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之淵
(浙江省溫州市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
《史記·項羽本紀》中的“鴻門宴”部分是楚漢爭霸之始,也是項羽一生事業(yè)——由“分裂天下,而封王侯”“號為霸王”,而終至“五年卒亡其國”——的關鍵轉(zhuǎn)捩處。因此史公于此部分“摹繪累紙,唯恐不盡”,“鴻門宴”亦由此而成為“史公《項羽本紀》中聚精會神,極得意文字”,從而入選多種高中語文教材。但是,通常教材中的節(jié)選,是從曹無傷告密始,至劉邦“立誅殺曹無傷”止;這樣的節(jié)選是否合理,卻仍是個值得細加考量的問題。
“鴻門宴”部分的重要性,正如蘇教版教參所指出的:“鴻門宴是項羽和劉邦在滅秦之后長達五年的斗爭的開端。雖是開端,卻在某種程度上預示了這場斗爭的終結。”但問題在于,項羽之所以失敗的原因,從《史記》中的“鴻門宴”部分來看,是否僅限于蘇教版教參所認為的,是因為“項羽的悲劇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婦人之仁’。這種性格不改變,他就必然以失敗告終”?雖然,《史記》確曾多次指出項羽性格上的這一特點,但這又該如何解釋項羽在巨鹿之戰(zhàn)中殺宋義、破秦軍的果敢決斷呢?固然,我們常引用錢鐘書先生在《管錐篇》中的相關闡述以為證明,認為項羽性格具有多重性,“皆若相反相違;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兩手分書,一喉異曲,則又莫不同條共貫,科以心學性理,犁然有當”。不過,如果我們再做進一步思考的話,則不能不繼續(xù)追問,項羽行事的“相反相違”,是僅僅簡單地歸結為性格的多重性,還是得更深入地探究這更可能是由于在不同情境下具體的行為策略和方式的不同?
尤為重要的是,從《項羽本紀》中的相關信息來看,司馬遷本人并不認為“婦人之仁”這一性格上的弱點,是造成項羽失敗的重要原因?!俄椨鸨炯o》最后的“太史公曰”中說:“及項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奔毨[該段語句,我們不難得出以下結論:司馬遷并不認為“婦人之仁”是項羽“必然以失敗告終”的根本原因;“自矜功伐”確實造成了項羽命運的最終結局,但這“自矜功伐”是指項羽“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和“婦人之仁”并無直接的關聯(lián);本段“太史公曰”中和“鴻門宴”情節(jié)直接相關的是“背關懷楚”,瀧川資言在《史記會注考證》中引顧炎武的話說:“背關懷楚,謂舍關中形勝之地,而都彭城?!钡诮滩墓?jié)選的“鴻門宴”部分中,我們卻無法讀出此點。
行文至此,我們不能不產(chǎn)生極大的疑慮和困惑,難道司馬遷“摹繪累紙,唯恐不盡”的鴻門宴故事,和他在《項羽本紀》中所欲探究的項羽最終失卻天下的原因并無重要的關聯(lián)?這顯然是不可能的。那么,另一種可能就是,教材對該部分的選編存在問題;或者更直接地說,“斷章”卻未能“取義”。
事實上,當我們重讀《項羽本紀》,就可以發(fā)現(xiàn),在劉邦“立誅殺曹無傷”情節(jié)之后,司馬遷又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居數(shù)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椡跻娗貙m室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椡趼勚胝f者?!?/p>
于是,本文前面所提出的疑問,至此段,便迎刃而解。項羽的自矜功伐、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背關懷楚,都可在此段中體現(xiàn)出來。然而,這段話和鴻門宴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又有怎樣的具體關聯(lián)呢?
曹無傷告密說了三句話:“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表椨鹇勚笈?,遂下令“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這一細節(jié)中有幾個問題是值得玩味的。曹無傷所說的三件事到底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劉邦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這三件事中的哪件是引發(fā)項羽滔天怒火的主要原因?
