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新
昨天妻子通過微信給我發(fā)了一張照片,她說:“看看哪個是你?”
我點開微信,望著陌生的照片,怎么也找不到自己。我說:“沒有我”。妻子好像很生氣地說:“有啊,怎么沒有呢!”我找了半天確實沒有找到。因為我不僅沒有這張照片,而且也從未在其他地方看到過,在我的心中更是不曾留下拍攝這張照片時的場景。反復看看這張照片,照片上的題字是我們大隊(村)學校校名,再仔細端詳照片中的人物,甚至在妻子的幫助下才找到了自己,分清了照片上的老師和大部分同學。相繼,一段塵封四十年稍有點“屈辱”的往事,不經(jīng)意間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讓我思緒萬千。
我清楚地記得,那時候沒有計劃生育政策,大隊里每戶人家有四五個孩子,有的人家甚至生了七八個。由于孩子多,大隊學校設有小學、初中,甚至還設過高中一年級。大隊的學生在這里讀完高一年級后才會到公社(鄉(xiāng))中學讀高二年級。那時候公社的高中是兩年學制,沒有高三年級,高中二年級畢業(yè),意味著高中畢業(yè)了。高中畢業(yè)考上大學的學生廖廖無幾,除個別通過招工、推薦上大學或當工人跳出農門、吃上商品糧外,大部分學生按照當時的話說,只能“修理地球”。
發(fā)黃照片上的時間是1981年。這一年,改革開放,聯(lián)產承包制的春風吹進了大隊。那年月不僅高一年級撤了,甚至讀初一年級的我們也成了大隊里最后一批初中生。也可以講,我們這個初一年級的同學們在本校畢業(yè)了。初二年級要到公社中學去讀,因而才有了初一離校留念的這張照片。
我沒有這張照片的原因,仔細思考后,應該是我留級的緣故。全班準備離校前照合影時我在“畢業(yè)生”的行列。真正離校時,老師告訴說由于我的語文差,作文寫得牛頭不對馬嘴,讓我留級?,F(xiàn)在記不清楚領取的成績單上的語文成績是多少分,但依稀記得成績單上用英雄鋼筆填有“留級”二字,不然我到公社中學時怎么上的又是初一年級。
當天我拿著寫“留級”二字的成績單回到家,沒有遭到父母的打罵。他們分析學校沒給我升級的原因時,沒有歸咎于聯(lián)產承包后家里分到的田地多、幫家里干活耽誤了學習,而是在其他一些細枝末節(jié)上找原因。不論怎么講,有一點是肯定的:我是大隊初一年級最后一批學生,第二年又在公社中學重新讀了初中一年級。可記得當知道留級這個“屈辱”的事實后,把老師始終奉為“神圣”的我,只會在一個人時流下難過的淚水,肯定絲毫不會怨恨老師。那時候我們這些純樸的鄉(xiāng)下少年沒有養(yǎng)成罵人的習慣,哪怕是最原始的那幾句也不會。當時只能將委曲和無奈拋置腦后,迎接父母的責罵,甚至是巴掌。
因這張照片是妻子從別人的快手上看到的,不能直接下載,我只能截屏、編輯、剪裁后保存了。憑借手機這個現(xiàn)代科技,把四十年前照片上的老師和同學們放大、還原,用四十年的真情和閱歷重新審視了這張照片,把塵封在山窩窩中那些歲月還原給故鄉(xiāng)的人們……
改革開放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推行前,山窩窩中的生產大隊確實封閉。我家里除了一臺飛天牌縫紉機、叔叔給爺爺買的一塊上海手表,還有不知啥時候家里已有的、不知被父親修了多少遍、油漆已脫落的自行車外,對外部世界了解的只是大隊買的一臺“二十八”的拖拉機,生產小隊買的一臺手扶拖拉機,還有偶爾縣上到大隊里公演的《渡江偵察記》《地雷戰(zhàn)》類似的露天電影。
