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
(甘肅 張家川 741500)
2019年4月,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張家川鎮(zhèn)發(fā)現(xiàn)一座古墓葬,縣博物館隨即組織人員趕赴現(xiàn)場進行清理。該墓為正方形仿木磚雕單室墓,位于張家川鎮(zhèn)上磨磚瓦廠南約50米的斷崖上,西北距張家川鎮(zhèn)1.25公里,西距納溝村0.2公里,東距305省道0.3公里,坐西朝東,方向61°(圖一)。因磚瓦廠取土,墓葬已被破壞,現(xiàn)將清理情況簡報如下。
墓葬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圖二)。墓壁砌磚和墓底鋪磚均為長30厘米、寬15厘米、厚5厘米的青灰條磚。
墓道 位于墓室的東側(cè),由于磚瓦廠取土已被破壞,無法了解具體的情況。
甬道 位于墓道和墓室之間,依殘痕判斷,應為券頂。甬道進深約60厘米,寬度71厘米,通高125厘米。底部平面低于墓室底部10厘米。
墓室 位于甬道西側(cè),平面呈正方形,邊長210厘米。墓室地面用條磚錯縫平鋪。木棺已腐朽,殘存部分被擾動至南壁下。從殘存痕跡看,棺原應緊靠西壁,南北向,長約200厘米,寬約75厘米。人骨散落在南墻東端,為女性,葬式不明(圖二)。墓室四角有立柱,柱頭挑坐斗。立柱由三層側(cè)立的條磚砌成,每層兩磚并立。立面灰色作底,繪白色卷草紋,又涂一層石綠色(圖三)。墓室四壁為磚雕仿木結(jié)構(gòu),并裝飾畫像磚,均施以彩繪。
圖一 墓葬位置示意圖
墓室東壁中部為墓門。墓門中上部被毀,根據(jù)殘存痕跡推測,墓門寬約72厘米,高約118厘米。墓門兩側(cè)在三層錯縫平砌的條磚上對稱分布四層畫像磚,每層每側(cè)兩塊。第一、二層之間以兩層平砌墓磚相隔,二至四層之間各隔以一層平磚;同一層畫像磚之間以一塊立磚相隔。墓門從第四層畫像磚上方開始起券,拱券由一層立磚、一層橫磚組成。拱券兩側(cè)平砌五層順磚,外側(cè)各有一朵一斗三升磚雕斗拱,其上飾磚雕檐椽及檐瓦,均以白彩繪出輪廓。墓壁自檐瓦向上開始疊澀內(nèi)收(圖四,A)。
圖二 墓葬平面圖
圖三 立柱正面紋飾
北、西、南三壁中部均有磚砌的二層仿木磚雕門形龕。龕有兩種形制,南、北壁為一種,西壁為一種。均在三層錯縫平砌的條磚之上開始砌筑。
西壁下層龕寬56厘米,高28厘米,進深5厘米。下部由四塊側(cè)立磚和三塊立磚組合而成。兩側(cè)的立磚為灰色,其上彩繪人形,身穿長袍,拱手相對。中間立磚為門,涂朱內(nèi)凹。四塊側(cè)砌條磚作立柱,均涂朱,上方平砌一層兩塊橫磚,以朱色為底,再用白彩繪祥云圖案。之上挑兩朵一斗三升斗拱,斗拱上為彩繪磚雕的檐椽、檐瓦,均為紅底點綴白色線條,檐椽間和斗拱間涂白。上層龕比下層寬,寬82厘米,高30厘米,進深15厘米。兩側(cè)立磚的圖案與下層相同,但人物部分點綴白、黃彩,中間的門由兩塊涂朱順磚構(gòu)成。門兩側(cè)立柱為雙立磚,且外側(cè)一塊涂朱,內(nèi)側(cè)一塊涂灰。龕上方斗拱為三朵,斗拱上為彩繪磚雕的檐椽、檐瓦,檐椽表面涂黃彩并繪白色圖案,檐椽間涂白。檐瓦正中向上砌一歇山,山面進深15厘米,高24厘米,山面兩塊斜立墓磚外側(cè)均雕出瓦垅并涂朱,內(nèi)里為灰色(圖四,B)。
