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淑媛 [寧夏大學人文學院,銀川 750021]
沈從文的《蕭蕭》和馬金蓮的《繡鴛鴦》都很耐讀,故事情節(jié)動人,人物令人動容。兩部作品揭示的現(xiàn)代性反思意義值得深思,仿佛是已經(jīng)解決的女性覺醒和生存困境的問題,卻原來一直根深蒂固地衍生著。
蕭蕭是一個童養(yǎng)媳,沈從文仿佛是在批判封建的童養(yǎng)媳制度,更多揭示的卻是啟蒙的不徹底和不完整,或者走樣的啟蒙更可怕。人情和人性的自然屬性,或者文化的人類學意義更大一些。拜拜姑姑是一個西部鄉(xiāng)村的妙齡小姑娘,由于全家搭救了一個小貨郎子,自然而然地二人發(fā)生了戀情,還有了身孕,然而小貨郎子畢竟不屬于這個偏遠的鄉(xiāng)村,還是遠赴天涯了。這是一個典型的傳統(tǒng)小說橋段,與沈從文的《蕭蕭》對比來看,馬金蓮更多的賦予人物善良與人情,無關(guān)家庭、地域、身份。這是一種超現(xiàn)實寫法,是對現(xiàn)實無奈的對抗。今天看來,這兩篇小說均具有對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更多的是揭示一種現(xiàn)代生活的路徑和方向,尤其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女性的生存困境,其中兩個女性人物蕭蕭和拜拜姑姑命運相同,魯迅提出的“娜拉”走后怎樣的問題,是無果的。蕭蕭和拜拜姑姑這兩個人物走都沒有走出去,蕭蕭被啟蒙了還想跑,拜拜姑姑卻因為各種原因,跑都沒有跑,恐怕是更沒有出路的。再讀經(jīng)典依然具有非常高的現(xiàn)代性反思意義。
凌宇說:“沈從文以其創(chuàng)作的獨特品格,當之無愧地屬于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出色作家之列;中國有兩位文學巨匠,一個是魯迅,另一個是沈從文;馬爾克斯只是百年孤獨,沈從文是千年孤獨……”我們從沈從文的《蕭蕭》來看,這確實是一個中國幾千年來的社會問題,中國想要真正走向現(xiàn)代化,首先是現(xiàn)代意識的確立,而現(xiàn)代意識的確立一直是在徹底否定和盲目肯定中徘徊,是一條漫長而又不知方向的道路。因此說沈從文的孤獨是幾千年的。從沈從文主要的一些小說來看,沈從文期望通過一百多個女性形象,來分別描述她們在不同年齡,不同生活狀態(tài),不同境遇下的遭際,引起大眾反思。很大程度上,我們誤讀或者理解不到位的情況時有發(fā)生。而《蕭蕭》,我們通常更多的是批判封建思想和童養(yǎng)媳陋習,對蕭蕭的內(nèi)心和其無路可走的現(xiàn)實,討論得不夠。從文學地理學理論來看,蕭蕭的生存狀態(tài),有地域的文化形態(tài);從文學人類學理論來看,又具有民族和民俗特質(zhì);從文化啟蒙角度來看,沈從文對于當時啟蒙的不徹底、不全面,或者走樣的啟蒙是有所思的。
《蕭蕭》講的是一個湘西鄉(xiāng)村童養(yǎng)媳蕭蕭的故事。說起湘西,只有去了,才真正理解什么是大山,連綿不斷而又險象環(huán)生,生存環(huán)境相對險惡,同時風景又異常的美麗,山水靈性,造就了湘西的美。從文學地理學的角度看,就是水土和民俗。而生存于20 世紀初葉的湘西,可想而知這里的環(huán)境和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了。湘西這個地方多半都是少數(shù)民族,其中以土家族、苗族為多,沈從文筆下的女孩子名叫“翠翠”“蕭蕭”“三三”“幺幺”,等等,并沒有強調(diào)其民族,我們是從一些山歌、服飾和生活常態(tài),包括一開始就敘寫的婚事來感覺的。