那時候,對于我們這些農村剛上學的孩子來說,了解社會的方法,除學習語文、數(shù)學課本上僅有知識外,幾乎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因為老師是村里初中畢業(yè)的、沒經(jīng)過正規(guī)教育而任教的“民辦”教師。家鄉(xiāng)有句俗語講:“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老師們儲備的知識、教學的方法和講授的知識只能應付課本罷了,家長們也普遍不重視教育,按照父輩們的說法,讓孩子們那么年幼去勞動會勞累成疾,換句話就是“娃娃腔腔里掙哈病倆”。讓孩子到學校去上學并不是學點知識、學點文化,而是像養(yǎng)豬仔一樣往大里養(yǎng)罷了。
吃大鍋飯的年代,孩子們學不到更多的知識,家長也不會望子成龍,孩子們只能年復一年地向父輩們看齊或者山窩窩中自娛自樂。
春天,生產隊隊長起得早,召集全隊的社員在我家門口的石橋上分派農活。有些懶散的人始終來得晚,都是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隊長也不好直接罵,而是生氣地拿起土圪塔,朝著自己老婆的方向打,隔山打牛也好,打黑牛驚黃牛也罷,隊長的老婆成了出氣筒。隊長這樣亂打一通,驚慌的群眾很快集中在一起,被分到活的人三三兩兩按照分工去干活了。那時候,人們觀念中,勞動不是為了謀求幸福生活,而是為了在生產隊混日子,因為田間地頭總有抽旱煙的、納鞋底的、掏耳朵的、唱花兒的、打情罵俏的,真正是吃大鍋飯的年月。那時候,農民一點兒也不操心當天的農活應該干什么、干了多少,只知道一天的工分是十分還是十五分。農民這樣混吃混喝到年底決算時,好一點的歲月里一個勞動力一天能掙幾分錢,不好的日子里還會倒貼一些錢。
夏天,婦女們被派去拔草。男人們,有的在田地里澆水,有的響應祖國召喚去參加興修水利、修路等公益事業(yè)。到了后期,心思比較靈活的男人會和生產隊簽訂合同外出搞副業(yè)。大部分搞副業(yè)的人被派到外面干泥瓦工類似的體力活,掙一些苦力錢交給生產隊,到年底給群眾分紅,但生產隊給出去掙苦力的人只是記工分。
可夏天是我們山窩窩里孩子最喜愛的季節(jié)。暑假期間,孩子們脫下棉衣、棉褲,因營養(yǎng)不良稍顯瘦弱的身體套著寬大的外衣外褲,更顯弱不禁風。孩子們到生產隊干不了體力活,家里除照顧弟妹外,只能是吃過煮洋芋到處閑逛。快到中午時孩子們不約而同地集中在水磨林的河壩里。孩子們脫下身上僅有的外衣外褲,隨便往樹林的草地上或磨溝沿上一扔,被洪水沖開的裸露石頭的地方扒下一塊塊草皮,再抬上一塊塊石頭,磨溝里用石頭和草皮鑲嵌著筑起一道攔洪壩,用來游泳。那時候不知道游泳方式有蛙泳、仰泳、蝶泳等,我們一味地只知道狗刨。有的嗆幾口水不知道哭,只是傻笑。嗆過水的孩子臉上分不清是水,是淚,還是鼻涕,從臉上往下流,甚至流到了嘴里。等到玩累了,就從水里爬出來,赤身裸體地躺在沙灘上曬太陽,不顧及路人。
孩子們玩得高興了,便一起商量“偷”生產隊的蠶豆、紅蘿卜、白蘿卜和大黃葉吃,蘿卜葉子灑了一巷道,成了我們的罪證。有時候一邊吃著偷來的東西一邊盡情地唱歌,從來不管唱的是小調,還是花兒。有天孩子們分了兩排,折了樹枝當武器,頭戴柳條編的防偽帽,開始對攻,戰(zhàn)斗正酣時,被公社開會下來的老師逮了個正著。于是我們不管不顧地開始逃跑,在樹林里赤腳裸體跑得比兔子還快,衣服都沒敢拿,鞋都沒穿,滿腳掌扎的是黑刺和碎石子,把年齡稍小、跑得稍慢的弟弟們甩在九霄云外。后來,我們“丟棄”的衣服被弟弟們在地上拖著拉回來了,拿起一看,衣服全是泥漿。