說“沛公欲王關中”自然毫無疑義,在入關前,懷王已“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不過劉邦占據(jù)關中,除了本屬約定之事外,還有著欲以關中為根據(jù)地,與項羽爭權天下的目的。這點,范增看得非常清楚,“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所謂的天子之氣,固屬妄誕;但說其志不小,確為實言。此后不久,劉邦被迫遁入漢中地,蕭何在舉薦韓信時說:“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眲罨卮鸬溃骸拔嵋嘤麞|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當韓信追問“今東向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時,劉邦也毫不猶豫地直接承認,“漢王曰:‘然’。”
爭霸天下,為何必得關中?前所引的說者之言,已揭示得非常清楚,“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白枭胶印?,即以山河為險阻。班固《西都賦》中就說關中之地:“左據(jù)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華終南之山;右界褒斜隴首之險,帶以洪河涇渭之川?!笔纺詈O壬凇豆糯年P中》一文中說得更為詳細:“關中是一個平原地區(qū),但周圍還是多山的?!K南的重巒碧嶂,隴山的巖壑高深,以及太華的岧嶤,梁山的奕奕,加上涇水兩岸的九嵏、嵯峨,洛水東西的黃龍、堯山,都仿佛是關中的屏蔽。”所以關中古稱雍州,即取義于此?!八娜?,指四面有可以扼守的險要關塞,東函谷、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可謂占盡地形之利。
關中之地,又素以土壤肥沃、農(nóng)業(yè)發(fā)達著稱(地肥饒)?!渡袝び碡暺贩痔煜峦寥罏榫诺?,雍州列為第一等,“厥土唯黃壤,厥田唯上上?!庇绕涫青崌慕ǔ?,使得這一地區(qū)的糧食產(chǎn)量大大增加,司馬遷寫道,它的建成為將近四萬公頃原來含堿的土地提供了灌溉,“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無怪乎秦漢時人要以“陸?!币辉~來比擬關中,“號稱陸海,為九州膏腴”。
關中既有著天然的形勝,又有著險要的關塞,再加上肥沃的土壤、發(fā)達的農(nóng)業(yè),自然也就成為成就帝業(yè)的首選之地。所以賈誼《過秦論》開篇即云:“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窺周室。”司馬遷在《六國年表》中更是將其總結為:“夫作事者必于東南,收功實者常于西北。故禹興于西羌,湯起于亳,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興自蜀漢?!泵骱醮它c,劉邦欲王關中的目的也就昭然若揭了。
要得天下,較之于山川之利,民心更為重要。從這個角度看劉邦的“以子嬰為相”,便大有可玩味者在。秦人“迫近戎狄,修習戰(zhàn)備,高上氣力,以射獵為先”,是以“秦人每戰(zhàn)勝,老弱婦人皆死”,故各國皆稱其為“虎狼之國”,“秦,天下之仇讎也”?!妒酚洝酚涊d了前364年到前234年的130年中秦參與的15次大的征戰(zhàn),并列有據(jù)說是秦給其敵人造成的傷亡數(shù),總數(shù)竟多達1489000人。一統(tǒng)天下后,更是極力掠奪各地的人力物力財力,再加上“繁刑嚴誅,吏治刻深”,成為關東六國百姓之深恨?!俄椨鸨炯o》中記載章邯部隊投降后,因為“諸侯吏卒異時故徭使屯戍過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無狀。及秦軍降諸侯,諸侯吏卒乘勝多奴虜使之,輕折辱秦吏卒”。諸侯軍之復仇欲望,于此可見一斑。在這種情況下,劉邦能以子嬰為相,安撫原關中地區(qū)的豪強大族;且“諸吏人皆案堵如故”,借助關中地區(qū)原行政體系,實現(xiàn)政權更迭期間的平穩(wěn)過渡,這恰體現(xiàn)出他極高的政治智慧與手腕?!陡咦姹炯o》中又載劉邦進入關中后,與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于亂世之中保障了秦民的生命安全和私有財產(chǎn)權,從而迅速取得了關中百姓的支持,“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劉邦的“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都是真的,而且恰能體現(xiàn)出劉邦長遠的政治眼光和高超的政治手段。但“珍寶盡有之”一句,卻是大有問題。至少范增就承認,劉邦入關以后,“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據(jù)《留侯世家》所載,劉邦初入關之時,“入秦宮,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shù),意欲留居之”。后聽從樊噲和張良的勸諫,“乃還軍霸上”。可知范增所言不虛。
既如此,則可以說,曹無傷告密之語兩實一虛。那么,激怒項羽的又是哪一句呢?
