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湘斌
摘要:比特幣自2009年誕生以來,由于其具備去“中心化”、稀缺性、匿名性和安全性、無國界等鮮明特點,依托互聯網的平臺發(fā)展迅猛,影響力日益擴大,成為當下互聯網金融的典范。本文通過文獻調研,梳理、歸納比特幣的特有屬性,從貨幣職能和貨幣本質兩個不同視角,對比特幣成為貨幣進行可行性分析。結論是:比特幣難以很好地發(fā)揮出貨幣的四大職能,不能取代貨幣。但以比特幣的影響力和其他虛擬貨幣所不具有的若干優(yōu)點,它在未來短期內可能成為網絡交易的主流手段。
關鍵詞:比特幣 “去中心化” 貨幣職能 “一般授受性”
一、比特幣的起源與發(fā)展
比特幣的概念由一個化名為中本聰的人于2008年提出,2009年1月3日,比特幣誕生。從2010年夏天開始,比特幣交易進入黃金時期。嚴重的供不應求導致其價格上漲迅速,交易范圍也逐漸擴大;部分商家開始接受比特幣交易,如美國電商巨頭eBay旗下的支付處理子公司Braintree、中國淘寶的某些商店等。2017年,比特幣到達價格頂點19850美元,同時,德國、日本也已認可比特幣為合法的支付方式。伴隨著比特幣迅猛增長的交易量,其貨幣性問題也逐漸走進了人們的視野——比特幣能成為貨幣嗎?
二、比特幣的性質分析
(一)比特幣的性質
1.“去中心化”。與其他貨幣不同,比特幣是由特定算法和大量計算所產生的數字貨幣,其發(fā)行不依托特定機構,也不受央行和任何金融機構控制。
2.稀缺性。本質上,比特幣是一堆復雜算法所生成的特解,發(fā)掘比特幣的過程即調用巨大的計算量不斷地尋求特解。而對應的方程組被設計為只有2100萬個特解,即比特幣的上限就是2100萬個,故其擁有很強的稀缺性。
3.匿名性和安全性。比特幣交易使用公共秘鑰,無需提供交易者的身份證明便可完成買賣。另外,比特幣客戶端可以生成無數個私人秘鑰用以存儲錢包數據,除本人外無人能獲取這些比特幣。
4.無國界性。用戶可以在任何地點、任意一臺接入互聯網的電腦上管理比特幣,并且能夠進行“挖掘”、出售、購買或收取比特幣的操作。因為當今互聯網的覆蓋,比特幣能夠跨國界流通,范圍不受限。
(二)簡要評述
比特幣不僅具有以上幾點特殊屬性,它還具有一些獨特的優(yōu)勢,如可規(guī)避央行不良政策所導致的風險、匿名免稅、跨國匯款操作簡便等。當下,比特幣雖然受到世界各地投資者的追捧,但也由于它“去中心化”的性質,沒有任何具有經濟信用的主體有為其注入實際價值或做出任何擔保的義務,作為一種特殊的0信用貨幣,其貨幣性不能以接受程度和流通范圍簡單確定,仍需從實際貨幣的角度加以推敲。
三、比特幣難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貨幣
(一)基于貨幣職能的視角
現今貨幣有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價值尺度、貯藏手段四大職能。以下從比特幣的視角逐一分析:
1.流通手段。目前,比特幣在一定程度上發(fā)揮了流通手段的職能,它不僅被數十萬商戶所接受,還是人們逃避外匯管制和資本流動限制的首選。但筆者認為,未來比特幣仍很難廣泛、普遍地流通,原因如下:首先,在社會化生產高度發(fā)達的今天,一種0信用貨幣獲得全世界廣泛共識的價值基礎應在于其商品價值,但比特幣驚人的年交易額數字背后,實質上絕大部分屬于“擊鼓傳花”,并未參與實體市場交易,反而存在信心崩盤的可能。其次,若比特幣在一國市場上大量流通,勢必會稀釋該國的法定貨幣。如此,一方面威脅到了傳統(tǒng)貨幣體系,降低了政府宏觀調控能力,從而增加國家經濟失控風險;另一方面極大降低了政府鑄幣稅等財政收入,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未來執(zhí)政者對瘋狂發(fā)展的比特幣的封殺。
2.支付手段。有學者認為,能夠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往往擁有以下特征:標準化、價值穩(wěn)定、易于分割、便于攜帶、不易變質和被普遍接受。由于比特幣是數字化的,其顯然也是標準化、便于攜帶和不易變質的,但比特幣并不具備上述其他特征。首先,比特幣的價格嚴重依賴于市場情緒,其二級市場波動巨大。以2017年底為例,12月16日,美國比特幣比價站上2萬美元的關口,但僅短短一周后的22日,便跌至低谷1.4萬美元。其次,比特幣易于分割也值得懷疑。由于比特幣極強的稀缺性,其帶有嚴重的通縮傾向,如果通縮進一步加劇,交易額將存在著突破下限BTC的可能,繼續(xù)分割不僅存在技術上的困難,還會給交易者帶來更為糟糕的直觀感受。再次,比特幣難以普遍流通,這已在上一節(jié)中論證,這里不再言贅。此外,因“去中心化”的性質,比特幣在全球絕大部分地區(qū)尚未受到有效監(jiān)管,資金安全得不到有力保障,例如:2013年10月底,香港GBL平臺攜款潛逃,這是一個“類傳銷”性的虛假平臺,讓眾多投資者蒙受了巨額損失;曾經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的比特幣交易所運營商Mt.Gox于2014年2月28日宣告破產,原因是遭受黑客攻擊,大量比特幣被盜。鑒于以上原因,筆者認為,比特幣還不能成為一種可靠的支付手段。
