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作偏旁時,在有些部位可以用兩連點(diǎn)代替,或把封口的—橫改寫為一向右上方的挑筆。當(dāng)在下邊和右邊時它應(yīng)上寬下窄,也就是說橫折的折角不能等于或大于90°,須向左下斜,順筆寫下面一橫,宜左高右低,而上一橫須取左低右高之勢,并且不能四周全部封口,以免氣塞死板。
口字在左邊時,位置宜靠上,猶如“子倚母”;根據(jù)右邊字形及筆畫多少,“口”部有不同的處理方法:若右邊字形大,筆畫多,則口部可處理成連縱兩點(diǎn)狀;右邊筆畫不多,口部可寫得略大些,且上大下小。
口字在右邊時重心略偏下,似:“父攜子”,形態(tài)較在左邊時大些。首豎略斜,可向可背,橫折的夾角稍小,末橫過折筆。
口字在字頭時,應(yīng)呈扁狀,上大下小,末筆收筆時出鋒向左下,牽絲連帶出下一筆。
絞絲旁的兩個首撇折形態(tài)要有大小變化,或上小下大,如“終”字,或上大下小,如“絲(絲)字;下面三點(diǎn)略上斜,用連三點(diǎn)的寫法,末點(diǎn)上挑,與右部首筆斷意連,或?qū)⑷c(diǎn)改寫成一挑。
斤字旁首撇略平,短小有力,豎撇要有一定的弧度;橫畫在豎撇的中上部落筆,稍上斜,不可太長;最后一豎視“斤”在字的左旁還是在右旁,一般在左宜縮,以避讓右邊筆畫,在右宜伸,以顯舒展。
將字旁的筆順可有兩種變化,一是先寫點(diǎn),收筆上挑,再寫豎,收筆向左上出鋒,最后寫挑畫;二是先寫豎,再寫點(diǎn)。豎畫中段向左略弓出廣呈向勢。
橫畫輕頓后向右上行筆,收筆向左上出鋒,連寫豎畫,豎畫自橫的右部穿過,收筆向左下;挑畫向右上出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