那里的吊腳樓、長河、磨坊、田間,衣服上繡的不同的花色,頭發(fā)的梳理與盤結(jié),都是深具民族文化意蘊的。因此,在1988 年,由《蕭蕭》改編的,謝飛導演的電影《湘女蕭蕭》,將人生的無常,不溫不火地表現(xiàn)了出來,這是沈從文認可的那種少女的純美,也是沈從文認可的自然生存景致。謝飛的唯美和舒緩的敘述,在《湘女蕭蕭》中完美展現(xiàn),湘西那時隱時現(xiàn)的山巒,清澈又時而洶涌的河流,土家族、苗族的山歌,土家族、苗族的服飾,鄉(xiāng)村隨日月和四季輪回,幾乎一成不變的生活模式,讓我們看到了影像審美的意義,同時對于湘西女子的命運有了深層次的思考和反省。沈從文的許多中短篇其實都可以改編為影視,只是由于中短篇改編需要加進許多復線支撐,一般的編劇很難達到小說的思想高度,容易走偏。而沈從文小說揭示的恰恰是湘西的文學人類學要義,給我們打開了這個“希臘小廟”的大門。
馬金蓮的小說《繡鴛鴦》一看就知道寫的是西北的鄉(xiāng)土,并且從作品里的民俗事項,顯而易見寫的是回族,年代雖然沒有明確的交代,但是就貨郎子這個職業(yè)來看,至少是20 世紀80 年代以前的事情了?!拔夜霉谩卑莅葸@個女子,離我們仿佛很是遙遠,遙遠得像是《詩經(jīng)》里的女子;仿佛又很近,就在身邊。蕭蕭聽過女學生的事情,見過女學生過路,心向往之,并且還大膽地嘗試了女學生的自由,事情瞞不住的時候,甚至有女學生的勇氣私奔,而花狗跑了以后,又魚死網(wǎng)破地打算自己也跑了算了。至少蕭蕭受過新文化的啟蒙,有過反抗。然而蕭蕭不但沒有跑成,最終還成了封建衛(wèi)道士,不僅做了一輩子的童養(yǎng)媳,可悲的是又給自己的兒子買了一個童養(yǎng)媳。蕭蕭就像韓少功《爸爸爸》里的丙崽一樣,是國民劣根性的延續(xù)者。馬金蓮《繡鴛鴦》里的拜拜姑姑,既沒有聽過女學生的故事,也沒有見過女學生過路,是完全處于封閉、落后的空間里,對于男女,更是出于一種本能的愛欲,由于回族的家教和倫理,就是貨郎子不跑,恐怕也沒有出路。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是什么,愛情、婚姻與情愛之重難以兩全,女子總是承擔了生命之重。西部生存的文學人類學的漠野深處,還有進一步描摹和闡釋的空間。
沈從文的《蕭蕭》和馬金蓮的《繡鴛鴦》其著力點都主要在于文化守成和現(xiàn)代性追求之間的尖銳矛盾與不可調(diào)和性,在故事的情節(jié)發(fā)展和主要的審美追求上,是一致的。比如敘寫的都是不同地域少女的美,不同時代少女的命運遭際;不同民族的民俗事項,如山歌、婚喪嫁娶等有關(guān)文學人類學和文學地理學意義上的揭示,因而其思想意義和審美追求是基本一致的。
張新穎說:“講到他的文學世界,我覺得有一點可以細講,就是沈從文小說里的人,和‘五四’以來的小說里的人不一樣。不一樣的地方,首先就在于,作者和作品里的人的關(guān)系,他不比他們大,他不比他們優(yōu)越,他也沒有站在另外一個世界里面,他就和他們處在一塊兒,處在同一個世界里。還有一點,在‘五四’以來的新文學里面,人是處在不同的等級上的,最上面的是先覺者、啟蒙者,往下一點有正在啟蒙過程當中的人。等待啟蒙的人,再往下一點是愚昧的人、怎么啟蒙也沒用的人。”通讀沈從文的小說,甚至一些自傳體的文字,這種感覺愈加強烈。而這篇《蕭蕭》,作者更是站在蕭蕭的立場、蕭蕭的角度,去展現(xiàn)那女子的美,那簡單而純粹的姐弟情意,那自然的情愛,那善良的惻隱之心,那自然的山水。