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惠,冷陽春,成建峰,衛(wèi)純純,趙玉婷,李東瑞
(1.成都理工大學(xué) 核技術(shù)與自動化工程學(xué)院,四川 成都 610000;2.西南科技大學(xué) 國防科技學(xué)院,四川 綿陽 621010)
目前,在國際能源短缺和低碳經(jīng)濟的推動下,核能成為能源發(fā)展的主流趨勢。中國已成為核能開發(fā)利用的主要國家,但利用核電站發(fā)電的同時產(chǎn)生了大量的核廢料[1]。作為主要的核燃料,鈾是工業(yè)、農(nóng)業(yè)、軍工和航空航天工業(yè)的基礎(chǔ)能源之一,其開采和加工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大量含U(Ⅵ)的放射性廢水[2]。從核工業(yè)中泄漏的U(Ⅵ),能夠引起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這引起了全球的廣泛關(guān)注。內(nèi)蒙古阿拉善地區(qū)作為我國高水平放射性廢物地質(zhì)處置庫預(yù)選場址之一,其阿拉善黏土巖性能和地下水環(huán)境是研究的重點。
內(nèi)蒙古阿拉善黏土巖是高放廢物地質(zhì)處置庫的重要候選圍巖之一,與自然界其他吸附材料相比具有自封閉性、滲透率低等的優(yōu)點[3]。但是黏土巖作為吸附劑受特定環(huán)境的限制,對放射性核素的吸附效果不夠理想,因此,近年來磁性納米粒子因其獨特的磁性和制備的可行性引發(fā)了各國學(xué)者的極大興趣。徐要輝等[4]采用溶膠—凝膠法制備了氨基功能化的Fe3O4@SiO2復(fù)合微球,實現(xiàn)了對Pb2+、Cr3+、Cd2+和Hg2+的良好富集和分離;尹甲興等[5]制備出氨基化磁性粒子Fe3O4@SiO2-NH2,并研究其作為吸附劑在不同條件下對Pb2+的吸附性能,結(jié)果表明所制備的復(fù)合粒子對Pb2+有較大的吸附容量,可作為有效處理含鉛廢水的吸附材料。
本實驗利用正硅酸乙酯(TEOS) 和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APTES)的水解在Fe3O4顆粒表面進行包裹和氨基接枝,制備出一種磁性納米吸附劑,以阿拉善地下水為水相環(huán)境研究對U(Ⅵ)的吸附性能,同時加入阿拉善黏土巖吸附實驗組與磁性納米材料進行對比。
1.1.1 重要儀器
DZF-6000型真空干燥箱;CHA-SA氣浴恒溫振蕩器;JJ-2型控溫電動攪拌器;UPT-Ⅱ-10T型純水機;ISO—9001型高壓反應(yīng)釜;Aiglent1200/7700x型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fā)射光譜-質(zhì)譜儀(ICP-MS)。
1.1.2 試劑
FeCl3·6 H2O,無水CH3COONa,氨水,乙二醇,聚乙二醇,正硅酸乙酯(TEOS),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APTES),U3O8,無水乙醇等均為分析純,阿拉善地下水。阿拉善地下水成分分析[6]如表1所示。
表1 阿拉善某地下水成分分析Table1 Composition analysis of Alashan groundwater
根據(jù)徐要輝等[4]和王彥惠等[7]的方法,利用溶劑熱法制備出分散良好的Fe3O4顆粒,再用TEOS和3-APTES依次對Fe3O4顆粒表面包覆與修飾,制得Fe3O4@SiO2-NH2磁性納米材料。
室溫下,分別稱取0.04 g的Fe3O4@SiO2-NH2粒子和阿拉善黏土巖于10 mL聚丙烯離心管中,加入7.2 mL阿拉善地下水,再加入0.8 mL 200 μg·mL-1的U(Ⅵ)標(biāo)液進行震蕩,達到吸附平衡時間后離心分離固液相,吸取上清液稀釋后利用ICP-MS設(shè)備[8]測定。探究接觸時間、pH、固液比和溫度對吸附的影響。
