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晶 孫松華 蔣曉軍 章燕清 俞 斌 王韜懿
(紹興市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心站,浙江 紹興 312000)
揮發(fā)性有機物(VOCs)是大氣光化學煙霧和二次氣溶膠的重要前體物[1],主要包括烷烴、烯烴、炔烴、芳烴等烴類以及鹵代烴、含氧VOCs和腈等。VOCs來源十分復雜,可以分為人為源和自然源兩類。自然源主要有陸地動、植物排放以及海洋生物釋放等,而人為源主要有交通排放、生物質燃燒、噴涂溶劑使用、煤燃燒以及工業(yè)生產等[2-3]。在現代城市中,人為源成了大氣中VOCs的最重要來源[4-7]。
VOCs在對流層大氣光化學反應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8]8,可以與大氣中各種氧化劑發(fā)生反應[9],如O3、·OH、·NO3等。近年來,隨著城市化和工業(yè)化進程的快速發(fā)展,光化學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特別是在夏季。針對紹興城區(qū)VOCs的污染狀況、來源解析及其大氣反應活性的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對紹興城區(qū)2019年夏季VOCs監(jiān)測數據進行分析,以期為紹興城區(qū)大氣污染特別是VOCs引起的大氣光化學污染的防控提供一定的參考。
2019年8月1—31日,在紹興城區(qū)袍江環(huán)境空氣國控站點(120.62°E,30.08°N)利用LUFFT WS500一體式氣象站采集風速、溫度、濕度等氣象數據,利用TH-300B大氣VOCs快速連續(xù)自動監(jiān)測系統(tǒng)采集VOCs數據,時間分辨率為60 min,該國控站點周邊為行政辦公、商業(yè)和居住的混雜區(qū),能夠很好地反映紹興城區(qū)的大氣污染狀況。8月4—6日,由于大氣VOCs快速連續(xù)自動監(jiān)測系統(tǒng)檢修,因此數據缺失。此外,手動剔除明顯的異常值。
監(jiān)測目標化合物包括29種烷烴、11種烯烴、1種炔烴、16種芳烴、28種鹵代烴、12種含氧VOCs和1種腈,共計98種VOCs。
VOCs與·OH、·NO3、O3氧化劑反應的損失率可以用來表征VOCs的大氣反應活性,其計算公式如下[10-11]:
Li,x=ci×Ki,x
(1)
式中:Li,x為iVOCs與x氧化劑反應的損失率,s-1;ci為iVOCs的分子濃度,molec/cm3;Ki為iVOCs與x氧化劑的反應速率系數,cm3/(molec·s),取值參考CARTER[12]的研究成果。
2.1.1 濃度特征
本次對紹興城區(qū)夏季的VOCs監(jiān)測,98種VOCs均有檢出,7類VOCs的平均質量濃度由大到小依次為烷烴(24.29 μg/m3)>鹵代烴(17.17 μg/m3)>芳烴(15.89 μg/m3)>含氧VOCs(14.72 μg/m3)>烯烴(4.06 μg/m3)>炔烴(1.23 μg/m3)>腈(0.27 μg/m3)。
監(jiān)測期間出現了幾次VOCs濃度增長較為迅速的污染過程。氣象條件在污染物濃度變化中起著重要作用。監(jiān)測期間的污染過程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風速較低。將VOCs和氣象條件做相關性分析得到表1。由表1可見,VOCs與風速呈極顯著負相關,說明風速低不利于VOCs的擴散。此外,VOCs與溫度也呈顯著負相關,即溫度越高,VOCs濃度越低,這是因為高溫有利于VOCs的揮發(fā)和擴散。
表1 氣象條件與VOCs的相關性分析1)
2.1.2 日變化特征
