可以身臨其境,切身感受到展陳環(huán)境所營造的“非洲生命畫卷”,產生屬于自己的理解?,F(xiàn)場模擬了真實的非洲草原場景,還原了非洲旱季時期,在遼闊炎熱的草原上,動物廝殺、孕育生命和弱肉強食的畫面(如圖2所示)。
圖2 上海自然博物館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人們已經將數(shù)字化技術延伸并運用到虛擬現(xiàn)實技術當中。博物館空間的主題也呈現(xiàn)出多樣的形式,通過運用完整的敘事情節(jié)舞臺形式,逐漸改變了人們對博物館展覽空間的舊有印象。在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中設有5個沉浸式的體驗情境劇場,孩子大人都能沉浸其中,身臨其境的體會自然的奧秘,通過虛擬實景技術和新媒體動態(tài)演繹達到幾近真實的效果。此外,在館內搭建了地球、動物、草原等場景,極具美學效果,讓參觀者真正融入到絢麗的三維世界當中。相比傳統(tǒng)的玻璃展覽、文字解說,通過技術與藝術結合的手段,以新媒體虛擬技術為載體,更能吸引游客的注意力,提高展覽品質(如圖3所示)。
圖3 上海自然博物館
從二維到三維立體,從傳統(tǒng)的平面展示到充滿技術美學的動態(tài)展示,技術美學為上海自然博物館新展館展陳設計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場所體驗和空間感受,推動了中國展陳空間事業(yè)的進步。然而,雖然技術的進步給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不能過分夸大技術美學對現(xiàn)代展示設計的影響力,忽視技術美學的副作用。隨著高科技的智能化發(fā)展,設計師不能一味地重視技術發(fā)展,而忽略了技術美學最重要的形式美和功能美。設計美是時代的產物,在應用技術美學的時候不能側重于某一個方面,而是要將形式、功能、技術等元素都考慮到。技術美學作為理性美,藝術美作為感性美,在設計過程中應把技術美學和藝術美相互融合。
時代在不斷前進,世界在不斷改變,博物館是展示設計領域最直觀的體現(xiàn)。上海自然博物館是藝術與科技的結合,很好地展現(xiàn)了新時代的技術性和創(chuàng)新性。未來的博物館展示設計必然將流行的形式美、功能美、新興技術與博物館展示設計進行有機地結合,從而促進技術美學的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