吸附率E%計算公式如下:
(1)
吸附容量qt/μg·g-1計算公式如下:
(2)
平衡吸附容量qe/μg·g-1計算公式如下:
(3)
式中:C0——U(Ⅵ)的初始濃度,μg·mL-1;
Ct——t時測得U(Ⅵ)的濃度,
μg·mL-1;
Ce——吸附平衡時測得U(Ⅵ)的濃度,μg·mL-1;
m——磁性納米粒子的質(zhì)量,g;
V——吸附實驗中液體總體積,mL。
2.1.1 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分析
圖1為Fe3O4@SiO2-NH2磁性納米粒子的掃描電鏡。
從圖1可以看出,F(xiàn)e3O4@SiO2-NH2是規(guī)則的球形體,粒徑約200 nm,納米Fe3O4被包覆和修飾,分散良好。該結(jié)構(gòu)闡明了Fe3O4顆粒被致密的SiO2良好包裹而不是物理粘附或混合到SiO2中,這使得磁性顆粒在酸性環(huán)境中更穩(wěn)定。因此,在Fe3O4表面上用SiO2包裹和與氨基的接枝可以有效地消除納米Fe3O4的團聚,這有利于吸附活性位點的暴露,與溶液中的U(Ⅵ)完全接觸,提高吸附性能。
圖1 Fe3O4@SiO2-NH2磁性納米粒子的SEM圖Fig.1 SEM diagrams of Fe3O4@SiO2-NH2 Composite Magnetic Nanoparticles
2.1.2 透射電鏡(TEM)分析
圖2為磁性納米粒子的TEM圖。
圖2為200nm標(biāo)尺下Fe3O4@SiO2-NH2磁性納米粒子的透射電鏡圖,由圖可知,粒徑均勻,大約為200 nm,和掃描電鏡結(jié)果相符合。同時粒子具有明顯的核殼結(jié)構(gòu),從圖中可以看到內(nèi)層為深色的Fe3O4粒子,外面包圍著一層非晶態(tài)的物質(zhì),即為SiO2,且包覆層致密完整,具有更好的環(huán)境穩(wěn)定性,可以在酸性環(huán)境中保持穩(wěn)定。
圖2 Fe3O4@SiO2-NH2納米磁粒子的TEM圖Fig.2 TEM diagrams of Fe3O4@SiO2-NH2 Composite
2.1.3 X射線衍射儀(XRD)分析
圖3為Fe3O4@SiO2-NH2磁性納米粒子的XRD圖。
圖3分別顯示為裸Fe3O4、Fe3O4@SiO2和Fe3O4@SiO2-NH2的XRD圖譜,從圖譜可明顯觀察到位于2θ=30.08°、35.46°、43.08°、53.48°、56.98°和62.58°的衍射峰,分別對應(yīng)Fe3O4的(220)、(311)、(400)、(422)、(551)和(440)晶面。裸Fe3O4顆粒和Fe3O4@SiO2-NH2中的衍射峰的峰行和峰寬基本一致,均為Fe3O4粒子的衍射峰,表明在修飾后Fe3O4的晶體結(jié)構(gòu)得到了很好的保持。包裹后的粒子在20°~30°內(nèi)出現(xiàn)了較大的波包[9,10],這代表無定型SiO2的存在。Fe3O4@SiO2-NH2衍射峰與其他兩者比較發(fā)生了較明顯的不同,說明粒子表面氨基改性的成功。
圖3 Fe3O4@SiO2-NH2納米磁離子的XRD圖Fig.3 XRD Charts of Fe3O4@SiO2-NH2 Composite Magnetics Nanoparticles
2.2.1 接觸時間對U(Ⅵ)在吸附劑上吸附特征的影響
圖4顯示了接觸時間對U(Ⅵ)吸附到吸附劑上的影響。復(fù)合粒子在120 min達到平衡,阿拉善黏土巖在20 h達到吸附平衡,且復(fù)合粒子的平衡吸附率遠大于阿拉善黏土巖。根據(jù)上述結(jié)果,將振蕩時間分別固定130 min和24 h以確保完全達到平衡。在這種條件下吸附U(Ⅵ)的動力學(xué)由兩個階段組成:初始快速階段和較慢的第二階段。初始階段的快速去除率歸因于U(Ⅵ)快速與附劑的外表面的活性位點組裝[11,12]。較慢階段由于濃度梯度降低并且可用的自由活性位點達到飽和,導(dǎo)致后期的吸附速率降低。
