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粒子化特性媒材對視錯覺空間的營造研究

2020-10-12 14:11李佳琦
藝術科技 2020年19期

摘要:本文針對粒子化媒材的特殊性質和視錯覺建筑、景觀小品存在的重要意義,研究粒子化媒材在視錯覺空間中的應用規(guī)律。首先簡單介紹視錯覺空間的形成原理和粒子化媒材的概念及重要性,然后從建筑主體與環(huán)境的不同連接方式入手,歸納總結營造視錯覺空間的方法,最后針對材料的透明性、導入性、交疊性等特性分析經典案例,探究粒子化媒材在視錯覺空間營造中的作用和意義。

關鍵詞:粒子化;特殊媒材;視錯覺;消隱

中圖分類號:TU-0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9436(2020)19-00-05

空間視錯覺藝術是一種奇妙的環(huán)境設計形式,是利用光線、材料、角度等因素,使人們實際看到的物象與以往的視覺經驗大有不同的藝術形式,其中包括形狀視錯覺、動靜視錯覺等二維平面視錯覺,還包括虛實視錯覺、范圍視錯覺等三維立體的視錯覺[1]。粒子化是穩(wěn)定、凝聚狀態(tài)的對立面,正如隈研吾所說,“粒子化就是凝聚的反轉”[2]。粒子化特性媒材即具有輕盈、靈活性質的不斷變化發(fā)展的材料,可以在尊重客觀規(guī)律和自然環(huán)境的前提下,使建筑融入周圍環(huán)境,使人、建筑、環(huán)境三者緊密聯(lián)系、友好互動。這種用材料使建筑更加靈活甚至消隱的設計手法,從藝術性的角度而言就是對視錯覺空間的營造。

1 以主體與世界連接的不同形式營造視錯覺空間

使建筑與世界相連接的媒介有兩種,一種是地面,還有一種是框架。

1.1 用地面連接主體和環(huán)境營造視錯覺空間

建筑與環(huán)境通過地面連接,即規(guī)定好建筑的基地范圍,僅僅通過地面確定空間。這種空間營造方式模糊了建筑的邊緣,打破了建筑的封閉性,弱化了建筑的存在感,將人、建筑和世界有機連接在一起,從而營造出消融于環(huán)境中的視錯覺空間。

隈研吾的水玻璃旅店設計受到陶特的建筑與環(huán)境融合設計理念的影響,采用地面連接方式,用透明的玻璃構筑了一個隱形的、沒有造型體存在的建筑空間。以水底(海底)為基地,在水深約15厘米的水底貼上深綠色的花崗巖,這樣在人的意識中,水底和建筑的存在感就消失了,依舊是一片搖曳的水面。玻璃的透明性使建筑的體量感消失,但玻璃本身由于含有鐵、錳等元素,不可避免有一定綠色的偏色,這種偏色比較明顯地表現(xiàn)在玻璃的邊緣處,使得人們在遠觀水玻璃旅店時,除了不透明的屋頂,對于建筑的主體部分只能看到幾條模糊的豎向綠線。透明的玻璃和海水顏色的大理石都是具有視覺消隱性的粒子化媒材,它們營造出一個主體“漂浮”在水面上的視錯覺空間。水面作為建筑,海面作為環(huán)境,主體與環(huán)境就這樣和諧自然地連接起來。

1.2 粒子化框架建筑營造視錯覺空間

建筑與環(huán)境通過框架連接是指以框架的形式圈定建筑,由墻體、窗戶等構成生硬厚重的隔斷。這種連接方式明確地劃分了建筑邊緣,因此極易造成建筑與環(huán)境之間的割裂。現(xiàn)代建筑大多以這種形式存在,但是如果對框架建筑進行粒子化處理——使其與以地面為媒介的建筑相結合,就可以利用粒子化媒材的特性,改變框架建筑笨重沉悶的造型體結構,營造出亦真亦假、虛實結合的視錯覺空間。

意大利藝術家Edoardo Tresoldi(愛德華多·特雷索迪)設計建造的迪拜世博會意大利館就是運用粒子化框架建筑的方式,使建筑的主體與復雜的環(huán)境緊密聯(lián)系。建筑下半部分以框架連接主體與外部環(huán)境,容納了展館的所有的實用功能,然后在這個實體底座上構建了一個半透明的連續(xù)性外殼。藝術家利用了金屬線網結構通透、輕盈的粒子化特性,營造出了一個具有漂浮感的拱頂外殼,使建筑主體以一種模糊的狀態(tài)溫和地融入環(huán)境,使身處環(huán)境中的人們產生分不清室內還是室外的視錯感,同時也消減了大體量建筑的笨重感,虛實結合,使整個空間更加靈動輕盈,宛如夢境。