南、北壁中部的龕形制基本相同。下層龕呈等腰梯形,上寬28厘米,下寬42厘米,高26厘米,進深10厘米,兩側(cè)斜立磚。上有一朵一斗三升斗拱,斗拱上砌磚雕彩繪檐椽和檐瓦。上層龕形制與西壁上層相同,寬80厘米,高30厘米,進深10厘米。檐瓦正中向上同樣砌一歇山(圖四,C、D)。
北、西、南三壁門形龕兩側(cè)的壁面底部均錯縫平砌三層條磚,上砌四層模印畫像磚。畫像磚均以龕為中心左右對稱分布,圖案各不相同。第一、二層畫像磚之間以兩層平砌墓磚相隔,二至四層各隔以一層平磚,各畫像磚之間以立磚相隔,墓磚側(cè)面均涂灰。第四層畫像磚之上砌磚雕彩繪斗拱、檐椽和檐瓦。斗拱以灰色作底,白彩繪圖案,并搭配石綠色,只是由于年代久遠,石綠脫落粉化,色澤相對較淡。斗拱之間用白色勾勒出太陽紋或祥云紋。斗拱下方一層平砌磚立面涂朱彩,再用白色勾勒出祥云圖案。檐椽涂黃彩,再點綴白彩,檐瓦及下層平磚涂朱(圖五,封二)。
墓頂為八角形疊澀攢尖頂,邊長85厘米,通高260厘米,從墓壁高140厘米處,即各壁龕兩側(cè)的檐瓦之上開始疊澀內(nèi)收,各壁中部歇山面以上起一層涂黃彩的牙磚,近頂部又有一層涂朱牙磚,頂心用兩塊條磚封頂(圖六)。
墓葬中共出土模印畫像磚64塊,其中東壁墓門左側(cè)3塊、右側(cè)2塊畫像磚缺損,余11塊完整;其余三壁的畫像磚完整,各有16塊。共計59塊完整畫像磚。
畫像磚與墓磚尺寸相同,長30厘米,寬15厘米,厚5厘米。均為一次模壓而成,再根據(jù)圖案在表面施以彩繪。圖案可分人物、動物、花卉三類。人物類包括“二十四孝圖”“農(nóng)作圖”等,動物類有“神鹿銜草”等,花卉類包括開光花卉紋、牡丹紋、蓮花紋等。磚的質(zhì)量參差不齊,其中開光花卉紋磚制作精良,余磚則制作粗糙,形制不規(guī)整,圖案簡單,線條缺少粗細變化。部分畫像磚在砌筑過程中被截掉一部分,但主題畫面保存完整。
在色彩上,下面第一層畫像磚涂紅彩;第二、三層畫像磚以黃色為外框,框內(nèi)涂白,部分圖案涂黃彩,白彩有脫落;第四層畫像磚以黃色為外框,但顏色較淡,畫面底色為灰色,部分人物服裝以白色和黃色點綴。
以下根據(jù)圖案的不同對畫像磚的分布情況進行介紹。為方便敘述,砌筑位置以龕及墓門為中心,左側(cè)分別為左一、左二,右側(cè)分別為右一、右二(分布情況見圖四)。
圖四 墓室四壁示意圖(序號為畫像磚圖案標號)
圖五 墓室北壁
1.孟宗哭竹:“二十四孝”故事之一。外框內(nèi)左側(cè)為山石,石下有一竹籃,右側(cè)為一男子扶竹而泣,地下有竹筍冒出(圖七,1;圖八,1)。共5塊:西壁4塊,分別砌于第二、四層的左一、右一;北壁1塊,砌于四層左二。
圖六 墓頂示意圖
2.郭巨埋兒:“二十四孝”故事之一。畫面左側(cè)一婦女懷抱孩童,右側(cè)一男子手拿鐵鍬,面前光芒閃現(xiàn)(圖七,2;圖八,2)。共4塊:西壁1塊,砌于三層左二;南壁2塊,分別砌于四層左二、右一;北壁1塊,砌于四層右二。
3.王祥臥冰:“二十四孝”故事之一。畫面中部一名男子躺臥,頭枕左手,右腿屈膝,頭前有兩條魚越冰而出(圖七,3;圖八,3)。僅南壁1塊,砌于四層左一。
4.懷橘遺親:“二十四孝”故事之一。畫面右側(cè)坐一位老婦,左側(cè)一男子雙手捧物,彎腰獻于老婦(圖七,4;圖八,4)。共2塊:南壁1塊,砌于四層右二;北壁1塊,砌于四層左一。