想想那時候的摔跤史。在村頭、在樹林和城里來大隊插隊的學生一起摔,從草叢摔到土里,又摔到泥里……前滾翻、后滾翻都是在那時候練就的一身本領。
小時候,因為爬樹不知磨破了多少雙鞋,最后索性把鞋一脫,直接上樹。站在樹上認為自己就是“孩子王”。有時候下樹時肚皮被劃得傷痕累累,像貓抓過一樣,甚至下樹時褲襠被樹枝掛住下不了樹,又不得不求救父母,可迎來的是父母的巴掌或者棍子,隨后父母來一句很想把你扔進茶卡鹽湖里給肚子的傷疤消個“毒”,雖然我那時不太懂,但這句話我記憶猶新。
每天晚飯時,不回家吃飯,在路邊等牧馬人趕著馬、牛、羊牧歸到河里給牲畜飲水,孩子們瞅準自己較乖的毛驢、?;蝰R,騎上就沖在前面,好像成了英雄騎兵連的戰(zhàn)士。我對軍人的羨慕,甚至后來參軍報國,是當時種下的火種。有時候防不勝防,自己的坐騎經(jīng)常馱著我們沖到黑刺林,等出來時就成了“刺猬”,回到家里父母既心痛,又生氣……你還沒看見那個犀利的眼神,要是瞄準了誰家的鴿子,用彈弓打下來,抓起就跑,拿上家里的破鍋到海子淖的間溝里接上山泉煮著吃,那種香味至今還有余香……
秋天,雖然是收獲的季節(jié)。但那個年月秋天是青黃不接的時候。大人們盼著新糧食下來,緩解家中饑荒。孩子們盼著中秋節(jié)到來。中秋節(jié)時,生產隊會宰羊,給社員家分上幾斤。一部分羊肉給老人補一補虛弱的身體,還有一部分拿來包點羊肉餃子讓孩子嘗嘗鮮。有一年宰羊時,生產隊拴狗的繩不夠短,它吃得著羊肉。大人們看見了讓我把狗牽到別處去。那時候我不知道狗會護食,當我去牽狗時,狗回過頭在我的左腿上狠狠地留下了牙印。狗咬破的地方開始流血,沒咬破的地方發(fā)紫且特別疼。確實疼得受不了,就找個針刺破發(fā)紫的地方,放一放里面的紫血才感到好一些。那時候人們不知道有狂犬病,幸虧也沒事,不然因被狗咬后發(fā)病非把家人嚇死不可。
秋收后,生產隊的干部等待排成排的豌豆、大豆風干后再拉到打碾場垛成垛,等把山上的、川里的全拉來后才打碾。小伙伴們商量了幾天,準備在那里下手去燒著吃。那時候燒著豌豆、大豆捆子后“狼煙”四起,看到信號的生產隊干部或者守護人員一會兒就趕了過來,把我們追的滿山滿洼亂跑。如果偶爾沒有被發(fā)現(xiàn),從灰中撿著豆子吃,吃不完的裝到衣服口袋,滿臉是灰,好像是“包公”在世?;厝サ穆飞?,大隊干部一看就知道是咋回事。
冬天,父輩們沒有農閑的時候。有的人派去古老的水磨上吱呀吱呀地磨面;有的人派去罵著牲畜永遠聽不懂的話飼養(yǎng)著牛羊;有的人被派去哼哧哼哧地將一年來積攢的凍成鐵的家肥,像是老鼠啃鐵一樣,慢慢地“啃”下來,再用架子車拉到地里用土蓋上,免得被高原的狂風風干吹走;還有的人派去把秋天時在山上挖下的草皮豎立起來,讓太陽曬、讓風吹干,待開春時用于燒野灰;也有的派到縣城排隊交公糧。確實派不上活的人到樹林去掃樹葉、樹枝和枯草用來燒火、煨炕。
臨到春節(jié)前,全生產隊的社員集中在飼養(yǎng)院飼養(yǎng)員住的屋子里,滿屋子的男人們吧嘰吧嘰地抽著自家種植的刺鼻的旱煙。有的男人給旁邊沒拿煙具的讓著吸:“你也來一‘瓶”。女人們飛針走線,家長里短,談論著孩子、小姑子、弟媳、婆婆,說著永遠說不完的話,說歸說,從未耽誤為孩子、老人們納鞋底、補衣服。生產隊的隊長、會計盤腿坐在土炕上,算盤打得噼里啪啦地響。滿屋子的社員和會計核對工分,核對不上的、丟工分的抱怨會計記錯了。