a、c Fe3O4@SiO2-NH2粒子上吸附時間對U(Ⅵ)吸附的影響和吸附的準(zhǔn)二級動力學(xué)b、d 阿拉善黏土巖上吸附時間對U(Ⅵ)吸附的影響和吸附的準(zhǔn)二級動力學(xué)圖4 吸附時間對U(Ⅵ)在不同吸附劑上的吸附影響及準(zhǔn)二級動力學(xué)擬合Fig.4 Adsorption time and quasi-second-order kinetics of U(Ⅵ) on different adsorbents
為了進一步研究吸附過程,實驗數(shù)據(jù)使用準(zhǔn)二級動力學(xué)方程來描述,方程式[13]如下式所示。準(zhǔn)二級動力學(xué)線性模型為:
(4)
式中:k2(g/(μg·min))——準(zhǔn)二級動力學(xué)的吸附速率常數(shù)。
吸附的準(zhǔn)二級動力學(xué)擬合結(jié)果如圖4(c)和圖5(d)所示。根據(jù)二階動力學(xué)模型計算的qe值與實驗值qe很接近。因此,該吸附能很好地符合二階模型,吸附機制涉及化學(xué)吸附。
(a)Fe3O4@SiO2-NH2粒子上pH對吸附U(Ⅵ)的影響
(b)阿拉善黏土巖上pH對吸附U(Ⅵ)的影響圖5 不同水相pH對U(Ⅵ)吸附的影響Fig.5 Effects of different aqueous pH on U(Ⅵ) adsorption
2.2.2 水相pH對U(Ⅵ)的吸附特征影響
由于地下水環(huán)境較為復(fù)雜,不同地區(qū)的地下水pH值有較大差異。因此,本文針對不同pH的地下水環(huán)境進行了實驗。pH調(diào)節(jié)至2~11,在室溫下,將固液混合物分別振蕩130 min和24 h,離心取上清液測量鈾濃度。測量結(jié)果如圖5所示,對于兩種吸吸附劑而言,在較酸性范圍內(nèi),對U(Ⅵ)的吸附率隨溶液pH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到一定值后開始下降,復(fù)合粒子在pH為5時對U(Ⅵ)的最大吸附效率為73.49%,阿拉善黏土巖對U(Ⅵ)吸附的最佳pH為8。在低pH下,阿拉善水相中存在著Fe3+、Ca2+、Mg2+等大量陽離子以及H3O+占據(jù)了吸附劑表面上的大部分吸附位點,它們與UO22+形成競爭吸附。隨著pH增加至中性區(qū)域,主要通過減少H3O+的量來暴露吸附位點。U(Ⅵ)主要以UO22+的形式存在,吸附速率增加,這可能是由于U(Ⅵ)主要以(UO2)3(OH)5+的形式存在。隨著pH增加超過8,對U(Ⅵ)的吸附速率降低,首先這可能是因為UO22+離子水解形成不溶性氧化物4UO3·9 H2O和氫氧化物UO2(OH)2沉淀[14-16],使可溶性U(Ⅵ)含量下降;其次阿拉善水相中存在的陽離子容易在堿性條件下形成懸浮物對U(Ⅵ)的吸附起到抑制作用。
2.2.3 固液比對U(Ⅵ)在吸附劑上吸附特征的影響
室溫時,在各自最佳pH、吸附平衡時間和一定初始濃度的條件下,設(shè)計兩種吸附劑用量對U(Ⅵ)溶液進行吸附實驗,實驗結(jié)果如圖6所示。
(a)Fe3O4@SiO2-NH2粒子上固液比對吸附U(Ⅵ)的影響
(b)阿拉善黏土巖上固液比對吸附U(Ⅵ)的影響圖6 不同固液比對U(Ⅵ)吸附的影響Fig.6 Effects of different solid-liquid ratios on U(Ⅵ)
吸附率隨著兩種吸附劑用量的增加而增大。這是由于吸附劑上活性位點的增加,因此使U(Ⅵ)更容易滲透到吸附劑中。在吸附劑用量達到一定值時,其吸附率趨向一個平緩的階段,可能是由于分離到單位質(zhì)量吸附劑上的U(Ⅵ)減小引起的。
