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敦煌本《搜神記》“王景伯事”考論

2020-10-20 06:31陳衛(wèi)星
重慶三峽學(xué)院學(xué)報 2020年5期

陳衛(wèi)星

摘??要:“王景伯事”是敦煌本《搜神記》所記三十五個故事之一,原書中未標明出處,今所見干寶二十卷本《搜神記》中也無記載。考諸史料,可梳理出這樣的脈絡(luò):“王景伯”本事最初見于南北朝時期吳均《續(xù)齊諧記》,后見于《晉書》佚文(今所見《晉書》不載),主人公寫作“王敬伯”。敦煌本《搜神記》成書于晚唐五代,主人公仍為“王敬伯”,至宋時主人公則作“王景伯”。今所見敦煌本《搜神記》及其中的“王景伯事”是宋初的傳抄本。其對后世文學(xué)的重要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人鬼戀”故事模式的啟發(fā),著力描寫人與鬼女之間的純真愛情,表達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贊美;二是因故事所蘊含的詩歌唱和,開啟了“宛轉(zhuǎn)歌”這一詩歌創(chuàng)作的新類別。

關(guān)鍵詞:敦煌本《搜神記》;王景伯;抄寫年代;后世影響

中圖分類號:I207.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8135(2020)05-0045-08

《搜神記》是中國古代志怪小說的代表作,現(xiàn)存主要有三個版本:二十卷本、八卷本和敦煌本?!端焉裼洝纷钤缫娪凇端鍟そ?jīng)籍志》著錄,為三十卷,署干寶撰,其書早佚,今所見“二十卷本”是后人所輯錄,所見有明萬歷年間《秘冊匯函》本、明末毛晉《津逮秘書》本、清張海鵬《學(xué)津討原》本等;“八卷本”見于明萬歷商?!栋藓!?,故又稱“稗海本”;“敦煌本”今所見相對完備者為日本中村不折藏本,共計35篇,題署有“《搜神記》一卷,句道興撰”[1]106,故也稱為“一卷本”或“句本”。因《搜神記》在中國小說史上的重要地位,故向來為學(xué)界所關(guān)注,相關(guān)研究成果十分豐富。然而,現(xiàn)有《搜神記》研究成果主要關(guān)注的是二十卷本,八卷本的研究成果較為少見,而有關(guān)敦煌本的研究成果更是寥寥無幾。

敦煌本《搜神記》無論是史料價值還是文學(xué)價值,都不亞于其他兩種版本,其價值有待進一步認識,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敦煌本《搜神記》共35篇,每篇均為比較完整的短篇故事,每個故事的本事來源、寫作旨意、寫作年代、對后世的影響等諸多方面,均有深入研究的價值?!巴蹙安隆笔嵌鼗捅尽端焉裼洝分写硇暂^強的篇目,現(xiàn)以其為例,略作探討。

一、本事考原

敦煌本《搜神記》“王景伯事”所記為人與鬼女相見并互相愛慕之事,全篇情節(jié)簡明,筆法簡練,語言生動,整篇不過數(shù)百字,抄錄如下:

