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紅 和 夢
(1. 云南大學 西南邊疆少數(shù)民族研究中心,云南·昆明 650091;2. 云南大學 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云南·昆明 650091)
“上刀山下火?!痹从跐h語“刀山火?!币辉~,比喻極其危險和困難的境地。最早見于漢代高安世譯《佛說鬼問目連經》:“我一生以來,或登刀山劍樹地獄,或墮火坑……”引申義為完成使命,不畏艱險克服種種困難。分布于中緬北界邊境的傈僳族綜合性祭祀儀式“下火海上刀山”,旨在為村落及四境村民求福消災。其中,就有安撫戰(zhàn)死、病死孤魂野鬼的“潑水飯”程序。1980年,騰沖傈僳率先恢復了二月八上刀山儀式,之后瀘水、云龍、龍陵、盈江、漾濞、永勝、祿豐等地傈僳在旅游文化場景與非遺保護政策下先后移植、恢復了上刀山文化。瀘水、云龍與永勝也有上刀山傳統(tǒng),但歷史上非傈僳獨有,而是與同區(qū)域彝族、白族等共享[1]。20世紀末,瀘水魯掌的“下火海上刀山”儀式以“刀桿節(jié)”之名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傈僳也便被稱為“上刀山下火海的民族”[2]??梢姡搩x式已然成為傈僳族重要文化標簽,被文化主體與外界所廣泛認同。
與滇西北白族[3]、彝族上刀山一樣[4],騰沖多地傈僳上刀山儀式的主要空間是三崇寺(三崇廟),祭拜主神也是“三崇老爺”王驥尚書。因而對于節(jié)日、儀式與三崇信仰,在民間與學界出現(xiàn)了多重聲音的解讀。如熊訊認為在歷史、神話與儀式的共同建構之下,形成了上刀山文化圈各民族既有文化共性又有各自鮮明特色的“三崇信仰”[5]。高志英指出,在當下旅游場景下,因國家力量與旅游經濟驅動,通過地方文化精英與文化持有者之間的互動,民族節(jié)日演變?yōu)槲幕寡蓓椖?,并從區(qū)域性多民族共享的文化事項轉變?yōu)椤袄圩宓稐U節(jié)”[6]。而且,上刀山儀式具有彰顯族群邊界、建構社會關系與進行政治博弈的功能,其演變動因與路徑則是西南邊地民族從“逃離國家”到“歸附國家”[7]。高朋則認為騰沖傈僳刀桿節(jié)傳說,是一種典型的“異時化敘事”,是傈僳民眾將云龍州三崇信仰和騰沖地區(qū)對王驥的歷史記憶合二為一的結果。這種敘述的成功受益于國家對邊緣群體獨特的治理機制,可視為是歷史上各民族單位凝聚與分離的重要動因[8]。這些研究,將上刀山儀式產生動因主要歸結為文化主體各民族的族際關系及其與國家的關系,卻忽略了人類宗教信仰往往起源于建構人與自然和諧關系[9]。高志英還嘗試從上刀山儀式的操演者——“阿塔登尼帕”(傈僳語,上刀山巫師) 與參與信眾的視角解讀其儀式的原初動因,認為早期源于傈僳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靈魂崇拜與英雄崇拜,到明清以來因通過周圍漢族、彝族、白族傳播的漢族民間信仰與儒釋道信仰中的兇死觀影響,而形成了兼有多民族宗教信仰,旨在祈福消災的上刀山文化[10]。這些研究為進一步探索邊地民族的兇死觀提供了豐富的資料與研究基礎。
但將麻櫟刀桿會與上述傈僳地區(qū)的上刀山儀式及其功能相比較,尚有幾個問題值得關注。一是在筆者的田野點——騰沖市明光鎮(zhèn)麻櫟村,最早上刀山的巫師并不是傈僳族,而是內地漢族移民后裔中的“香通”,每年二月八受阿昌族土司之邀到三崇寺上刀山。村民段登蘭介紹說近年漢族上刀山香通“不出”了后,才不得已邀請傈僳“尼帕”操演該儀式,并由漢族佛道二教法師,甚至民間信仰宗教師參與共謀完成;二是該村落的上刀山儀式,最早是由來自大理云龍的阿昌族土司首創(chuàng),并長期與漢族移民各家族共享,近年來才與新遷入的傈僳村民與緬甸嫁入的景頗媳婦共享;三是儀式程序以下火海在前,上刀山在后,即頭一晚下火海,次日早上刀山,而非漢語語境里的“上刀山下火?!表樞颍凰氖巧系渡絻x式時間為陰歷二月八,是云南彝、納西、阿昌與傈僳等氐羌系統(tǒng)民族辭舊迎新、祈福消災的傳統(tǒng)節(jié)期,而非瀘水等地的正月上刀山。上述諸問題,僅從貼有傈僳文化標簽的“刀桿節(jié)”非遺項目角度是難以詮釋的,而是需放在歷史以來建構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村落微觀場景,以及明代以來西南族際關系緊張、各族村民努力建構村落共同體的宏觀背景中才可以全面理會。故此,筆者于2017、2018年兩個二月八期間參與觀察了麻櫟“二月八刀桿會”,并在多個清明節(jié)與春節(jié)進行補充調查,以期揭示該村落上刀山儀式的區(qū)域文化屬性與伴隨歷史變遷日漸層累的交融了大小傳統(tǒng)的多重儀式功能,為人類學等學科關于兇死文化研究提供邊地、多民族混居村落的田野個案。
