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凌云
時下網(wǎng)上好看的圖片越來越多,見慣了,也就不足為奇,但有一類構(gòu)圖,卻始終百看不厭。
畫面并不復雜。一根竹管,頂端削尖,尖頭處有水珠滴落在一只石盤上,石盤崚嶒不平,中間有孔,水珠在周圍聚成一汪淺水,慢慢順著孔洞滲到地面。背景通常是一片虛化的竹林,影影綽綽正在下雨,風聲催打著竹葉,幾滴雨珠沾上了竹管,石盤不為所動,而那汪淺水卻更顯豐滿,也更加晶瑩了。
后來才知道,它有著各種詩意的名字,竹管叫逐鹿、驚鹿、醒竹等,石盤叫蹲踞,源于日式庭院風格。
很難用一個詞概括這種情境。清幽、清泠,青翠、青蔥,或許都有。這樣的感覺,如飲清茶,如享甘霖,潤潤的,酥酥的,像一陣帶著沁涼,又有點微濕的輕風緩緩熨過身心,愜意無比,你愿意整個靈魂都沐浴于這般曼妙的意境里,直到天荒地老。
喜歡雨,無論什么時候。亦喜歡竹,無論什么地方。雨和竹的組合,是這樣一種奇妙的疊加,想象著竹林聽雨的旋律,你看不到季節(jié)的分野,甚至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你感覺一切都靜止了,只剩下用心才能聽到的綿綿雨韻,只剩下怎么也望不到頭的蔥蘢綠色,如此鮮嫩欲滴而生機勃勃,仿佛這里除了你,就只有永遠生長著的春天。
這樣的氛圍,還不像東坡所說“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那畢竟帶有趕路的意味,也不像王維所云“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的確,這里最適合一個人獨處,但不須彈琴長嘯或別的風雅動作,只要靜坐或冥想就行,你看著雨意一層層沁入竹林,慢慢地竟把那竹林看成了自己,感覺自己慢慢融化了,擺脫了所有人間的煙火之氣,從而與天地造化合二為一。
不過,冥想固然美妙,而現(xiàn)實中這樣的竹林卻是那么可遇不可求。生活在世俗社會,能夠僻處荒野的機會極少,所幸,我們能夠把理想的竹林進行濃縮,取其大意,亦可填平心中塊壘。
譬如一方不大的院落?,F(xiàn)代住宅,常會保留一些傳統(tǒng)美學元素,竹與石就是重要組成。倚窗坐榻,憑欄凝望,沙沙縈回的風雨聲里,一滴水珠順著锃亮的竹管緩緩而落,竟堪比上蒼賜予的甘泉。盯久了,你恍然大悟,又想到更深一層,這不好似時間的沙漏么?它濾清了一切喧囂與浮躁,唯留下最清最純的東西,然后,又一滴滴落進那些歲月的空洞里,隨風歸于虛無。這不是水滴石穿的寓言,卻比水滴石穿更耐人尋味。
如果在野外見到這樣的景觀,你會更加了悟。有的景區(qū)會有同樣的設(shè)施,當置身其中,看到一旁的山林清泉,你才明白,原來,它們與周圍環(huán)境是如此渾然天成。也許,我們的先民早已用這種方式來作汲水之用,這是一首素樸而溫婉的詩,毫無做作之意,只是現(xiàn)代人越來越矯情,也越來越迷失自我了,我們滿足于各種愈發(fā)精致的生活,卻常常忘記了那些最本真的東西。
若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之飲。一竹一管一水,滴的是流淌不盡的清響,一風一雨一石,訴的是化繁為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