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溪謠
摘要:服飾文化是一個民族宗教信仰、生活環(huán)境、風俗習慣的生動寫照,也是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寧夏回族女性和阿拉伯穆斯林女性服飾文化中,伊斯蘭文化都起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兩種服飾文化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同之處,但由于國家、民族和歷史等原因又存在許多差異。寧夏回族女性和阿拉伯穆斯林女性的服飾文化異同,既體現(xiàn)了回族服飾文化對伊斯蘭文化的尊重,又展現(xiàn)了回族服飾文化對民族文化的傳承發(fā)揚,是多元化文化背景下民族文化與宗教文化的和諧融合。
關鍵詞:寧夏回族女性;阿拉伯穆斯林女性;服飾文化
一、回族女性服飾文化概述
回族服飾文化是座積淀優(yōu)厚、歷史悠久、燦爛奪目的寶庫?;刈迮苑椬鳛榛刈宓奈锘枠俗R,是回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體現(xiàn)著回族人的審美理念,也凝聚著回族人的精神品質(zhì),承載著回族自形成以來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宗教的深刻內(nèi)涵。
二、兩種服飾文化的不同點
(一)服飾樣式的不同
面紗和頭巾是阿拉伯穆斯林女性服飾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符號。人們談及阿拉伯人總會想到阿拉伯女郎神秘的面紗。沙特阿拉伯法律明確規(guī)定女子出門必須佩戴面紗,其他國家中則屬于個人選擇。隨社會發(fā)展,阿拉伯女性的面紗逐步改良出許多類型:hijab,遮住頭頸,但露出臉部,有許多不同款式和顏色。niqab,遮住大部分臉只露出眼睛周圍。Burka,遮蔽最全的頭巾,它遮住了整個臉部及身體,只在眼部留一些網(wǎng)眼讓人看到外面的世界。al-amira,一般有兩塊頭巾,一塊是棉或滌綸做成的頭巾把頭發(fā)全部罩住,另一塊是直接往頭上套的管狀頭巾。hayla,矩形狀的長頭巾,包住頭部然后搭或系在肩上。khimar,一種更像披肩的長頭巾,披下來會到腰部,遮住頭發(fā)、頸部和肩膀,露出臉部。最后一種是chador,為伊朗婦女外出時所戴,基本上就是披風?,F(xiàn)如今頭巾款式繁多、色彩絢爛,并在頭巾適當?shù)牡胤骄Y以珠子和飾物,纏法分為普通式、辮子式、花瓣式等。
蓋頭是寧夏回族女性服飾最突出的特點。寧夏多數(shù)回族女性的蓋頭更偏向上述的al-amira,先用一個頭罩(帽子)包住頭發(fā),然后再戴上一層長巾披到肩止,頷下扣扣,遮掩頭發(fā)、兩耳、脖頸,露出面部。一般老年人的蓋頭較長披到背部和胳膊,少女和中年女性的蓋頭較短,遮住前頸,長至肩部。[1]質(zhì)地有棉質(zhì)、絲質(zhì)、麻質(zhì)、化纖數(shù)種,有的純凈樸實不加修飾,有的配珠鏈嵌金邊看上去華美富麗,還有的繡以花草圖案,雅致清麗,總體上吸收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素雅秀麗、清新悅目的審美價值取向。除蓋頭以外,不少寧夏回族已婚婦女也有戴白色或藍色無沿圓帽的習慣。
長袍是阿拉伯女性最傳統(tǒng)的服裝,有許多風格、款式、顏色和穿法,有一件式套頭的,有大衣款式開前扣或暗扣的,有雙層布料或在正面加一片內(nèi)里的,也有連帽的。以直線、寬松、略長的剪裁為主。阿拉伯穆斯林女性外出喜歡穿普遍流行的“阿巴婭”黑袍?!鞍蛬I”雖看起來款式簡單沒有線條可言,但從面料的普通黑布、棉麻、人造絲再到純絲、綢緞;從裙擺裝飾的亮片、珠子、水晶再到碎鉆;以及袖口機器縫繡或手工刺繡的花樣,都是天壤之別。上乘的“阿巴婭”高貴精美、標價極高,穿起來輕盈舒適,沒有絲毫負重悶熱之感。
