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20)21-0017-01
1.有感“親其師而信其道”
古語有云:“親其師,而信其道”說的是學生喜歡你了,他們才會聽你的話,也才能達到很好的教育教學的效果。從古至今這句話都被看作是非常有見地的一句教育教學的名言,我也深信不移,但最初我對這句話是有誤讀的,或者說對這句話理解得過于狹隘和膚淺,在剛工作的頭一年我就本著對學生親善關(guān)愛的態(tài)度和他們友好地相處,開始學生們都非常喜歡我,可是漸漸地,我發(fā)現(xiàn),因為我過多地在意我和學生之間的“友好”關(guān)系,很多事情因為怕惹他們不高興,我都持讓步的態(tài)度,許多要求就無法有效地貫徹下去,甚至課堂上都顯得格外混亂,正應(yīng)了老教師所說的“讓孩子牽著你的鼻子走?!苯?jīng)過慘痛的失敗,我開始反思自己,作為教師到底應(yīng)該用什么樣的方式對待我們的學生。
其實,方式、方法的采用往往取決于目的的達成,我們做任何事最重要的還是要達到目的,方式、方法只是作為實現(xiàn)目標的手段,目標高于方法,作為教師,我們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到知識,懂得道理,目的達到了,學生也就受益了,一味地在意教學的方式一味地想讓學生喜歡你,而不去關(guān)注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那無疑是舍本逐末的愚蠢之舉,學生并不會因為你的討好和縱容而真正喜歡你,因為聰明的他們很快會發(fā)現(xiàn)到自己一無所獲,那時教師的尊嚴也就蕩然無存了。學生在你那學到了知識,增長了見識,才是他真正愛你的前提,我至今對在小學時曾打過我手心的一位老師還心存感激,雖然當時我并這么想。
新教師沒有豐富的經(jīng)驗,沒有高超的教學藝術(shù),那就扎扎實實立足于目標,實現(xiàn)目標,哪怕暫時做個“惡人”吧,道路慢慢摸索,終有一天,你會發(fā)現(xiàn)你是對的。
2.以嚴促教,讓學生具有嚴格嚴謹?shù)娘L范
既然教育教學的目標是第一位的,那么我們究竟應(yīng)該設(shè)立什么樣的目標,又該如何實現(xiàn)這個目標呢?我個人認為在班級工作和教學中應(yīng)該“以嚴促教”,在教育教學中對學生提出高標準,高要求,并且到位的貫徹和執(zhí)行,這就是“嚴”。自古就有“嚴師出高徒”一說,古往今來多少文豪,天才都是誕生于私塾先生的戒尺之下。雖然時代變了,教師再也不能拿著戒尺敲學生的手心,但在辦學上“嚴”仍然是一貫而未變的原則。21世紀的老師不同于以前的教書先生,現(xiàn)在的教育更講求方式方法,更重視學生的個性,但有一點是不能變的,那就是對學生的高標準、嚴要求,現(xiàn)在不會變,將來也不會變“教不嚴,師之惰”《三字經(jīng)》歷經(jīng)千年考驗至今仍被奉為教育教學的經(jīng)典之作。
作為基礎(chǔ)教育的老師,我們的責任重大。從要求學生寫好第一個字開始,將自己的高要求、嚴標準滲透到孩子的學習、生活之中。通過嚴格、高標準地訓練讓孩子打牢根基,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讓他們終生受用?!敖滩粐?,師之惰”教師的疏漏之處,是孩子壞習慣的滋生之地。
3.以樂為本,做“嚴而有道”的老師
3.1 “嚴”與“尊重”。
我班一個孩子學習上不求上進,經(jīng)常不能完成學習任務(wù),各門功課都一塌糊涂,他的媽媽跑到我這里哭訴,她對我說:“他的爸爸對他要求很嚴格的,周末都不給他出門玩,還經(jīng)常打他,不知為什么這個孩子還這樣!”“你和他爸爸平時陪過他做作業(yè)嗎?”我問?!拔液退忠蝗丝匆粋€店,平時實在沒有時間,再說我們文化水平也不高……”她似乎忽然覺出了我的話外音,不再解釋。是的,父母不給孩子正確的引導和訓練,只是知道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一頓毒打,我想這樣嚴格的教育方式,孩子更多感到是“兇狠”而不是“嚴格”吧。
人非圣賢,我們教師平時在教育學生時,難免會發(fā)火,難免要使用批評的手段,但決不可帶著自己的情緒肆意踐踏孩子的人格,我們批評學生也好,在學生面前發(fā)火也好,都應(yīng)該是在經(jīng)過理智思考之后的行為,目的只是為了教育學生,而不是泄私憤。有的時候真是感慨孩子的自我修復(fù)能力,如果換位思考,自己整天被批評,被責罵、被貶低,心里是什么滋味啊,而孩子卻能夠很快忘記并繼續(xù)開心地游戲,繼續(xù)愛他們的老師和家長。當你在盛怒之下把孩子的本子摔在地上的時候,千萬不要讓孩子自己去撿,請你自己彎下腰把本子撿起來吧,因為你撿起的是孩子的尊嚴,也是孩子對你的尊重。
3.2 “嚴格”與“鼓勵”不矛盾。
作為家長、老師在對孩子提出高標準、嚴要求之后,是否能夠在孩子貫徹執(zhí)行的時候再多付出一些努力,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和到位的訓練,確保孩子能夠到位地執(zhí)行,也緩解孩子不必要的壓力呢?那天無意中在網(wǎng)上看到一個帖子是關(guān)于如何改變孩子拖拉習慣的,帖子上說,如果你的孩子喜歡拖拉,請不要一味地指責,長期的指責只會導致孩子的麻木和逆反,此時你不妨采取與孩子比賽的方式來改變這種狀況,比如你可以和孩子比賽吃飯,刷牙等等,并且有時要故意輸給孩子,讓他獲得成就感,長此以往孩子做事情的速度就會在無形中提高。讀完之后,我覺得頗受啟發(fā),但實際操作起來是否真的那么有效呢,我不敢肯定。很快,機會就來了,有天放學,我整路隊準備送孩子回家,這時發(fā)現(xiàn)教室里還有兩個小女生,她們是抄作業(yè)題目耽誤了,其中有個女生就是我們班的一個拖拉大王,她的媽媽向我無數(shù)次地抱怨過她的慢性子,卻束手無策,路隊已經(jīng)整好,見她們還沒出來,我開始著急了,大聲地喊她們,并且責怪她們不應(yīng)該讓全班等她們兩個人,可我的話似乎并不起作用,尤其那個愛拖拉的女生,動作慢得就像電影里的慢鏡頭,我真是氣不打一處來,正想發(fā)飆,忽然有個主意劃過腦際,我笑著說:“你們倆比比看誰能先出班級的門,我們給她掌聲?!痹捯魟偮?,“刷刷”兩個女生動作迅速而節(jié)奏感地書包收拾完畢,沖向門口,而且還是那個“拖拉大王”搶先一步,我不禁笑了,感慨果然有效。同一個要求,不同的說法,效果是多么的不一樣。如果我們老師和家長對孩子多一些引導和鼓勵,少一些責罵;在批評孩子之后,耐下心給孩子說說道理;在孩子總是犯錯的時候能多一些寬容,把你的高標準放在心中,鼓勵長掛嘴邊,讓孩子在鼓勵聲中達到你的要求,有一天孩子會明白你的苦心。讓我們都去做“嚴而有道”聰明老師吧,讓我們的孩子少一些無所適從,多一些對學習的熱情和對老師、家長的喜愛!就像“望梅止渴”中聰明的將軍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