從騰越古城沿明代以來漢族移民北遷的百公里鄉(xiāng)道,就到了村口高高石頭底座上豎立著的鐫刻有“泰山石敢當”5個大字與太極八卦圖巨石的麻櫟大寨。由此進入的麻櫟大寨,橫臥在高黎貢山腳下。前臨明光河流水,中間是荒坡上開墾出來的“麻櫟壩”良田阡陌,山、水、田豐厚物產養(yǎng)育了世世代代麻櫟人。傳統(tǒng)意義上的麻櫟,是指1949 年曾設麻櫟大隊的周家寨、李家寨與麻櫟大寨所組成的麻櫟自然村,共有7個社(村民小組)。改革開放后,明光河以西,包括國家退耕還林政策后從山區(qū)下山的傈僳聚居的大園子社與曾是景頗支系茶山人聚居地的茶山河社在內的5個社,組成共有12個社的麻櫟村委會。故今之麻櫟,既指麻櫟大寨,或麻櫟自然村,也指麻櫟村委會。其中,除了大園子社為傈僳社之外,其余社皆以內地漢族移民后裔為主,兼有少量緬甸景頗與傈僳媳婦。三崇寺位于麻櫟大寨背后的青龍山上,二月八刀桿會由其自然村內5社輪流主辦,但也被12社的漢族、阿昌族(麻櫟村左氏土司祖先源于云龍漕澗阿昌族左氏土司,但目前這支“官署左”后裔的身份證大多登記為漢族,只有極少數(shù)恢復了阿昌族身份)、傈僳族與景頗族村民共享。
麻櫟的區(qū)位特征,決定了其在歷史上的重要軍事地位,因而被中、緬、英政府及該區(qū)域多個民族所看重。其南部騰越古鎮(zhèn)在明代以來就是內地漢族移民聚居地,其北為怒江瀘水傈僳與景頗分布地,其西為緬甸克欽邦景頗、傈僳聚居區(qū),其東為大理云龍漢族、白族、阿昌族與彝族分布地。歷史上這些民族由東向西進入麻櫟壩,而傈僳則自北而南到此,更早時期則有景頗由北而南、由東向西進入此地,形成漢、阿昌以及早期的段氏、高氏白族分布壩區(qū),景頗與傈僳游曳山區(qū)的空間分布格局。明代伊始,負有開疆拓土使命的漢族移民與阿昌土司(俗稱“官署左”) 相遇于麻櫟村,開啟了共同屯墾戍邊、開辟大寨與大小傳統(tǒng)互動、交融的歷史。
永歷八年,緣騰越明光時被野匪殘毒。一月未滿,搶劫17次,民不得安。系由當?shù)鼐用駨?、黃、李、蘇四姓等議同,縮至區(qū)地載:東至山頂,南至洗腳溝,西至倉浦地,北至谷口(即地鼓塘),稟墾騰越詳請制札仰騰越、云龍,會調(左) 文偉前往明光防守。文偉攜生母劉氏并文星、文彥率領弩手百余戶進駐明光,保衛(wèi)邊疆,開辟大寨[11]。
從此“官署左”族譜記載看,在明永歷之前就已有張、黃、李、蘇4姓漢族移民遷居于此。這與明代移民屯守騰沖史實是相吻合的:正統(tǒng)年間(1436-1449年) 開始在滇西北前線建立騰沖軍民指揮使司,“四分屯田,六分守城,與騰沖土漢旗軍相間屯守”[12]。但地處騰北麻櫟的移民屯守要晚一些,故到永歷年間仍漢弱夷強,才有云龍阿昌土司后裔左文偉受命入駐麻櫟契機。之后歷代也受朝廷派遣東征西討,因而“官署左”一門歷代男子多數(shù)戰(zhàn)死沙場。
永歷八年,文偉奉調委來騰明光大寨落業(yè)保衛(wèi)邊疆,授千總之職守。親領弩兵伍13名與赤發(fā)野夷血戰(zhàn)數(shù)十余次,攻退賊匪,復回民寨,保固人民錢糧安全,蒙皇恩欽賞給千總之職。
左應兆乾隆十二年帶子左正邦、左正才同三百余兵丁,二月初八日開辟小江一十八寨,血戰(zhàn)三月另九天。左應兆小江當戛血戰(zhàn),被洋人槍傷陣亡;左正邦、正才率軍追殺洋人將匪首奸人早柯擒活解赴。
左大雄于道光十八年承襲父職,祗領任事管理地方,至二十二年保山縣上江及片馬丫口野夷溝同緬人、黑傈僳李妹波眾叛絞殺捋掠卯照、魯掌、登埂三司并永昌府保山,文札帶領官兵鄉(xiāng)勇日夜攻打剿賊一案。道光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我首領左將軍剿滅洋軍,斬殺洋軍首級83顆,省府加賞軍功四品千統(tǒng)之職。道光二十四年,省府委任并命調剿滅小江一十八寨,洋人搶占拖角擒殺一案,即領兵一千五百多名沖入高坡,并取獲敵人23顆,并解省府呈首級。道光二十八年,奉林則徐督部調令,查官寨將犯小黑賊人首黨一百余人活擒解保山一案。咸豐六年,……正月初四日帶領弩手兵直至小江鵝浪寨駐扎,……曾被洋人夷匪軍圍困九天九夜。戰(zhàn)至十六日,……刺喉陣亡,隨亡兵丁86名。
咸豐六年三月……十日騰越回民反叛,又蒙保山廳主賞給(左大雄胞弟左相雄) 剿辦騰越回匪命令?!料特S九年九月九日四方八面齊攻,相雄久戰(zhàn)不退,日夜未停與賊交鋒數(shù)十回。此時被賊軍戕傷、陣亡、損軀兵丁168名,左忠臣身軀,左能臣病故。
(光緒二十六年,左孝臣) 奮勇調集弩兵壯丁和愛國人士三百多人,攜帶刀弓戈矛火槍卒至管區(qū)甘稗地(今緬甸) 壘營抵抗?!易婀⒊己陀⒂聭?zhàn)士壯烈犧牲,有百三七人[11]。
上述“官署左”族譜摘錄可見,從左文偉于永歷八年(1654年) 受命入駐明光,到左孝臣于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 在甘拜地抗英犧牲計246 年的歷史,實際上是一部連續(xù)不斷的守邊開疆史。其間,不斷又有其他漢族移民北遷麻櫟,故麻櫟大寨的漢姓不限于早于官署左的張、黃、李、蘇四姓,還有“百姓左”、周、段、劉、孫、楊、祝等共計9姓,共同屯墾戍邊而形成了麻櫟村。整合“官署左”與其他8個漢姓族譜則發(fā)現(xiàn)(筆者在2017—2019三年的麻櫟田野調查期間,共搜集官署左、百姓左與黃、李、蘇、周、段、孫、楊等9姓近年重修的族譜),其村落建構史,既是各姓漢族先民披荊斬棘開發(fā)騰北蠻荒之地的經濟文化發(fā)展史,同時也是明清中央王朝勢力深入西南邊境、少數(shù)民族此起彼伏反抗,以及緬、英軍先后入境侵略大背景下跌宕起伏的邊境村落戰(zhàn)爭史。那么,因戰(zhàn)爭而亡的人數(shù)可以想見。而且,每一次戰(zhàn)爭記錄都有數(shù)量不菲的“弩手”。訪問麻櫟老者均言既有阿昌族土司家丁,也有漢族村民,但更多的是擅長使弩的傈僳族獵手。這應該是至今麻櫟各族能夠共享三崇寺信仰空間與上刀山儀式的歷史基礎。
