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冬仙
“話外音”,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話里有話”。作為一種人際溝通方式,學會聽懂上司的“話外音”很重要。
在職場上,若你意會不出或意會錯上司帶有隱含意的語言,輕則會把批評當鼓勵、把嘲諷當作“補藥”;重則會把錯的事認為是對的,對的事反認為是錯誤的,從而直接影響你對事物或人的判斷。據(jù)調查顯示,僅有27.2%的職場新人認為自己基本能聽懂上司的“話外音”,余下的新人常對上司的“話外音”摸不著頭腦。
曉明大學畢業(yè)進入公司才兩年多,他工作積極肯干,屬于奔放熱情的那種人。曉明一直以為上司(經(jīng)理)是個隨和開明的人,每次曉明做事他都會說還可以,讓曉明總以為自己馬上就會升職加薪。但有一次,曉明跟其他部門合作項目時,才知道上司的“還可以”其實是“不夠好”的意思。
怎樣才能聽出上司的“話外音”呢?曉明覺得很煩惱。
一般而言,上司“話外音”的形式以試探、提問、激勵的方式居多。所以,對上司的話要格外小心,不要被表象所迷惑,不經(jīng)意的幾句話很可能就是對你工作的總結和下一步工作重點的指引。
職場新人對單位的內外部運作制度都很生疏,硬要新人聽懂“話外音”自然不太現(xiàn)實。同時,每個人對語言用意的敏感度不一樣,這其實就牽扯出個人的情商問題,而這也不是一朝一夕能磨練出來的。確實,把握上司的潛臺詞是職場必修課。“很好”“不錯”背后的意思,可能是“不夠好”“很糟”。真正的意思,需要緊密結合上司的個性、習慣、風格和自己個人對語言的領悟,才能客觀真實地體會出上司的意圖。
正因為在職場中我們的老板、上司、同事、合作伙伴以及周遭的環(huán)境相對比較固定,在這樣相對固定的環(huán)境下,聽懂話外音才顯得格外重要,而通過對個人一些性格、興趣、習慣、環(huán)境因素一定時間的觀察,也使得每個人的“話外音”有跡可尋;多考慮事物的另一面,多進行換位思考,事情可能就會變得明朗一些。凡事都事出有因,“話外音”也不例外。
如果感覺上司正話反說,就一定要反思自己到底有什么不足。過于天真和過于世故都是應該避免的,盡量不要根據(jù)只言片語去評價一個人的為人,客觀而低調才是正確的職場態(tài)度。
其實,我們可把職場“話外音”看得更廣泛一些,一個舉動一個表情都可以成為“話外音”的一部分。聰明上司往往利用“話外音”達到指導卻又不“傷害”對方的完美效果。聽懂職場“話外音”,是對自己職場情商高低的一次小測試,是今后自己游走在職場人際交往的墊腳石。表面上的能否聽懂、看懂、讀懂絕非關鍵,重要的是自己在每一次的經(jīng)歷、嘗試判斷之后,能細膩地進行分析與總結,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多留個“心眼”。當漸漸形成這種思維模式之后,聽懂“話外音”并非那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