2 粒子化媒材的作用和性質

2.1 視覺消隱——粒子化媒材的透明性

利用媒材的透明性營造視錯覺空間是一種常用的手法。透明是只有部分遮擋的現(xiàn)象,在透明中可以看到兩個事物相互重疊,我們可以透過遮擋物看到被遮擋物。阿恩海姆把透明分為了知覺透明和物理透明,如網結構、玻璃、蒸汽等都屬于物理透明物?!爱斠粋€物理透明面的形狀與被遮擋面的形狀一致時,就看不到透明”[3],反之想要達到若隱若現(xiàn)的視覺消隱效果,就要使物理透明面和被遮擋面的形狀不同。粒子化媒材所具有的物理透明性使其可以營造出有趣、微妙甚至帶有混亂感的消隱型視錯覺空間。

建筑大師貝聿銘設計的盧浮宮玻璃金字塔由600多塊菱形的透明的玻璃和金屬網架構成,坐落于法國盧浮宮廣場。玻璃和金屬網架的物理透明性使整個現(xiàn)代的建筑形態(tài)自然融合于盧浮宮古典建筑群的環(huán)境之中,古典與現(xiàn)代就這樣以溫和友好的方式和諧共存、融為一體。玻璃上映出建筑、水池、天空的影像,同時水池又折射出建筑、天空的影像,混淆了空間的界限,營造出視覺層次豐富而不擁堵的視錯覺廣場。

此外,“林盤夢網”是麥稞文化創(chuàng)意公司設計的一個互動景觀小品,小品的主體材料是同樣具有透明性的織物(如圖1)。這是一個支點看似輕松隨意,實則充滿規(guī)律和秩序的爬網裝置,其支點和網的布置呈對稱的形態(tài),非常安全和穩(wěn)固[4]。爬網裝置位于一片大草地上,網材料的透明性和靈活性并沒有被破壞村莊原有的形態(tài),鋼柱結構將整張網向上抬起,青草在網下生長,原有的樹木也被保存了下來,真正做到了環(huán)境友好型設計。網結構的透明性使這個現(xiàn)代景觀小品沒有突兀感,仿佛會隨時蒸發(fā)一般,輕盈地漂浮于草地之上,橘黃的顏色則使其不會完全隱形于環(huán)境之中,遠觀之下,其黃色的網結構仿佛連綿的金色山丘,以一種平和消隱的姿態(tài)和整個環(huán)境完美融合。

2.2 視覺拓展——粒子化媒材的導入性

具有高反射性、能產生鏡面效果的材料,可以產生拓展空間的視覺效果,配合恰當?shù)慕嵌群凸饩€,甚至可以使映射出的圖像重復多次,使原本并不存在的視覺影像看起來似乎合理,空間視覺上的多次重復也可以使觀者產生更廣闊和深邃的體驗感。具有這種特性的粒子化媒材又可分為自然媒材和工業(yè)媒材,其中水、冰等屬于自然媒材,鏡面、拋光金屬等屬于工業(yè)媒材。這些媒材可以將周圍環(huán)境導入自身,起到“隱身”的效果,材料的反射性和折射率越高,導入性也就越好。利用粒子化媒材的導入性設計視錯覺作品的案例有很多,比如萬花筒就利用了鏡面的導入性,把3面鏡子以一定角度放置,根據(jù)光學的鏡面成像原理,使單個物象反復成像。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工作室設計的Seeing Spheres(看到球體)藝術裝置即利用了鏡面的導入性,和萬花筒原理類似(如圖2)。它由5個拋光鋼制球體組成,圍繞一個中央空間排列成一個圓形。每個球體都在面對圓心的部分嵌入圓形鏡面,將周圍以及其他球體中的鏡像反射出來,從而共同形成了出人意料的多層次的反射空間。經過分析可知,這5個鏡面組合成了一個五邊形的圍合空間,假設人站在空間內的O點,其身上反射的光經這5個鏡面,第一次成的像有5個,分別為01至05,第二次成的像為06至015,由于光會在5個鏡面中連續(xù)多次反射成像,所以人可以在這個環(huán)境中的任何鏡面中看到無數(shù)多個像(如圖3)①,即無數(shù)個自己和周圍環(huán)境的影像。由于鏡面特殊的擺放位置以及像點距人不斷變遠,相同的人和場景會通過各種意想不到的角度不斷重復出現(xiàn)并從前往后不斷變小,形成隧道狀的畫面,最終消失在鏡子的深處,營造出圓球內有無窮無盡的隧道的視錯覺感。面向圓心的5個鏡面會使參與其中的人看到5個同時存在并會因人的動作改變而產生變化的隧道,從而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一種魔幻的沉浸式體驗,無形中建立起了觀者、主體與環(huán)境三者之間的關系,產生心理上主動的融入。不銹鋼材質做成的球體同樣擁有導入性,球體的弧面以變形的方式映射出周圍的場景,但由于不銹鋼的反射度較低,所以所成的像比較模糊。球體模糊變形的像與鏡面高度清晰準確的像形成鮮明的對比和奇妙的節(jié)奏韻律,使觀者產生奇特的觀感反差,從而對其產生強烈的興趣并十分樂于參與其中。