無數(shù)東征西討中建構起來的麻櫟村,時常要面對因頻繁戰(zhàn)亂導致的大量死亡以及戰(zhàn)后疫情引發(fā)的死亡。麻櫟每個家族,皆有文字或口述因戰(zhàn)兇死的歷史記憶。用“官署左”后裔左美龍的話來說,就是每次出征打戰(zhàn),“官署左”與其他8姓隨征將士,以及傈僳、阿昌“弩手”皆死傷甚眾,幾乎使麻櫟變?yōu)椤肮褘D村”。那如何寬慰這些死去兒子的母親與死去丈夫的妻子?如何讓男性村民一撥又一撥能夠視死如歸?又如何讓戰(zhàn)爭兇死者的孤魂野鬼得以安息,從作祟于人轉向護佑于村?于是,就建三崇寺以“安撫”戰(zhàn)死亡靈,并每年舉行上刀山儀式祈求消災避難,到后來還與明代三征麓川的兵部尚書王驥勾連起來[13]。這從復建三崇寺碑文中可知:
大清道光年間,史司大雄左、劉、高三儒與隘民安亂成師。慰眾曰:吾今匪匿陲安,皆承尚書王驥鎮(zhèn)騰筑城之志,仰蒙陰功夙寺久而奉之,廣應之。遂于公元1840年逐鐫造而成之。塑者,古杰神像,追封三崇皇帝王驥首之,著名三崇。
回溯麻櫟從高氏宗祠到“官署左”宗祠,再到村落公共信仰空間三崇廟、到今年心空法師改名三崇寺的演變來看,是一個漢族民間信仰、儒釋道信仰大傳統(tǒng)與阿昌族、傈僳族原始崇拜小傳統(tǒng)相互交融的儀式空間演變過程。三崇寺所坐落青龍山右下方,與左氏土司衙門中間,至今還有一塊被稱為“高家宅子”的空地?!肮偈鹱蟆焙笠嶙笪积埥榻B說,這是“官署左”后代“潑水飯”之地。從早期高氏家宅與后來的左氏土司衙門,都坐落于同樣從高黎貢山延伸到麻櫟壩的青龍山與白虎山中間。靠(高黎貢) 山臨(明光河) 水,自有一種“先到為君”的地理優(yōu)勢。高氏家宅往左幾步就到青龍山腳,高氏曾在此建宗祠。后來,因高氏人丁不旺而絕戶,家宅與祠堂也隨之消失,替代其的是左氏土司衙門與青龍山上的左氏祠堂。如果從大理國派遣白族臣民段氏、高氏等鎮(zhèn)守騰越,到明清融入漢族移民中的史實來看,麻櫟高氏的消亡,應該是明代中央王朝勢力深入騰越的必然結果(資料源于麻櫟大寨村民段登曉提供的《段氏家譜》手抄本)。那么,平日里“官署左”與習慣在此“潑水飯”以祭孤魂野鬼的歷史隱喻,也就不難理解了。
而且,整合“官署左”族譜與三崇寺碑文,以及筆者對眾多家族長者的訪談發(fā)現(xiàn),將“官署左”宗祠擴建為“土主廟”,并將“三崇皇帝”王驥與青龍化身的左大雄“老祖”神靈請入廟里作為主神,又為隨軍作戰(zhàn)、死于異鄉(xiāng)將士的孤魂野鬼在每年二月八以上刀山儀式加以祭拜,是為了使其不要作祟于村民,反過來護佑村民。因此,三崇廟之修建與上刀山儀式的產生,顯然是為了給征兵打戰(zhàn)軍事活動拉上一塊神圣性與合法性幕布。從“官署左”家族祠堂到歷代不斷擴建最終成為村落信仰公共空間的“三崇寺”,則是內地漢族移民的民間信仰、儒釋道信仰的大傳統(tǒng)與本土少數(shù)民族小傳統(tǒng)互動交融的物化呈現(xiàn)。下圖以阿拉伯數(shù)字表明建蓋順序與方位:
三崇寺布局圖
據說,在王驥神靈入駐之前,只有一個祭拜其祖先神靈的家族祠堂,平日也只是受“官署左”家族后人香火供奉。只有到二月八刀桿會,不但“官署左”或其他姓氏村民可以趕會,而且“官署左”英靈,以及漢族其他姓氏與阿昌、傈僳隨軍打戰(zhàn)陣亡者的將領如左大雄、左孝臣英靈與那些孤魂野鬼也一同受村民祭拜。這樣,就形成了“官署左”后裔拜自家的祖靈,其他姓氏百姓在祠堂前的上刀山場地上祭拜自家孤魂野鬼的空間分隔。1840 年以后,王驥神靈入駐三崇廟,并成為“官署左”與其他姓氏百姓共同祭拜的對象,“官署左”的祠堂也變成全村共享的信仰空間。后來,隨著漢族移民的增加,內地漢族的民間信仰與儒釋道信仰越來越多移植于此,于是就不斷建蓋了能夠滿足更多宗教訴求的儀式空間。
經過“文革”徹底摧毀的三崇廟,改革開放以后各神位置有大調整,且神靈也越來越多。如圖所標示“1”的土主廟,原為“官署左”祠堂,在左氏土司早期取代高氏時代就已修建,同期修建的還有拾級而上的老山門與上刀山廣場。但因“文革”時拆廟建學校,柱子被鋸斷?;謴椭亟ㄖ畷r就顯得很矮小,已容納不下“三崇皇帝”與“大雄老祖”兩位大神,就將此改為土主財神殿。并在其后不遠山坡重建三崇殿“2”,又稱為玉皇殿。在騰沖廣被傳揚、信仰的王驥也越來越被麻櫟村民所崇拜,因而被位列高高在上的玉皇殿主位。左大雄土司開拓、鎮(zhèn)守小江十八寨(今緬甸),是“官署左”家族里功名最顯赫者,因而也移居于此,位列王驥之右側。其子左孝臣也戰(zhàn)死甘拜地,父子皆有功于國,就又在玉皇殿右側平行建左孝臣紀念館“3”,名曰“昭忠祠”。改革開放以后,開發(fā)緬甸木材、礦產,邊貿經濟繁榮,吸引內地大量商人來此。其中有一位開飯店的昆明人士在此出家為僧,法號“心空”,吸引了一些善男信女,就籌資建蓋了三崇廟內最為雄壯的大雄寶殿“4”。本來在土主財神殿已經有三宵圣母,民間也稱此為“送子觀音”,但又在其右方,大雄寶殿之下,刀桿場之上建蓋了觀音殿“5”。至此,形成了兼有儒釋道與各族民間信仰文化的三崇寺村落公共信仰空間。