昔有王景伯者,會稽人也,乘船向遼水興易。時會稽太守劉惠明當(dāng)官孝滿,遂將死女尸靈歸來,共景伯一處。上宿憂思,月明夜靜,取琴撫弄,發(fā)聲哀切。時太守死女聞琴聲哀怨,起尸聽之,來景伯船外,發(fā)弄釵釧。聞其笑聲,景伯停琴曰:“似有人聲,何不入船來?”鬼女曰:“聞琴聲哀切,故來聽之,不敢輒入。”景伯曰:“但入有何所疑?!毕蚯氨闳?,并將二婢,形容端正,或(惑)亂似生人。便即賜坐,溫涼以(已)訖,景伯問曰:“女郎因何單夜來至此間?”女曰:“聞君獨弄哀琴,故來看之。女亦小解撫弄?!奔辞捕救∑錃直?,并將酒肉飲食來,共景伯宴會。既訖,景伯還琴撫弄,出聲數(shù)曲,即授與鬼女。鬼女得琴,即嘆哀聲甚妙。二更向盡,亦可綢繆,鬼女歌訖還琴,景伯遂與彈,作詩曰:“今夜嘆孤愁,哀怨復(fù)難休。嗟娘有圣德,單夜共綢繆?!迸稍疲骸皩嵢舫铈鳎?dāng)別報道得。”停琴煞(然)燭,遣婢出船,二人盡飲,不異生人。向至四更,其女遂起梳頭,悲傷泣淚,更亦不言。景伯問曰:“女郎是誰家之女?姓何字誰?何時更來相見?”女曰:“妾今泉壤,不睹已來,今經(jīng)七載。聞君獨弄哀琴,故來解釋。如今一去,后會難期?!眻?zhí)手分別,忽然不見。景伯雙淚沖目,慷慨畏辭,思憶花容,悲情哽咽,良久嘆訖,即入船中而坐。漸欲天明,惠女尸邊遂失衣裳雜物,尋覓搜求,遂向景伯船上得,即欲論官。景伯曰:“昨夜孤愁夜靜,月下?lián)崤鲇幸慌刹⒍緛砣胛掖?,鼓琴戲樂,四更辭去。即與我行帳一具,縷繩一雙,錦被一張,與我為信。我與他牙梳一枚,白骨籠子一具,金釧一雙,銀指環(huán)一雙,愿女尸邊檢看,如無此物,一任論官?!被菝髀劮驄D之禮,于后吉兇逆牙相追,聞?wù)呓苑Q“異哉”。[1]116 -117

在敦煌本《搜神記》中,有18篇在文末標明了出處,如“事出《織終傳》”“事出《史記》”“事出《地理志》”“事出《異勿(物)志》”“事出《晉傳》”“事出《妖言傳》”“出《博物傳》”“事出《南妖皇(異)記》”“事出《太史》”“事出《幽名(冥)錄》”等,其余17篇未標明出處。

“王景伯事”在敦煌本《搜神記》中并未標明出處,干寶所撰二十卷本《搜神記》中也無記載[2]。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敦煌本《搜神記》中的“王景伯事”為原創(chuàng)作品??贾T典籍,該本事較早見載于南北朝時期吳均《續(xù)齊諧記》,而且較為生動詳盡,該書早佚,今所見版本為后人輯本。

《太平御覽》卷五百七十九有載:

吳均《續(xù)齊諧記》曰:王彥伯,會稽余姚人也。善鼓琴,仕為東宮扶侍,赴告還都,行至吳郵亭,維舟中渚。秉燭理琴,見一女子披幃而進,二女從焉。先施錦席于東床,乃就坐,女取琴調(diào)之,似琴而聲甚哀,雅類今之登歌。女子曰:“子識此聲否?”彥伯曰:“所未曾聞?!迸唬骸按饲^《楚明光》者也。唯嵇叔夜能為此聲,自此以外,傳習(xí)數(shù)人而已?!睆┎€之。女曰:“此非艷俗所宜,唯巖棲谷隱,可以自娛耳。當(dāng)更為子彈之,幸復(fù)聽之!”乃鼓琴且歌,歌畢止于東榻。遲明將別,各深怨慕。女取四端錦臥具、繡臂囊一以贈彥伯為別,彥伯以大籠并玉琴以答之而去。[3]568

《太平御覽》卷七百六十一載:

《續(xù)齊諧記》曰:王敬伯夜見一女,命婢取酒,提一淥沉漆榼。[3]141

該本事還見于《太平御覽》卷五百七十七所引《晉書》佚文(今《晉書》不載):

《晉書》曰:“王敬伯,會稽余姚人。洲渚中升亭而宿。是夜,月華露輕,敬伯鼓琴,感劉惠明亡女之靈,吿敬伯,就體如平生,從婢二人。敬伯撫琴而歌曰:‘低露下深幕,垂月照孤琴??障乙嫦鰷I,誰憐此夜心?女乃和之曰:‘歌宛轉(zhuǎn),情復(fù)哀,愿為煙與霧,氛氳同共懷?!?sup>[3]552-553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六十《琴曲》中收錄《宛轉(zhuǎn)歌二首》,并在歌前詳細記述《宛轉(zhuǎn)歌》的由來:

晉劉妙容。一曰《神女宛轉(zhuǎn)歌》?!独m(xù)齊諧記》曰:“晉有王敬伯者,會稽余姚人。少好學(xué),善鼓琴。年十八,仕于東宮,為衛(wèi)佐。休假還鄉(xiāng),過吳,維舟中渚。登亭望月,悵然有懷,乃倚琴歌《泫露》之詩。俄聞戶外有嗟賞聲,見一女子,雅有容色,謂敬伯曰:‘女郎悅君之琴,原共撫之。敬伯許焉。既而女郎至,姿質(zhì)婉麗,綽有余態(tài),從以二少女,一則向先至者。女郎乃撫琴揮弦,調(diào)韻哀雅,類今之登歌,曰:‘古所謂《楚明君(光)》也,唯嵇叔夜能為此聲,自茲已來,傳習(xí)數(shù)人而已。復(fù)鼓琴,歌《遲風(fēng)》之詞,因嘆息久之。乃命大婢酌酒,小婢彈箜篌,作《宛轉(zhuǎn)歌》。女郎脫頭上金釵,扣琴弦而和之,意韻繁諧,歌凡八曲。敬伯唯憶二曲。將去,留錦臥具、繡香囊,并佩一雙,以遺敬伯。敬伯報以牙火籠、玉琴軫。女郎悵然不忍別,且曰:‘深閨獨處,十有六年矣。邂逅旅館,盡平生之志,蓋冥契,非人事也。言竟便去。敬伯船至虎牢戍,吳令劉惠明者,有愛女早世,舟中亡臥具,于敬伯船獲焉。敬伯具以告,果于帳中得火籠、琴軫。女郎名妙容,字雅華,大婢名春條,年二十許,小婢名桃枝,年十五,皆善彈箜篌及《宛轉(zhuǎn)歌》,相繼俱卒?!碧评疃擞钟小锻蹙床琛?,亦出于此。

月既明,西軒琴復(fù)清。寸心斗酒爭芳夜,千秋萬歲同一情。歌宛轉(zhuǎn),宛轉(zhuǎn)凄以哀。愿為星與漢,光影共徘徊。

悲且傷,參差淚成行。低紅掩翠方無色,金徽玉軫為誰鏘。歌宛轉(zhuǎn),宛轉(zhuǎn)情復(fù)悲。愿為煙與霧,氛氳對容姿。[4]872-873

可以明確的是,敦煌本《搜神記》是一本小說集,輯錄數(shù)十篇小說故事而成。其所載“王景伯事”同樣并非創(chuàng)作,亦非最早的文字記載。吳均《續(xù)齊諧記》等典籍關(guān)于該事的記載,早于敦煌本《搜神記》。但這些史料創(chuàng)作或抄寫年代的先后順序,還需認真探討。敦煌本《搜神記》所載“王景伯事”,究竟成型及抄寫于何時,也有認真考察之必要。

二、成型及抄寫年代

學(xué)界一般認為,絕大多數(shù)敦煌變文創(chuàng)作或抄寫的年代應(yīng)該是唐代。吳福祥先生《敦煌變文語法研究》通過對敦煌變文的語法進行分析,借助唐代語言的語法變遷特點更精確地認定敦煌變文創(chuàng)作的年代,認為敦煌變文應(yīng)當(dāng)產(chǎn)生于晚唐五代[5]。

那么,敦煌本《搜神記》是否也產(chǎn)生于這一時期呢?有學(xué)者同樣以語法分析為工具,對敦煌本搜神記的代表性語法現(xiàn)象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認為“句本(按:即敦煌本《搜神記》)和變文之間還是存在著比較大的區(qū)別,二者的年代不同,風(fēng)格不同”,通過分析,作者得出的結(jié)論是“句本應(yīng)該完成于變文之前,有些符合中古末期到晚唐五代之間的年代特色”[6]。

上述兩種觀點,看上去似有一定分歧,但是,如果注意到敦煌本《搜神記》與敦煌變文之間的差異,就比較好理解了。敦煌本《搜神記》從語言風(fēng)格、文體結(jié)構(gòu)、寫作意圖等諸多方面,都與敦煌變文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王重民等先生在編寫《敦煌變文集》時,在最后一卷中收入敦煌本《搜神記》,或也是注意到了這一差異[7]。換言之,敦煌本《搜神記》與敦煌變文有較大差異,二者創(chuàng)作的年代不完全一致,是完全有可能的。

