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善書
“不是有錢什么事都能辦得成的。”在今年很火的那部電視劇《三十而已》里邊,女主角顧佳很不客氣地懟了樓上那位不可一世、居然把自己拍回的莫奈油畫《睡蓮》誤為梵高作品的王太太。因為后者要求顧佳幫忙買顆小行星,以此作為她幫顧佳搞定兒子入讀幼兒園的條件。
自己上門求人辦事,脾氣當然不能好像在家跟老公吵架那么任性。但顧佳說的卻一點都沒錯。中國人歷來相信“有錢能使鬼推磨”,以致常常忘記“有錢不是萬能的”。為了讓兒子進入上海頂級幼兒園,顧佳不惜耗資3000萬元買下海景豪宅,但萬萬沒想到兒子竟會在面試時被老師認定為問題兒童而不予錄取。同樣,富得流油的王太太可以輕松地讓人把印象派創(chuàng)始人的畫作扛回自己家里來,卻常常因為得不到兒子的孝順、丈夫的疼愛、朋友的正眼而煩惱。正因為這世上有太多有錢人辦不成的事情、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才敢于斷言:如果要問有錢人最喜歡什么,那一定是錢買不到的東西。
平時,朋友圈里一旦有人提起藝術(shù)品收藏,總會有另外一個人斜著眼說,那都是有錢人的游戲。何故?究其原因,是因為大家普遍認為藝術(shù)品都是價值不菲的玩意,囊中羞澀的人斷然不可能玩得起的。但價值不菲的東西,就一定會出現(xiàn)在市場上嗎?或者說,通過交易這種常規(guī)的手段就一定能夠取得該標的物的所有權(quán)嗎?并不盡然。
眾所周知,當前國內(nèi)外最主要的藝術(shù)品交易市場就是拍賣行。而目前我們已知的那些成交價格最高的藝術(shù)品,幾乎都發(fā)生在拍賣市場上。譬如,以4.5億美元成交的達· 芬奇的《救世主》,以1.79億美元成交的畢加索的《阿爾及爾的女人》,以1.57億美元成交的莫迪利亞尼的《向左側(cè)臥的裸女》,以1.42億美元成交的弗朗西斯· 培根的《肖像畫習作》,以約1.2億美元的價格成交的蒙克的《吶喊》,以1.1億美元成交的莫奈的《干草堆》等。
但對于真正的頂級收藏家來說,以上這些不斷刷新歷史成交價格紀錄的作品,可能沒有一件稱得上是最好的作品。《救世主》再貴,也比不過《蒙娜麗紗》舉世聞名;《阿爾及爾的女人》的市場風頭再勁,也可能比不過《亞威農(nóng)少女》意義非凡;《干草堆》再耀眼,或許也比不上《日出· 印象》那么推陳出新。更為重要的是,所有這些代表藝術(shù)家一生中至高榮耀的作品,都是金錢所不能交換的,唯有到對應的美術(shù)館和博物館去駐足片刻、以瞻仰其不老容顏。
得不到的當然是最好的。不過,就算收藏家在市場上得不到自己最喜愛的作品,我們也不能否認市場仍然是古往今來推動藝術(shù)品收藏事業(yè)繁榮興旺最大“功臣”。如果沒有市場上發(fā)生的一筆筆交易,就不可能有藝術(shù)品的廣泛傳播和流通,藝術(shù)家也不可能獲得持續(xù)開展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動力,那些有錢人更不可能有機會收藏到自己心怡的一幅幅作品。
既然得不到當前的最好,我們?nèi)匀豢梢约耐讷@得未來的最好。因而,相比一味地撒錢,藝術(shù)品投資和收藏更看重的可能是眼力和觀念的比拼。炒股的人經(jīng)常說:“成功的投資者永遠是在寂寞中等待、在熱鬧中清醒、在瘋狂中退出!”其實買藝術(shù)品更需要從價值的角度去研判一位藝術(shù)家的成長性以及其某一件作品的藝術(shù)性和代表性。對于一位專業(yè)的投資者來說,不可能等到一幅作品名滿天下之后再去競買。當所有的收藏家都為之瘋狂的時候,也意味著這幅作品的價值成長空間很可能已經(jīng)到頭了。若是為了掙錢,與其找最好的,倒不如找最合適的,高拋低吸,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