經(jīng)過幾天核對、決算,生產隊的隊長就會讓會計公布一年來每個家庭能否分到點“紅利”。幾家歡喜,幾家愁。根據(jù)掙的工分多少,有的家里會分到十幾塊錢,有的家里退幾塊錢,有的家里能分到幾斤清油,有的家里甚至一斤清油也分不到。
孩子們清楚地知道,分到的錢歸大人們分配,分到清油時要等到臘八時,家里炸一些“狗澆尿”油餅給孩子和老人吃。
至此,才得以釋然。噢,終于知道了,為什么別人不留級而我留級,因為我在孩提時代從來沒有用功學習,而對山窩窩中的歲月參與得多、管得多。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鄙礁C窩的歲月悠長,山河無恙,望著手中的照片,再想想現(xiàn)在的我們,你我都不再是當年懵懂孩子時模樣。此時才感到“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p>
我的公交我的城
不論你走過了山山水水來到西寧這座城,還是就在這座城市里忙碌或悠閑地生活,如果關注這里人們的出行,你就會發(fā)現(xiàn)大家首選的交通方式是公交車。
當你被問到是誰連接城市街道,是誰連接千家萬戶,人們會異口同聲地說:公交車。公交車連接城市街道,連接千家萬戶,用不寬闊的時空把熟悉與陌生的人聚集,演繹來來往往的故事。公交車迎接晨曦的第一道陽光,在夜色中與繽紛霓虹燈最后道別,從清晨到夜晚,它前進的腳步從未停歇。公交車是城市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鐫刻著一座城市發(fā)展的印跡。公交車這個小小的流動“窗口”,城市的名片,與城市中的每個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更新?lián)Q代的公交車見證了時代的變遷,承載著城市中生活的每個人的記憶。
西寧,這座歷史上名副其實的邊塞重鎮(zhèn)。從城西至城東,城南至城北,甚至是去現(xiàn)代化的海湖新區(qū),不論城區(qū)如何擴展,只要道路通達,只花一元錢,公交車就會把你安全地送到“家”。公交車在城市道路上循環(huán)行駛,縮短了街與街的距離,親密了人與人的關系。之前我經(jīng)常乘座公交車,和城里的人們一樣,享受出門走好路,抬腳上公交的便利,從未關注過公交車。自從從事交通運輸方面的工作,與公交車“結緣”后,閑暇之余我在想,這么一座城市,一千多輛公交車不論是風雨交加,還是風和日麗,不論是寒冬臘月,還是酷暑夏日,它們與光明并肩,與黑暗為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只為了把上班、求學的人們迎來送往。西寧的公交車就這樣在西寧古城的大街上奔波幾十年從不間斷。城區(qū)擴大到哪,它就延伸到哪,始終給市民便利。很難想象,如果現(xiàn)代城市沒有公交車人們會怎么出行。