按照薩特的存在主義理論來說,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蕭蕭》是一個第三人稱全知全能的角度,馬金蓮則是一以貫之的女童視角?!妒捠挕穼懙氖窃谙嫖鬣l(xiāng)下的十二月里,一個小姑娘出嫁了,先是走水路,然后又走了三十多里山路,并且坐的是四人抬的轎子,這在鄉(xiāng)下也是很風光的了,只是這個女子不像別的姑娘那樣哭嫁。一個從小缺失親生父母的小女孩,自幼由伯父撫養(yǎng),豆蔻年華便被賣做童養(yǎng)媳,所以也不見她哭嫁。十二歲嫁過來以后,就是一個帶孩子的小保姆,就像祥林嫂的當初,有了飯吃,有了個這么好的主家,便很能賣苦力。蕭蕭對小丈夫也特別疼愛,因為他還是一個吃奶的孩子,特別可愛,也很黏蕭蕭,于是蕭蕭就整天背著小丈夫,還不忘干家務(wù),干農(nóng)活也很賣力,非常勤快,很是得到祖父和其他家人的好感。蕭蕭做了小媳婦,飯也吃能飽,全家對蕭蕭也很善意。才過了半年,蕭蕭就發(fā)育成長了,人也胖了。夏天的晚上,一家人坐在院子里,扇著蒲扇,家里的兩個長工,一個啞巴,一個花狗,都是大小伙子了,是這家的壯勞力,也坐在一起聽祖父講城里的故事。這家人也算是富貴人家,祖父識文斷字,見多識廣,家里還有祠堂。不知不覺就兩年多了,祖父依然是在一個夏天的晚上,躺在躺椅上,扇著蒲扇,講起了女學生的事情。
這是蕭蕭第一次聽說女學生的事情,不過就是人與人的平等,男人與女人的平等,進而是女學生的自由,尤其是女學生和男人之間的自由。這在蕭蕭的心里埋下了種子,也算是一種啟蒙吧。我們會覺得沈從文寫作時所揭示一些重大主題,也是不顯山不露水,在不經(jīng)意間,就將這個故事的背景揭示了出來,那就是新文化運動,鄉(xiāng)村也是傳播到了,只是傳播走樣了。和魯迅《阿Q 正傳》里阿Q 向往革命是一個意思。無論是新文化運動,還是革命,在鄉(xiāng)村的走樣所帶來的負面的思想認識問題恐怕更大。就這樣日子過去兩年多了,身體逐漸成熟的蕭蕭不免引起了花狗的關(guān)注?;ü芬舱斈?,且長得膀大腰圓,會唱山歌,會干農(nóng)活,也是這家特別好使喚的長工。花狗對主人家的兒子也特別疼愛,一得空就給娃娃摘果子,教娃娃唱山歌,娃娃不懂是啥意思,逐漸長大的蕭蕭卻聽得耳熱心跳。在《湘女蕭蕭》里,有個細節(jié),說蕭蕭的乳房漸漸堅挺,婆婆看不過眼,就用布條子給纏了起來,說明當時的鄉(xiāng)下還沒有胸罩一說。不要說當時的鄉(xiāng)下了,就是如今的鄉(xiāng)村,許多發(fā)育的女子,大概還有被用布條子纏裹的事情,嚴重地影響了乳房的發(fā)育和今后的母乳喂養(yǎng),這種無知且延續(xù)很久的事情是要不得的。好的影視改編就是錦上添花的事情。后來的情節(jié)自然不出意料,蕭蕭和花狗自然而然地在一起了,從事情的發(fā)展來看,他們也是兩情相悅。要怪就只能怪蕭蕭的命運了,若不是伯父給了她一個童養(yǎng)媳的身份,貪圖一個鄉(xiāng)紳家的富裕,她即便是嫁個花狗式的長工,也可以享受普通人正常的生活。然而,長工拿什么娶媳婦,窮人怎樣才能過上正常的生活呢?肚子漸漸大了的蕭蕭心里有女學生的啟蒙,一心想著花狗帶她私奔,不料,花狗卻跑得無影無蹤。這里,我也不想批判花狗,正處在青春年少的兩個男女,兩年多共處一家,產(chǎn)生感情或者有了私情仿佛是正常的。然而花狗是承受不了這個結(jié)果的,花狗沒有這個肩膀。跑路是花狗作為男性最明智的選擇。這么分析,是多么的冷血,又是多么的人情!這就和阿Q 一樣,花狗是沒有人權(quán)的,甚至沒有姓名權(quán)利。生活就是這么殘酷,要想活個人樣,想要有作為,想要獲得一個人最起碼的尊嚴,出路在哪里?再說蕭蕭,孤單無助的她,甚至到廟里吃香灰,喝涼水,一切辦法都想了,除非去死。