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峰 于永國
[提 要]沂蒙精神孕育于悠久燦爛的沂蒙歷史文化,形成于革命戰(zhàn)爭年代,發(fā)展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彌新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是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臨沂,就弘揚沂蒙精神發(fā)表了重要講話,沂蒙精神的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其實踐維度指向更加明確,內(nèi)涵挖掘更加深入,特別是圍繞沂蒙精神與黨的群眾路線、沂蒙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沂蒙精神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沂蒙精神的比較研究等方面,學界著力較多。文章對新時代以來學界對于沂蒙精神的研究進行了梳理,力圖對研究現(xiàn)狀進行一個全景式的剖析。
[關鍵詞]新時代;沂蒙精神;研究述評
[作者簡介]張凱峰(1977—),男,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共黨史;于永國(1994—),男,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基本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天津 300072)
一、整體概覽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臨沂時指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fā)揚光大?!盵1]自此,學界之于沂蒙精神的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重要研究成果頻出。
圍繞“沂蒙精神”這一主題,通過對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的檢索,截至2020年4月共有相關論文650余篇。從1990-2012年的發(fā)文總量為187篇,2013-2020年4月的發(fā)文總量接近470篇,而2018年和2019年兩年的發(fā)文量均超過100篇。近七年多的發(fā)文總量大約是過去22年發(fā)文總量的2.5倍,其中山東學者對沂蒙精神研究成果的貢獻率較高。圍繞“沂蒙精神”這一題名,對博碩士論文進行檢索,發(fā)現(xiàn)碩士學位論文13篇,其中山東高校7篇,均為2013年以后發(fā)表。較為重要的著作是由高等學校中國共產(chǎn)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理事會秘書處組織編寫,費聿灰、徐東升主編的《中國共產(chǎn)黨革命精神系列讀本 沂蒙精神》、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沂蒙精神學習讀本》和徐東升、汲廣運編寫的《沂蒙精神研究》。
在相關方面的支持下,高校和科研院所等部門積極舉行沂蒙精神研討會,眾多獨到、新穎的學術觀點得以呈現(xiàn),為提升沂蒙精神在新時代的影響力以及更好弘揚沂蒙精神提供了重要的引領作用。主要的學術研討會有:2013年4月,由光明日報社、山東省委宣傳部、山東省社科聯(lián)和臨沂大學等單位共同舉辦的主題為“沂蒙精神與群眾路線”的學術研討會;2014年4月,由山東省委宣傳部、山東省委組織部和臨沂市委等單位共同舉辦的主題為“弘揚沂蒙精神與踐行群眾路線”的學術研討會;2018年11月,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人民日報社、山東省委主辦,山東省委組織部、山東省委宣傳部、臨沂市委承辦的“水乳交融 生死與共”沂蒙精神與新時代黨群關系的理論研討會。在這幾次重要的會議中,與會人員主要就“深入挖掘沂蒙精神的內(nèi)涵”“深刻把握沂蒙精神的特質(zhì)”“沂蒙精神與群眾路線”“弘揚沂蒙精神的重要意義”“沂蒙精神與新時期黨的建設”“沂蒙精神的傳承與弘揚”“沂蒙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互動性”等內(nèi)容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新時代,沂蒙精神的研究在成果數(shù)量、研究深度、學術影響等方面較以往有了大幅提升,為拓展沂蒙精神的影響力、發(fā)揮其啟發(fā)時代的巨大價值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內(nèi)容述要
革命戰(zhàn)爭年代,沂蒙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為粉碎敵人的進攻付出了巨大的犧牲,譜寫了氣壯山河的壯麗史詩,沂蒙精神由此而產(chǎn)生。新時代,學界圍繞沂蒙精神的內(nèi)涵研究、沂蒙精神與黨的群眾路線研究、沂蒙精神與黨群關系研究、沂蒙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研究、沂蒙精神與文化自信研究、沂蒙精神的時代價值研究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一)沂蒙精神的內(nèi)涵研究
在沂蒙精神內(nèi)涵研究方面,學者們從不同視角對其進行了解讀,可圈可點處頗多。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臨沂時指出,“革命勝利來之不易,主要是黨和人民水乳交融,黨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為人民謀解放,人民跟黨走,無私奉獻,可歌可泣啊!”[2]這為學者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遵循。