“中古末期到晚唐五代之間”,是一個長達三四百年的時間跨度。一般而言,一本書創(chuàng)作應(yīng)當(dāng)不可能需要這么長的時間。然而,這或者正是敦煌本《搜神記》的獨特之處。從敦煌本《搜神記》的內(nèi)容中,已能看出它并非一本獨立創(chuàng)作的小說集,其主要成書的方式是從其他書籍中輯錄相關(guān)內(nèi)容。因此,不同時期的小說故事,抄撮在同一本書之中,仍然會保留不同年代的語法特點,故從語法特點推斷其“符合中古末期到晚唐五代之間的年代特色”存在合理之處。這也從側(cè)面證實,敦煌本《搜神記》并非一時一地的創(chuàng)作,而是輯錄從中古末期到晚唐五代之間不同的小說故事(或也有些創(chuàng)作或改編)而成。

如果以上推斷成立,敦煌本《搜神記》的成書時間應(yīng)該不會早于晚唐五代。敦煌本《搜神記》所載“王景伯事”,是該書的一個部分,也應(yīng)當(dāng)是在晚唐五代定型。然而,就“王景伯事”這一具體篇目而言,還有一些問題需要厘清。在敦煌本《搜神記》中,主人公寫作“王景伯”,但這一姓名,在各個不同的典籍里有多種不同的寫法,前文已列舉,除“王景伯”之外,另有“王彥伯”“王敬伯”等。此外,《太平廣記》卷三百一十八所載還有“王恭伯”:

晉世王恭伯,字子升,會稽人。美姿容,善鼓琴,為東宮舍人。求假休吳,到閶門郵亭,望月鼓琴。俄有一女子,從一女,謂恭伯曰:“妾平生愛琴,愿共撫之?!逼渥速|(zhì)甚麗。恭伯留之宿。向曉而別,以錦褥香囊為訣。恭伯以玉簪贈行。俄而天曉,聞鄰船有吳縣令劉惠基亡女,靈前失錦褥及香囊。斯須有官吏遍搜鄰船。至恭伯船,獲之。恭伯懼,因述其言,我亦贈其玉簪?;莼顧z,果于亡女頭上獲之?;莼藨Q哭,因呼恭伯以子胥之禮。其女名稚華,年十六而卒。(出邢子才《山河別記》)[8]2519-2520

為什么同一人有幾種異名?幾種名字之間有何關(guān)聯(lián)?項楚先生曾注意到這些問題,并作出解釋:“其所以岐異如此者,蓋由于宋太祖趙匡胤祖父名敬,宋人避諱,或改為‘恭,或改為‘嚴(《御覽》卷五七九作‘王彥伯者,‘彥與‘嚴音近也),或改為‘景?!?sup>[9]

據(jù)此,《太平御覽》卷七百六十一、《樂府詩集》卷六十所引《續(xù)齊諧記》以及《太平御覽》卷五百七十七所引《晉書》佚文,均寫作“王敬伯”,當(dāng)是其本來面目。敦煌本《搜神記》寫作“王景伯”,《太平御覽》五百七十九所引《續(xù)齊諧記》寫作“王彥伯”,是因避宋太祖趙匡胤祖父趙敬名諱所改。前者因“敬”“景”音近,故“王敬伯”寫作“王景伯”;后者因“敬”“嚴”義近,而“嚴”“彥”音近,故“王敬伯”寫作“王嚴伯”或“王彥伯”。

值得注意的是,避趙敬名諱是宋代建國之后的事情,敦煌本《搜神記》如果在晚唐之時已經(jīng)成書,其所載“王景伯事”,在晚唐五代已定型,為什么還會把“王敬伯”寫作“王景伯”?這說明敦煌本《搜神記》在成書之后,宋初仍然在傳抄過程之中,自然會按照宋初的要求避諱,故今天所看到的敦煌本《搜神記》應(yīng)當(dāng)是宋初的傳抄本。

至此,根據(jù)現(xiàn)有史料,我們或可梳理出這樣的脈絡(luò):“王景伯”本事最初見于南北朝時期吳均《續(xù)齊諧記》,后見于《晉書》佚文,主人公當(dāng)寫作“王敬伯”,敦煌本《搜神記》中相關(guān)記載源于前人已有的本事。敦煌本《搜神記》于晚唐五代成書,“王景伯事”主人公仍為“王敬伯”,但該書至宋初仍在傳抄之中,至宋時主人公則作“王景伯”。今所見敦煌本《搜神記》(以日本中村不折藏本為底本)及其中的“王景伯事”是宋初的傳抄本。宋代編纂《太平廣記》《太平御覽》,對吳均《續(xù)齊諧記》和《晉書》佚文所載本事有所收錄,不過主人公姓名有些則改作“王彥伯”。