然而她不想死,她還想做女學生呢。她打算順著女學生過路的道路跑了去,然而失敗了。婆家是善良人家,是發(fā)賣還是沉潭,找來了蕭蕭的伯父。伯父自然愿意發(fā)賣,還可以第二次得錢,沉潭他們是不愿意做的。這也說不上是虛偽,祖宗規(guī)制就是這樣的,族長也就依了。然而發(fā)賣,外面亂哄哄的,一時也沒有有錢人來買,不久蕭蕭生了一個虎頭虎腦的大兒子。這家人便想,這個娃娃長大了,又是一個好長工,況且蕭蕭對小丈夫是真心的疼愛,也就罷了。后來蕭蕭又給自己的兒子買了一個童養(yǎng)媳,多年的媳婦熬成了婆,故事就是這樣的了。一直在想,在蕭蕭的一生中,真正的男女之情也就是和花狗吧。比蕭蕭小十幾歲的小丈夫,長到成人,且去外面讀書,變成了男學生,還怎么能看上已經(jīng)三十多歲的,在他們家操勞半生的大媳婦,何況鄉(xiāng)村的女人這個年紀已經(jīng)顯得很老了。小丈夫家境寬裕,納妾或者找個女學生是自然不過的事情。當然這個婚姻是有的,不過是女人在家里苦守,男人到外面追尋夢想。假如沈從文沒有從湘西走出來,也不會有這么深刻的思考。當然,小丈夫?qū)κ捠挼囊缿偈强隙ǖ?,那是俄狄浦斯式的情愛,與花狗恐怕不是一回事。20 世紀初葉的啟蒙和革命,在鄉(xiāng)村是走樣的,變形的,對于現(xiàn)代生活的理解是偏頗的。蕭蕭對女學生是無限向往的,然而什么是真正的現(xiàn)代意識,真正的現(xiàn)代生活,在中國這樣大的國度,其他地域又是什么樣呢?
《繡鴛鴦》是馬金蓮小說里的上乘之作,是可以拿來和《蕭蕭》一起對比的。我最早是在《小說選刊》2014 年第六期看到的,那期還有汪曾祺的《歲寒三友》,魯敏的《徐記鴨往事》,可見還是優(yōu)異的。《繡鴛鴦》寫的是一個西北鄉(xiāng)村的故事,和《蕭蕭》相比較,沒有那條長河,沒有那時隱時現(xiàn)的好像永遠也走不出的山巒,有的是酸菜、糖瓜子,還有一個俊美的少年貨郎子。這是馬金蓮第一次寫一個如此出眾的男性形象,不僅外貌俊朗和果敢,還很有才華,見多識廣,有眼界,因此和“我”的姑姑戀愛,仿佛也是命中注定的。小說依然采用馬金蓮一貫的兒童視角——一個女童視角。從故事的背景來看,應(yīng)該是還有貨郎子的年代,可是又沒有交代具體的時間背景?!妒捠挕访鞔_了故事的背景,交代得非常清楚,有關(guān)新文化運動,有關(guān)女學生,因而普適性和思想性就很明顯。顯然《蕭蕭》揭示的不單單是童養(yǎng)媳的問題,而主要是新文化運動反封建的主流,同時沈從文也敏銳地發(fā)現(xiàn),新文化運動的不徹底和走樣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與思想的異化,恐怕是更不利于現(xiàn)代意識的確立。真正的現(xiàn)代意識,對20 世紀初葉的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很理想化的人生,但凡有點啟蒙意識的人,都想走向現(xiàn)代,然而又仿佛沒有路徑,或者沒有方向,就像魯迅說的《娜拉走后怎樣》的問題。正如張新穎說的,人人以啟蒙者自居,豈不知或許自己就是那個需要啟蒙的。如此看來,一部小說,交代好背景,更有利于發(fā)現(xiàn)其背景下的主要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因而揭示得更加切中肯綮,有的放矢,便于后人引以為戒。像賈平凹《廢都》那樣直面知識分子的頹廢,《高興》那樣直面20 世紀90 年代以來的打工階層的草根生活,《秦腔》那樣直面鄉(xiāng)村的凋敝和傳統(tǒng)文化的衰敗。這些作品幾百年后依然是文學人類學和文學地理學研究的范本。