除了大雄寶殿塑有心空法師所說的釋迦牟尼的三身佛像之外,其他廟、祠、殿僅名稱有異,實則無明顯區(qū)別。只要有空隙,就無論何種佛、仙、神或鬼都多多益善地不斷入駐。如財神殿靠墻神位排序,關公在主位,財神與土主列左邊,其前是送子觀音(三宵圣母、三宵娘娘);關公右邊為真武大帝、孔子、文昌君,其前是鐵司神、橋神、路神“三司”。又如三崇殿(玉皇殿),主位是王驥,其右依序是王驥夫人、左大雄與其師爺;他們之前為包公,有張龍、趙虎護衛(wèi)左右;再其前是血湖大王。王驥右側依序為龍王三太子、大太子與二太子;在其右邊墻壁上設有麻櫟歷代漢族上刀桿“香通”神位,共有13人(廟祝段紹武說完整的名單資料毀于文革時期);其前是農神、藥神、社稷神、土地神。再如昭忠祠,除了左孝臣塑像之外,右邊墻上貼有跟隨其抗英犧牲將士名單作為神位。再如大雄殿中右邊的墻角還立有一尊小財神像,背后墻上還掛有“財運亨通”的財神畫像。又如觀音殿,豎有17個觀音,卻少了智光菩薩黎山圣母,但又豎有韋陀護法、彌勒佛與風調雨順四大金剛(天王)。如此多的漢族民間信仰神與儒釋道神佛,以及因戰(zhàn)而亡的英靈、“孤魂野鬼”濟濟一堂,皆因村民的精神訴求越來越多,崇拜對象的分工越來越細化。在當?shù)厝丝磥砭褪恰皩幤廴?、莫欺神。哪里需要神,神就會出現(xiàn)在哪里”。
可見,麻櫟村民信仰、崇拜的功利性也仍然延續(xù)了漢族宗教信仰功利性的脈絡[14]。既然已為戰(zhàn)死亡靈建造了三崇廟得以入寺慰藉,那么接下來就是定期為這些亡靈舉辦祭拜儀式,二月八刀桿會就由此而生。從當下漢族占絕大多數(shù)的麻櫟人口結構看,為何在二月八是費解的。但如從麻櫟“官署左”源于云龍阿昌族,其“弩手”多為傈僳、阿昌,騰沖其他傈僳村落也在二月八上刀山,云龍阿昌、白族也有二月八上刀山傳統(tǒng)的區(qū)域文化共性來看,則不難理解了,可謂是當下麻櫟上刀山儀式中的地方“小傳統(tǒng)”烙印了。因此說,在三崇寺陳列各路神、佛、仙與鬼貌似雜亂無章的背后,有著村民最大可能地趨吉避兇的邏輯基點。于是,每年二月八刀桿會,來自內地的大傳統(tǒng)與本土小傳統(tǒng)就在此村落公共空間展演了一幕又一幕互動交融的歷史劇。
刀桿會是麻櫟惟一的村落集體組織、參與的文化事項,故被全體村民所看重,各負其責早已成慣例。2017年春節(jié)伊始,村委會與麻櫟大寨5個社領導,以及村落賢達(多是男性退休干部、老師、醫(yī)生與識字長者) 組成組委會。今年輪到三社承辦,所以女社長孟聰云具體負責各項工作。其丈夫左美龍是退休醫(yī)生,“有面子”的遠近老客他熟悉的最多,且很熱衷于麻櫟文化事業(yè),又有其“官署左”家族與三崇寺、刀桿會的密切淵源,也就成為孟社長的得力助手與重要承首人。
首先是邀請村外有關部門與人士主持儀式、參與活動,分別由刀桿會組委會成員負責邀請。麻櫟北部的自治村委會以傈僳族為主,往年參加的傈僳歌舞、射弩比賽,更吻合“傈僳族是上刀山下火海的民族”的文化標簽,因而年年皆特邀。最重要的貴客是佛、道兩個團體,佛教的是心空法師,每年二月八皆被邀請帶領俗家弟子主持下火海與上刀山前的念經儀式。再一組受邀的“道師”,今年二月八請的是孟家寨的孟德堯師徒四人,穿太極八卦圖案道袍、戴道冠,念道教經,但自稱不是“道士”,而是“和尚”。另外,還需一個能夠溝通佛教法師、道教道士與原始宗教上刀山巫師(傈僳語“尼帕”) 的人,就又請了麻櫟村的“先生”孫成國。他說自己不分佛道,什么人、什么教都談得攏,都說得上話,其身份是“香火總管”。
孟聰云組織能力強,有奉獻精神,因此全票通過選為村民小組長。在刀桿會準備階段,也表現(xiàn)出邊地漢族女人的潑辣能干。沒幾天,接待組、文書組、后勤組(又分打掃衛(wèi)生組、香火組、募捐組、財會組、食材準備組、做飯組、借桌椅板凳組、豎刀桿組等)、文藝組、寫文書“先生”組、商業(yè)組(負責三崇寺山下街道攤位租賃) 等,皆被安排得井井有條。在此過程中,村民越來越浸入節(jié)日氛圍里,開始準備柴火與各種食物。一是奉獻給刀桿會,二是為屆時接待親朋好友。多數(shù)村民習慣捐米5市斤,兩對“貢果”(蘋果) 與其他水果、甜點。如一次性捐功德錢100元人民幣,就會給一塊紅布“掛紅”,在村民看來是很令人自豪之事。
開山門。二月七日一早,麻櫟大寨為主的遠近各社領導、村民及其親友,以及受邀各路“先生”陸續(xù)從在高氏祖宅與村委會中間的廣闊水泥道路往三崇寺走去。一大早就有賣火燒肉米線、燒烤瓜子、水果、糕點、涼粉、密餞等臨時攤主們忙碌開了,路兩邊墻壁與電線桿上貼有禁賭、禁毒的紅紙黑字標語。據說往年有人在會期聚眾賭博,因而政府就提前警示。從道路盡頭一塊“三崇寺由此去”木牌下陡斜山路往上爬,兩旁濃密樹林將村落嘈雜人畜聲隔絕。爬五六百米后,盛開的朵朵粉色山茶花背后隱約顯現(xiàn)出一個重檐斗角的山門。仰望樹蔭與山茶花重圍中的清幽山門,更有一種絕塵凡世之感。
