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筱翎
摘 要:從蘇軾的詩詞中不難感受到其深刻的琵琶情懷,本文分別從蘇軾詩詞中對琵琶樂妓的描寫、對琵琶樂曲的描寫以及對琵琶技藝的描寫這三個方面分析了蘇軾的琵琶情懷。
關(guān)鍵詞:蘇軾;琵琶情懷;詩詞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乃我國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及畫家,同時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與辛棄疾并稱“蘇辛”,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蘇軾一生鐘愛琵琶,與琵琶有著不解之緣,從他的詩詞創(chuàng)作中可以感受到其深刻的琵琶情懷。
一、蘇軾詩詞中對琵琶樂妓的描寫——紅塵多佳人
蘇軾的詩詞中不乏對眾多千嬌百媚的琵琶樂妓的詠嘆,其中既有對紅顏的外貌描寫,也有心理描寫,深刻展現(xiàn)出了那個時代的佳人風貌。
(一)外貌描寫
宋神宗熙寧三年十月,蘇軾在宋道家中見琵琶女彈奏,有感而作一首《訴衷情·琵琶女》。該詞中“膚瑩玉,鬢梳蟬”兩句,直接正面描寫了琵琶女如玉潔白的皮膚和巧妙梳成蟬翼狀的鬢發(fā),使得一位絕代佳人的形象躍然出現(xiàn)在讀者腦海中;其后又接“綺窗前”,以優(yōu)雅動人的動作和彈奏琵琶所處的詩意環(huán)境進一步襯托出了琵琶女的外貌之美,使人浮想聯(lián)翩;最后,以“素娥今夜,故故隨人,似斗嬋娟”做結(jié)尾,把化名“素娥”的明月比作在故意與琵琶女爭奇斗艷,一下子將琵琶女之絕美出塵的容顏升華了一個檔次,非庸脂俗粉可比擬[1]。與此同時,蘇軾還作一首《宋叔達家聽琵琶》之詩,詩中“半面猶遮鳳尾槽”一句,描寫了琵琶女懷抱琵琶,只露出半張容顏,而另半張容顏為琵琶的鳳尾槽所遮的情景,雖不見佳人全貌,然越是看不真切反越令人心向往之,朦朧美也。
宋神宗熙寧四年至六年,蘇軾時任杭州通判,常出入當?shù)馗栉铇桥_,事后作《鷓鴣天·佳人》懷戀之。該詞上闋以白描手法直言描寫了琵琶樂妓的外貌、體態(tài)與動作,如形容佳人腰間羅帶飄然垂落之美麗景象的“羅帶雙垂”、形容佳人外貌之美連畫都比不上的“畫不成”、形容佳人姿態(tài)輕盈嬌柔的“人嬌態(tài)”、形容佳人斜抱明月般琵琶在胸前的“酥胸斜抱天邊月”、形容佳人纖纖玉指輕彈琵琶的“玉手輕彈”等,可謂字字生動、活色生香。
宋神宗熙寧七年十月,蘇軾升任密州知州,一路與朋友聚會飲酒兼吟詩作詞,行至潤州,與好友孫洙同登多景樓,得色藝俱佳的官妓彈曲助酒,興致使然,寫下一首《采桑子·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該詞中并無多少對琵琶樂妓外貌的直接描寫,而僅以一句“醉臉春融”來描摹樂妓嬌媚動人的神態(tài),后又以一句看似景觀描寫的“斜照江天一抹紅”來表達佳人容色與周圍景致的相得益彰,含蓄雋永,飽含深情[2]。
(二)心理描寫
《訴衷情·琵琶女》一詞中,有一句“分明繡閣幽恨,都向曲中傳”,意為“琵琶曲中分明在聲聲訴說著繡閣中的幽幽怨恨”,描寫了身處閨閣的琵琶女心中復雜微妙的感情,說明蘇軾從琵琶女的曲子中聽懂了她的傾訴、觸碰到了她內(nèi)心最柔軟的地方。
《鷓鴣天·佳人》一詞中,“無限事,許多情”一句描寫了琵琶樂妓“事很多,情也很多”的心情,后面“四弦絲竹苦丁寧”一句又描寫了樂妓愁苦哀怨的心緒,再現(xiàn)了一副身世飄零、情態(tài)愁態(tài)的琵琶樂妓形象。
蘇軾的《減字木蘭花·贈小鬟琵琶》詞如其名,是贈予小鬟的一首詞,該詞中的“已屬君家”表達了小鬟對心上人的戀慕心屬之情,“從容等待”則表達了處于豆蔻年華的小鬟與心上人之間的情投意合。
二、蘇軾詩詞中對琵琶樂曲的描寫——此音天上有
蘇軾愛聽琵琶,具有深刻的琵琶情懷,所以在他的詩詞中有很多對于琵琶樂曲的描寫,且描寫方式多種多樣,有利用常見的具象事物來表達抽象的音樂體悟的,也有發(fā)揮想象力來比喻展現(xiàn)樂曲之美妙的,且有時是整體描寫,有時是局部描寫。
(一)整體描寫
宋神宗熙寧七年十一月,蘇軾到密州赴任途中,經(jīng)過海州,作下《減字木蘭花·空床響琢》一首。該詞通篇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對琵琶樂曲進行描寫,如“空床響琢”一句運用打磨玉器時的清脆悅耳之聲來比喻琵琶音域的空曠;“花上春禽”一句運用春天花叢中的鳥雀鳴啼聲來比喻琵琶聲的清脆婉轉(zhuǎn);“冰上雹”一句運用冰雹落于冰面上的聲音來比喻琵琶聲的清澈繁密;“醉夢尊前”一句運用醉倒時的神思朦朧來比喻琵琶樂曲的夢幻縹緲;“驚起湖風入坐寒”一句運用湖上起風吹入座中致人感到颼颼寒意來比喻琵琶樂曲的凄清寒冷;“春水流弦”一句運用春天的涓涓流水來比喻琵琶樂曲的流暢歡愉;“霜入撥”一句運用寒霜來比喻琵琶樂曲的蕭殺肅靜[3]。這曲琵琶,給蘇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以致多年以后他仍舊能夠清晰憶起當時聽琵琶的情景,并寫下一首詩《和蔡景繁海州石室》。該詩中描寫道:“一聲冰鐵散巖谷,海為瀾翻松為舞”,意為“琵琶聲像是冰鐵被散入巖谷中般冷峻,連海都要為之波瀾翻涌、松樹都要隨之舞動”,可見蘇軾對這曲琵琶的鐘愛與陶醉。