然而《繡鴛鴦》還是打動我了,這樣凄美的愛情故事,畢竟在馬金蓮筆下是不多的?!独C鴛鴦》依然保持了馬金蓮一以貫之細膩的筆調(diào)、生動凝練的語言。語言方面這里要特別強調(diào),回族文學都是漢語寫作,尤其是西吉方言的展現(xiàn),都非常有意思,同時還有一些回族的名字、生活習俗等也是一種明顯的地域風格。《繡鴛鴦》寫的依然是西部鄉(xiāng)村底層人物的情感和命運,是一篇特別耐讀的小說,更是一篇有關(guān)文化守城和自然啟蒙的故事。
這是一個“我”姑姑和一個貨郎子的愛情故事,。非常有年代感,卻又不清晰,增加了一些神秘和奇特。酸菜還是要有的,在北方農(nóng)村,酸菜、土豆、蘿卜是主要的菜肴,酸菜多次在馬金蓮筆下呈現(xiàn),體現(xiàn)了人們生活的簡單與素樸,窮困與資源缺乏。說那個冬天,村里來了個貨郎子,家家戶戶的女人都去換精美的針頭線腦,小孩子最值錢的就是頭發(fā)了,也有調(diào)皮的孩子在頭發(fā)里摻雜一些馬鬃,故事一開始就特別的富有童趣。很多人都詬病馬金蓮,認為她寫得太同質(zhì)化,應(yīng)該及時轉(zhuǎn)向或者轉(zhuǎn)型,我倒覺得,這恰恰是馬金蓮的寫作特色。如果她轉(zhuǎn)型不成功,就被淹沒了,那么多的作家作品,有幾個出類拔萃的,不過是平庸當中的平庸。馬金蓮需要的是更加凝練,更加有年代感、歷史感,需要具備文學人類學研究的意義和價值,同時也需要注意文學地理學方面的進一步展現(xiàn),更要注意當代背景和意義。
不料一場大雪,封了路,英俊的小少年貨郎子走不了了,嚴寒和大雪留下了貨郎子,也留下了愛和千古遺憾。爺爺和爸爸由于也經(jīng)常出去賣糖瓜子,感同身受,故而就生了惻隱之心,把這個英武的小伙子領(lǐng)回家了。這有點像《穆斯林的葬禮》里的韓子奇。凍壞了的少年,一時也走不了了,可是由誰來照看呢?爺爺和爸爸還得趕緊出去把糖瓜子賣掉,而奶奶去撈酸菜,不慎摔了一跤,這下也得養(yǎng)一陣子了,好巧的是媽媽也去了新疆舅舅家,總之,這個貨郎子自然就由“我”的姑姑拜拜照看了。故事交代得清楚明了,寫得也是邏輯清晰。從人物的名字,生存的環(huán)境,對話的方言俚語等,寫得都凝練、從容,這是馬金蓮的優(yōu)長。
被救回家的小貨郎子得到了幾乎是西部鄉(xiāng)村女人坐月子才該有的待遇,奶奶動嘴,“我”和拜拜姑姑動手,把貨郎子照顧得無微不至。雖然是回族女娃,家里管教很嚴,不會有和男子接觸的機會,但是生命大于一切,這是一個樸素的要義。于是,馬金蓮這時候就進行了詳細的敘述。姑姑耐心地給小貨郎子喂水、喂飯、擦臉、擦雪花膏。晚上發(fā)起高燒的小貨郎子還是姑姑守護,給他擦身,這里寫得很輕,但是可以設(shè)想,一個大姑娘,第一次給一個俊朗的小伙子擦身,心理應(yīng)該是有些隱秘變化的,生理上也應(yīng)該有,但是馬金蓮不會寫的。這些也是馬金蓮的特點,許多事情都是點到為止,特別符合中國古典審美特質(zhì)。不需要一切都展開,反而失卻了唯美和想象的空間。
第二天,爺爺和父親去賣糖瓜子了,這也是西部鄉(xiāng)村特有的一種零食,里面會放上香香的麻子,在冬天好吃得很吶。馬金蓮用了很多的筆墨寫了糖瓜子,而且寫得好,這樣就有了民俗事項。爺爺和父親走后,奶奶就安排拜拜姑姑,做西部人最擅長的各類面食,還往里面放了平時舍不得的清油熗蔥花。這個橋段其實就是中國傳統(tǒng)小說里落難書生和富家小姐的故事,然而我們看著并不覺得俗媚,反而有了一些深深的期盼,那就是西部、鄉(xiāng)村、底層,等等,這些就使得馬金蓮就是馬金蓮了。
