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芳
羅恩菲德是美國當代著名的美術教育家、心理學家。他綜合美術教育理論和實踐,形成一套頗有影響的美術教育觀,成為進步主義美術教育運動的核心領導人物。羅恩菲德認為美術教育最大的價值在于通過美術的學習,有目的地培養(yǎng)人的創(chuàng)造潛能、道德感、審美趣味、智力、意志等素質,同時還可以進行心理疏導和藝術治療等,這就是工具論美術教育思想。
在幼兒園里,開展什么美術活動,怎么開展,幼兒在活動中獲得了什么樣的發(fā)展,該活動是否實現了美術教育的價值,不同的美術教育觀念會有不同的解答。也就是說,幼兒教師的美術教育觀念會影響其教學行為。下表同樣是以“花”為主題的小班幼兒美術活動,但兩個活動的設計截然不同。本文試以羅恩菲德美術教育理論解析其中存在的問題與誤區(qū),從而促使幼兒教師對美術教育的進一步思考,形成正確的美術教育觀念。
一、依據兒童身心發(fā)展階段論選形式
美術活動“蝴蝶找花”為了提升幼兒的手工技能,讓每一個幼兒用同樣的形式做相同的任務。教師想以這樣的方式讓幼兒共同參與,但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時我們發(fā)現,“看似不難”的適合小班幼兒的技法學習和教師煞費苦心的安排并沒有奏效,原來不愿意動手的幼兒仍然不愿意動手。而美術活動“春天的花”卻呈現出繽紛多彩的繪畫作品。活動中的幼兒用各種形式表現自己喜歡的花,“看似更難”卻沒有小朋友說不會畫。
教師存在誤區(qū):在活動形式選擇上更多考慮技能是否適合本年齡段幼兒的動作水平。孩子不會畫,不愿意畫,不愿意參加美術活動是由于他們的能力較弱或不夠大膽,應多加練習。
羅恩菲德認為兒童美術并非一種孤立的現象,而是兒童心智成長的反映。根據不同時期的心智特點,羅恩菲德將兒童美術發(fā)展分成六個階段,每個階段依次遞進,不可或缺。幼兒園階段(2~7歲)是處于涂鴉階段和樣式化前階段。涂鴉階段(2~4歲)兒童沒有很強的主觀意識,僅僅對“繪畫”這個動作的本身能產生興趣。樣式化階段(4~9歲)兒童有了一定主觀意識和對心理及情緒的主觀表達愿望。小班幼兒正處于涂鴉階段向樣式化階段遞進的過程中。在引導幼兒進入集體計劃性的美術活動中,教師如果能尊重幼兒繪畫發(fā)展中各個階段的心理特性,并根據這些特性選擇合適的活動形式,不僅能保護小班幼兒潛在的動手能力,還能激發(fā)他們作畫的熱情。反之在過于技能化、功利化的美術活動中,幼兒的個體興趣和需要不僅難以得到滿足,而且在經驗上會不斷壓抑幼兒珍貴的、自然的創(chuàng)造性表現能力,以致中斷幼兒參加美術活動的興趣,給以后的學習帶來困難。
二、以啟發(fā)式教學觀議過程
“蝴蝶找花”活動過程中的師幼關系,下表所示。
在“蝴蝶找花”活動的整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對要做一朵什么樣的花,花瓣怎么彎、怎么粘、怎么玩,都處于主導的地位,幼兒只是完成機械的模仿動作,沒有主觀意愿,更沒有創(chuàng)造性表現。
教師存在誤區(qū):畫成什么樣才是好看?應該怎么教?沒有預見美術教學的結果就不會組織美術活動,總是不自覺地引導幼兒走向預想的結果。
羅恩菲德啟發(fā)式教學觀認為:啟發(fā)教學法本身和藝術活動本身的目的不是讓兒童畫他們想畫的東西,而是要擴展他們的思維框架和引導他們從藝術發(fā)展的一個階段向下一個階段發(fā)展的過程,創(chuàng)作過程對兒童整體發(fā)展最為重要。從“春天的花”活動過程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包括時間支持(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經驗支持(組織觀察、話題討論、擴展思維框架、擴大經驗范圍),材料支持(提供多樣的印畫材料、繪畫材料)以及機會支持。特別是機會支持,教師更多地給幼兒自由,讓他們有進行創(chuàng)造活動的權利和機會,在實踐活動中,充分用眼、手、腦去發(fā)現、去創(chuàng)造,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幼兒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和諧的發(fā)展。教師只有認識到“對兒童影響最大的是制作過程而非完成品”,才能看到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的創(chuàng)作過程而非只看到結果。
三、用視觸覺傾向理論看評價
羅恩菲德的另一個重要的理論——視觸覺傾向理論。知覺傾向屬于視覺型的人繪畫趨于具象的寫實,屬于觸覺型的人專注于主觀經驗的闡釋,其繪畫傾向于高度主觀的表現,所以觸覺型繪畫表現的是他們在感知過程中所體驗的畫面。大多數人是介于這兩種極端之間。
教師存在誤區(qū):讓幼兒自由創(chuàng)作,畫得亂七八糟的。引導幼兒觀察了再畫,有的小朋友還是畫不出來呀。
在選取一些“春天的花”中幼兒的作品分析時發(fā)現:有的幼兒用曲線表達種子從土里鉆出,向上生長,長成一株美麗的花的過程,其知覺傾向應該偏向觸覺型。有的幼兒的畫上可以看出其表現了花的莖、葉、花,花蕊專門用了黃色,其知覺傾向應該偏向視覺型;小班幼兒對綠色的葉子、鮮艷的花朵映象最為深刻,大多用綠色來表現葉子,用鮮艷的顏色來表現花朵,而有的幼兒表現出的花形態(tài)單一,且無意愿要表現花的寫實。所以寫實的表現方式不應該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教師應克服為追求寫實的美術作品而采用的重視視覺經驗刺激忽視觸覺感應刺激的傾向。只有通過科學的解析讓我們讀懂了幼兒的畫,才能夠合理地給予評價并跟進適宜的指導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