1989年12月,《臨沂大眾》發(fā)表的《發(fā)揮老區(qū)優(yōu)勢 弘揚沂蒙精神》一文中,第一次出現(xiàn)“沂蒙精神”這一提法。翌年,時任山東省委書記姜春云將沂蒙精神概括為:立場堅定、愛黨愛軍、艱苦創(chuàng)業(yè)、無私奉獻。1992年,江澤民同志在臨沂視察時寫下“弘揚沂蒙精神 振興臨沂經(jīng)濟”的題詞。江澤民題詞五周年后召開的沂蒙精神研討會,將沂蒙精神的內(nèi)涵概括為: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chuàng)業(yè)、無私奉獻。[3]這一提法一直延續(xù)至今。期間還有過一種提法,即“吃苦耐勞、勇往直前、永不服輸、敢于勝利、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chuàng)業(yè)、無私奉獻?!盵4]這一概括較為詳盡,但是內(nèi)容較多,不易誦記。第一種提法則言簡意賅,被更多人熟知。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臨沂,就沂蒙精神發(fā)表重要講話后,學界對沂蒙精神內(nèi)涵的表述有了多維闡述。周忠高認為,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是沂蒙精神的本質(zhì)。[5]王成娟認為,革命實踐中鍛造的沂蒙精神,是山東黨政軍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寶貴精神財富,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黨群關系是它的精神實質(zhì)。[6]張學強將沂蒙精神內(nèi)涵表述為“黨群同心,水乳交融”“軍民一家,生死與共”[7]。王玉君指出,沂蒙精神內(nèi)涵是“共產(chǎn)黨八路軍‘為人民靠人民、忠誠看齊革命到底,人民群眾‘聽黨話跟黨走、敢于斗爭無私奉獻”[8]。李高東將沂蒙精神的內(nèi)涵表述為“為了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忠誠看齊、革命到底,緊跟共產(chǎn)黨、熱愛子弟兵、艱苦創(chuàng)業(yè)、無私奉獻”[9]。李紀巖從黨政軍、人民群眾與沂蒙精神的雙重主體相匹配的角度出發(fā),將沂蒙精神的內(nèi)涵概述為“大仁大義、奮發(fā)有為”[10]。柳建輝將沂蒙精神的特質(zhì)內(nèi)涵概述為“愛黨愛軍,無私奉獻;軍民交融,生死與共;顧全大局,勇于擔當;敢于勝利,善于勝利”[11]。
文化自信是新時代“四個自信”中最為根本的自信,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不會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新時代,學者對弘揚沂蒙精神、堅定文化自信的研究主要從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兩個方面進行闡述。共識性的認識是,沂蒙精神作為一種豐富內(nèi)涵的代表,是新時代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資源,弘揚沂蒙精神對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價值。但是沂蒙精神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雙向互動性的研究還相對薄弱。
(五)沂蒙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
沂蒙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形成的時間、內(nèi)涵表述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但是就本質(zhì)而言,兩者卻具有一致性,都源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都以實踐為導向,且二者在具體實踐中又會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會充盈沂蒙精神的內(nèi)涵,沂蒙精神的良好踐行亦會內(nèi)在地助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
孫寶華在總結沂蒙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同之處時指出,二者具有高度一致性。沂蒙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二者都體現(xiàn)出馬克思主義的價值意蘊、都彰顯了強烈的愛國主義、都蘊含了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17]有學者在總結沂蒙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異同時指出,二者表現(xiàn)為局部和全部、個體和共同、一般和具體的關系:沂蒙精神最早體現(xiàn)為沂蒙區(qū)域人民群眾先進的觀念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tài);所不同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代表的是國家領域、社會整體和全部公民的主導價值觀,是最高層次、最普遍意義的共同價值觀、價值追求和行為準則。[18]在傳承沂蒙精神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nèi)在價值契合上,學者們分歧并不大,普遍認為要充分發(fā)揮沂蒙精神作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路徑作用、充分發(fā)揮沂蒙精神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載體作用。
綜上所述,在沂蒙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者的異同方面,學界給予了清晰的界定;在傳承沂蒙精神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nèi)在價值契合上,也達成了一致性的認識。但是,就沂蒙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內(nèi)容的契合研究上,學界的著力還是不夠,相關學術成果比較匱乏。