三、重要影響

敦煌本《搜神記》所載“王景伯事”,并不被學(xué)界所關(guān)注,少有學(xué)者論及。但置之于中國古代文學(xué)發(fā)展的歷史,則可見到其對后世文學(xué)的重要影響,突顯其重要位置和特殊意義。其重要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對中國古代文學(xué)“人鬼戀”故事模式的新啟發(fā)

敦煌本《搜神記》“王景伯事”所記為王景伯與鬼女相見并互相愛慕的故事,敘事簡潔,情節(jié)離奇,是中國古代文學(xué)史中“人鬼戀”故事模式的重要代表作。

早在魏晉時期,魏文帝曹丕所編《列異傳》中,有小說《談生》,即講述了“人鬼戀”的故事:

談生者,年四十,無婦。常感激讀書。夜半有女子可年十五六,姿顏服飾,天下無雙,來就生為夫婦。乃言曰:“我與人不同,勿以火照我也。三年之后,方可照?!睘榉蚱?,生一兒,已二歲。不能忍,夜伺其寢后,盜照視之,其腰已上生肉如人,腰下但有枯骨。婦覺,遂言曰:“君負我!我垂生矣,何不能忍一歲而竟相照也?”生辭謝,涕泣不可復(fù)止。云:“與君雖大義永離,然顧念我兒,若貧不能自偕活者,暫隨我去,方遺君物。”生隨之去,入華堂,室宇器物不凡。以一珠袍與之,曰:“可以自給。”裂取生衣裾,留之而去。后生持袍詣市,睢陽王家買之,得錢千萬。王識之曰:“是我女袍,此必發(fā)墓?!蹦巳】贾?,生具以實對。王猶不信,乃視女冢,冢完如故。發(fā)視之,果棺蓋下得衣裾。呼其兒,正類王女,王乃信之。即召談生,復(fù)賜遺衣,以為主婿。表其兒以為侍中。[8]2501-2502

干寶《搜神記》中也有此類故事,如《騎馬都尉》《盧充幽婚》。《騎馬都尉》講述隴西郡辛道度游學(xué),至一大宅院求施舍飯食。有秦女請其進屋,自言為秦閔王之女,未嫁而亡,愿與辛結(jié)為夫妻。三日后乃別,送給辛道度一個金枕。辛到市場上叫賣金枕,恰遇秦王夫人,認出金枕為秦女之物。于是派人打開秦女之墓,除失金枕外,其余完好如初。于是封辛道度為駙馬,并賞賜金帛車馬,讓其回到本鄉(xiāng)[2]305-306?!侗R充幽婚》講述盧充打獵誤入崔少府府第,崔少府將女兒許配給他,并舉行了結(jié)婚儀式。三天后,崔少府安排一輛牛車送盧充回家,告訴他如果女兒將來生的男孩就會送給盧充,如果生的女孩就會留下,并送給盧生新衣服和新被褥。盧充回家后,才聽說崔少府原來是死了的人,他誤入的原來是崔少府的墳?zāi)?sup>[2]309-310。

這代表了中國文學(xué)史上早期的“人鬼戀”故事模式,故事情節(jié)為人與鬼女相見、成婚、分別。在這些故事中,男主人公多出于寒門,鬼女則多出身名門望族。在這樣的婚配關(guān)系中,男生獲得錢財、身份和地位,甚至還獲得子嗣;而鬼女最終銷聲匿跡,不知所蹤。從本質(zhì)上來看,這種“人鬼戀”故事模式,表達了當(dāng)時人們(尤其是底層百姓)通過婚姻獲得財富和地位的一種愿望和幻想。然而,在這些故事中,有諸多問題沒有答案:鬼女為什么會看上這些出身貧寒、身份低賤男性,愿意嫁給他們,甚至愿意為他們生下子嗣? 鬼女最后去了哪里?她們以后的生活過得怎么樣?沒有這些問題的答案,甚至人們都不關(guān)注這些問題,只能說明,這些故事不過是底層百姓的一種愿望或幻想。如果從文學(xué)藝術(shù)角度來看,這樣的故事赤裸裸地彰顯著被壓抑的欲望,不免顯得低級和惡俗。