MAD建筑事務所“胡同泡泡”系列的北京舊城改造項目是在老舊的北京胡同里加入分散的、由不銹鋼打磨制作而成的泡泡形態(tài)的共享空間。老舍曾說,北京的好處“在它處處有空兒,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氣”[5]。胡同泡泡就是在保持這份“空”的同時,以藝術的方式從功能及精神層面活化社區(qū)。雖然流線的泡泡外形與傳統(tǒng)的四合院形態(tài)有強烈的對比,但高反射度的金屬外沿淡化了其自身的形態(tài),光滑的鏡面使泡泡導入了周圍的環(huán)境,把建筑、植物甚至天空的色彩都盡收其內,全然沒有突兀感。而不規(guī)則曲面的造型使周圍景觀的成像發(fā)生形變,隨著光線以及觀者動態(tài)的變化,成像也發(fā)生變化,這時,人類視知覺的選擇特征就會使人產生流動變形、若有若無、忽明忽暗的感受,鏡面不銹鋼的材質就這樣把人帶入一個奇特的矛盾空間中。異形的泡泡很好地利用了不銹鋼的導入性,使新與舊、傳統(tǒng)與未來在老城里和諧共生,成為一種針灸式舊城改造的優(yōu)秀典范。它營造出的視錯覺空間為傳統(tǒng)的風貌增添了一些活潑俏皮的元素,同時給居民生活增添了趣味性,給居民平凡的生活加入了藝術化的浪漫情調。

利用粒子性媒材的導入性營造空間的做法,大膽地打破了空間的物理秩序,使空間在表面上看起來合乎情理的同時,顯現(xiàn)出一絲狡黠的矛盾,使人在迷惑的同時產生驚喜的感覺,設計師正是利用了人們對視錯覺空間的這種天然的好奇心。正如榮格①所說,“一旦達到能清晰解析的程度,其魔力會立即消失。一個有效的或生動的符號,必定具有不可解釋性”[1]。

2.3 視覺疊加——粒子化媒材的交疊性

由于一些粒子化媒材自身的交疊性,在一個空間里重復使用它們形成重疊效果,可以使熟悉的事物間離[6],打造出虛實相間的視錯覺空間環(huán)境,引起人們的審美驚奇。對于一般物體而言,重疊造成的干擾不是相互的,位于前者的物體總是會影響位于后者物體的完整性,而粒子化媒材特有的透明性,使其在交疊的過程中使整個結構達到有形和無形的和諧統(tǒng)一。

以迪拜世博會意大利館為例,由于網結構的交疊性和透明性,疊加次數(shù)不同的金屬絲網營造出明暗虛實不同的空間效果,邊緣處疊加次數(shù)少的金屬網結構呈現(xiàn)出輕盈和虛幻感,而疊加次數(shù)多的中心部位則呈現(xiàn)出次于實體建筑的重量感,有形和無形的兩重性刺激著觀者的感官,達到視覺效果上有節(jié)奏、有秩序的衰減,形成像海市蜃樓一樣亦真亦假的幻境視錯覺效果,賦予材料一種朦朧的詩意。

3 粒子化媒材營造視錯覺空間的意義

視錯覺空間不僅可以給觀者帶來與其過往經驗不同的錯覺感受和更復雜的感官體驗,還具有平衡空間、拓展空間、豐富視覺感受等實用功能。建筑應當注重展示材料本身的特質,發(fā)揮不同材料的優(yōu)勢和性能,創(chuàng)造獨具匠心的表現(xiàn)形式。正是粒子化媒材具有的透明性、導入性、交疊性等特點,才使視錯覺空間具有了不可替代的表現(xiàn)力、存在感及特殊的意義。