5.元覺還笆:“二十四孝”故事之一。畫面左側(cè)石頭上坐著一位老人,中間一男童手里拿著笆筐,右側(cè)站立一名婦女(圖七,5;圖八,5)。共2塊:西壁1塊,砌于三層右二;北壁1塊,砌于四層右一。
6.推磨圖:畫面中間為圓形磨盤,上橫穿一條推杠,兩側(cè)各有一女子雙手握推杠于胸前。左側(cè)女子頭梳髻,著圓領(lǐng)短上衣,長裙;右側(cè)女子背向,高發(fā)髻,身著短上衣,長裙(圖七,6;圖八,6)。共3塊:東壁1塊,砌于四層左二;西壁1塊,砌于四層左二;北壁1塊,砌于三層右一。
7.舂米圖:畫面左側(cè)一男子雙腳踏于杵桿,雙手扶住杵架,右側(cè)杵頭高懸。杵頭下有一石臼,旁邊有簸箕等(圖七,7;圖八,7)。共3塊:東壁1塊,砌于四層右二;西壁1塊,砌于四層右二;南壁1塊,砌于三層左一。
僅有神鹿銜草一種。神鹿作奔跑狀,口銜花草(圖七,8;圖八,8)。共3塊:南壁1塊,位于二層左一;北壁2塊,位于二層右一、三層右二。
1.牡丹紋:為折枝牡丹。畫面正中為一朵盛開的牡丹花,左右各有幾枚葉片(圖七,9)。共7塊:西壁5塊,分別砌于一層左一、右一,二層左二、右二,三層左一;北壁2塊,分別位于二層右二、三層左二。
2.盆栽蓮花:畫面正中有一花盆,中有一株植物,花盆的左右兩側(cè)各有一朵盛開的蓮花(圖七,10)。共6塊:東壁1塊,砌于二層右一;西壁1塊,砌于三層右一;南壁2塊,分別砌于二層右一和三層右二;北壁2塊,分別砌于二層左二和三層左一。
3.花卉紋:畫面右側(cè)有一朵盛開的花朵,花朵的下面向左側(cè)延伸出葉片(圖七,11)。共8塊:東壁3塊,分別砌于二層右二,三層左二和右二;南壁4塊,分別砌于二層左二和右二,三層左二和右一;北壁1塊,砌于二層左一。
4.開光花卉紋:可分為兩類。
A類:長方形邊框內(nèi)有一如意形開光,內(nèi)有一朵綻放的鮮花(圖七,12)。共8塊,均位于一層。每壁2塊,分別砌于東壁左一和右一,西壁左二和右二,南壁的左二和右一,北壁的左一、右二。
圖七 出土模印畫像磚示意圖
圖八 出土畫像磚
B類:畫面中心有一荷包形開光,內(nèi)有一朵盛開的鮮花(圖七,13)。共7塊:東壁3塊,分別砌于一層左二、右二,二層左二;南壁2塊,分別砌于一層左一、右二;北壁2塊,分別砌于一層左二、右一。
該墓葬的墓道、甬道被破壞,在清理的過程中也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紀年遺物,所以無法對其建造年代進行準確判斷,只能從墓葬的形制、彩繪風格以及模印畫像磚的制作等方面加以分析推斷。
墓室南、西、北壁的龕以及斗拱、歇山面裝飾與甘肅靜寧金代初期墓葬[1]、會寧甜水金代早期墓葬所出一致[2]。其中會寧甜水墓葬原簡報將其年代斷為宋金時期,但筆者通過觀察其四壁裝飾特點并結(jié)合郭永利[3]的最新研究認為,其年代下限在金代早期。也有研究認為,金代中期甘寧地區(qū)磚雕墓流行在左、后、右三壁做出仿木構(gòu)門龕的樣式,與北宋晚期隴東一帶的磚室墓仿木結(jié)構(gòu)模仿地面建筑不同,金元時期仿木結(jié)構(gòu)建筑保留的木構(gòu)特征逐漸減少且越來越粗糙,逐漸程式化,與實際建筑構(gòu)件的偏差較大,如斗拱的裝飾性更強,在比例上也與實際斗拱不符[4]。故該墓應晚于北宋,約為金代早中期。