與上述故事相比較,同樣是講述“人鬼戀”的故事,敦煌本《搜神記》所載“王景伯事”有三點明顯的區(qū)別。

一是主人公王景伯并非完全是底層百姓,而是一位知書達禮且有較高藝術(shù)修養(yǎng)的男子(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引《續(xù)齊諧記》說其“少好學(xué),善鼓琴。年十八,仕于東宮,為衛(wèi)佐”)。其“取琴撫弄,發(fā)聲哀切”,顯示出高超的琴藝,在聽到鬼女彈奏琴曲之后,賦詩“今夜嘆孤愁,哀怨復(fù)難休。嗟娘有圣德,單夜共綢繆”表現(xiàn)出較高的文學(xué)素養(yǎng)。

二是鬼女與男主人公之間產(chǎn)生的是純真的愛情。鬼女被王景伯的琴聲所吸引,進而產(chǎn)生愛慕之情,而王景伯也被鬼女的琴聲和詩歌所打動,以至于不愿分離,分別之后“悲情哽咽,良久嘆訖”。也就是說,雖然也是“人鬼戀”,但這里所展示的是純潔真摯的愛的吸引,他們由愛慕而相見,由相見而相識,由相識而相愛,是超越人鬼界限的純真愛情。

三是這個純真的愛情故事超越了世俗的物質(zhì)追求,更彰顯了愛情的美好。在這個故事中,二人兩情相悅,自主相愛,但“發(fā)乎情,止乎禮”,僅限于相互欣賞琴藝,相互唱和詩歌;分別之后,二人相互贈送的禮物也僅限于一般的紀念信物,并非十分珍貴;之后,男方也并未因此在地位、身份方面有所提高。

也就是說,敦煌本《搜神記》“王景伯事”所記載的“人鬼戀”故事,脫離了表達底層人民希望借助婚姻改變物質(zhì)條件、社會地位的窠臼,而是著力描寫人與鬼女之間的純真愛情,表達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贊美。應(yīng)該說,這樣的轉(zhuǎn)向使作者在故事敘述中,必須要更好地通過語言和行動刻畫主人公個性特征,更好地展示其個人才華,更多地關(guān)注美好的愛情本身。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唐代之后,“人鬼戀”故事出現(xiàn)了非常明顯的這種轉(zhuǎn)向。

如唐代志怪小說《長孫紹祖》:

長孫紹祖,常行陳蔡間。日暮,路側(cè)有一人家,呼宿,房內(nèi)聞彈箜篌聲,竊于窗中窺之,見一少女,容態(tài)閑婉,明燭獨處。紹祖微調(diào)之,女撫弦不輟,笑而歌曰:?“宿昔相思苦,今霄良會稀。欲持留客被,一愿拂君衣。”紹祖悅懌,直前撫慰,女亦欣然曰:“何處公子,橫來相干?”因與會合。又謂紹祖曰:“昨夜好夢,今果有征?!薄蚯皳斫B祖,呼婢撤燭共寢……將曙,女揮淚與別,贈以金縷小合子:?“無復(fù)后期,時可相念?!苯B祖乘馬出門百余步,顧視,乃一小墳也。愴然而去。其所贈合子,塵埃積中,非生人所用物也。(出《志怪錄》)[8]586-2587

小說中主要描寫的是人鬼之間的相見、相愛和惜別,無關(guān)世俗物質(zhì)利益,甚至當(dāng)男主人公事后知道其所進去的只是一座小墳、女方是鬼的時候,并未有任何的驚奇,而是仍然感到“愴然”傷心。

敦煌本《搜神記》“王景伯事”正是這樣的代表作,對后世同類型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應(yīng)當(dāng)有較大啟發(fā)和影響,昭示了“人鬼戀”故事的新走向。后世的“人鬼戀”故事,更多是著力于描述愛情本身,如宋代的小說《碾玉觀音》《鬧樊樓多情周勝仙》,元代的戲曲《倩女離魂》和明代的《牡丹亭》,至清代的《聊齋志異》中的許多鬼故事等,均是此類作品中的翹楚。