3.1 平衡空間

很多現(xiàn)代主義建筑是刻意追求地標性、象征性的造型體,為了達到震撼的視覺效果甚至不惜與環(huán)境割裂,獨立存在于環(huán)境中。而視錯覺建筑很好地調解了這一矛盾,利用粒子化媒材的透明性和導入性,有效地實現(xiàn)了人、建筑、環(huán)境的和諧統(tǒng)一,使其渾然天成。比如玻璃金字塔和胡同泡泡,一個地處文藝復興風格的法國盧浮宮,一個地處傳統(tǒng)的北京胡同,不同時代的建筑師選擇了同樣具有透明性的建筑材料,都營造出了令人驚嘆的視錯覺空間?,F(xiàn)代簡約的玻璃金字塔和優(yōu)雅古典的盧浮宮建筑群相得益彰,玻璃和鋼框架結構包容了建筑及周邊環(huán)境,形成對比又統(tǒng)一的平衡效果。古老的院落環(huán)境映在科技感強烈的金屬泡泡里,金屬鏡面的高反射度使結構隱形,將其對環(huán)境的影響降到最低,既可改善胡同居民的生活條件,又不破壞原有的建筑形態(tài)和歷史風貌。同時曲折平滑的金屬面反射出的太陽光增加了胡同的采光,使老舊街區(qū)重新煥發(fā)生機活力,歷史感和未來感和諧共存,平衡了主體、人、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

3.2 延伸空間

粒子化媒材營造視錯覺空間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對空間和環(huán)境的延伸。多重鏡面材料的排列組合所產生的空間重復和增加的視覺效果,體現(xiàn)出對物像的無限繁殖和自我復制[7],對空間進行了虛幻的延伸,在有限的空間內營造出無限空間的魔幻感覺。Seeing Spheres藝術裝置正是通過粒子化媒材延伸空間的典型范例,不銹鋼球體與鏡面的組合,把平平無奇的商業(yè)廣場打造成了擁有五個無邊際、可變形的隧道的趣味藝術空間,不僅在視覺上拓展了廣場,更極大地提高了廣場的利用率和知名度,是其功能上的延伸。

3.3 增加空間趣味性

視錯覺空間是用粒子化媒材營造出的具有欺騙性的藝術空間,與人們的生活經驗相違背,帶給觀者更豐富的審美體驗。視錯覺空間往往更吸引人,因為視覺對其的感知較為困難,它先給人一種錯亂、疑惑感,隨后使人產生豁然開朗的驚喜,使人獲得主動解密的征服感,從而情不自禁地沉迷其中,并主動尋求更多視錯覺空間,這一過程被稱為格式塔心理學中的“完型壓迫”。利用粒子化媒材營造錯視覺空間,增加了空間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豐富了空間設計帶給人們的感官體驗,強化了人們的審美愉悅,使人們會不自覺地沉浸其中并主動尋求這種視覺刺激,以一種主動的方式去探尋“真相”,從而自然地建立起人與空間的關系,使其以積極的態(tài)度與空間和設計師對話。

4 結語

通過對粒子化媒材的透明性、導入性和交疊性的分析,可以得出其具有平衡空間、延伸空間、豐富視覺感受的作用,不僅可以營造出與人和環(huán)境和諧相處的建筑空間,而且可以在有限的范圍里營造出更有藝術感和趣味性的視錯覺空間。掌握和利用使用粒子化媒材營造視錯覺空間的規(guī)律和方法,可以彌補普通設計的不足,更突出地表現(xiàn)出視錯覺藝術在空間設計中的作用,化“錯”為美,提高空間的藝術價值,使人們獲得難忘和愉悅的審美體驗。

參考文獻:

[1]?戴志強,劉國華.化錯為美:空間視錯覺藝術的審美認知[J].山東社會科學,2016(7):106-110.

[2]?隈研吾.反造型——與自然連接的建筑[M].江蘇: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45-56.

[3]?魯?shù)婪颉ぐ⒍骱D?藝術與視知覺[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112-117.

[4]?林盤夢網,彭州/麥稞文化創(chuàng)意[EB/OL].谷德設計網,https://www.gooood.cn/

the-weaving-dream-china-by-atelier-mic.htm,2019-10-21.

[5]?老舍.想北平[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5:1-6.

[6]?貝托爾特·布萊希特.戲劇小工具篇[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62-66.

[7]?曾嶸.鏡面裝置藝術中空間形態(tài)與呈現(xiàn)研究[J].藝術科技,2018(3):166.

作者簡介:李佳琦(1996—),女,山西長治人,南開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室內設計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