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谷霽光(1907—1993)是我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他1933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歷史系并留校任教。此后,曾在南開大學、廈門大學、中正大學先后聘為副教授、教授。1950年后,歷任南昌大學及院系調整后的江西師范學院歷史系主任、教務長,江西大學副校長、校長等職,久享盛譽。谷霽光教授博覽精思,治學勤謹。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兵制史、經濟史的研究和教學。
關鍵詞:谷霽光;谷門回憶;先生教誨
中圖分類號:K825.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982(2020)09-0024-05
谷霽光(1907—1993),湖南湘潭人,1907年2月2日生,史學家、教育家。1933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歷史系,留校任教。曾任南開大學講師,廈門大學教授,中正大學教授、系主任。建國后,歷任江西師范學院教授、教務長,江西省教育廳副廳長,江西大學副校長,校長,名譽校長,江西省社科聯(lián)副主席、名譽主席,江西省第二至五屆政協(xié)副主席和第五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盟第一、二屆中央委員和江西省委第一至三屆主任委員,中國歷史學會理事,江西省歷史學會主席,全國秦漢史學會、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唐史學會、宋史學會顧問,中國經濟思想史學會名譽理事,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軍制分支學科顧問。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兵制史、經濟史的研究和教學。
谷霽光教授博覽精思,治學勤謹。早在清華大學讀書期間,由于受陳寅恪、雷海宗等名師的影響,青年時代就著有《補魏書兵志》和《唐折沖府考校補》,收入《二十五史補編》,引起了史壇注目。至20世紀五十年代后,它雖然身兼多職,但沒有脫離教學,且仍以中國兵制史、經濟史為研究重點,先后出版了《府兵制度考釋》《中國古代經濟史論文集》等代表作,還整理出版了《谷霽光史學文集》1—4卷。他發(fā)表過論文八十余篇,成果卓著,在海內外有深遠影響。
我久聞他的大名,甚為敬仰。但正式受業(yè)于谷霽光教授門下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即從1961年開始。那時,我在江西師院(現在的江西師范大學)歷史系畢業(yè)留校任教后,正遇上“兩總理”(周恩來、陳毅)在廣州有個講話,強調“又紅又?!?。當時學校黨政很重視對青年教師的培養(yǎng),要求每個人都得制定“紅專規(guī)劃”,還選拔了一批青年教師到外單位進修、升造,拜“名家”為師。那時歷史系中國古代史上段缺人,于是領導層通過討論研究后,決定要我拜谷霽光教授為師,攻讀“秦漢魏晉南北朝史”?;謴透呖己?,特別是從1984年起,因工作需要,為完成國家教委交給的“中國兵制史”重點課題任務,又要我跟隨谷師研究中國兵制史。所以,我在谷門問學的時間較長,前后約二十余年。谷師的耳提面命,受益殊多。如今,谷師雖已駕鶴仙逝,但他對我的種種教誨,其情景仍歷歷在目,銘記于心,未能忘懷。他的治學為人,無私奉獻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里,我僅從幾個不同時段,做些追索性的回憶,或許對后學有所啟迪和幫助。
一