(二)開啟了“宛轉(zhuǎn)歌”這一詩歌創(chuàng)作的新類別

敦煌本《搜神記》“王景伯事”記述了王景伯與鬼女之間的詩歌酬唱:“二更向盡,亦可綢繆,鬼女歌訖還琴,景伯遂與彈,作詩曰:‘今夜嘆孤愁,哀怨復(fù)難休。嗟娘有圣德,單夜共綢繆。女郎云:‘實若愁妾恩,當(dāng)別報道得?!?sup>[1]116 -117

據(jù)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六十記載,在這個故事中,鬼女“復(fù)鼓琴,歌《遲風(fēng)》之詞,因嘆息久之。乃命大婢酌酒,小婢彈箜篌,作《宛轉(zhuǎn)歌》。女郎脫頭上金釵,扣琴弦而和之,意韻繁諧,歌凡八曲。敬伯唯憶二曲。……女郎名妙容,字雅華,大婢名春條,年二十許,小婢名桃枝,年十五,皆善彈箜篌及《宛轉(zhuǎn)歌》,相繼俱卒”[4]?872-873。

鬼女所唱八曲《宛轉(zhuǎn)歌》內(nèi)容是什么,已不為人所知,王敬伯記憶二曲也未見文字記載,但晉朝劉妙容據(jù)此作《宛轉(zhuǎn)歌》二首:

月既明,西軒琴復(fù)清。寸心斗酒爭芳夜,千秋萬歲同一情。歌宛轉(zhuǎn),宛轉(zhuǎn)凄以哀。愿為星與漢,光影共徘徊。

悲且傷,參差淚成行。低紅掩翠方無色,金徽玉軫為誰鏘。歌宛轉(zhuǎn),宛轉(zhuǎn)情復(fù)悲。愿為煙與霧,氛氳對容姿。[4]873

就內(nèi)容來看,這兩首《宛轉(zhuǎn)歌》表達的是相愛的男女依依惜別之情。因此在《樂府詩集》中,單列“宛轉(zhuǎn)歌”這一類別。除上述兩首,還有南朝陳江總《宛轉(zhuǎn)歌》,表達了在家的婦女對離鄉(xiāng)不歸的情人的思念和幽怨:

七夕天河白露明,八月濤水秋風(fēng)驚。樓中恒聞哀鄉(xiāng)曲,塘上復(fù)有苦辛行。不解何意悲秋氣,直置無秋悲自生。不怨前階促織鳴,偏愁便路搗衣聲。別燕差池自有返,離蟬寂寞詎含情。云聚懷情四望臺,月冷相思九重觀。欲題芍藥詩不成,來采芙蓉花已散。金樽送曲韓娥起,玉柱調(diào)弦楚妃嘆。翠眉結(jié)恨不復(fù)開,寶鬢迎秋度前亂。湘妃拭淚灑貞筠,筴藥浣衣何處人。步步香飛金薄履,盈盈扇掩珊瑚唇。已言采桑期陌上,復(fù)能解佩就江濱。競?cè)肴A堂要花枕,爭開羽帳奉華茵。不惜獨眼前下釣,欲許便作后來新。后來瞑瞑同玉床,可憐顏色無比方。誰能巧笑特窺井,乍取新聲學(xué)繞梁。宿處留嬌墮黃珥,鏡前含笑弄明珰。菤葹摘心心不盡,茱萸折葉葉更芳。已聞能歌《洞簫賦》,詎是故愛邯鄲倡。[4]873-874

唐代郎大家宋氏寫有《宛轉(zhuǎn)歌》二首,取意與南朝陳江總《宛轉(zhuǎn)歌》類似:

風(fēng)已清,月朗琴復(fù)鳴。掩抑非千態(tài),殷勤是一聲。歌宛轉(zhuǎn),宛轉(zhuǎn)和且長。愿為雙鴻鵠,比翼共翱翔。

日已暮,長檐鳥聲度。此時望君君不來,此時思君君不顧。歌宛轉(zhuǎn),宛轉(zhuǎn)那能異棲宿。愿為形與影,出入恒相逐。[4]874

唐代劉方平也有《宛轉(zhuǎn)歌》二首,表達了男女之間的相思和離愁:

星參差,明月二八燈五枝。黃鶴瑤琴將別去,芙蓉羽帳惜空垂。歌宛轉(zhuǎn),宛轉(zhuǎn)恨無窮。愿為潮與浪,俱起碧流中。????曉將近,黃姑織女銀河盡。九華錦衾無復(fù)情,千金寶鏡誰能引。歌宛轉(zhuǎn),宛轉(zhuǎn)傷別離。愿作楊與柳,同向玉窗垂。[4]875