“奶奶就安排拜拜姑姑,搟面,要求切得薄薄的,并且做成酸湯面葉子,說小貨郎子身子弱,還讓多放點清油。這可把我都饞壞了。多么好吃不知道,反正貨郎子先吃了兩碗,緩了緩,又吃了一碗。估計‘我’就是咽著吐沫看著的”。這樣的細節(jié)描寫也是馬金蓮女童視角特有的景觀,讓作品有了許多傳奇的色彩。一開始寫姑姑其實對小貨郎子還沒有好感,多干這些活反而很不情愿,這是典型的先抑后揚,處理得是比較好的。這些方法在馬金蓮的長篇小說里卻明顯缺失,所以馬金蓮駕馭中短篇小說確實爐火純青。
鄉(xiāng)村一夜大雪,很厚的瑞雪,但是兩個小姑娘,也很犯愁。這時,小說詳細描寫小貨郎子如何幫我倆掃雪,如何教我倆堆雪人,當然也有好聽的貨郎子歌。這個少年確實很有才,和古典文學里的秀才很貼近。貨郎子的手真是巧,堆了四個雪人,拜拜姑姑堆了兩個雪人。貨郎子幫姑姑打造雪人,造了一個前突后撅的、玲瓏剔透的冰雪美女,還特意用胡蘿卜點綴了一下乳頭。
這些描寫顯然說明少男少女的內(nèi)心起了波瀾。就像汪曾祺在《受戒》里寫的小明子和小英子一起收荸薺,在濕地里,光著小腳丫,小明子沿著小英子的腳印走,豆蔻年華的他們,自然地產(chǎn)生了愛意。后來就寫得很細致,由于大雪封山,爺爺和父親一時沒有回來,貨郎子就負責燒火,拜拜姑姑負責做酸湯面。貨郎子拿出貨柜里的針頭線腦,還有換來的頭發(fā),于是拜拜姑姑就想用自己齊腰的長辮子換花線,貨郎子當然不會要拜拜姑姑的長辮子,他要的是姑姑。
當爺爺和父親挑著擔子又一次出門后,姑姑坐在炕上繡花兒,嘴里輕輕哼著一首歌兒。這些描寫非常有沈從文小說的特質(zhì),也有汪曾祺民俗和民間的寫法,這些山歌和民俗事項的描寫,突出了地域性,又揭示出民族性,更符合人性。就像我們讀的《十日談》里的琦絲蒙達,追求自然的情愛,沒有什么門第和金錢,而這種可貴的精神品質(zhì),如今來看,是越來越退化了。物質(zhì)和虛榮是現(xiàn)在的價值趨向,底層人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甚至缺乏最起碼的人性和人情需要。當然花狗與蕭蕭在這兩三年里,一起干活,一起去市集看女學生,一起帶小丈夫,如果說他們沒有感情,也是不合理的。只不過事情敗露以后,花狗承擔不了結(jié)果,也沒有像蕭蕭那樣受女學生的影響,打算私奔。花狗只是一個長工,一個沒有擔當?shù)男∧腥?,說不上壞,但是面對強大的封建倫理,他是沒有能力的。就像《白鹿原》中的黑娃,一樣為情欲所困,又無力承擔。我相信小貨郎子是真心喜歡上了拜拜姑姑。心思靈巧的小貨郎子畫了一對鴛鴦,姑姑就繡了一對鴛鴦。
一個冬天過去了,貨郎子還是走了,帶走了姑姑的辮子,和花狗一樣,走了,無論真心與假意。同樣的,拜拜姑姑和蕭蕭一樣,肚子也大了,不過拜拜姑姑也不會被沉潭或者發(fā)賣。只是拜拜姑姑還會有這樣的愛情或者情愛生活,那就未必了。
無論是重巒疊嶂的湘西,還是大漠戈壁的黃土高坡,文化深處的底色一時半會是難以改觀的,許多啟蒙都是建立在了表面和形式上。真正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思想,真正能深入人心的,并且為絕大多數(shù)人認可的文學道路是艱辛的。
從馬金蓮的《繡鴛鴦》,我們看到了一些民俗事項,一些內(nèi)心隱秘流露,她所熟悉的生活雖然被她仔細地做過描述,但在這里還是有一些意趣的。我們覺得,在西海固這片山地可待馬金蓮挖掘的東西還是有很多的,比如民族文化心理、民俗事項、女性隱秘心理、兩性生命狀態(tài)、歷史和時代,等等,就是馬金蓮應(yīng)該堅守的地域。沈從文也多次嘗試轉(zhuǎn)型,去寫都市,尤其寫上海,寫小弄堂,寫?yīng)M窄逼仄的老舊木頭樓梯,還有底層女人,但是這些都不如《邊城》和《蕭蕭》,因為,沈從文不屬于那里,那里是張愛玲與王安憶的。