(六)沂蒙精神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研究
沂蒙精神是紅色文化資源的優(yōu)秀代表。沂蒙精神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涵,其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體現(xiàn)出在其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越發(fā)綻放出紅色教育魅力。[19]將其豐富的內(nèi)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能夠培塑學生的紅色精神,提升學生的愛國情感,升華對偉大民族精神的認識。
孫海英認為,沂蒙精神是沂蒙紅色革命文化的結晶,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課的寶貴資源。積極培養(yǎng)當代高校學生對沂蒙精神形成過程的歷史認同以及對沂蒙精神的價值認同與文化認同,是培塑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徑。[20]作為沂蒙地區(qū)的重要高校和沂蒙精神研究的主陣地,臨沂大學率先設立紅色文化與沂蒙精神教研部,開設相關課程。具體做法為:將沂蒙精神融入思政理論課的具體教學中,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魅力;積極將沂蒙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積極將沂蒙精神融入社會實踐中,拓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鏈條。[21]王紀明指出,臨沂大學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了“紅色育人工程”,這對于推進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促進高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具有積極的作用。[20]
岳峰、徐東升認為,沂蒙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可以推動教學觀念、教學方式、教學內(nèi)容的改變,并且從打造沂蒙精神為導向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模式、搭建沂蒙精神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深化的實踐平臺、建構沂蒙精神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深化等方面談了沂蒙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課的創(chuàng)新路徑。[21]
學術界普遍認為,作為紅色革命文化、革命精神的杰出代表的沂蒙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課的寶貴資源,并且提出了將沂蒙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課的具體途徑和積極意義。但是,在將沂蒙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課具體路徑的釋析上,學者們的觀點并未能形成共識,實踐路徑以及相關重點問題的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化。
(七)沂蒙精神的時代價值研究
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同等重要,同為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深入挖掘其時代價值是沂蒙精神研究的應有之義,學術界對此研究較為深入,學術成果較為豐富,質(zhì)量較佳。
安盈潔分別從經(jīng)濟助推、價值導向、文明傳承三個角度闡釋了沂蒙精神的具體價值,即沂蒙精神是區(qū)域經(jīng)濟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的精神源泉,是國民經(jīng)濟又好又快發(fā)展的持久動力;沂蒙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沂蒙精神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對中華民族優(yōu)良道德傳統(tǒng)的繼承和弘揚。[22]
李潔分別從沂蒙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集中彰顯、沂蒙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沂蒙精神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重要動力三個角度詮釋了沂蒙精神是偉大民族精神的具體表現(xiàn);從沂蒙精神是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的需要、沂蒙精神是更新觀念改革創(chuàng)新的動力、沂蒙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寶貴財富三個角度詮釋了沂蒙精神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當下的重要價值;從沂蒙精神是建設大臨沂、新臨沂的精神動力,沂蒙精神是建設大而強、富而美的新山東的需要兩個角度,具體解釋了沂蒙精神對區(qū)域性建設的重要價值。[23]
王善英則從沂蒙精神是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的理論成果維度,闡釋了沂蒙精神所體現(xiàn)的馬克思主義基本思想,具體表現(xiàn)為:沂蒙精神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堅定的政治信仰、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開拓創(chuàng)新的實踐精神、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建設思想,也正是通過四個方面體現(xiàn)出沂蒙精神在新時代的價值意蘊。[24]