1961年開始,在谷師的指導下,我集中學習“秦漢魏晉南北史”期間,因三年自然災害,物資緊缺,群眾生活條件比較艱苦。那時谷師住在江西大學,每次到他家里,他和師母都很盛情,生活上問寒問暖。谷師不僅生活上關心我,對我學習上的要求也很嚴。谷師曾給我開具了一份用十三張稿紙寫成的書目,包括理論、史料和代表性論著三部分,要我“兩年內讀完,寫出讀書筆記”,并規(guī)定:凡重要問題“十天對一次話”,進行討論。那時谷師是江大副校長,省里又兼有多職,公務繁忙,有時不能如約,他就利用星期天給我彌補。每次“對話”前要我圍繞中心做準備。記得有一次他問我:“陳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讀完否?”我說:“讀完”。他說:“你把讀書筆記給我看”。我說:“沒有寫”。這時他非常不高興,嚴肅地指出:“這只是翻書而已,何談得上讀書啊!”每次對話、討論大約一個小時左右,時間不長,但我很緊張。他對我傳授專業(yè)知識,有時會系統(tǒng)講解,多數情況是對重要問題進行“點評”式的交流、對話。在幾年的接觸過程中,谷師經常給我講些讀書的路徑和方法,提出些要求,印象最深的幾點是:
第一,讀書要勤奮刻苦,持之以恒。他說:“大學四年本科畢業(yè),只是在德、智、體方面為成才提供必要條件,今后能否成為有用之才,還要看自己能否勤奮學習,刻苦用功。”并送了我一個公式:“(聰明+勤奮)×時間=成就”。還說:“歷史資料誰都可以看,關鍵是讀書得間,要得間,要有見解,就必須刻苦用功。”谷師自己很勤奮,在清華三年,只看過兩次戲,經常潛心在圖書館里看書。所以要求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刻苦讀書。
第二,搞斷代史先要把握中國通史。他說:“你搞秦漢魏晉南北朝史,首先要把握中國通史的發(fā)展線索和脈絡,至少要上通戰(zhàn)國,下至隋唐?!逼陂g他要我繼續(xù)隨班聽本科生的中國通史課,認真閱讀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翦伯贊的《中國史綱要》,以便了解中國歷史發(fā)展概況。當然,要我重點是放在秦漢魏晉朝史上下功夫。
第三,要打好扎實的專業(yè)基礎。他說:“治史之要,貴在基礎。專業(yè)基礎不牢,將來很難向縱深發(fā)展。掌握基本理論和史料是研究歷史的第一要務?!彼麖娬{學習理論,要讀馬列毛澤東的原著?!罢贰币x沒有標點的開明書店本。要將《二十四史》和《資治通鑒》對讀,找出它的異同。同時也要學點目錄學、考據學方面的知識,以利提高運用、辨別史料的能力。要求我在進修的“兩三年之內,不得寫文章,”只能就一些重點問題寫資料性專題。主要精力要放在打基礎上。
在谷師門下讀書的四年多,我基本上按照他老人家的指點行事。確實比較扎實地讀了一些書,自己也覺得有明顯提高,專業(yè)知識可以說是那個時候他幫我充電和打基礎的。但1965年春季,我被借調到省委宣傳部理論處工作,后來又是“文化大革命”,所以專業(yè)學習也就被中斷了。
二
1972年我回到了學校工作。自從恢復高考和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后,全國學術研究的政治與社會環(huán)境日益得到改善。“文革”期間,因受吳晗牽連而被沖擊的谷老,于1979年得到“平反”,恢復名譽,任命為江西大學校長。江西師大也和其他高校一樣,教學秩序逐步走上正軌,老師們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很高,大家都致力于提高教學質量。這時谷師也心胸寬澗,沒有任何怨言,盡管年逾古稀,但豪情不減當年,努力為教育事業(yè)和歷史研究拼搏。他不僅多次要我?guī)退綆煷髨D書館借書、找資料,還經常通過口頭和書信對我提出學術研究的要求。他說:“作為高校教師,既要搞好教學,也當重視科研,大力開展科研,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條件和保證?!彼?979年11月給我的書信中指出:“你現在還處在學術外圍徘徊、游離的狀態(tài)之中,不進則退,要擴大視野,找準目標,加緊學術研究步伐,不然很難適應形勢發(fā)展要求?!惫葞煹慕陶d,對我震動很大。在他的敦促下,我多次登門向他請教、咨詢研究方向,經過反復討論和思考,我最終確定了研究“秦漢賦役制度”這一課題。在研究過程中,谷師對我做了諸多具體的指導,提出過不少建設性意見和要求,突出的幾點是:
第一,要圍繞課題展開系列研究。他說:“搞學術研究,不能東放一槍,西放一槍,打游擊戰(zhàn)不行。一定要圍繞課題這個中心,有計劃地開展系列研究?!彼J為:對秦漢賦役制度的系列研究,其辦法:可依時序進行。先秦代,后漢代。也可依性質或類型進行研究。先土地稅、末業(yè)稅、財產稅、后賦斂、徭役等。對課題中的一些問題要通過史實,一個個地寫出系列論文。課題日后成專著,必須是建立在這些系列論文的基礎之上。一部專著如果沒有多篇系列論文做支撐,很難說是有特色和有價值的成果。
