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福
摘 要:英語文化品格是英語核心素養(yǎng)內容之一,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文化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引導學生探究中西方文化差異是教師必須關注的重點。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探究文本中的交際用語、了解日常俗語、探究文化歷史背景、開展實踐活動這幾種滲透西方文化知識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文化品格。
關鍵詞:英語教學;中西文化;差異;英語文化品格;交際用語;俗語;歷史背景;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26-0044-02
初中英語教學能夯實學生英語基礎,為其后續(xù)深入學習英語做好鋪墊,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英語文化品格,對中西文化差異的理解是這一階段英語文化品格培養(yǎng)的重點內容。要想深入理解中西文化差異,首先要對英語文化進行細致的了解,體驗英語交際的氛圍,體會日常俗語的產生背景,對比分析兩種文化的歷史價值,在實踐中感受異國的語言情趣。
一、基于文本,審視交際用語
學生學習英語的第一手資料就是課本中的教學內容,因此課本文本內容是幫助學生理解英語文化的重要材料。教材中的文本有條理、有邏輯地展示了教學內容,其中就包括基于英語的交際方式和交際用語。一種語言的交際方式,能夠最直接地展示這種語言的文化,因此教師應當引領學生深挖教材,審視其中的交際用語,體驗其文化品格。比如,Project English 七年級上冊Unit 4 Topic 2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Sally: Hello! May I speak to Maria? Maria's mother: Who's this, please? Sally: This is Sally.這兩句對話就是典型的英語電話交際用語,在西方國家中打電話時使用的語言與我國有著較大的不同。Sally打電話想找Maria,因此在電話接通后就詢問可以和Maria通話嗎,但接電話的是Maria的媽媽,她媽媽就問“請問你是哪位?”這里用的是“Who 's this?”在英語電話交際中通常用This來指代對方或自己,所以Sally的回答就是“This is Sally.”。
可見,教師引導學生對教材文本中的交際用語進行分析,不僅能讓學生學到標準的英語交際方式和常用語,還能讓學生深入理解英語交際用語背后的文化內涵。與中文中常見的交際用語進行比較分析,就可以很直觀地看出中西方文化在交際用語方面的差異,增強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和交際能力。
二、追溯背景,了解日常俗語
日常俗語都是基于某種文化背景,在特定的文化場景中演變而來的,所以日常俗語中往往蘊含著相應文化背景。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適當向學生介紹英語中的日常俗語,并帶領學生追溯常見俗語中的文化背景,讓學生快速了解英語俗語背后的生活背景,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在初中階段有很多常見的諺語俗語需要學生掌握,因此教師開展諺語專題介紹十分重要。諺語教學不僅可以健全學生的文化品格,還能助力學生積累寫作素材,豐富寫作內容。英語中常見的俗語有“I have a sweet tooth.”“You are a lucky dog.”“Every dog has its day.”等。其中“I have a sweet tooth”的字面意思是“我有一個甜牙齒”,肯定是解釋不通的,其實際的含義是“我愛吃甜食”,通過牙齒是甜的說明自己對甜食的喜愛。另外,如果聽到“You are a lucky dog”這句話的人不理解其內涵,就會認為是被諷刺為一條狗,但其實這句話是褒義的,是在說“你是一個幸運兒”,這是因為在西方國家,狗通常被視作家庭中的一名正式成員。
可見,對日常俗語中蘊含的生活文化因素進行深入追溯,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英語文化的形成背景,體驗英語國家的生活韻味,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的產生背景。
三、對比歷史,分析價值觀念
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積淀出來的,因此要想真正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就需要對其背后的歷史背景有一定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對比中西方發(fā)展的歷史背景,分析兩者不同的價值觀念,這樣才能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和差異的由來。比如,講解Project English九年級下冊Unit 5 China and the World 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中西方文化歷史發(fā)展的進程,探究中西方歷史差異。首先,要復習中國文化的起源。中國文化是一套完整的倫理體系,是通過道德倫理對人們的日常生活行為進行約束,可以用陰柔、含而不露來概括中國文化內涵。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臘、古羅馬,熱愛自由和冒險,因此冒險精神(Adventurous spirit)是西方文化中備受尊崇的文化之一。通過近現代詩歌可以發(fā)現,外國詩人更愛大海、狂風暴雨、太陽這些景物,而中國詩人歌頌最多的則是小溪河流、梅蘭菊竹、湖光山色和月亮等溫柔景象,由此也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可見,通過對中西方文化歷史的對比,學生可以對兩者的價值觀念進行細致的分析,可以置身于中西方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去感受中西文化差異,并分析中西文化存在差異的原因。這樣的探究過程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文化品格,讓學生正視中西文化的關系,充分吸收不同文化的精華,提高傳播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本領。
四、參與實踐,感受異國情趣
實踐是加深對西方文化理解的有效手段,僅僅依靠教師的講解或多媒體展示效果有限,因此教師應該結合教學進度,選擇一些西方特色文化內容開展主題實踐活動,給學生營造一種西方文化氛圍,幫助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觸異國情趣,體驗中西方文化的異同。比如,教學“Project English 七年級下冊Unit 4 Topic 3 時,教師可以展開有關西方文化節(jié)日的實踐活動。西方文化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之一就是圣誕節(jié)(Christmas)。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開展一次Christmas主題活動,體驗這一西方文化。首先,教師要給學生布置任務,查閱圣誕節(jié)的常用祝福語,準備一些節(jié)日活動中用到的圣誕節(jié)彩蛋,并在彩蛋上繪制相關的圖案。在教室中,可以布置一棵圣誕節(jié)必備的圣誕樹(Christmas tree),將教室裝扮成西式家庭的風格,然后帶領學生體驗西方國家在圣誕節(jié)當天的日?;顒樱缂胰酥g互送祝福以及在圣誕襪中放入圣誕節(jié)禮物等。
可見,在實踐活動中探尋西方文化的起源和發(fā)展,不僅可以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在課堂中的注意力更為集中,更可以幫助學生感受異國不同的情趣氛圍,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文化內涵,發(fā)現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實踐探究中鍛煉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和應變能力。
綜上所述,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品格滲透需要教師有計劃地開展文化品格的分析和探討,將教材文本、日常俗語及文化歷史這三者滲透在教學過程中,并且創(chuàng)造西方文化實踐活動的機會,助力學生深刻地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了解西方文化背景,提高學生英語交際和生活的本領,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文化品格。
參考文獻:
[1]熊亦波.例談如何在英語課中上好中國文化課[J].基礎外語教育,2019(04).
[2]張文.加強英語教學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芻探[J].成才之路,2019(22).
[3]徐蓓蓓.基于學生文化品格培養(yǎng)視角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研究[J].英語廣場,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