繼續(xù)爬十幾個石階梯,就到了高大威武的山門前,它將麻櫟村的凡塵煙火隔絕于山下。山門由8 棵粗壯木柱支撐,主門紅漆門頭上有“三崇寺”三個金色大字,配左右兩個側門,其上還掛有已泛白的紅布。門樓是中國佛教建筑的傳統(tǒng)祥云斗拱重疊,藍、紅、白與金色相間,富麗堂皇。據說花費了5萬人民幣,當時村民所捐功德款32550 元,這可在靠山門右側立的、時間為2014年9 月13日的“三崇寺新蓋大門善信功德名單”與“承首人”石碑看得出來。以“官署左”與百姓左為主,并有李、段、劉、蘇、黃、徐諸姓。大門前一左一右立有兩個石獅,一公一母,從左土司衙門搬至此。獅頭上的疤痕,是“文革”破四舊留下的敲痕。獅子口里與座墩下插有香燭與紙錢,是平日進寺祈福的善男信女留下的。門前掛的彩旗五彩繽紛,尚未進寺就讓人感受到節(jié)日氣氛撲面而來。初七一早,組委會與承首人、香火總管全體進寺,是為“開山門”,將遠近村民放進來與寺里神靈同過一年一度的刀桿會。
豎刀桿。今年的刀桿在初六下午就已豎好,以免初七這天組委會人員手忙腳亂,也以避免初七有村民進寺祈福,不小心傷著。昨天下午,麻櫟各社青壯年男子皆奔向三崇寺,齊心協(xié)力將刀桿豎起來。以前用木頭刀桿,以麻繩、獵網固定刀桿,必須由上刀山“香通”測試刀桿是否豎得牢固、平穩(wěn)。但現(xiàn)在以鋼管為刀桿,以鋼索為固定繩,村民在左美龍口哨聲里將刀桿豎起來了。以前的木頭刀桿每年一換,需提前砍好生長在同一位置的一公一母兩棵松樹,并從各家各戶收集36 或72把長刀,早幾年由麻櫟大寨集體購買,也就不再有“香通”或“尼帕”磨刀、驗刀——看此刀去年是否碰過血腥作為能否用來上刀山的標準,也就意味著此家此年是否會被到刀桿會祭拜過的神靈保佑。高高聳立的刀桿插刀子處,還插上了彩旗、甲馬與絹花,儼然一架花梯。四根固定索上也同樣拴上了彩旗與甲馬。其與地上木樁固定處,各拴一只活雞,放一個斗。斗里裝滿大米,上插五彩旗子,以及此方神靈神位的字牌。
十幾年前麻櫟漢族不再“出”上刀山“香通”了,只得請傈僳“尼帕”來上。至遲從初七晚上開始,兩位遠道而來的“尼帕”被孫成國迎進山門,引進其住處。傈僳“阿塔登尼帕”在上刀山前不得在村里跟人接觸,更不得碰女人,否則上刀山將不順利。也就意味著這一年整個村落都不能夠消災避難,所以必須恪守此禁忌。心空法師與其內地漢族弟子也提前回寺,他們的袈裟在刀桿場地顯得特別醒目。還有一群同樣醒目的穿居士服的中老年善男信女受心空法師安排,一大早在大雄寶殿前為會期念經與售賣佛教用品而忙前忙后,所得收入也將用于償還建寺欠款。認為這是一種功德,故都忙得不亦樂乎。除了忙碌于各教之間的“先生”孫成國,還有一位也忙了多日的廟祝段大爹,他得與三崇寺“管事”徐桂芝一起準備好“先生”們寫文書的物件。
上文書。今天一早,上文書祈福的遠近村民陸續(xù)來到,爬山,進新山門,過刀桿場,過老山門;然后進土主財神殿,拜土主、財神、三宵圣母;再上幾個臺階進忠烈祠,拜左孝臣與其戰(zhàn)死甘拜地的130多名兵丁神位;接著進玉皇殿(三崇殿),拜王驥、左大雄與歷代漢族上刀山“香通”神位;最后就到大雄寶殿拜釋迦牟尼,下到觀音殿,拜觀音、韋陀、彌勒,再拜門口的四大天王。由下而上,從左到右拜完諸鬼、神、仙、佛。其中,花費時間最多的便是上文書。
文書包括“疏據”和“信封”。“疏據”,因所求不同而手寫填入不同的文字;裝“疏據”的“信封”上要寫清楚是呈于哪位神祇宮中,以及由誰呈供。各家各戶每年所求不同,所以先要請“先生”寫不同訴求內容的文書,有求家宅清潔的,有求國家平安的,有求早生貴子的,有求生意興隆的,有求病人康復的,有求高考順意的……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專門印制這些文書的當?shù)厣碳抑鹉臧葱柙黾觾热?,因此村民所有意愿都可通過文書表達給神靈。寺里統(tǒng)一購買的文書按格式印制好,“先生”只需將所求之人的名字、意愿與日期填寫即可。然后耐心解釋一番,再將文書折疊后裝進紙殼。祈求者雙手把文書恭恭敬敬舉過頭頂,走到豎有祈求神靈的殿中,放于其腳下,奉3 盤供品(蘋果、桃子還有糖果等),點蠟燭。段大爹或孫成國便打開文書,大聲念誦,祈求者向神明磕頭跪拜、禱告,然后拿到老山門右側火爐里焚燒。呈文書者一邊看著裝有全家意愿的文書燃燒透盡,一邊喃喃祈禱。其文書(“疏據”)內容摘錄二條如下:
再忘祈保 闔家長幼 清吉平安 疾病消除 口舌化散 官瘟不沾 火盜無侵 出入四方 好人相逢遇善避兇 災消過散 行車安穩(wěn) 工作順利 施工安全 生意興隆 財源茂盛 功名賢達 職祿晉升 禽畜發(fā)展 事業(yè)遂心 歲時和泰 五谷豐登 賜福延壽 家和事興。
家庭順序 人口平安 六畜興旺 五谷豐登 生意興隆 財源茂盛 日進千鄉(xiāng)之寶 時招萬里之財家運宏昌 百準貴人業(yè)俱興 修路伐木開車吉順 工作順序 上級提拔 醫(yī)術高明 針藥靈驗 一治即愈喜得良配 早日成婚 身懷六甲 順生貴子 子女聰明 學業(yè)上進 考試第一 金榜題名 上考有準貴人提拔 早得功名有祿位 步步高升 行走四方 好人相逢 惡人遠離 官瘟火盜 離散口舌 災厄消散 舊病除根 吉星高照 百病不生 家庭團結和睦互尊敬子孝孫賢家業(yè)振 老年精神更爽快福壽雙增 萬事如意心想事成。