寧夏回族女性的傳統(tǒng)服飾以大襟為主,一般為立領,右開襟,裝飾內(nèi)容豐富,如在衣服上嵌線、鑲色和滾邊等,有時還在前胸、前襟處繡一些蘭草、竹子、梅花等植物圖案,體現(xiàn)了寧夏回族穆斯林女性服飾中對中華文化的吸收。還有一些回族老年婦女喜歡穿“長衫子”樣式和普通大衣相同,領口緊湊,下擺較寬,長度到小腿。年輕女性的服飾則呈現(xiàn)出時裝化傾向,許多回族姑娘長袖的寬松上衣配一件紗質(zhì)長裙,顯得端莊素雅、秀麗明快。
(二)服飾色彩上的不同
伊斯蘭教崇尚黑、白、綠三種顏色。中國史籍有“白衣大食”、“黑衣大食”、“綠衣大食”的記載。阿拉伯人認為白色純凈、圣潔;黑色深沉、莊重、神秘;綠色則代表生命、和平與神圣。阿拉伯穆斯林女性服飾也受此影響,服裝多以黑色為主,白色的頭巾最受歡迎?!吧邪?,本色也。愛綠,天授萬物之正色也。不用紅、黃。紅,艷色也;黃,僻色也。”[2]伊斯蘭教對黃色和紅色的使用多有限制。
盡管伊斯蘭教如此崇尚黑白兩色,但寧夏回族女性戴黑白蓋頭的卻不多,大部分只是老年婦女。在中國,歷來紅色、黃色都是權貴、喜慶、吉利的象征色?;槎Y、慶典、節(jié)日都用紅色,而黑白則多用于喪葬、刑場,表悲苦、嚴肅和災難。因此與阿拉伯穆斯林女性結婚時喜好金色、銀色禮服不同,回族新娘多穿紅色禮服戴紅色紗巾,貼紅色窗花,延續(xù)了傳統(tǒng)文化中尚紅的心理。甚至在農(nóng)村依然有許多老人認為白色婚紗不吉利,并且是西化的象征。可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審美民俗對寧夏回族女性服飾文化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三)服飾起源不同
1、阿拉伯穆斯林女性服飾的起源
在阿拉伯半島的氣候和地理條件下,大袍比其他任何式樣的服裝都更具散熱護身的優(yōu)點。強烈陽光的照射使布料溫度升高,但大袍不貼身,所以在里面會形成一個通風管,空氣自下而上流通,使人體感到?jīng)鏊?。[3]此外,沙漠地區(qū)多風沙,大袍還能起到遮擋風沙,防紫外線的作用??梢哉f自然壞境很大程度決定了阿拉伯穆斯林女性服飾的起源。追溯阿拉伯穆斯林女性面紗的歷史來源,歷史學家們一致認同這個習俗最初源于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其中要求貴族女性包裹頭部以便與下層女性區(qū)別,后來阿拉伯人照搬了這種思想。蒙昧時期阿拉伯半島上生活的猶太教和基督教女性也是戴面紗和頭巾的,在伊斯蘭教到來后,戴面紗和頭巾的風俗習慣恰好迎合了《古蘭經(jīng)》中遮蔽羞體的規(guī)定,于是這項風俗習慣就在阿拉伯穆斯林女性中傳承下來,并逐漸成為阿拉伯民族特有的服飾文化。
2、寧夏回族女性服飾的起源
寧夏回族女性服飾起源于唐高宗永徽二年進入中國的回族先民,這一時期的回族先民服飾上保持著“蕃客”的外部特征,具有鮮明的阿拉伯特色。到了元朝,雖依舊保持了阿拉伯、波斯為主導的服飾特色,但已開始吸收當時的主體服飾文化,同時又借鑒了一些其他族群的服飾元素。明代回族服飾經(jīng)歷了分水嶺的變革,禁止“胡服”的強制政策迫使回族人改穿漢裝,智慧的回族人順應不可逆轉的服飾本土化,但保留了一些伊斯蘭教特色和民族特色較濃的服飾習慣,使得回族服飾得以延續(xù)發(fā)展至今。[4]追溯寧夏回族女性的“蓋頭”,可與“幕離”聯(lián)系起來。幕離,面衣和帽子合為一體的遮頭物,形制較大,除遮住臉面,還可障蔽身體,源自西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魏晉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原,流行于隋唐時期。也有一種說法認為蓋頭的原型最初起源于周代,最早是遮面,人稱面衣,約至魏晉南北朝時,變?yōu)檎谏w整個頭部,在唐代時有了“蓋頭”這一名稱。