3.價值尺度。如今,比特幣已能夠通過交易平臺與各國法定貸幣進行比價,并以其稀缺性和交易匿名性等特點吸引著大量炒家,使其具有很強的投機性,從而價格大幅度波動;更重要的是,比特幣是0信用的,沒有任何價值支撐點,一旦人們對它的興趣消失,將變得一文不值。所以,拿不穩(wěn)定的、“虛無”的比特幣作為價值尺度,是不符合貨幣價值尺度穩(wěn)定、信任的基本衡量標準的。
4.貯藏手段。因比特幣本身并不代表任何有形資產,自身商品價值不足以支撐作為貨幣的價值,又無主體對賬戶余額進行信用背書,不考慮短期的投機行為,長期來看沒有任何貯藏的價值?!皳艄膫骰ā庇螒蚪K局,執(zhí)著于貯藏比特幣的人將承擔巨額虧損。即使從短期來看,目前大多數交易仍依靠法定貨幣完成,比特幣發(fā)揮貯藏手段的職能極其有限,還不足以使其成為一種貨幣。此外,或許會有人提出比特幣的收藏價值,但比特幣數量足有2100萬,虛擬數字貨幣更是琳瑯滿目——一個冷冰冰的數字,最后會產生什么價值呢?
(二)基于貨幣本質的視角
有學者將貨幣的本質歸于“一般授受性”。所謂“一般授受性”,即由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所形成的貨幣本質特性,其基本內涵是“價值標準”。任何有形或無形的物質,一旦獲得了這一特性,就具備了貨幣性;相應地,“一般授受性”的下降就是貨幣性的弱化。以法定貸幣為例:20世紀20年代初,由于德國馬克發(fā)行量過大,貨幣價值迅速下降,以至于人們在商品交易中拒絕使用它,人們既不愿意“授”,也不樂于“受”,則此時馬克的貨幣性已經被極大地削弱;現今的津巴布韋與那時的德國如出一轍。對于比特幣,可以肯定它具有了一定的“一般授受性”,部分人認為它具有匿名性、無國界性等優(yōu)點而愿意“授”,商家認為“奇貨可居”而樂于“受”;另一部分人陷于“通縮螺旋”之中而不愿意“授”,商家亦可能因其不是法定貨幣而不能或不樂于“受”。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主導“授受性”強弱的因素是各國央行和商家對比特幣的接受程度,比特幣能否得到認可,命運基本掌握在這兩者手上。然而基于之前對價值尺度、流通手段的分析,筆者看淡比特幣成為貨幣的前景。
另一種想法是,貨幣本質上是一般等價物,亦可追根溯源到黃金白銀。黃金白銀正是因為稀缺性,其數量無法與飛速發(fā)展的世界經濟相適應,最終遭到拋棄。而以當今的挖掘速度,未來比特幣的稀缺性將更甚于黃金白銀,由此亦可見,比特幣難以成為一種實際貨幣。
四、結論
本文從貨幣職能和貨幣本質兩個角度分析,論證比特幣成為貨幣的可能性??梢钥吹?,比特幣并不能很好地發(fā)揮貨幣四大職能,從本質上看,其更依賴于央行和商家的接受程度,且數量增長不能滿足經濟發(fā)展的需要。盡管比特幣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般授受性”,但這不足以使其成為一種實際貨幣,充其量只能算一種信用為0的名義貨幣,而這根本上是其“去中心化”的特征所決定的。綜上所述,在當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情況下,比特幣難以取代紙幣(貨幣),但鑒于比特幣在虛擬世界影響巨大,作為區(qū)塊鏈的一個價值觀代表,不可否認它可能成為未來基于網絡交易的一種手段。
參考文獻:
[1]關靖遠,尹文淵.《比特幣的貨幣屬性及發(fā)展方向初探》.《時代金融》,2014年第8期.
[2]李翀.《比特幣會成為貨幣嗎》.《當代經濟研究》,2015年第4期.
[3]王素珍.《從貨幣本質看比特幣》.《中國金融》,2014年第9期.
[4]于江.《新型貨幣“比特幣”:產生、原理與發(fā)展》.《吉林金融研究》,2013年第5期.
[5]袁秋梅.《比特幣究竟是不是貨幣?——基于貨幣與財富關系的探析》.《南方金融》,2018年第6期.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