雖然一百年前就誕生了公交,且不論那時的公交車是拖著煤爐的,還是“氣”車,那時的人們怎么擠公交的。大家是否關注過西寧城中與我們休戚與共、息息相關的公交車呢?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中國,百廢待興,人民的勞動生產熱情空前高漲。青藏高原的西寧不敢落后,為了解決人們的衣食出行中“行”的問題,開始籌建公交車。五十年代中期,高原古城西寧有了市內公共交通,以湟光電影院門前廣場為起點,試開至小橋、樂家灣兩路公共交通。當?shù)谝惠v公交車駛過西寧大街時,西寧公交的偉大征程拉開了奮進的序幕。西寧公交最初由省運輸公司長途客運汽車站兼營。五十年代末才成立了西寧市公共汽車公司。隨著時間的流失,西寧公交經(jīng)過國營、集體、民營,改制、合并,一路坎坷,經(jīng)歷了鳳凰涅槃,西寧城市公交客運市場現(xiàn)由西寧公交集團公司統(tǒng)一經(jīng)營,已形成快速公交、普通公交、夜班公交、高峰區(qū)間公交、園區(qū)公交、旅游公交、定制公交互為補充、相互銜接的公交服務新體系,更好地滿足了老百姓多樣化的出行需求。現(xiàn)在公交行業(yè)每年根據(jù)城區(qū)建設和群眾的出行需要優(yōu)化九十多條公交線路,加快推進公交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西寧市綠色公交車比例達到百分之百,純電動公交比例達到了百分之二十多,西寧城里群眾的綠色出行比例達到了百分之七十以上。
回想西寧公交剛起步的那個年代,除了1路有六七輛車外,其他線路大多只有一輛車運營,松陵牌和松花江牌是主要車型。七十年初代當我剛記事時跟隨家人到西寧,那時我們鄉(xiāng)里、縣上沒有公交車,只有西寧城里有,記得當時1路和2路車是長長的拖掛車,車上有一個或者兩個售票員。因為車少,車上特別擁擠,車門都是人工手拉關門的,有時候,由于車少人多售票員不得不下車把乘客推進車里,自己再上車拉上車門。售票員和駕駛員每天說得最多的話就是:“往里走、再擠擠、買票!”常常是一天喊下來,嗓子幾乎都啞了。
社會在前進,公司逐步發(fā)展。那時候公司沒有駕駛員,社會上很難招收到駕駛員。公交車駕駛員的兒女由于耳濡目染學習公交車駕駛很快,兒子接替父親,女兒頂替母親是常有的事。子承父業(yè),就這樣一代代在西寧公交中繼承著,也傳承著為人民服務的樸素想法。
支援大西北的“公交一代”張樹珍的兒子陳曉賓,從小在引擎蓋上聽著引擎轟鳴聲,感受著機械運動。他經(jīng)常看母親自己動手修理公交車,耳濡目染,對車輛機械產生了濃厚興趣,成為了一名“公交醫(yī)生”。那時候,修公交車全憑經(jīng)驗,維修車輛也是一點點摸索?,F(xiàn)在可不一樣了。車出了問題電腦檢測就行,電腦檢測出哪有問題就修哪兒。隨著時代的進步,公交車在更新,維修技術也需要與時俱進。那時候大修一輛公交車最起碼需要一個月。現(xiàn)在的公交車車況好,基本不用大修,有問題全靠電腦排查,零件基本不用維修,壞了就換新的。
彈指之間,新中國將迎來她七十歲的華誕。中國從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發(fā)展成如今的第二經(jīng)濟大國。七十年前中國百廢待興,七十年后中國百業(yè)昌盛。新中國成立對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改變,西寧公交從無至有,從燒汽油至燒天然氣,從天然氣再逐步向純電動過渡。經(jīng)過七十年的發(fā)展,西寧城的公交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西寧也有了純電動公交車。跑寧大公交的一位師傅給我講:“剛更新的純電動公交車起步快,沒噪音,電價低,安全性能高,還特別環(huán)保和不易壞,乘坐的群眾經(jīng)??浼冸妱拥能?,別說是燒汽油的,比天然氣車還好?!?/p>