由以上例作可以看出,《宛轉(zhuǎn)歌》有著相同的主題,即主要表達男女之間的離愁別恨和無盡相思,有著相對固定的格式和句式(南朝陳江總《宛轉(zhuǎn)歌》是個例外),是一種特別的詩歌種類?!稑犯娂肪砹畣瘟小巴疝D(zhuǎn)歌”條目,并羅列多位詩人的此類作品,說明“宛轉(zhuǎn)歌”確實已成為一種新的詩歌類別?!巴蹙安隆庇浭隽送蹙安c鬼女之間的詩歌酬唱,開啟了新的詩歌種類《宛轉(zhuǎn)歌》,這也正是敦煌本《搜神記》“王景伯事”重要的文學(xué)史意義之一。

四、結(jié) ?語

“王景伯事”是敦煌本《搜神記》所記三十五個故事之一,其本事最初見于南北朝時期吳均《續(xù)齊諧記》,后見于《晉書》佚文(今所見《晉書》不載),主人公寫作“王敬伯”。敦煌本《搜神記》成書于晚唐五代,“王景伯事”主人公仍應(yīng)為“王敬伯”,但該書至宋初仍在傳抄之中,至宋時主人公因避諱原因?qū)懽鳌巴蹙安薄=袼姸鼗捅尽端焉裼洝芳捌渲械摹巴蹙安隆笔撬纬醯膫鞒?。宋代編纂《太平廣記》《太平御覽》,對吳均《續(xù)齊諧記》和《晉書》佚文所載本事有所收錄,主人公姓名有些改作“王彥伯”。其對后世文學(xué)的重要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中國古代文學(xué)“人鬼戀”故事模式的新啟發(fā),由表達底層人民借助婚姻改變物質(zhì)條件、社會地位的愿望,轉(zhuǎn)向著力描寫人與鬼之間的純真愛情,表達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贊美;二是因故事所蘊含的詩歌唱和,開啟了“宛轉(zhuǎn)歌”這一詩歌創(chuàng)作的新類別。

參考文獻:

[1]?句道興.搜神記[M]//竇懷永,張涌泉.敦煌小說合集.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0.

[2]?干寶.搜神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9.

[3]?李昉.太平御覽:第五冊[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4]?郭茂倩.樂府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5]?吳福祥.敦煌變文語法研究[M].長沙:岳麓書社,1996.

[6]?張薇薇.從語法角度看敦煌本《搜神記》與變文年代的區(qū)別[J].阜陽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9(3):69-72.

[7]?王重民.敦煌變文集新書[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7.

[8]?李昉.太平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1.

[9]?項楚.敦煌本句道興《搜神記》本事考[J].敦煌學(xué)輯刊,1990(2):43-59.

(責(zé)任編輯:李 ?虎)

A Textual Research on “Wang Jingbos Story” in Dunhuangs?Soushenji

CHEN Weixing

(Chongqing Three Gorges College, Chongqing 404120, China)

Abstract:?“Wang Jingbos Story” is one of the thirty-five stories recorded in the Dunhuang version of Soushenji. The source is not indicated in the original book, nor is it recorded in the 20-volume version of Soushenji?written by Ganbao. According to various historical materials, we can sort out the sequence as follows: “Wang Jingbos Story” was first seen in Wu Juns Xuqixieji?i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and later in the lost articles (which is not included contemporary version) of?Jinshu?(recorded as a homophonic character 王敬伯). The Dunhuang version of Soushenji?was written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and the Five dynasties, and the protagonist is still “Wang Jingbo”(王敬伯). It?is?then?renamed as?Wang?Jingbo?(王景伯)?in?the?version?of?the Song dynasty. The Dunhuang version of Soushenji?and “Wang Jingbos Story” in it are the transcripts of the early Song dynasty. It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later literature is mainly shown in two aspects. First, its inspiration to the story mode of “l(fā)ove between man and ghost”, focusing on describing the pure love between man and female ghost, expressing the yearning and praise for the beautiful love. Second, because of the poetry style contained in the story, it opened up a new category of poetry creation, “Wanzhuan Song”.

Keywords:?Dunhuang version of Soushenji; Wang Jingbo; transcription age;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