2.2.4 吸附等溫線
分別在pH為5和8的條件下,在283.15 K、298.15 K、323.15 K的溫度下設(shè)置U(Ⅵ) 的初始濃度為50~500 μg/mL進行吸附試驗,達到各自吸附平衡時間之后測其溶液中U(Ⅵ)的濃度。本實驗選用Freundich等溫模型對數(shù)據(jù)進行擬合,其相應(yīng)模型對應(yīng)的線性方程[17、18]分別為:
Freundich等溫模型:
(5)
式中:KL——Langmuir 吸附常數(shù);
KF、n——Freundlich 吸附常數(shù)。
由圖7和表2可知,兩種吸附劑對U(Ⅵ)的吸附過程可以較好的用Freundlich吸附等溫模型進行模擬。說明該過程為多層吸附,且吸附質(zhì)吸附后處于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不會發(fā)生擴散或遷移。對于圖7(b)阿拉善黏土巖,0 (a)Fe3O4@SiO2-NH2粒子上吸附U(Ⅵ)的Freundlich等溫線 (b)阿拉善粘土巖上吸附U(Ⅵ)的Freundlich等溫線圖7 吸附劑對U(Ⅵ)的Freundlich吸附等溫線Fig.7 Freundlich adsorption isotherm of the adsorption of U(Ⅵ) on particle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表2 不同吸附劑對U(Ⅵ)吸附的Freundlich方程參數(shù) 圖8為黏土巖吸附U(Ⅵ)前后的對比譜圖,由圖譜內(nèi)容可以看出,在U(Ⅵ)被吸附后黏土巖的峰形總體變化不大,且沒有新的譜帶出現(xiàn),僅出現(xiàn)部分峰位的偏移,這說明黏土巖自身結(jié)構(gòu)穩(wěn)定,在對U(Ⅵ)發(fā)揮一定的吸附作用后不會引起過大的變化。在3 421 cm-1處的-OH峰向左發(fā)生了移動,同時峰強減弱; 1 629.02 cm-1處顯示為C=O的伸縮振動峰,吸附后的譜帶向左偏移了6 cm-1,且峰強增加;在1 438 cm-1處的C-O-H鍵伸縮振動峰向右發(fā)生了偏移,峰的強度也明顯增加[20-22]。 圖8 黏土巖吸附U(Ⅵ)前后的紅外光譜圖Fig.8 Infrared spectra of clay samples before and after U(Ⅵ) adsorption (1)SEM、TEM和FT-IR表征分析表明,成功制備出了Fe3O4@SiO2-NH2磁性復(fù)合粒子,粒徑均勻,分散良好,粒子呈微球狀,SiO2包裹于裸Fe3O4顆粒外表面,并有豐富的-NH2接枝。 (2)復(fù)合磁性粒子在阿拉善水溶液中對U(Ⅵ)的最佳吸附條件為:吸附溫度35 ℃,pH為5,吸附劑用量為0.04 g,平衡時間2 h,此時對U(Ⅵ)的平衡吸附率為73%;而阿拉善黏土巖對U(Ⅵ)的吸附率僅達35%左右,說明該復(fù)合粒子在阿拉善水相環(huán)境中比黏土巖具有更優(yōu)良的吸附U(Ⅵ)的性能。 (3)阿拉善地下水復(fù)雜的組分以及酸度是影響U(Ⅵ)被去除的重要因素。兩種吸附劑對U(Ⅵ)的吸附過程中,準(zhǔn)二級動力學(xué)方程可準(zhǔn)確描述吸附過程,且能夠很好地符合Freundich等溫模型。整個吸附過程是通過吸附劑與吸附質(zhì)之間的電子共用或靜電吸附來實現(xiàn)的,因此屬于化學(xué)吸附。同時實驗獲取的參數(shù)為U(Ⅵ)在特定吸附劑上的吸附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依據(jù),為推測核素鈾在環(huán)境中的遷移奠定了研究基礎(chǔ)。2.3 吸附前后紅外分析
3 結(ji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