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喜歡將成功者作為學習的典范,不斷對其進行模仿。趨利避害是生物的本能,模仿成功也是天性使然。然而,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每個人的成功都有其特有的土壤、因素和時機,以至于大多數(shù)成功都難以被翻拍復制。正如丘吉爾所說:“最容易通向慘敗之路的,莫過于模仿以往英雄們的計劃,并把它用于新的情況中?!?/p>
人們喜歡看勵志文章,因為它們是輕松的、振奮的、能讓人們受鼓舞的。相反,人們不愿去面對過往的失敗。因為每一次對于失敗的回顧,都仿佛提醒自己曾經(jīng)的愚蠢、天真或不自量力。但諷刺的是,能夠為人們帶來最大限度提升和改進的,往往不是那些鼓舞人心的勵志文章或成功案例,而恰恰是那些不堪回首的失敗。
人們總是以形而上學的方式,僅僅通過一鱗半爪的碎片信息,就開始模仿那些頭部企業(yè)的管理模式,比如這些年來大火的合伙人、三支柱、OKR等等。然而,能夠通過“模仿”取得成功的企業(yè)也是鳳毛麟角。但正是這偶爾閃現(xiàn)的成功范例,再次強化了大眾對于“模仿”的信心,繼而進一步強化了這種“迷信”行為,而忽略了對失敗進行復盤的重要過程。
拿破侖說:“不會從失敗中找尋教訓的人,他們的成功之路是遙遠的。”復盤,的確是人生最好的學習方法。
本期“HR復盤”欄目推出一組案例,皆是企業(yè)或HR在成長過程中跌倒的慘痛經(jīng)歷。我們的目的不在于揭開傷疤給人看,而是希望通過對失敗案例的復盤,能對未來的工作有所啟迪。那些曾讓我們跌倒的坑,也終會一一被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