馬金蓮就是西吉的,何以堅守好這片山巒,在當代主流文學中不斷激起浪花,哪怕是一些漣漪,也是好的。同時有關(guān)民族歷史文化底蘊,需要一些勇氣和大氣,也需要閱讀和滋養(yǎng)。就像沈從文對現(xiàn)實人生的揭示是不溫不火的,是行云流水的,我們一下子就感知到了,但是又不必說得那么清楚。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當下的鄉(xiāng)村發(fā)展是一個很難的問題,最近熱議的合村并居的問題,就是自上而下引起全面重視的話題。農(nóng)村、農(nóng)民問題,永遠是中國問題。
因此光會講故事是遠遠不夠的,審美景觀是萬花筒般變幻著的,歷史使命和社會潮流是一個作家最起碼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也需要盡可能地擴展視域,精準地把脈當下,把握在時代流變中的鄉(xiāng)村和鄉(xiāng)民,用心觀照每個草根的靈魂深處和內(nèi)心隱秘,這是我們必須要從沈從文那里繼承下去的。同時,隨著社會歷史文化的變遷,文化守城是需要一些取舍的,這毫無疑問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馬金蓮的創(chuàng)作質(zhì)樸成熟,卻在某種程度上缺少了現(xiàn)代性與現(xiàn)代視野,或者發(fā)現(xiàn)了問題,沒有凝練出核心要義。因此,就沈從文的 《蕭蕭》和馬金蓮的《繡鴛鴦》來看,馬金蓮可以拓展的空間視域還很大。
沈從文的《蕭蕭》和馬金蓮的《繡鴛鴦》,寫作的文學地理完全不同,時代也不盡相同,從文學人類學的角度來考察,其民俗事項和思想意識都不同。無論是湘西小廟,還是黃土文明,都有民族交融,都有一定的歷史沉淀和特有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從區(qū)域來看文學人類學,總是強調(diào)地域特色,日本的《菊與刀》,就是日本人的基本文化模式,這么對立的問題,在人類學專家本尼迪克特那里,很簡單,因為他們是人。人不同,文化便不同。費孝通則更是強調(diào)中國鄉(xiāng)土社會的區(qū)域、地方。由于我國幅員遼闊,自古以來形成的文化差異很大,體現(xiàn)的生存狀態(tài)便特異。沈從文與馬金蓮所處的時代、地域、各自的民族身份都不同,但是他們卻有一個共同的審美理想,就是寫小說,從人出發(fā),從人的正常的行為、思想出發(fā),敘寫了人的出路和沒有出路的根源問題。從小說的視覺審美來看,兩部作品都是極其凄美又含蓄蘊藉的,都有一定程度的文化自覺。沈從文揭示得更加透徹,筆觸是溫和的。馬金蓮寫得唯美又文藝,也是一顆少女心的展示。誰的心里沒有個少年呢!文化自覺是一個作家很難達到的境界,文化的發(fā)展依賴人們不斷的文化自覺。一個作家,其創(chuàng)作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與無法超脫的民族族裔身份,有對其深諳熟悉的文化,有著自知之明和不斷的自覺反思,那么他們就離推動本土地域和民族的文化或者思想境界的發(fā)展方向不遠了。
① 張曉眉:《中外沈從文研究學者訪談錄》,北岳文藝出版社2015年版,第3頁。
② 張新穎:《沈從文精讀》,北岳文藝出版社2014年版,第11頁。
③ 任淑媛:《論〈馬蘭花開〉及馬金蓮的小說創(chuàng)作》,《小說評論》2019年第5期,第1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