參照前所引的“居數(shù)日”一段,不難發(fā)現(xiàn)激怒項羽的,卻又恰是曹無傷所誣告的“珍寶盡有之”。我們試制表為證:
劉邦 項羽欲王關中 引兵西屠咸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以子嬰為相 殺秦降王子嬰約法三章 西屠咸陽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 收其貨寶婦女而東此其志不在小 心懷思欲東歸
“居數(shù)日”一段和曹無傷告密之語正形成一一對應的關系。顯然,項羽對于關中的重要戰(zhàn)略地位、對于子嬰所代表關中豪強大族及對于關中之民心向背,并不在意。他所汲汲追求,更在于關中的貨寶婦女。較之于劉邦,項羽的種種缺陷亦由此而暴露無遺,包括:短淺,放棄關中形勝之地;殘暴,殺降屠城,失盡民心;貪婪,對于財富的渴求與劫掠。而這些,也恰是項羽在短短五年之間,卒亡其國的根本原因所在,即依恃武力,唯求一己私欲之滿足。我們也只有從這一角度去解讀“鴻門宴”部分,尤其是項羽的婦人之仁,才能有更為深刻的領悟。
我們在前文已提及,對于項羽行事的“相反相違”,需要更深入地探究這更可能是由于在不同情境下具體的行為策略和方式的不同。就項羽的本性來說,是個果敢決斷、躁于進取之人,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中就曾用“悍而戾”來評價項羽。從相關記載來看,他的這一性格,主要表現(xiàn)于兩個方面。其一是戰(zhàn)場,如《漢書·藝文志·兵書略》中著錄《項王》一篇,歸入“兵形勢”部分。并解釋說:“形勢者,雷動風舉,后發(fā)而先至。離合背向,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彼^的“雷動風舉”“輕疾”,正吻合于項羽果敢決斷的個性。膾炙人口的巨鹿之戰(zhàn)固不待言;再如彭城之戰(zhàn),漢之二年(前205年)春,劉邦乘項羽出兵攻打齊國,率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進據(jù)彭城,項羽聞訊后,帶精兵三萬回援,“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其二是當其權勢地位受到威脅時,項羽亦能體現(xiàn)出其果敢決斷的一面,如殺宋義一事。當時,諸侯軍中以齊、楚、趙最為強大。楚軍主力在定陶戰(zhàn)役中大敗,主將項梁在戰(zhàn)斗中犧牲,楚懷王因懾于秦兵之威,而將都城遷往彭城。齊國在此之前發(fā)生政變,齊將田榮驅(qū)逐齊王假,而另立齊國貴族田儋之子田市為王。秦集中兵力渡河擊趙,趙國危在旦夕。可以說反抗暴秦的戰(zhàn)爭已經(jīng)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候。在楚軍內(nèi)部,楚懷王心將項羽、呂臣兩支部隊的兵權收歸自己,任命宋義為上將軍,號稱卿子冠軍,以項羽為附屬,這實際上是王族階層與軍功階層之間的爭斗。宋義的失誤在于不恤士卒,而遣其子相齊又給項羽以借口。于是項羽于“晨朝上將軍宋義”時,當機立斷,奪回大權,“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當是時,諸將皆懾服,莫敢枝梧?!?/p>
至于項羽的“婦人之仁”,則更多體現(xiàn)為對部下的態(tài)度,這在《史記》中有多處明確的記載。如《陳丞相世家》:“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jié)好禮者多歸之?!薄痘搓幒盍袀鳌罚骸绊椡跻娙斯Ь创葠?,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均足資為證。
我們既已明白項羽行事“相反相違”的原因,和項羽對于財富的貪婪欲求,也就可以體會項羽在鴻門宴中對劉邦何以有著“婦人之仁”。當聞知劉邦“珍寶盡有之”時,便大怒,下令第二日擊破沛公軍,表現(xiàn)出果敢決斷的一面。這是因為劉邦的派兵拒守函谷關與占有了關中財富,對其權勢地位形成了極大的挑戰(zhàn),以及侵占了他理所當然地認為應該歸屬于自己的戰(zhàn)利品。劉邦顯然意識到了這點,因此通過項伯和樊噲之口,著重傳遞了兩個方面的信息。一是反復向項羽陳說自己入關以后,“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二是表現(xiàn)出對項羽權勢地位足夠的尊重,“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在鴻門宴過程中,也一再從言語和行為方面表現(xiàn)出自己的順從。這恰恰是抓住了項羽的心理加以利用,從而使自己化險為夷。這也確可以看出劉邦的心機之深。
司馬遷在《秦楚之際月表》中說:“太史公讀秦楚之際,曰:初作難,發(fā)于陳涉;虐戾滅秦自項氏;撥亂誅暴,平定海內(nèi),卒踐帝祚,成于漢家。五年之間,號令三嬗,自生民以來,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秦為何二世而亡,項羽為何五年卒亡其國,劉邦為何最終能一統(tǒng)天下?對這些問題的解答,正是他在寫這段歷史時的重點所在。因此司馬遷從《秦本紀》中析出《秦始皇本紀》、在《高祖本紀》前特設《項羽本紀》,這些引起后世學者極大爭論的破例為體,無不著眼于對得天下失天下的原因的探究。作為《項羽本紀》中所著意突出的“鴻門宴”部分,自亦概莫能外。從本部分中,我們讀出了項羽和劉邦在政治眼光、能力、策略等等方面的不同,從而預示兩人最終截然不同的命運。但教材所節(jié)選的《鴻門宴》部分,止于“立誅殺曹無傷”,未能選入“居數(shù)日”一段,從而使兩人之間的種種差異,及史公寫作本部分的深意,大多蔽而不明。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