蘇彥榮指出,新時期弘揚沂蒙精神有利于提高黨的威望,增強全黨全民的凝聚力,有利于推動經(jīng)濟建設和社會進步,有利于凈化人們的心靈,有利于反腐倡廉,有利于社會安定。[11]有學者指出,應從三個方面認識沂蒙精神的價值,一是黨群同心,人民堅定跟黨走;二是以心換心,黨為人民謀解放謀幸福;三是秉持初心,黨對共產(chǎn)主義的堅定信仰。新時代弘揚沂蒙精神,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贏得民心。[25]
對于沂蒙精神與黨的初心使命,學者們的觀點大都一致,即牢記人民群眾為我國革命勝利的付出,時刻將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總體來看,學術界對于沂蒙精神的時代價值研究較為深入,成果豐沛,不同領域的學者從不同角度詮釋了沂蒙精神的時代價值。但是沂蒙精神的時代價值會隨著時代的前進而衍生出新的價值意蘊,沂蒙精神時代價值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仍需要學術界持續(xù)關注,形成共識性的認識。
(八)沂蒙精神的比較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诖?,學界積極將沂蒙精神與其他紅色精神進行了比較研究。
有學者就沂蒙精神與紅船精神的異同進行了研究,并指出作為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二者一脈相承,始終貫穿著創(chuàng)新、奮斗、奉獻的偉大實踐,都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薪火相傳的紅色基因、精神源泉。沂蒙精神與紅船精神等紅色精神構建起黨在前進道路上不斷戰(zhàn)勝各種困難風險、奪取新勝利的精神力量和精神財富。但在具體內(nèi)涵、創(chuàng)生主體、與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方面又存在著較大的差異。[26]
有學者將沂蒙精神與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進行了比較,指出沂蒙精神與這三種偉大的精神構成了當今中國的四大革命精神。這四大革命精神雖然在內(nèi)涵、承載主體、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等方面不同,但卻同樣都蘊含著堅定的理想信念、群眾路線、艱苦奮斗等內(nèi)容。沂蒙精神與這三種精神一脈相承,統(tǒng)一于中國革命的總過程。其中,中國革命精神的總源頭是井岡山精神,中國革命精神的集大成和成熟形態(tài)是延安精神,“歷史轉折之魂”是西柏坡精神,中國革命精神的嶄新發(fā)展階段則是沂蒙精神,是介于延安精神與西柏坡精神之間的橋梁。[27]也有學者經(jīng)過對相關數(shù)據(jù)的比對,指出沂蒙精神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弱于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和長征精神,應該通過相應的措施推動沂蒙精神研究縱深推進。[28]
綜上所述,新時代學術界對沂蒙精神與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比較研究,明確了沂蒙精神與這四種偉大革命精神在內(nèi)涵、創(chuàng)生主體、承載主體等方面的異同,為更加準確地認識和把握五種偉大革命精神提供了方向指引。但學術界對于沂蒙精神與除上述四種革命精神之外的革命精神的比較研究還較為薄弱,例如對于沂蒙精神與紅巖精神、古田精神、太行精神的研究等。
(九)傳承弘揚沂蒙精神的著力點研究
馬克思指出,社會生活在本質(zhì)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29]即實踐性是社會生活的本質(zhì)性,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沂蒙精神作為一種先進的精神力量,只有通過人的具體實踐才能將其轉化為物質(zhì)力量,從而推動社會的發(fā)展進步。用恰當有效的方式和途徑弘揚沂蒙精神,是推動沂蒙精神落地開花至為重要的一環(huán)。
劉家義指出,要從深刻把握沂蒙精神的特質(zhì)內(nèi)涵、講好沂蒙精神的感人故事、打造沂蒙精神的文化品牌三個方面著力對沂蒙精神進行傳承;[30]王玉君從四個角度闡述了弘揚沂蒙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的著力點。一是堅守靈魂,讓紅色基因在政治上鮮明驗證;二是抓住關鍵,讓紅色基因在干部隊伍中扎根;三是厚植基礎,讓紅色基因在全社會薪火相傳;四是加強踐行,讓紅色基因在推動黨和人民的事業(yè)發(fā)展中彰顯生命力。[31]徐瑩指出,沂蒙精神作為一種精神財富,使其散發(fā)出長久生命力的關鍵是依據(jù)歷史使命的不斷變化,準確把握沂蒙精神與時代發(fā)展的結合點。[32]
黃建國從弘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政治信仰,錘煉黨性修養(yǎng);克服黨內(nèi)各種陋規(guī)習俗,堅定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踐行黨的群眾路線,以人民為中心進行廣泛政治動員三個角度對新時代沂蒙精神的傳承進行了闡述。[33]李志勇指出,如何繼承弘揚沂蒙精神,最重要的啟示在于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持續(xù)贏得民心,并從黨的建設、以人民為中心、扭住發(fā)展不放手三個角度闡述了弘揚沂蒙精神的著力點。[25]
劉延宏指出,要使沂蒙精神這一先進的政治文化深入群眾,要對其內(nèi)涵進行大眾化的闡釋,使群眾便于理解;重視沂蒙精神所蘊藏的教育功能,使黨員干部通過學習沂蒙精神的內(nèi)涵,強化先進性和純潔性;促進沂蒙精神轉化為制度規(guī)定,使其在具體制度的設計安排中得以體現(xiàn)。[30]徐紹遠指出,要利用豐富的新媒體資源充盈沂蒙精神的宣傳形式,特別是要利用好VR虛擬技術、H5場景制作、微博、微信等現(xiàn)代化手段來宣傳沂蒙精神。[34]