從畫像磚的圖案和制作方法來看,該墓中出現(xiàn)的花卉、卷草、祥云等是金代壁畫墓中的常見元素[5]。其中折枝牡丹紋與甘肅和政縣張家莊金代早期墓[6]、臨夏金代中期王吉墓[7]中發(fā)現(xiàn)者相似。A類開光花卉紋磚與甘肅張家川南川磚雕墓出土者別無二致[8],原簡報認為南川磚雕墓屬于宋代晚期,但筆者認為其下限可能到金代早期。B類開光花卉紋磚的開光形式與甘肅蘭州中山林金代中期墓葬[9]、河南武陟縣小董金代中期磚雕墓[10]四壁下方的磚雕須彌座束腰處的開光形式一致。神鹿銜草紋、牡丹紋、花卉紋模印畫像磚的圖案樣式和制作方式也與蘭州中山林金代中期墓葬的一致[9]。立柱上的卷草紋樣與陜西甘泉金代中期墓葬壁畫上卷草紋樣的繪畫方式一致[11]。
綜上,甘肅張家川上磨磚瓦廠金墓的建筑結(jié)構(gòu)相對嚴整,畫像磚裝飾經(jīng)過精心的布局和設計,具有陜甘地區(qū)金代早期至中期墓葬特征,因此該墓的建造年代應不早于金代中期。墓葬中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隨葬品,故推測墓主人的身份并不高,應為普通平民。
發(fā) 掘:謝安珍、李 軍、王文斌、王 斌、馬小軍、趙維群
攝 影、繪 圖:王文斌
執(zhí) 筆:王文斌
[1]平?jīng)龅貐^(qū)博物館.甘肅靜寧發(fā)現(xiàn)金代墓葬[J].考古,1985(9).
[2]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寧縣博物館.會寧縣甜水宋墓清理簡報[J].隴右文博,2012(1).
[3]郭永利.甘肅境內(nèi)宋金元墓葬的調(diào)查、整理和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88—89.
[4]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清水縣賈川鄉(xiāng)董灣村金墓[J].考古與文物,2008(4).
[5]趙永軍.金代墓葬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0:74.
[6]臨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館.和政縣張家莊金代墓葬清理簡報[J].隴右文博,2013(2).
[7]臨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館.甘肅臨夏金代磚雕墓[J].文物,1994(12).
[8]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甘肅張家川南川宋墓發(fā)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2009(6).
[9]甘肅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蘭州中山林金代雕磚墓清理簡報[J].文物,1957(3).
[10]河南省博物館.河南武陟縣小董金代磚雕墓[J].文物,1979(2).
[11]王永剛.陜西甘泉金代壁畫墓[J].文物,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