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開顥
摘要:課程教育改革理念提倡:“教學向著生活化邁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教學中,教師該如何向著生活化邁進呢?陶行知先生曾提出過:“教、學、做合一”的理論,其根本就是要特別重視學生們的生活化教育作用,其旨在改變“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tǒng)教育狀況。那么作為一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該如何踐行道德與法治回歸生活的教育教學呢?
關鍵詞:初中階段? 道德與法治? 回歸生活? 實踐研究
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教學,總結的說偏向于抽象化和理論化的知識多一些,而不可否認的是,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教學回歸生活,又是課程教育改革實施的重要內容之一。基于這一點,作為一名道德與法治教師,就應積極的就現狀做出改變,把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教學融入到生活實際中,并從生活化的思維中不斷激發(fā)學生們的認知能力。
在傳統(tǒng)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中,我們的教育教學向來是僅僅只局限于書本中和課堂里的。在這樣一種封閉的、單一的教學環(huán)境里,教師很難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而無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活動,還提什么生活化的教育教學呢?長久如此,如果教師一直經遵循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會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還會加深學生們對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負面情緒。
在現階段初中道德與法治這一學科的課程教學中,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依舊占據著課堂的“主流”地位,雖然有很多教師逐漸加深了對素質教育的學習,可以采取一些創(chuàng)新型的教育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但是受各個方面的影響和限制依舊不能有效實施課程教學。而且,現階段的教法單一、枯燥、乏味、靈活性差,其教學氛圍就十分的死板、沉悶,加之學生們長期處于被動的地位,在這種背景下又談何回歸生活呢?
為了應試升學或者考試,其實很多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還是偏重于應試教育的,這種“一切以成績?yōu)橹鳌?、“成績才能證明一切”的教學方式,只注重學生們的學習成績和升學率情況,反而卻忽略了學生們的素質教育全面發(fā)展。由此可見,雖然國家時刻提倡素質教育,但是“應試教育”在我們的心中的地位可謂是根深蒂固了,這對學生們學習發(fā)展的影響是巨大的。
從構建主義來看,已經學過的知識是新知識的增長點,而學生們在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才可以主動地在某個活動中構建自己的知識,因此創(chuàng)設能夠促進學生們自主構建知識獲得新知識的生活化情境就很重要。
“師道尊嚴”已經成為了“過去式”,“主題互換”才是教育的“將來式”。在現代化的教育教學中,教師應該建立一種生活化的師生關系。那么~首先,教師要做到把主體地位還給學生,要從一名“灌輸者”、“管理者”轉變成一名“引導者”、“組織者”,起到一種“幫、扶、帶”的作用。
例如,以教學七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第一單元第一課“新天地、新感覺”為例。在課程教學中,教師以問題“進入初中以后,有什么不一樣的感覺?”為引導,組織學生共同探究。在得知答案以后(學習科目增多、學習節(jié)奏加快、學習難度加大、管理更加嚴格......),教師對此問題正確引導學生(生活上,要學會自理和自立;行為上,要對自己嚴格要求;學習上,要和同學互幫互助......)。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以即將面臨的初中生活使學生們貼近實際,以實際問題使學生展開思考,這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還可以通過回歸生活的方式切實解決初中生現階段面臨的問題。
所謂的“教、學、做合一”,是一種典型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用陶行知先生的話說,“教”、“學”、“做”不是三件事情,而是一件事。在課程教學中,教師教了,學生學了,但是在做的環(huán)節(jié)我們是總是失敗的?!敖獭倍安蛔觥保暈椤鞍捉獭?“學”而“不做”,不可視為“學”,唯有以“做”為中心,才可以切實的學習知識、體驗知識、理解知識,這~就是回歸生活的真諦!
例如,繼續(xù)以教學七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第一單元第一課“新天地、新感覺”為例。針對初中階段,在新的學校、新的老師、新的同學、新的環(huán)境中,學生的學習科目多了、學習負擔重了、不知道怎么和新同學相處了這些知識。教師可以培養(yǎng)學生興趣愛好、引導學生合理制定學習計劃、根據學科特點合理分配時間,以此來提高學習效率;在和同學的相處上,應敞開心扉,主動向新同學介紹自己,讓新的朋友們了解自己、走近自己、迎接自己。這樣的教學方式,旨在以“做”為中心,明確的點出切實問題及解決策略,把“做”放在重點上。
結語:從素質教育的提出至今,教育行業(yè)始終存在著激烈的爭論。很多教師提倡“應試教育”,鼓吹著要理直氣壯地追求升學率,大搞英才教育而對國家要求素質教育的要求視若無睹。而從實際效果來看,教材內容和生活實際緊密結合,不僅改變了“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教育現狀,更是活躍了學習氛圍、推動了知識的內化、提高了整體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