宋哲宗元祐二年,蘇軾在京任翰林學士、知制誥之際,根據(jù)韓愈名作《聽穎師彈琴》改寫了一首詞《水調(diào)歌頭·昵昵兒女語》。該詞中描繪了一曲琵琶樂曲中所表達的情景:在一片夜深人靜中,有燈火明暗閃爍,一對青年男女正在互相傾訴衷腸——“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一開始,曲子聲調(diào)是輕柔細膩、哀怨婉轉(zhuǎn)的——“恩怨爾汝來去,彈指淚和聲”;忽然之間,曲子又變得氣宇高昂、來勢洶洶——“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回首而望,遠遠地有暮云流動,飛絮在空中飄舞,借景語來形容曲調(diào)的縹緲悠遠——“回首暮云遠,飛絮攪青冥”;在百鳥爭鳴的時候,只有孤傲的彩鳳不屑鳴叫,就像這琵琶聲一般——“眾禽里,真彩鳳,獨不鳴”;突然又起高音,曲調(diào)猶如從高山之巔跌落到極低幽谷般艱險——“躋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至此,一曲戛然而止,聽眾由于回味良久、感受強烈,所以“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4]。蘇軾在整首詞中大量運用了自然和生活中的常見具象事物來象征無形的琵琶樂曲,雖是改寫他人所作,卻深刻融合了蘇軾自己對琵琶樂曲的感悟與情懷。
(二)局部描寫
《訴衷情·琵琶女》通過“小蓮初上琵琶弦,彈破碧云天”一句局部描寫了剛剛調(diào)弦好的琵琶聲音之清越,猶如要沖破云天。
《鷓鴣天·佳人》通過“玉手輕彈水面冰”一句局部描寫了佳人在用纖纖玉指輕彈琵琶時,發(fā)出的如同輕彈水面上的冰般的清冷動聽聲音。
三、蘇軾詩詞中對琵琶技藝的描寫——撥弦驚四座
蘇軾熱愛琵琶藝術(shù),不只是熱愛彈奏琵琶的佳人與之彈奏出的琵琶樂曲,同樣也熱愛琵琶技藝本身,在他的詩詞中,經(jīng)?;蛲ㄟ^正面描寫、或通過側(cè)面描寫來贊嘆琵琶技藝。
(一)正面描寫
《采桑子·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描寫了琵琶樂妓在彈奏琵琶時所運用的“細捻輕攏”的手法,這句其實是化用了白居易所作《琵琶行》中的“輕攏慢捻抹復挑”一句,形容琵琶樂妓演奏技藝之精妙高超[5]。
《減字木蘭花·贈小鬟琵琶》描寫了小鬟在彈奏琵琶時所運用的“撥弄么弦”的彈奏手法。
(二)側(cè)面描寫
《訴衷情·琵琶女》中蘇軾借用以擅彈琵琶而聞名的北齊馮淑妃的閨名“小蓮”來側(cè)面表達琵琶女彈奏技藝之精湛。
《采桑子·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用一句“停杯且聽琵琶語”側(cè)面烘托出了琵琶樂妓彈奏技藝之高超,因為宴席上眾人在聽到她的演奏之后,都不由自主地停下了手中的酒杯,安靜欣賞其“琵琶語”。
《減字木蘭花·贈小鬟琵琶》“未解將心指下傳”一句是說小鬟在彈奏琵琶時將自己的幽微心思通過樂曲表達了出來,側(cè)面彰顯出了其高超的演奏水平。
《水調(diào)歌頭·昵昵兒女語》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描繪了眾人在聽畢琵琶曲后的內(nèi)心之激動和坐立之不安,側(cè)面說明了彈奏琵琶之人的技藝高超。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蘇軾對琵琶的鐘愛及其琵琶情懷,從他的多首詩詞中都能夠感知出來,無論對于琵琶樂妓、琵琶樂曲還是琵琶技藝,蘇軾都懷抱著同樣的熱情與贊嘆,他用自己的詩詞描寫與贊揚了一個個彈奏琵琶的絕代佳人、一首首悅耳動聽的琵琶樂曲、一幕幕驚艷的琵琶演奏情景,給后人帶來了無限遐想。
參考文獻
[1]王志桃.詩酒趁年華——論蘇軾的詩酒人生[J].漢字文化,2020(11):38–39.
[2]許多忠,杜小帆.愿作龍香雙鳳撥:蘇軾的琵琶情懷[J].文學教育(上),2020(05):32–33.
[3]成容.蘇軾“淡美”音樂思想的形成軌跡[J].四川戲劇,2020(04):96–98.
[4]申燦燦.從蘇軾的詞文創(chuàng)作淺談他的女性觀[J].名作欣賞,2020(12):102–104.
[5]劉尊明.宋代琵琶詞創(chuàng)作現(xiàn)象的文化觀照[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17,33(02):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