隨著社會全面進入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互聯(lián)網(wǎng)+公交”也在西寧市城區(qū)蓬勃發(fā)展,乘坐公交體驗互聯(lián)網(wǎng)帶來的便利,感覺到便捷和舒心。家住湟中路水電小區(qū)的楊先生給我講:“每天上班前,都習慣性地打開手機APP,等到25路公交車距離小區(qū)站還有2站路時出門,再也不用傻等公交車了?!边@款APP方便了市民通過手機就能及時查詢和掌握公交車輛信息,合理安排出行。我的親戚在青海大學上班,她給我講:“以前等公交車時總是望眼欲穿,有時候遇到包里沒零錢還要特意去商店換;曾經(jīng)急急忙忙上車,掏錢時沒有零錢,的確一元錢難倒了英雄漢;有時候沒零錢,商店也不給換,干脆打出租車上下班。自從有了‘掌上公交、電子站牌和手機支付后,每逢下班時,我就提前查好車輛到哪兒了,然后就迅速出門準能乘上車。作為我們女性上班族,乘坐公交,既省錢方便,還覺得安全放心?!?/p>
手機APP只是一個方面,智能公交還體現(xiàn)在智能監(jiān)控、智能調度等方面,通過我們監(jiān)管平臺電子大屏,可以使用4G或5G無線網(wǎng)絡實時監(jiān)控公交車輛運行位置、運動軌跡,車廂內情況。當發(fā)生緊急事件時,監(jiān)控中心可以實時監(jiān)控車輛內的狀態(tài),做到及時報警,也對重大節(jié)日及活動的應急指揮提供有力保證。還與全國260個公交“一卡通”系統(tǒng)連通,市民乘坐公交車可非常方便地通過刷手機微信支付和銀聯(lián)支付。有次在公交車上遇到一名乘客沒有零錢支付,駕駛員問:“有沒有銀聯(lián)卡,若有可以用銀聯(lián)卡支付?!睆拇宋抑懒顺俗卉嚳梢杂勉y聯(lián)卡支付。有次因工作關系到公交公司,公司的負責介紹收銀中心時,他說“以前我們收銀中心幾十人三班倒專門負責數(shù)錢,每天有大量的殘幣?,F(xiàn)在好了,有公交卡、支付寶和銀聯(lián)卡支付,既方便乘客,減少了工作量,我們數(shù)錢的人數(shù)也少了?!?/p>
現(xiàn)在對公交車的評價,“飛速發(fā)展”這個詞一點也不為過。許多年前,我轉業(yè)剛來西寧時,那會兒沒有公交車是主動報站的,有時公交車司機心情好會報站,若太勞累了或心情不好就不報站,都要自己時刻注意到哪站了?,F(xiàn)在好了,通過智能化報站器聽廣播報站就行。許多年來,不僅車輛進行了更新?lián)Q代,還通過規(guī)范和監(jiān)控公交駕駛員的行為,全程監(jiān)控車速,安全事故率降低了很多?,F(xiàn)在坐車,除了緊急剎車,不會有被甩過來甩過去的感覺。駕駛車輛車速一旦快了點兒,就會被提醒已超速,請穩(wěn)駕慢行,乘坐這樣的公交車感覺安心很多。若需要通知駕駛員冰天雪地和下雨天道路注意安全時,通過終端發(fā)出去,駕駛員們就會立即收到溫馨提示。
西寧城乘坐公交車的人數(shù)之多無法與上海、北京、廣州那樣的大城市相比,但每天也接近一百萬人。從我融入到這個城市后我發(fā)現(xiàn),公交車駕駛員每天和形形色色的乘客交往,避免不了口角,甚至是“戰(zhàn)爭”。為了解決這種“戰(zhàn)爭”,公交公司在駕駛員中開展“星級文明線路”考評,還將考評結果與駕駛員的收入直接掛鉤,獎優(yōu)罰劣、獎勤罰懶,在這樣嚴管重罰下,提高了公司和駕駛員服務質量。周到的服務贏得了顧客信任,乘客出行更多選擇了公交。滿意只有起點,沒有最好;服務永無止境,只有付出。
