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中學生物教學中的德育要求,就是要對學生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教育、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基本的生物學觀點的教育,提高學生的政治素質。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突飛猛進,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特別是隨著我國農村城鎮(zhèn)化改革步伐的加快,農村的經濟水平得到迅猛提高,但農村學生家長的文化素質普遍落后,便不利于學生道德的形成和發(fā)展。
關鍵詞:農村中學;生物教學;德育
一、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意義
生物學科作為當今教育的必修科目,其本身就包含了唯物論和辯證法,因而生物教學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觀和價值觀;當今時代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受破壞,因而生物學科更能恰當地對學生進行環(huán)境道德的教育,促進他們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和世界觀;生物學科中蘊含的嚴謹科學的治學態(tài)度,以及探求真相的思維能力,都能對學生的成長起到巨大而積極的作用,不僅能健全學生人格,促進其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而且能培養(yǎng)出德才兼?zhèn)涞暮霉?不僅能提升精英人才的素質,達成我國德育教育的目標,而且能夠惠及社會,促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全面提升民族文明素養(yǎng),從而促進整個民族和國家的發(fā)展。
二、農村中學德育教育現(xiàn)狀簡析
1.重智育輕德育的片面認識依然較嚴重,致使德育工作有投入無產出。由于片面追求升學率,家長、教師、學校乃至社會都未曾改變以分數作為評定學生發(fā)展、教師教學水平、學校辦學質量以及地區(qū)教育發(fā)展水平的觀念。學生的學習成績好,教師就有業(yè)績,學校就有光彩,這些現(xiàn)實的、看得見的東西往往成為趨之若騖的對象;而思想品德和良性道德總是呈隱性狀態(tài)存在,其效益短時間很不容易凸顯,因而,學校特別在農村中學不愿把精力和時間更多地花在德育教育上,學校德育工作出現(xiàn)“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教學時間要多少有多少,德育時間剩多少是多少”的尷尬被動局面
2.家庭與社會的不利因素,沖淡了學校德育教育的效果。隨著單親家庭、外出務工家庭的增多,這些特殊背景的學生教育面臨著新的問題。部分學生個人利己思想嚴重,社會公德意識較差,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養(yǎng)成缺失,學生對美與丑、善與惡、是與非、榮與辱的分辨能力還需進一步增強。隨著物欲的膨脹,社會低級庸俗文化漸次向校園侵蝕,網絡上的血腥暴力游戲、黃色信息,社會上泛濫的“拜金主義”,攀比之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對傳統(tǒng)文化的遺忘,盲目崇拜“美麗而空洞”的潮流,這些已嚴重危害農村中學生的身心健康,使學校德育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如何實施生物學科所蘊含的的德育教育
1.感悟愛國主義教育
生物教材中記載了我國地大物博,動植物資源豐富,幅員遼闊,自然環(huán)境的多樣性孕育了豐富的植物物種和多樣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如我國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達3 萬多種,居世界第三;我國還有大熊貓、銀杉、水杉等聞名世界的特有物種;果樹的物種數我國居于世界首位;水稻、大豆、粟等20 多種農作物都起源于我國。這些豐富多產的生物物種,尤其是罕有物種和居世界前列的物種,教師在介紹這部分內容時進行適當引導,讓學生對國家產生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力,進而點燃他們的愛國激情,更加努力地學習和進行科學研究,為國家、為社會多做貢獻。
生物教材中還記載了許多我國在生物科技方面的成就,比如1993年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制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的大面積種植,比原本的三系法雜交水稻平均增產15%每公頃,不僅解決了作為人口大國和農業(yè)大國的我國的糧食問題,也給全世界提供了足夠量的糧食,如果能抓住這一點再適當增加一些關于三年災害等饑荒時期的材料,一定能促進學生對我國的科學研究產生自豪感和成就感,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心,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對生物科學研究產生更大的興趣。
2.養(yǎng)成生態(tài)意識的教育
隨著現(xiàn)代經濟的發(fā)展,人們對環(huán)境的破壞以及環(huán)境對人類的報復越來越嚴重。我們必須讓學生了解和掌握生態(tài)學知識,增強生態(tài)意識,逐步形成觀察自然界的生態(tài)學觀點。也就是所有的生物都置身于一定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而生態(tài)系中的一切事物在功能上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的觀點。我們要宏觀的看問題、整體的認識事物,即觀察自然界的任何一個事物,都應將其作為某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一部分來考慮。
我們列舉了我國長江三峽、黃河小浪底水庫的建設,在論證過程中就充分考慮了對生態(tài)方面的影響?;春觾砂缎≡旒垙S的關閉、長江的綜合治理,都是生態(tài)學觀點越來越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的體現(xiàn)。愛鳥周、植樹節(jié)等活動舉國參與,也反映了生態(tài)意識已逐漸被廣大民眾所接受。
例如教材中提到野馬、新疆虎的滅絕,毛脈蕨等野生植物的絕跡,大熊貓、野駱駝、金絲猴、人參、珙桐、銀杉等處于瀕危滅絕的狀態(tài),教師通過介紹這些材料,讓學生在為我國豐富的生物資源感到自豪的同時,也能體味到物種的漸漸消亡,從而認識到人類面臨的危險,增進學生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使他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愛護環(huán)境同時也能夠認識到合理開發(fā)和保護自然資源的重要性,增強他們的責任感。
3.健全法制教育
通過對遺傳的基本規(guī)律和伴性遺傳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明白生男生女的幾率是一樣的。破除那種歧視婦女殘害女嬰的封建殘余思想,認真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兒童權益保護法》;學習禁止近親結婚的道理,提倡優(yōu)生優(yōu)育,提高我國的人口素質,嚴格執(zhí)行《婚姻法》。另外,針對我國野生動植物資源日益減少,環(huán)境污染越來越嚴重這一情況,教育同學們嚴格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等等,使學生樹立保護環(huán)境、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意識,爭做遵紀守法的合格公民。
4.注重青春期教育
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十四五歲的青少年,他們正處在青春期的生理變化階段,通過對他們進行青春期的教育,使同學們認識到人在進人了青春期以后,雖然有了生殖能力,但身體其他器官系統(tǒng)還沒有完全發(fā)育成熟,意志和思維比較薄弱,模仿能力強,自治能力差,往往因沖動而產生性方面的一些問題,甚至出現(xiàn)性失誤。通過這些知識的學習,教育同學們要利用青春期這一有利時機,刻苦學習,不斷提高自己,以消除同學們對異性的神秘感,防止腐朽封建思想的影響,引導同學們把精力放在學習上。
作者簡介:向春梅,1987.3,女,湖北枝江,本科,學士學位,研究方向:生物、現(xiàn)代農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