據筆者統(tǒng)計,從初五到初八,10位“先生”共計寫了2000道文書。平均每人寫200道,大約有1500 家戶上文書,可見麻櫟及遠近村民求文書之盛。當然不僅僅有漢族村民,也包括傈僳、景頗村民。漢族村民中,又有“變”為了漢族的阿昌“官署左”后裔,表明麻櫟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在宗教訴求上具有區(qū)域共性,不外乎是其生產生活中人力或學科所不能改變的各種宗教訴求。
法師念經。下午兩點,心空法師在大雄寶殿開始念《太上和釋消災滅罪法懺》,是為上刀山的“尼帕”祈福。由其話筒、組合音響,再由高音喇叭發(fā)散在整個三崇寺的念經聲里,正式開啟下火海儀式。法師左邊站著兩個已皈依佛門的老婦人,其中一人身背寫有“中國道教”字樣和畫著八卦圖的藍色布包。殿外擺放一張四腳供桌,上擺2個花瓶、2個電子元寶蠟燭、一大盤蘋果、一大盤楊桃、一大盤葡萄、一個西紅柿、一小碗米花糖、一小杯茶、一小碗白米飯、一小杯水、一小碗油炸花生米、一小碗包谷花,一個焚燒著的小香爐。在高音喇叭的念經聲里,一直不停有村民在大雄寶殿外買佛教文書、香燭,然后進殿來到佛像前磕頭,再在殿外香爐中焚燒文書。
道士做法。下午五點,由孟德堯、蘇開萬等4位從東營請來的自稱“和尚”的道士開始在三崇殿念經,為夜幕降臨后的下火海儀式凈場。孟說:“插在祭品、供桌上的紙,小的折紙48張,大的折紙24 張,小雨傘24把。6種顏色,青、紅、赤、白、黑花一種顏色兩張。5角錢1張買來。”待心空法師念佛經告一段落,他們就將鼓架安好,孟一直跪在三崇皇帝王驥的神像面邊敲“鐺鐺”邊念《天橋祝壽科》。經書殘缺并已泛黃,孟只知道是其祖輩代代傳下來的,其家歷來是遠近聞名的“先生”,但今天進的是玉皇殿,念的是道經,行道教科儀,穿的也是道袍。其余3人負責在旁打小镲、小鼓與敲木魚,念經聲、敲擊樂器聲相互應和,好似戲劇開場。待這幾個“和尚”敲累了,就由寫文書的“老先生”繼續(xù)敲打,孫成國則一直不停往三崇殿中各位神像前香爐上添加香灰。最后孟開始念麻櫟大寨各家戶主的名字求神保佑,他說都是捐了功德錢的家戶。
玉皇殿每一個神像前貢品極為豐富,正中間是一大碗生米,上面插了3支折好的甲馬,5小碗糯米、5小杯酒水、5小杯茶、1中碗生雞血、2個小空碗以及一節(jié)蒿枝葉。其中,在王驥神像前擺有1 個豬頭(正對著神像) 和一截豬尾巴視為“全豬”,一板生米上插了3支裝著文書的紙殼(“板”為一種木制量具,“一板米”約為四五市斤大米),分別寫著:伽藍大明土主保境有感眾神、三崇建國皇帝火龍鐵神祖師、天符太歲行化秉令五道大神。供桌下放有已宰殺好的母雞一只;貼在左墻上以前上刀山漢族香通名單,亦即其神位同樣是一只已宰殺好的母雞;土主廟后墻正對三崇殿們前的墻角前,也擺放有一張四腳小矮桌,上面的供品與殿中“香通”神位前的相同。從孟師徒與村里“先生”共同操演的念經儀式和琳瑯滿目祭品,以及儀式時間持續(xù)、前來祭拜村民之眾來看,頗有道教性質的科儀更被村民所重視,也表明玉皇殿主祭神王驥、左大雄與刀桿會的密切關聯(lián)。不但左大雄等歷代左氏土司所領兵丁、弩手戰(zhàn)死沙場,而且之前跟隨王驥“三征麓川”戰(zhàn)死邊地者甚多,騰沖一帶傳言王驥是被奸人投毒而死。他們皆非壽終正寢,刀桿會就是村民對其戰(zhàn)死、毒死亡靈的認知與應對方式。
下火海,是為次日上刀山儀式高潮凈場、凈身。兩個傈僳“尼帕”一到寺里后,就住進了各路神、仙、佛、鬼匯聚之所。心空法師與他們相談甚歡,并與道士孟德堯師徒先后在兩位“尼帕”住處附近的大雄寶殿與玉皇殿(三崇殿) 操演佛、道念經儀式。三崇殿念經完畢,4個道士走到殿門口鞠躬,老者們的敲鑼打鼓仍未歇。孫成國撤下所有供桌前的生祭,換上“三牲”:一坨煮熟的豬五花肉、一個熟雞蛋,4小塊油炸糯米粑和一碗熟雞血。新、老寺門中間上刀山空地上——“中方”放置了一張四方桌,祭品有:一板生米上插甲馬、神牌,兩碗三牲,3小碗糯米,3杯酒,3杯茶。夕陽西下,專門為下火海而敲響的鑼鼓聲回蕩在三崇寺,兩位“尼帕”脫鞋赤腳先往玉皇殿中快速跑去,向王驥與左大雄神像和歷屆上刀山漢族香通神位三拜,再往腳底上抹上香灰。然后從三崇殿——土主財神殿——老寺門及其下階梯——上刀山場地上的供桌,來回快速回了3趟,“道士”蘇開萬跟隨其后一路放鞭炮,村民們知道下火海儀式即將開始。
晚上八點,夜幕降臨,場地上早已人頭攢動,刀桿旁燃起一大堆火。村民習慣性站在刀桿四周,等待著下火海儀式開始。木柴是村民自發(fā)撿拾的,對獻柴者也列有功德名單。熊熊大火越燒越旺,柴塊燃透變成火紅的栗炭,柴堆變成紅彤彤的大火塘,將村民的臉、心都烤熱了。一陣更急促鞭炮聲后,兩個身著紅衣、紅褲、頭扎紅布包頭的“尼帕”依次出場。其頭上、腰間還扎著彩紙甲馬神符,手中各執(zhí)兩支紅色小旗不斷舞動。圍著火塘按順時針方向跑幾圈以后開始“下火?!保捍蟛娇缛肴紵奶炕鹬小嗄_踩踏炭火——兩大步跨完再跨一小步上下跳躍——雙腳從火塘中跳出——繞柴堆踏跳—將小旗插火塘四周地上——用雙手捧火炭快速在臉上揉擦——曲腿、彎身滾入火塘、立身……進入一種忘我的玩火狀態(tài)。最后將一根拇指粗鐵鏈丟入火堆中,燒得通紅,用手拿著來回翻動玩耍。圍觀村民發(fā)出陣陣驚嘆,直到炭火微弱,鑼鼓聲漸小,兩位“尼帕”跑回住處,大家才反應過來驚險刺激的下火海儀式已結束了。兩位“尼帕”的腳、手、臉都沒有被燙傷,意味著凈身儀式順利,也就有了明天上刀山的資格。