第二,要抓住疑難問題重點突破。他說:“研究秦漢賦役制度有不少疑點和難點,要抓住關鍵性問題,通過充分史實,把它一個個突破?!边@方面他曾經先后提出了不少問題,例如:秦漢徭役服役的期限問題,《漢書·食貨志》記:“為正一歲,屯戍一歲,力役三十倍于古。”而《漢舊儀》又說:民年二十三為正,一歲為衛(wèi)士,一歲為材官、騎士、習射御、騎馳、戰(zhàn)陳?!边@兩處記載都與斷句有關,如何銜接,把它說通?目前史學界理解不一,我們應作出合理解釋。再如:漢代文獻中的“調”,開初“調”的內涵是什么?“調”與“賦”的關系如何?曹魏實行以“調”代“賦”的原因何在?這些問題以往缺乏研究,應予以闡述清楚。他認為對當時賦役制度中的疑難問題都應有所突破。現在有人治學浮在表面,甚至東拼西湊,這是得不到人承認的。搞研究就是要解決問題,突破疑難,才能無愧于前人,對得住后人。
第三要重視考證和史料辨析。他說:“秦漢賦役制度中有些史實確乎需要做出考證和辨析,才能說明它的本質屬性。”他舉例說:“更賦”問題,目前學界有多種解釋。有的說:“更賦”是“踐更”和“過更”的統(tǒng)稱。有的說:凡以錢代役的一部分徭役負擔,都可統(tǒng)稱為更賦。有的說:“更賦”即“過更”。究竟什么是更賦?這不能含糊,這需要對《漢書·昭帝紀》如淳所作的原注做出考證分析??磥恚案x”即“過更”說,是對的。這樣,“更賦”的賦額也就容易解決了。又如:漢代一年的財政收入總數是多少?文獻有不同的記載?!稘h書·王嘉傳》說:“(元帝時)都內錢十四萬萬,水衡錢二十五萬萬,少府錢十八萬萬?!倍缸T《新論》說:“漢宣以來,百姓賦歛一歲四十余萬萬,吏奉用其半,余二十萬萬……少府所領園池作務之入,八十三萬萬。”對這兩處記錄,只有作出深入考證和辨析,才能對當時的國家財政總收入有正確結論。文獻記載不明,需要考證、辨析的事例還有一些,茲不贅述。搞考證是谷師的強項,所以他要求我在這方面要重視。
要之,我在秦漢賦役制度的研究中,谷師給予了熱情而多方面的指導,我就這一課題所寫的八篇系列論文,他看后有的是給我回信,談他得看法;有的是在我的文章中夾了紙條,包括眉批、提示、觀點或史料補充等,現在保留有30多條,非常難得。特別要提到的是,我在研究中有過他的批評,也得過他的肯定和鼓勵。例如:當他看到我的處女作《秦代租賦徭役制度初探》一文后,1979年5月10日送了一首詩給我,詩云:“古史新探,初放光芒,陳言是去,秦典益彰,高峰可攀,道阻且長,匡廬仰止,爾步方將?!保ㄔ撐暮髞肀磺貪h史著名專家陳直教授推薦發(fā)表在1981年《秦漢史論叢》第一輯)。當我的《漢代田稅征課中若干問題考察》一文在《中國史研究》發(fā)表后,1981年8月9日,谷師專門寫信給我,他在信中說:“你的文章在權威刊物上發(fā)表了,我很高興!你在這個問題上確乎取得了發(fā)言權,值得重視。有了成績,更當猛著祖鞭,今后仍以兩漢為重點,適當向先秦和魏晉展開,以專促通?!碑斘业摹肚貪h賦役制度研究》最終成書正式出版后,于1988年11月,他欣然用毛筆寫了一幅對聯(lián),叫人專程給我送來,上面寫著:“窮原競委稽秦漢,求是崇真究古今?!睂ξ疫M行鼓勵。這種純真的情誼和教誨,確實令人難以忘懷。
三
1984年后,為完成《中國兵制通史》課題,在谷霽光校長領導下,從江西大學、江西師范大學等單位抽調人員成立了“中國兵制史研究所”。地址設在江大辦公。主要成員有周鑾書、左行培、姚公騫、黃今言、邵鴻、周聲柱等。同時還招收了五名兵制史研究生,包括趙明、曠天偉、鐘立飛、余從榮等。研究所的任務是在谷師的指導下,開展從先秦到民國時期的中國兵制史研究。分工負責,分人守段,定期拿出成果。
當時,谷師非常重視海內外的兵制研究信息和動態(tài),由專人編輯了從1900—1985年《中國兵制史論著索引》,也十分重視研究所的資料建設,拿出專項經費,購買了不少兵制史方面的書籍和期刊。研究所有定期的學術交流制度,當然,谷師有時也會說:“你們四個人,兩個靠不住,兩個抓不住?!彼^“兩個靠不住”是說我和左行培,因為我們本身擔負的教學任務較重,他布置的任務我們有時候不能按期完成?!皟蓚€抓不住”是說周鑾書和姚公騫,因為他們當時一個是省委宣傳部副部長,一個是省社科院副院長,他們各自的工作很忙,往往不能按期如約開會交流學術問題,但多數情況下,還是能按規(guī)定的制度進行。
