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于亞
摘要: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基本概念具有鮮明的政治特征、主體特征、多學科交叉特征,它是思政教育的對象基于自身的需要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教學形成的心理認知和主觀評價,以及這種認知和評價對其行為習慣所產(chǎn)生的實在約束和影響。它的生成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過程,不同層次的獲得感具有不同的形成策略和作用結果,一般要首先考慮大學生青年的動機和需要,以知識和技能的教育作為先導、以認知方式的提供作為著力點,以此為基礎通過長期的影響過程,潛移默化地、自然而然地促進大學生的動機和價值觀念產(chǎn)生調整,使其認同并最終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大學生、獲得感
黨中央提出要“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貫徹落實黨中央的精神和教育部的指導要求,增強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的獲得感,首先需要明確“獲得感”的基本內涵和構成狀況,把握其具體的內在要求;并有必要借鑒多學科的分析工具,深入探討其產(chǎn)生的內在原理機制。這是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獲得感的基礎性工作。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獲得感”的概念特征
首先,獲得感這一概念及其相關理論從提出到實踐,不可否認它具有鮮明的政治特征。這一概念脫胎于但又不同于既往的政治學、經(jīng)濟學、心理學等學科上已有的類似概念(例如幸福感、幸福指數(shù)、質量感)以及相反的類概念(例如剝奪、相對剝奪感),是中國共產(chǎn)黨基于現(xiàn)實的社會實踐而總結提煉出的一種理論。因此,從理論來源上看,“獲得感”的概念具有本土性,我們要著眼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緊跟黨中央的精神去理解它;它具有強大的政治社會化特征,貫穿著黨中央對特定社會對象在政治態(tài)度、信念信仰、價值準則等方面的要求。
其次,從概念范圍上看,本文的研究范圍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獲得感”,具有鮮明的主體特征。其中的基本對象限定在大學生這一主體和思想政治教育課這一客體身上?!矮@得感”概念的提出,實質上是對既往過分強調以教育者為觀察主體的傾向進行了糾正,著力促使觀察視角從教育者的“大學生應獲得什么”向“大學生能獲得什么”、“大學生實際獲得什么”傾斜。
其三,從概念屬性來看,“獲得感”的概念在多個學科的研究中均有涉及,天然具有多學科的交叉背景特征。例如,思政教育課建設歷來強調加強教材、教師、教學等三個方面的建設,這實際上構成了獲得感概念的重要現(xiàn)實基礎。而心理學往往強調教育對象產(chǎn)生的滿足感、積極的主觀體驗等要素,為我們研究獲得感的主觀要素提供了豐富的基礎。而經(jīng)濟學的供給理論則為我們分析思政課的供需分配、學生作為“消費者”的期望滿足等,提供了獨特的視角。這些多學科的背景問題,有利于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獲得感的概念。
二、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獲得感的構成要素
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課是為了促進學生理解認同并最終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其次從教育實踐來看,根據(jù)黨中央的相關精神來理解,思政課主要為了達到如下的教育目的:一是形成正確的政治立場,二是塑造深厚的家國情懷,三是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和基本觀點、科學原理,四是拓展相關的國際、歷史等知識視野并能夠進行縱橫比較,五是推進嚴格自律并能夠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六是培養(yǎng)高尚人格。
最后從獲得的具體內容來看,學生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所獲得的內容,可以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第一是感官感覺:傳統(tǒng)課堂讓學生獲得的感覺要素,主要包括聽覺和視覺。在一些實踐課程中,學生還可以在課程中獲得更多的感覺感受。第二思想觀念:通過知識信息的傳播和記憶,使學生的意識系統(tǒng)和觀念系統(tǒng)發(fā)生變化。第三是心理態(tài)度:通過具體的教學活動,使學生的心理感覺、心理活動傾向、情感態(tài)度等產(chǎn)生變化。第四是行為習慣和能力:通過習得和強化,使學生形成某種特定的思維或者行動能力,并能夠對自身的實踐活動產(chǎn)生影響。第五是其他社會資源:在主流認可的“獲得”內容范圍之外,我們在實證研究中發(fā)現(xiàn),學生往往希望通過具體課程互動、社會實踐等獲得人際關系資源,通過考試獲得榮譽、名譽甚至獎學金等經(jīng)濟資源,這給相關問題分析提供了新思路。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獲得感的生成機制
首先,借鑒麥克利蘭“冰山模型”,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獲得感的不同層次內容進行梳理。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麥克利蘭于1975年所提出的能力素質冰山模型,目前常常被各種組織的管理者用于對組織成員的能力素質進行分析,它以由表及里的方式反映出人類的心理價值傾向及其實踐創(chuàng)造活動的關聯(lián)關系,具有強大的實操性。首先,根據(jù)前述的概念定義,“獲得感”是一種心理認知和主觀評價,以及這種認知和評價對大學生行為習慣所產(chǎn)生的約束和影響。換言之,“獲得感”的產(chǎn)生,必然是涉及了從深層次的心理動機和人格特質,到表層的知識技能,以及最外層的社會實踐的一個系統(tǒng)運動過程。
其次,麥克利蘭的冰山模型以及心理學中的人格理論已經(jīng)表明,主體的知識、技能等淺層次的經(jīng)驗是比較容易影響和改變的,可以用多種方式加以操控;而主體內在的心理動機和人格特質是很難加以變化的;特別是處在最底層的動機或者說價值偏好,作為個體長期形成的持續(xù)想法和心理偏好,它在個體身上是如此自然地發(fā)生、順暢地驅動和引導個體的行為實踐,以致于我們不得不首先滿足個體的動機所導致的根本需求,才談得上對動機之上的其他層級內容產(chǎn)生干預或影響。
其三,冰山模型本身是對個體素質能力的一種測量。這種測量當然只是一家之論,是某些心理測量經(jīng)驗的總結提煉,實際上同類的模型和心理測評方法在心理學中并不少見。因此,多元化的理論和模型實際上表明,相對于顯性的實踐行為、知識和技能而言,主體的內在動機、特質等個性心理素質實際上是不容易被觀察和測量的;這也使得任何試圖對這部分冰山底層的影響和干預效果,很可能變得“吃力不討好”、并且難以評價和把握其具體的影響效果。
其四,借鑒相關的心理學理論,嘗試解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獲得感的生成機制。如前所述,大學生作為青年往往處于個人人格獨立轉變的時期,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幅變化是一種常態(tài)。而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內容也橫跨了知識、情感、觀念態(tài)度、實踐四個層面,學生所獲得的內容具有政治社會化和意識形態(tài)屬性、社會心理情感屬性、科學知識屬性以及倫理道德屬性等復雜特征。而獲得感作為個體的一種心理認知和主觀評價及其對行為習慣所產(chǎn)生的影響,它的形成應當是符合個體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的。
總的來說,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獲得感的生成機制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過程,不同層次的獲得感具有不同的形成策略和作用結果,一般要首先考慮大學生青年的動機和需要,以知識和技能的教育作為先導、以認知方式的提供作為著力點,以此為基礎通過長期的影響過程,潛移默化地、自然而然地促進大學生的動機和價值觀念產(chǎn)生調整,使其認同并最終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參考文獻
[1]白立娟.改造主觀世界研究 [M].北京: 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
[2]李菊英,顏州.獲得感: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重要生成要素[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01):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