師娘做法。初八清晨上刀桿儀式還未開始,來自異村的師娘和其幾個中年女性幫手早已在刀桿下突然做好儀式準備,這讓左美龍、孫成國與上刀山傈僳“尼帕”、心空法師等都來不及阻止。一張長腳桌上鋪著粉色繡花棉布,上放一塑料桶酒、5 小碗白米、5杯酒、兩塊當?shù)卮迕裼脕肀澈⒆拥募t色“背衫”、一雙新的幼兒皮鞋、一套未開封的嬰兒衣服。另兩張四腳矮桌并排,上擺一箱歐亞純牛奶、一盤糖果、兩盆蘋果和橘子、一鑼鍋米飯、一小桶紅酒、一包緬甸產芙蓉糕、一瓶娃哈哈礦泉水、一大盆生米,上面并排插了20張百元大鈔、兩個元寶蠟燭、一個插了3根香的香爐、一把木劍、一個求簽木桶,還有一沓百元大鈔單獨放在一箱核桃乳上。師娘兩手各執(zhí)一把未點燃的香,口中念念有詞繞著刀桿亂跑,又說又唱又哭,時不時還昏死過去。村民第一次見這種場景,圍得水泄不通。師娘幫手有時雙手合十站在供桌前認真地看她“表演”,有時把昏死抽搐的師娘喚醒。如有人發(fā)笑,就會瞪眼呵斥其不敬神靈將倒大霉。師娘清醒后,把牛奶箱上的那一沓百元大鈔往左美龍等看似管事的人懷中塞,說她第一次來,請高抬貴手之類的話,估計是要接納她以后在此立壇,但被左美龍拒絕并拉開了。一場突如其來的“鬧劇”就此結束。
上刀山。中緬邊境傈僳上刀山大多是為紀念有恩于傈僳、有功于國家的王驥而形成的傳統(tǒng)節(jié)日;[15]而麻櫟阿昌族土司后裔左位龍與明光大部分村民則認為是紀念抗緬、抗英將軍左大雄和左孝臣的節(jié)日;心空法師認為二月初八也是釋迦牟尼出家日。對于上刀山者從漢族“香通”轉向傈僳“尼帕”,廟祝段紹武說:
“文化大革命”前有一本書記錄香通名單,被毀掉了。因為缺乏資料,無法找到漢族人上刀桿的“香通”名單或其后人,因此現(xiàn)在每年舉辦的刀桿會上刀桿的都是傈僳人。最后一個漢族“香通”周德和80多歲過世,可以爬36把刀的刀桿,在爬刀桿之前先去三崇寺念禱告。漢人上刀桿的前一天要占卦,如果占不了順卦,第二天就豎不了刀桿;如果占得了順卦,即便是下大雨也要豎刀桿。記得有一年刀桿會的頭一天下大雨,周德和說明天一定會晴天,果真天氣真變好了。漢族人沒有下火海這一項,不過是木柴燒完火之后,用燙燙的火灰洗臉?!拔母铩睍r期三崇寺被砸,主要是因為當初李家寨門口有一塊35平方米的香火田,每年官署左家、周家、劉家、百姓左家輪著辦刀桿會。
看來以前都是漢族香通上刀山,并有“香火田”維持三崇廟日常與刀桿會的開支。漢族不再出“香通”,應該與“文革”破四舊有關。那么,轉向傈僳上刀山,是國家非遺政策下傈僳“阿塔登尼帕”重新活躍使然。兩位傈僳“尼帕”吃過早飯,先到三崇殿給王驥及其夫人、兩旁的金童玉女“掛紅”,將2尺長的嶄新紅布系在神像上。然后點香、點蠟燭、燃放鞭炮、磕頭,將香灰粉末抹在腳底。孫成國擺放祭品,分別給玉皇殿和土主廟各位神靈擺上三牲、豬頭、雞、雞蛋;觀音殿和大雄寶殿的菩薩則供奉素食。王驥及其夫人神像還有金童玉女除了和其他神明一樣的祭品外,還要多供奉一板米、3碗飯、一碗雞血、一提錫箔紙、兩對大蠟燭、22坨糖,供桌下擺上3小碗與一大碗雞血。
上午十點,幾位老“先生”開始敲鑼打鼓,兩位“尼帕”先到儀式場地香案前,用一只活公雞的雞冠血點地凈場,將熟米一碗、熟三牲一碗、酒一杯、茶一杯擺放東南西北中五方祭壇,周圍插3 柱香,并一一鞠躬祭拜。再吸上一口碗里的“神水”,對著刀桿兩面各噴一口。伴隨鑼鼓聲,身著紅衣藍褲,腰纏紅布,頭裹紅帕,腿綁白色花布綁腿,頭上、腰間都別著紅、黃、藍、黃等紙甲馬,從三崇殿繞到土主廟,再從老山門飛奔出場,居高臨下呈現(xiàn)村民面前。一位“尼帕”舉著小紅旗圍刀桿一邊念咒,一邊跳祭舞;另一位拿刀抹公雞脖子,分別滴血在五方祭壇甲馬與神位上。然后一前一后敏捷地順著刀桿踩長刀往上爬,過刀桿頂“天門”,將身上別著的甲馬、小旗扔向舉頭仰望的村民,再從另一面又踩著長刀下刀桿。他們還在刀桿上玩各種花樣,單手爬、互換位置、比賽速度等。下到刀桿底部,還將手掌、腳掌亮于大家,以示自己并未受傷,亦即得刀桿神護佑,預示著今年麻櫟村及其四方皆無災無難。其間,心空法師也在觀看上刀山,其弟子們則售賣門符、司機符、護身符等,一元人民幣一張。小孩命中“犯鐵蛇關”的,在7歲前可以“改命”。即付50元給法師,請他開票,然后拿著票到刀桿前,抱著小孩來回鉆3次刀桿。今年有3個小孩被父母抱著來鉆刀桿“改命”。
兩位“尼帕”輪流上刀桿3次后,又在連續(xù)不斷的鑼鼓聲中順著老寺門的階梯一路飛奔進土主廟、三崇殿,再次向神像鞠躬,感謝諸神保佑其順利完成上刀桿儀式。至此,為全體村民祈福消災的上刀桿儀式結束?!澳崤痢比∠陆壨群脱g纏著的紅布,拿著事先準備好的文書到土主廟的橋神、路神、孔子、文昌君、財神像前叩拜,最后到廟門口將元寶、紙錢連同文書一同燒盡,為家人祈福消災避難。
