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全坤
曾到劇院聆聽了馬瑞芳教授說《聊齋》,她在開場白中的一句話引起了我的深思。她大致是說:我不是名人,要說出名的話,是《聊齋》的名氣使我出了名。
名人出名之前都是普通人。那么這少數的普通人是怎樣成功的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想成功的條件至少有三:一是天賦;二是機遇;三是毅力。
《聊齋》在全世界非常有名氣,研究《聊齋》的定會大有人在,為什么馬教授出名了呢?我想,馬教授在付出了很多心血的同時,肯定還具有作為一名研究者和演說家的天賦、機遇和毅力。她熱愛蒲學,善于鉆研,研究的《聊齋》有深度、有廣度、有獨特見解。她把蒲松齡所要表達的思想和當時的社會情境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聽眾面前,如同身臨其境,使聽眾從中了解了當時的社會現實,也體會到了古文學的藝術魅力和高超的表現技法,從而激起讀古典文學、研究古典文學的欲望。同時,她善于抓住機遇,充分利用《百家講壇》這個大舞臺,向世人宣講《聊齋》,做到了常講常新,得到了觀眾的認可,于是成為名人。
馬教授在蒲學這條路上下大力氣做文章,推動了蒲學的研究與發(fā)展。就如把崎嶇不平的路修平整了、拓寬了,走的人自然就多了,路的名氣較以前就更大了,修路的人自然也就跟著出了名。
工作中,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思考自己的人生坐標,路是需要自己走的,但要走適合自己的路。靜下心來想一想,你具備干這行的條件嗎?你熱愛這份工作嗎?工作中你投入精力了嗎?投入的精力得當嗎?
我們都知道:“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舍長以求短,足智難為謀;生才貴適用,慎勿多苛求。”古人這首詩確是至理名言,它形象生動地說明了正確認識自己的重要性。
我很慶幸自己成為一名教師,雖不敢說自己具備多么淵博的知識,但至少深受學生喜愛。工作幾十個春秋了,我依然執(zhí)著地在教育這片田野上努力地耕耘著。我想:當秋天來臨時,田野里定會一片豐收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