谷師對中國兵制史的研究把關很嚴。他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思想,學術要求。同時,對每個時期兵制史中的關節(jié)點,列舉了許多需要弄清楚的問題印發(fā)給大家,要求我們深入探討和研究。我承擔秦漢兵制史,他要我每月定期向他匯報工作進展,遇到疑難及時交流、對話。他老人家精力旺盛,往往一談就是兩三個小時。在頻繁的接觸交流中,他提出過不少要求,印象深的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強調學習軍事理論的重要性。他說:“研究兵制要以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和軍事學說作指導,不能就制度論制度。要建立新的理論體系和學術構架?!彼笪覀儽仨氄J真讀馬恩經典著作,當時是指定我們讀《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列寧軍事文集》《毛澤東軍事文集》等,而且發(fā)了這些書給我們學習。他認為只有把握經典作家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提高概括力和分析能力,在理論上有所建樹。
第二,強調對盲點和薄弱環(huán)節(jié)的研究。他說:“過去,秦松石、黃堅叔、劉公任等都寫過《中國兵制史》?,F在我們要針對過去研究中的盲點和薄弱環(huán)節(jié)下功夫?!彼J為,我們不僅對中國兵制的形成發(fā)展,兵員的構成、兵種等要闡述清楚,對過去談的少的問題,特別是一些空白點尤當加強研究,包括當時的武器裝備,兵員給養(yǎng),糧草補給,軍事費用和兵員獎懲等,要運用簡牘材料做深入探討,彌補以往研究的不足。兵制史研究要給人耳目一新,取得明顯進展。
第三,強調必須做到縱橫貫通。他說:“兵制是上層建筑。但又和經濟基礎有關。二者互為影響。對兵制要做到整體研究,前后左右和縱向橫向都能貫通?!彼J為,首先要縱向貫通,注意他的源流變化,例如,歷史上的征兵制度,前后變化很大。秦漢時期,征兵的范圍與對象,征兵的年齡標準和身體條件,征兵的種類與服務期限,征兵辦法和實行基礎等。與后來各個歷史時期是不同的。募兵制度亦然。東漢的招募對象、條件、待遇等和后來宋代的有很大區(qū)別,不可統(tǒng)論。不僅要縱向貫通,還要橫向貫通,要將兵制放在當時整個社會經濟中進行考察。因為社會經濟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兵制的發(fā)展。在傳統(tǒng)社會中,就兵源的征集而言,這和當時的經濟政策,特別是土地制度變化有很大關系。如西漢時期,自耕農數量多,征兵的兵源充足,故能夠實行普遍征兵制。但到東漢,由于土地高度集中,征兵失去了攤派的基礎,所以逐漸推行募兵制。唐代也是如此。對歷史上的問題進行貫通性研究,必須處理好源與流的關系,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因與果的關系,注意現象與本質的區(qū)別,研究方法應該宏觀著眼,微觀入手。
此外,谷師還強調要研究中國兵制史的發(fā)展演變,主要特點,發(fā)展規(guī)律,總結經驗,為現實提供“資治”和歷史借鑒。
谷師誨人不倦,甘為人梯,獎掖后學,是指點迷津的良師,他對學生認真負責,傳道受業(yè),高標準,嚴要求。注重因材施教,設問引導,強調循序漸進,熟讀多思,要求苦練基本功。早在七十年代初,我曾寫過幾篇習作,他看后,從未一次性通過,總得修改好幾次,才能得到他的認可。其中有一篇是《漢代自耕農經濟問題》,只有一萬多字,而他在上面寫的提示、眉批等修改意見,就達2000余字,其認真、求實的程度由此可見。中國兵制史領域,是谷老精耕細作的熟地。我跟隨他研究兵制史期間,受益匪淺。1989年我在《中國史研究》發(fā)表的《漢代型募兵試說》,1993年出版的《秦漢軍制史論》著作,還有1996年在《歷史研究》發(fā)表的《漢代期門,羽林考譯》等,可以說都是在他關心和影響下完成的。谷師不僅對直接受業(yè)門下的學生,手把手地教,精心扶植。就是對社會上慕名請教的學人,同樣有問必答,有求必應。這種無私振興學業(yè)的精神,無不受到人們的稱道。
四
