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雷強
人生與年齡有關,也與年齡無關。
“我不想不想長大,長大后世界就沒童話?!?/p>
時間回到2005年,有一個叫“S.H.E”的女團組合出了一首叫《不想長大》的新歌,大街小巷紅遍,成為當時最流行的音樂符號之一。人們跨入一個新世紀并沒有多久,集體癥候群現(xiàn)象多少難免,討論度火熱的原因,倒未必是因為歌詞的新鮮——即便到了2020年的今天,風起云涌,世事如潮,和很多時代其實也一樣,歡樂與焦慮并存,新銳與風險同在。我們所能確定的事實之一,是聽著S.H.E 歌曲成長的大多是90 后,甚至是95 后,他們也大約是“不想長大”的“初一代”。
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的,則是這首本來追求低齡與可愛效果的流行樂的副歌旋律,其實來自莫扎特,也就是莫扎特人生最后的三首交響曲之一的《G 小調(diào)第四十交響曲》。此曲藝術輩分極高,年歲也大,創(chuàng)作于1788年,并且是一部典型的古典主義作品。《不想長大》的編曲者還使用了大量的管弦樂,使原本一首“小小”的歌也有了大大的聲量。
有創(chuàng)意、有機遇、有誠意,想不紅不成功都難。世間順遂事,莫過如此。但莫扎特本人卻是在人生的困境中完成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他的家庭舉步維艱,妻子患病沒有錢買藥,孩子也正在受饑,他為此還不得不寫信向友人求援,言辭懇切,“我堅信您是我真正的朋友,也因為您了解我是個正直的人,我才會向您傾吐我心中的曲折”??上?,世態(tài)炎涼,那位富裕的朋友最后只是給予了他極少的一筆錢。
象征傷感和痛苦的G 小調(diào),既陰沉,又狂暴,既抒情,又豪放,既悲愴,又激昂。這種含著淚水的微笑,內(nèi)斂的理性,充滿力量感的真摯,當真是只有古典主義藝術才具有的美感,為后世多少流派、浪潮所不及。它雖高齡卻常青,雖資深也純凈。莫扎特本人卻甚至沒有機會變老,因為他35 歲就告別了這個世界。在短暫的人生里,他完成了超過600 余部作品,包括歌劇、交響曲、協(xié)奏曲、奏鳴曲、重奏曲、獨奏曲、小品等幾乎一切音樂體裁。藝術與美的標準從來是看創(chuàng)造力,和真實的年齡其實無關。譬如老音樂人也可以做新的音樂,新音樂人也可以復古。無論從哪個意義上說,莫扎特的創(chuàng)作質(zhì)量、密度、能量、效率都首屈一指,沒有辜負他的天賦與努力,也沒有虛度他的人生。
十五年后的S.H.E 三人當中,有人從一場意外的嚴重燒傷中重新站起來了,那個大大咧咧如男孩般性格的人已經(jīng)成了溫柔的母親,最具童顏和孩子氣的則成了許多人眼中的“文青女神”。人生的歷練未必都是輕松的,甚至大部分都不是輕松的。但成長后的財富一定是寶貴的。這是時間教會我們的事,也是經(jīng)歷所留下的“成就”。如果我們、S.H.E 和莫扎特在同一個故事里,這個故事一定不僅僅是音樂的故事,而是人生的故事,是人的故事。任何人的人生都不可復制,但每一個人的人生,都與別人有交集。有的“交集”不在時間、不在空間,或者不限時間、不限空間,但都已在我們各自的生命里,可以彼此映鑒。
我們曾在最懵懂、最叛逆的歲月里渴望快點長大,但真正長大成人,認識了現(xiàn)實的同時也會重新認識渴望,這也是多少人共同經(jīng)驗中不得不雷同的橋段。我們也仍然無法徹底免除莫扎特所遇見過的窘迫,甚至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不為人知的無奈、無助和無知。如果真的不長大有什么好處呢?對個體來說當然是可以繼續(xù)享受童真。有一些“童真”,還是社會性的,比如人人都已經(jīng)接受的卡通吉祥物。當哄你不聽話的孩子的時候,你是不是都在呢喃“吃飯飯”“喝水水”?集體拍照或者享受單人自拍的時候,你不自覺嘟起或抿起了嘴,即便你沒有,也會在下一步里為自己加上嫩白無皺紋的濾鏡,看起來比baby 還寶貝。如果這些能令人暫時卸下壓力,釋放情緒,也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和社會生產(chǎn)力的培育有所幫助,其顯而易見的壞處則是心理狀態(tài)上的低幼化讓人頭疼,現(xiàn)實行為中的低幼化讓人不適。
還有一些更嚴重的后果不那么顯而易見:一種“白瘦幼”的審美傾向,悄然植入藏入,散發(fā)出電影《熔爐》式的恐怖氣息;萌系語言和思維也理直氣壯地向嚴肅的公共話題挺進,如同情緒不穩(wěn)定的人在替你做重大決定。已經(jīng)有一些有識之士開始焦慮地意識到其間的陷阱和問題,但身在糖水般的局中的人要如何與快樂為敵?又要如何叫醒裝睡在童話里的成年人?自覺或者被動居于“低幼”的人甚至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jīng)在社會站位上處于被貶低、被控制的狀態(tài)。不自知地被商家低幼化,被科技低幼化,在便利性提升的時代毫無警覺地過上了失去思考的“理想生活”。
社會與時代的發(fā)展會越來越復雜,出越來越難的“考題”。一邊是成年人似乎變幼稚了,一邊是更多孩子更早地進入了成年人的世界。一邊是低幼化大行其道,一邊卻是真正的衰老悄然而至。那些“不想長大”的“初一代”,很大概率可以成為活得極為長久的一代。如果說“低幼化”還可以是一部分人在種種壓力之下出的保護裝,那“老齡化”就是從社會到個人都必須面對的真實而堅硬的現(xiàn)實。這不以我們的主觀意志而轉(zhuǎn)移的“老齡化”問題,其實也恰恰是我們鍥而不舍,主動追求的結果——包括不斷克服疾病與災難,改善貧困與衛(wèi)生,提升嬰兒的成活率和老年人的福祉。
人生與年齡有關,也與年齡無關。時代與問題有關,也與問題無關。前后者之間亦有“交集”,那里面,全是我們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