綜上所述,學界對于傳承和弘揚沂蒙精神的著力點進行了深入研究,提供了獨到新穎的視角,其中某些觀點也形成了共識性的認識,比如傳承與弘揚沂蒙精神必須要落實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上等。但也要注意到,沂蒙精神的形成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中,今天我們已經(jīng)步入新時代,必須要準確把握沂蒙精神與時代發(fā)展的契合點,使沂蒙精神的研究更好服務于時代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
(十)推動沂蒙精神研究走向深入的舉措研究
沂蒙精神的形成、發(fā)展與彌新熔鑄于黨領導人民進行的革命、建設與改革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它既帶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又深深與民族性、時代性相交融,是有著豐富內(nèi)涵和重要時代價值的革命精神。推動沂蒙精神研究走向深入,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注入磅礴精神力量,是新時代傳承與弘揚沂蒙精神的應有之義。
曲筱鷗深入分析了沂蒙精神理論研究的歷史、現(xiàn)狀,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她認為,沂蒙精神的研究較其他優(yōu)秀革命精神的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應該從沂蒙精神研究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上入手突破沂蒙精神研究的不足。在“數(shù)量”方面,她認為應該增加沂蒙精神研究人員的數(shù)量和研究經(jīng)費的數(shù)量,增加沂蒙精神研究成果的數(shù)量;在“質(zhì)量”方面,她認為應該提升沂蒙精神研究團隊的層次、深入挖掘沂蒙精神的內(nèi)涵和核心價值,催生創(chuàng)新性的高水平研究成果。[32]
徐元紹在詳盡分析了三十年來沂蒙精神理論研究之后,指出政府是沂蒙精神理論研究宣傳的主導層面,政府要多措并舉營造沂蒙精神宣傳的濃厚氛圍,通過文藝創(chuàng)作與演出、學術研討會等方式提升沂蒙精神在區(qū)域和全國的影響力;深化對沂蒙精神內(nèi)涵和特質(zhì)的研究,深刻詮釋沂蒙精神與時代進步的耦合性。[39]
推動沂蒙精神研究走向深入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實現(xiàn)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現(xiàn)實需要,是弘揚沂蒙精神的緊迫要求。綜上所述,學者們對深化沂蒙精神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視角和科學的方法支撐,沂蒙精神歷久彌新,需要更多的人和社會各界的力量來關注,推動新時代沂蒙研究更上一個臺階,以此來彰顯它不朽的價值。
三、深化新時代沂蒙精神研究的思考
總的來看,新時代以來學界對于沂蒙精神的研究呈現(xiàn)出質(zhì)量和數(shù)量均大幅提升的趨勢,取得了重要的進展,為弘揚沂蒙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的方面,需要打通這些薄弱環(huán)節(jié),推動沂蒙精神的研究更上一個臺階。
(一)關于優(yōu)秀共產(chǎn)黨人以及有關英雄群體對沂蒙精神所作貢獻的研究比較薄弱。沂蒙精神形成于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沂蒙軍民進行的革命戰(zhàn)爭中,不計其數(shù)的共產(chǎn)黨員、革命軍人與沂蒙地區(qū)的百姓水乳交融,與敵人展開殊死搏斗,為革命勝利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這其中一些卓越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和英雄群體為沂蒙精神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比如孟良崮戰(zhàn)役中的陳毅同志、粟裕同志,以及曾長期生活、戰(zhàn)斗、工作在山東省莒南縣大店鎮(zhèn)(八路軍115師司令部和中共山東分局、山東省政府誕生地)的劉少奇同志、羅榮桓同志及“沂蒙六姐妹”等英雄群體。人是沂蒙精神創(chuàng)生的決定性因素,深入挖掘探究優(yōu)秀共產(chǎn)黨人、英雄群體對沂蒙精神形成的貢獻,不僅可以充分體現(xiàn)沂蒙精神的深邃內(nèi)涵,而且可以充盈沂蒙精神體現(xiàn)出的黨群、政群、軍群關系融洽的素材支撐,對于沂蒙精神的知名度、影響力提升將大有裨益。
(二)沂蒙精神與反腐倡廉研究比較薄弱。沂蒙精神的精髓在于黨群、政群、軍群關系。黨政軍廉潔自律,主動為人民造福,人民全力擁護黨政軍的工作,譜寫了一幅幅黨群、政群、軍群關系融洽的感人生動畫卷,是新時代中國共產(chǎn)黨反腐倡廉的良好教材,但是學界之于沂蒙精神與反腐倡廉的研究成果不夠豐富和深入。中國共產(chǎn)黨是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一以貫之的宗旨,廉潔自律是共產(chǎn)黨人必備的品質(zhì)。中國共產(chǎn)黨自成立以來始終注重反腐倡廉工作,將反腐倡廉工作擺在突出的位置。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反腐工作向縱深推入,取得了反腐敗斗爭的壓倒性勝利,但是反腐敗斗爭并沒有取得徹底的勝利,依然任重而道遠。將沂蒙精神中包含的共產(chǎn)黨員廉潔自律、自覺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優(yōu)秀品質(zhì),以素材的方式融入到新時代反腐工作中,對于保持我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徐東升,汲廣運.沂蒙精神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7.