公交公司不僅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下功夫,還結合公司女性多的特點和市民的需要,強化服務,充分發(fā)揮女駕駛員耐心、細心的特點,把“將小事做成精品、將細節(jié)做到極致、將服務做成超值、將重復做成精彩”著力打造9路“巾幗示范公交線”。家住火車站的王崗說:“因為在海湖新區(qū)上班,以前坐9路車往返家中和單位,有時候運氣不好,一路上遇上紅燈,一個單程都要近一個小時,為不耽誤上班,每天比同事要早起一個多小時。自從有了公交專用道,9路車開起來又快又穩(wěn),也很寬敞舒適。最主要是節(jié)省了時間,現(xiàn)在只要半小時就能從家里到單位。”25路從組建至今22 年的時間里以“零違章、零投訴、降事故”為目標,嚴格服務規(guī)定,規(guī)范運營秩序,特別是純電動公交車上線后,高標準、嚴要求,做成了“服務標準化”示范線,是西寧城一道“流動風景”。
公司在發(fā)展中注重反饋人民,每年4月2日“世界自閉癥日”這個藍色行動月,公司團委組織青年團員參加“讓愛來,讓礙走”關愛自閉癥倡導活動,倡導社會理解、接納自閉癥孩子,共同為自閉癥孩子創(chuàng)造入學、就業(yè)、出行無障礙社會環(huán)境。公司希望通過大家共同努力,一點一點打開自閉癥孩子心扉,盡量讓他們跟正常孩子一樣,擁有快樂童年;也希望有更多愛心人士加入到志愿者隊伍中,帶給自閉癥孩子關愛和溫暖。西寧公交公司在自閉癥孩子主要乘車線路公交車上系上“藍系帶”,公益之路,需要你、我、他共同相伴,為自閉癥孩子提供了無障礙出行的乘車環(huán)境。
公交公司不僅將愛傳遞給每一位需要關愛的人,公司駕駛員也經(jīng)常收到“最美駕駛員”“助人為樂”“當代雷鋒”“情滿人間”的錦旗和贊譽。2月17日央廣網(wǎng)西寧以一篇題為《點贊!青海西寧女公交司機背老人上下車》的事跡在西寧大街小巷傳“瘋”了,在朋友圈刷屏了。公交公司駕駛員馬景煥看到一名年邁老人要坐20 路公交車,但是老人坐著輪椅,無法上車。她看到這一情況后,立即下車將老人背上車。車輛行至武警青??傟犝緯r,老人要下車,她又將老人背下車,這才駕駛車輛離開。期間,還有熱心市民加入到其中,幫助駕駛員一起將老人扶上輪椅。3月3日29路公交車駕駛員樹磊駕車由西向東行駛至紙坊街附近時,突然聽到后座乘客“司機師傅,停一下車有人犯病暈倒了” 的叫喊聲。宋師傅聽到后將公交車安全地停在公交港灣,急忙呼叫120急救中心,并進行施救直到急救車到。公交駕駛員面對車來車往的繁華街道,面對車水馬龍的喧鬧人群,在方圓的駕駛座位中,始終心無旁騖,揮灑辛勤的汗水,無怨無悔地用過硬的駕駛技術完美地完成每一次的載客任務,為乘客提供了安全、舒適、快捷的交通服務。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西寧公交就像這扎根在石縫中的竹子,經(jīng)歷了幾十年的風雨,依然不變?yōu)榘傩辗盏某跣摹?yōu)質的公交服務惠及千家萬戶,是流動的優(yōu)秀“窗口”。它見證了西寧大街小巷發(fā)展,展現(xiàn)了西寧城市風采,更見證了祖國繁榮昌盛。
愿西寧公交駛向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