流水圣餐。三崇寺的會餐葷席多,素餐少,都在刀桿場的右邊上、下廚房分別烹制。所有刀桿節(jié)的組委會及前來幫忙的人員可免費吃,其他村民捐功德錢10元以上就可領到一張“餌絲票”,可飽飽吃上一頓。每頓皆以米飯為主食,但菜肴各不相同。二月初六的午飯:小炒豬肉、涼拌黃瓜、老南瓜、小白菜湯;晚飯:炸牛干巴、水腌菜炒土豆、苤菜湯。二月初七的午飯:酥肉煮白菜、水豆豉炒蕨菜、涼拌豆芽;晚飯:粉絲肉圓湯、炒土豆、涼拌魚腥草。二月初八的午飯:火腿肉、苤菜湯、涼拌米涼粉;晚飯:祭祀用剩下的煮雞、炒雞蛋、糯米粑粑。在“請、請、請”的客氣聲中,一桌8人坐上桌。一桌才吃完,又一桌立馬上。寺內各路神靈前有葷、素祭品,村民也可以選擇葷、素餐,人神皆各取所需享用節(jié)日圣餐。
文藝晚會。晚飯后,大家不約而同到演出臺前面草地上。前排的席地而坐,中間的坐凳子,后排的站立,更后面的就站在凳子、桌子上。舞臺位于新山門右側,是左美龍家為擴大上刀山場地而將祖墳搬遷無償奉獻的地。高于地面一米多高的臺子,會期加蓋了篷布,掛了大紅橫幅“麻櫟社區(qū)刀桿節(jié)文藝演出”,還以彩旗、氣球裝飾,洋溢著節(jié)日的氣氛。透過舞臺前高聳刀桿,就是舊山門、財神殿、觀音寺及其背后更高的忠烈祠、三崇殿、大雄寶殿。此時此刻,寺里所有神、仙、佛、鬼都跟村民一起共享一年一度的這臺晚會。騰沖城里的老年協(xié)會、老年大學與各村表演隊,準備了30多個節(jié)目;鄰鄉(xiāng)東營地鼓塘的文藝隊也被邀前來村中,孟聰云也組織三社婦女進行民俗歌舞表演,其他各社也排練了不少節(jié)目??煽醋鞔蠹覍@臺晚會很是期待。
據孟大媽說,每年二月八是她們在村里展現(xiàn)風采的唯一機會,所以就更加重視。她們“農家歡文藝隊”一行10人早早化好妝,換上少數(shù)民族服飾,等待左美龍大爹報幕后登臺。其他團隊也很是積極,如騰沖縣老年大學“夕陽紅文藝隊”的節(jié)目就有《最美的歌獻給媽媽》 《歡樂中國年》《風調雨順》等,觀音塘社區(qū)東營文藝隊表演的節(jié)目有《雪域贊歌》 《送大禮》 《同喜》 《勸世佛歌》,其他社演出隊的節(jié)目也很多,只好先讓給遠道而來的貴賓們盡情演出。左美龍詼諧幽默的報幕方式迎來陣陣笑聲,全然忘了是在三崇寺這樣的神圣空間。唱的唱,跳的跳,鼓掌的鼓掌,歡呼的歡呼,熱熱鬧鬧度過了刀桿會之夜。
二月九日,參加刀桿會組織活動的人不比昨天輕松,因為還有一大堆事情需要他們各負其責去處理。一是散會宴。組委會成員以及聘請的工作人員,今早最后聚在一起吃一餐散伙飯。還有“尼帕”、廟祝、“先生”、道士、法師與村民同坐一桌,也無世俗與神圣之別。二是下刀桿。負責指揮下刀桿的也是左美龍,“先生”、道士與法師也不會袖手旁觀。左美龍口含口哨,手握小紅旗指揮大家統(tǒng)一使力,慢慢將刀桿橫臥在刀桿場上,然后將刀子從干架插刀口一一解下來,再收藏于三崇寺倉庫。三是送別上刀山“尼帕”與道士、法師。昨天他們都已拿到念經或儀式酬勞,但上刀山傈僳“尼帕”還得帶回兩只“回堂雞”,到家感謝其祖先神靈保佑上刀山成功。四是清理收支。今年付給請心空法師念經1800元,道士組與兩位傈僳“尼帕”1280/人,組委會每天100/人,廚師、表演者等每天50/人,負責敲鑼打鼓的幾位老“先生”每天100/人。這些支出都來自刀桿會收入,有村民為高考孩子、病人、外出打工家人等的一兩百與少數(shù)村里“老板”上萬的捐獻,有三崇寺山下攤位每個五六十元一天的租賃費,有一年來廟祝賣紙殼文書、寫文書、解簽看卦的收入,以及刀桿會期間“先生”們寫文書所得按比例扣除款??偸杖氤マk會各種開支,還有一部分是交給心空法師償還建蓋寺院的老板墊資。五是安排明年的承辦社、承首人。明年輪到四社承辦,需兩社領導交接工作,還需請“懂文化”的左美龍在組委會里總負責,也得請方方面面都“說得上話”的孫成國聯(lián)絡溝通。最后是告慰神靈、關寺門。大家一起先到各殿的神靈前告慰,感謝諸神保佑辦會成功,并再次祈求全村四季順利平安。同樣從左而上,由上而下到各廟、祠、殿拈香叩謝祭拜。然后走出新山門,在石獅前回望寺里,雙手合十喃喃祈禱,才關上朱紅色的大門。一年一度的刀桿會正式結束。
研究節(jié)日、儀式,首先離不開其動因、過程、特點與功能。從麻櫟刀桿會的歷史與現(xiàn)狀來看其功能,以為村民提供精神慰藉與社會整合最為突出。正如涂爾干所說:“宗教儀典的首要作用就是使個體聚焦起來,加深個體之間的關系,使彼此更加親密。”[16]每一次戰(zhàn)役、死亡后的邊地村落凋零與“不順”導致其社會失范,于是通過全體村民共享的刀桿會安撫亡靈、慰藉生者,從而使其社會再次走向有序。麻櫟村的歷史,就是不斷從這樣的“戰(zhàn)爭——失范——儀式——有序”中逐漸整合為一個多民族并存的邊地村落共同體。
麻櫟村從麻櫟樹密布、雜草叢生的邊地荒坡變?yōu)槎鄠€民族、多個家族并存的村落,與三崇寺建筑、祭拜儀式、宗教訴求的由簡到繁是分不開的。在此過程中,全體村民逐漸融為共享同一信仰空間及其多元宗教的村落共同體。其中,又因村落形成的移民屯墾戍邊動因,又滲入了愛國守邊的主流文化元素。在此過程中,從宗教建筑、神像、法器、祭品,以及儀式、祭詞、經文,等等,無不是內地以民間信仰、儒釋道信仰為核心的漢族傳統(tǒng)文化大傳統(tǒng)與邊地阿昌、傈僳族等原始宗教小傳統(tǒng)的有機結合,由此重構出一套既有漢民族文化傳統(tǒng),又有邊地特色的“麻櫟文化”“麻櫟刀桿會”。這也是邊地各族在歷史長河融入中華民族的區(qū)域典型性個案與不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