三、兩種服飾文化的相同點
(一)鮮明的宗教色彩
寧夏回族女性和阿拉伯穆斯林女性共同遵循著伊斯蘭教所規(guī)定的基本原則,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具有鮮明宗教特征的服飾文化。依據(jù)《古蘭經(jīng)》24章31節(jié)的經(jīng)文,伊斯蘭教法規(guī)定婦女除手足外,其它部位均屬羞體,須遮蔽以示純沽,伊斯蘭教國家多遵守此制。寧夏回族女性賦予服飾宗教意蘊,使之成為一種對宗教教法順從的實踐?;刈迮苑椢幕敲褡屣L俗與宗教教義結合的成功范例。在某種程度上,兩種服飾文化都把民族文化和伊斯蘭文化聯(lián)系在一起,共同體現(xiàn)著穆斯林虔誠的信仰和神圣的生活方式,都是伊斯蘭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信仰的一面旗幟,使宗教信仰的表達變得更加鮮明起來。
(二)注重服飾與道德的聯(lián)系
伊斯蘭教的倫理道德是衡量回族女性和阿拉伯穆斯林女性服飾的一個重要標準。伊斯蘭教在人們的穿著上導人至善,講究中正之美:一強調(diào)服飾必須遮蓋羞體,二反對奢侈浪費,三反對男女不分互相模仿,四強調(diào)衣飾必須莊重。女人的衣著表現(xiàn)出整潔大方,心地純潔善良,儀態(tài)莊重有教養(yǎng)。[5]雖然寧夏回族女性和阿拉伯穆斯林女性服飾的顏色和款式各種各樣,但都符合內(nèi)心健康、思想淳樸,避免奇裝異服、心理病態(tài)的道德要求,展現(xiàn)出伊斯蘭的人性之美、和諧之美、中正之美。服飾文化體現(xiàn)道德要求,道德要求又指導服飾文化,因此兩種服飾文化都十分注重道德與服飾的聯(lián)系。
(三)相同的功能
隨著社會發(fā)展,服飾的審美功能日趨突顯,但在回族女性服飾文化和阿拉伯穆斯林女性服飾文化中,遮蔽身體的功能始終占據(jù)主導地位,伊斯蘭教認為,人穿衣服無非是蔽體、御寒和裝飾,而遮蔽“羞體”是首要目的,是人類文明和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標志。其次,兩種服飾也都是出于防護身體的需要。伊斯蘭教興起前后的阿拉伯半島,多沙漠、戈壁,天氣酷熱,因此阿拉伯女性的頭巾和面紗既防風沙又遮烈日,客觀上起到了遮擋塵土、阻擋紫外線傷害的防護作用。同樣地,寧夏回族女性,尤其是農(nóng)村女性,戴蓋頭與環(huán)境氣候也有一定的關系,在風沙或是暴曬的天氣里,經(jīng)常能看到圍著頭巾的回族女性勞作于田地間。
四、結語
服飾作為一種符號,是民族文化的承載體,體現(xiàn)一個民族的個性和文化內(nèi)涵。從寧夏回族女性的服飾文化中,可以感受到回族的精神氣質(zhì)、審美追求和價值理念。在與時俱進中繼承發(fā)展寧夏回族女性服飾文化,體現(xiàn)回族服飾的進步性和藝術性、展示回族優(yōu)良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氣質(zhì),是促進民族發(fā)展與繁榮的要求,對歷史傳承、文化交融起到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馬楠.對回族婦女戴蓋頭的習俗及其文化內(nèi)涵的探析[J].科技信息(高校講壇),2010(9).
[2]李安輝.伊斯蘭社會婦女戴蓋頭習俗及其文化內(nèi)涵[J].黑龍江民族叢刊(季刊),2000(2).
[3]李茜.歷史性和共時性視角下的阿拉伯服飾特點及其價值取向分析[J].外國文藝研.
[4]李鐵.陜西伊斯蘭文化與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比較分析[J].西部文化,2010(36).
[5]馬義哲.阿拉伯人的服飾與節(jié)日[J].文理學科研究,2013(34),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