[2]本書編寫組.沂蒙精神學習讀本[M].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2014.
[3]王志東.新時期沂蒙精神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2.
[4]姜廷玉.沂蒙精神的歷史基礎和深刻內(nèi)涵[J].炎黃春秋,2018,(10).
[5]周忠高.沂蒙精神與新時期黨建工作[J].臨沂大學學報,2015,(1).
[6]王成娟.水乳交融、生死與共是沂蒙精神的本質(zhì)特征——兼論沂蒙精神與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的比較[J].吉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1).
[7]張學強.沂蒙精神內(nèi)涵新探[J].臨沂大學學報,2018,(4).
[8]王玉君.“水乳交融 生死與共”——沂蒙精神是黨的群眾路線實踐的典范[N].學習時報,2017-11-24(4).
[9]李高東.沂蒙精神內(nèi)涵新解讀[J].臨沂大學學報,2019,(4).
[10]李紀巖.沂蒙精神的內(nèi)涵體系、生成基礎與弘揚路徑[J].臨沂大學學報,2015,(6).
[11]弘揚沂蒙精神踐行群眾路線[N].光明日報,2014-8-2(6).
[12]李紀巖,張傳民.弘揚沂蒙精神 踐行群眾路線——“沂蒙精神與群眾路線”研討會綜述[N].人民日報,2013-5-8(7).
[13]劉旭.論沂蒙精神與黨群關系的內(nèi)在一致性[J].陜西行政學院學報,2018,(3).
[14]高繼文.沂蒙精神視閾下黨群關系的建設[J].臨沂大學學報,2014,(1).
[15]宋佳燕.沂蒙精神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9.
[16]蔡玉卿,徐東升.沂蒙精神的文化自信:內(nèi)涵、邏輯與規(guī)范[J].臨沂大學學報,2016,(6).
[17]孫寶華.新時代沂蒙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黨政論壇,2018,(3).
[18]劉延宏,劉云華.試論沂蒙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內(nèi)在關系[J].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17,(12).
[19]岳峰,徐東升.沂蒙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路徑研究[J].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19,(2).
[20]孫海英.沂蒙精神融入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徑選擇[J].臨沂大學學報,2018,(10).
[21]王紀明.沂蒙精神與高校核心價值體系建設[J].臨沂大學學報,2013,(8).
[22]安盈潔.沂蒙精神及其時代價值研究[D].蘭州:西北民族大學,2014.
[23]李潔.沂蒙精神及其當代價值[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4.
[24]王善英.沂蒙精神對馬克思主義的四個集中體現(xiàn)及其價值[J].臨沂大學學報,2019,(1).
[25]李志勇.沂蒙精神與黨的初心使命[J].山東干部函授大學學報,2019,(1).
[26]陳永蓮.沂蒙精神與紅船精神的比較研究[J].臨沂大學學報,2018,(5).
[27]陳永蓮,孫海英.沂蒙精神與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之比較[J].臨沂大學學報,2016,(2).
[28]曲筱鷗.“沂蒙精神”理論研究的歷史、現(xiàn)狀與對策[J].臨沂大學學報,2015,(5).
[2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30]劉家義.弘揚沂蒙精神傳承紅色基因[N].學習時報,2019-10-30(1).
[31]王玉君.大力弘揚沂蒙精神 代代傳承紅色基因[N].學習時報,2018-11-14(8).
[32]徐瑩.沂蒙精神的價值維度研究[J].臨沂大學學報,2015,(4).
[33]黃建國.新時代從沂蒙精神讀懂初心和使命[J].濟寧學院學報,2019,(2).
[34]徐元紹.三十年來沂蒙精神理論研究分析——以《臨沂大學學報》為例[J].臨沂大學學報,2020,(1).
[責任編輯:上官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