1950年新中國成立后,谷霽光教授在高校長期擔任領導職務。他積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路線,忠誠人民的教育事業(yè)。具體到如何辦學?怎樣提高辦學層次等問題上,曾有不少見解。他說:“大學要抓好教師隊伍建設,教材建設,開展科學研究這三件大事。”“一個大學應當有一批名教授、名專業(yè),培養(yǎng)出眾多的名學生。”他強調:“高校教師,一定要把科研和教學緊密結合?!彼J為:“教學是基礎,科研是主導,教學促科研,科研提高教學,二者互為因果,而其中的關鍵是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彼源寺杉海惨源私倘?,幾十年如一日,身體力行,從未松懈。
谷師一直是站在教學科研第一線。曾經主講過“中國通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史學概要”、“歷史要籍介紹”、“史學方法論”等多門課程。先后編寫過《中國通史》《隋唐宋元史》《史學概要》《歷史要籍》等多部講義和教材。他結合教學進行科學研究,教到哪里就研究到哪里,涉及的范圍很廣,上到先秦,下至明清,都發(fā)表過文章。但研究的重點是秦漢魏晉南北朝史和隋唐史,尤其是該時期的經濟史和兵制史,曾發(fā)表過許多富有創(chuàng)見、含金量高的論文。例如:經濟史方面的系列論文主要有《春秋時代“魯用田賦”即“魯用甸賦”說質疑》《戰(zhàn)國秦漢間農業(yè)生產》《戰(zhàn)國秦漢重農抑商之理論與實踐》《秦漢隋唐間之田制》《漢唐間“一丁百畝”的規(guī)定與封建占有制》《論漢唐間賦稅制度的變化》《三國屯田制度的特點及其作用》《北魏均田制度之實施》《怎樣從封建生產關系來理解均田制度的實質》《王安石變法與商品經濟》《王安石經濟思想若干問題試析》《王安石政治經濟思想與“上龔舍人書”的關系問題商兌》、《試論王安石的歷史觀與經濟改革》等。兵制史方面的系列論文主要有《鎮(zhèn)戍與防府》《府兵制度的起源》《西魏北周和隋唐的府兵》《再論西魏北周和隋唐的府兵》《三論西魏北周和隋唐的府兵》《四論西魏北周和隋唐的府兵》《五論西魏北周和隋唐的府兵》《古代戰(zhàn)術中的主要戰(zhàn)陣——方陣》《泛論唐末五代的私兵和親軍、義兒》《遼金乣軍史料試釋》《有關軍事的若干古文字釋例一、二》等。總之,他在擔負繁重行政工作的同時,于教學、科研上做出了重大貢獻!
谷師一生正氣,忠厚誠懇,平等待人。無論對領導還是普通干部,都一視同仁。逢年過節(jié),干部、學生看望他,事后總要派人回謝,說是“來而不往,非禮也?!彼钍謨€約,飲食簡單,衣著樸素,長年累月,穿的是布衣,布鞋。身為校長,住房面積是兩室一廳不到60平米??蛷d里除了幾架書和簡單的舊家具外,別無其他擺設,以節(jié)儉為樂。他虛懷若谷,從不計較個人得失,所考慮的是貢獻,而不是索取。1983年秋,因腦血栓引起半身不遂,經過治療雖有好轉,但仍然左邊的手腳不能動作。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是堅持工作,指導年輕教師和學生。大家勸他保重身體,他的回答是:“文章未必催人老,風物長宜放眼量?!薄皩W人不學,活無價值?!痹捳Z不多,意義深刻。要之,在他身上的諸多事例,充分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高尚品質,體現了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很多。
1993年3月23日,谷師因腦溢血與世長辭,這是中國史學界、教育界的重大損失。令人十分悲痛!當時省里相關的領導和他的學生及朋友都參加了追悼大會與先生教別,許多人送了花圈和挽聯(lián)。姚公騫教授送的挽聯(lián)是:谷師“畢生教育,畢生研究,畢生心儀北斗。千秋史學,千秋道德,千秋魂系南昌?!焙厝式淌谒偷耐炻?lián)是:“公生清絕地,都講在洪州?;旰杲虧桑暶愫Z?。何其兩楹益,豈是此生休?著作傳身后,江西第一流?!边@些,既是對谷師的追思和哀悼!也是對他一生的肯定和高度評價。
作者簡介:黃今言,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教授,江西南昌,330022。
(責任編輯? 李?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