由于烷烴、烯烴、炔烴、芳烴都屬于烴且日變化趨勢一致,因此討論日變化特征時將其歸為一類。圖1展示了紹興城區(qū)夏季4類VOCs的日變化特征。從圖1可以看出,烴在7:00前后達到最高值,平均值約62.50 μg/m3,隨后烴濃度出現較為明顯的下降趨勢。烴是由人為排放產生的,加上不利的氣象條件容易造成高濃度烴積累。7:00是早高峰時間,存在大量的交通排放,特別是乙烷和乙炔,而后隨著溫度和風速的升高(見圖2)以及白天邊界層的抬升,烴濃度受到一定程度的稀釋和擴散,同時隨著光化學反應強度增強,也加速了烴的消耗,烴質量濃度在13:00達到了全天最低水平,平均值約29.65 μg/m3。到了夜間,隨著溫度和風速降低以及邊界層的下降,烴開始累積,其濃度升高。腈和鹵代烴總體變化趨勢與烴一致,但由于其大氣反應活性較低[13],白天參與光化學反應消耗較少,總體日變化不如烴明顯??傮w而言,烴、腈和鹵代烴呈現白天濃度低,夜間濃度高的日變化特征。含氧VOCs的日變化特征明顯不同,其濃度基本上終日保持穩(wěn)定,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白天含氧VOCs的光化學反應生成[8]14可以抵消氣象條件和邊界層高度變化帶來的影響。
通??梢杂锰囟╒OCs的比值對大氣中VOCs的來源及其氣團老化程度進行判斷。芳烴是一類有毒有害物質。甲苯與苯的質量比(T/B)可以用來識別芳烴的來源。當T/B小于等于2時,VOCs中的芳烴來源主要與石油化工生產和交通排放有關;當T/B大于2時,除交通排放外,揮發(fā)性有機溶劑的使用對VOCs中芳烴也有著顯著貢獻[14]。二甲苯與乙苯的質量比(X/E)通常用來判斷VOCs氣團的老化程度[15]。YURDAKUL等[16]提出,當X/E小于3時表示VOCs受到了長距離傳輸的影響,氣團存在一定的老化現象。
由表2可知,白天和夜間的T/B分別為1.94、3.17,有著較為顯著的差異。T/B夜間較高,說明除交通排放外,揮發(fā)性有機溶劑的使用對紹興城區(qū)夏季VOCs的夜間來源有重要影響。這可能是因為紹興城區(qū)存在不少醫(yī)藥化工、紡織印染等企業(yè)使用揮發(fā)性有機溶劑,且含有大量甲苯[17]。紹興城區(qū)夏季白天的T/B小于等于2,主要是由于機動車活動較為頻繁,交通排放的貢獻較為顯著。白天和夜間的X/E分別為2.03、2.76,均小于3,說明紹興城區(qū)夏季大氣VOCs受到一定程度的長距離氣團輸送影響,并且氣團存在一定的老化現象。
圖1 4類VOCs的日變化特征Fig.1 Diurn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4 kinds of VOCs
圖2 氣象條件的日變化特征Fig.2 Diurn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表2 T/B和X/E的分析結果
為了探討白天和夜間VOCs的大氣反應活性差異,選取大氣反應活性強烈的時段10:00—18:00代表白天,和相應的22:00至次日6:00時段代表夜間進行比較。7類VOCs白天平均質量濃度與夜間平均質量濃度的比值(白天/夜間)如圖3所示。烷烴、烯烴、炔烴、芳烴、鹵代烴和腈白天/夜間分別為0.59、0.96、0.74、0.67、0.86、0.88,即白天平均質量濃度低于夜間。在白天,雖然烴和腈的排放濃度可能是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加而增加的,但由于夏季白天溫度和風速高,邊界層抬升,使得稀釋和擴散也快,并且光化學反應會促進它們的消耗;但是夜間,由于邊界層高度的降低,污染擴散條件變差,更容易導致這些污染物積累。這在2.1.2節(jié)也有討論。值得注意的是,白天異戊二烯的濃度卻遠遠高于夜間,其白天/夜間達到了5.2,這是因為異戊二烯的主要來源是植被排放,夜間排放幾乎為零。含氧VOCs的白天/夜間為1.04,這是因為烴的二次轉化也是含氧VOCs的重要來源,因此白天含氧VOCs平均濃度略高于夜間。
圖3 7類VOCs的白天/夜間Fig.3 The ratio of 7 kinds of VOCs between daytime and nighttime
表3列出了與·OH、O3、·NO3反應的損失率排在前10位的VOCs。從表3可以看出,與3種氧化劑反應損失率排名最高的大多是芳烴、烯烴,因此芳烴、烯烴是紹興城區(qū)夏季最具大氣反應活性的VOCs。
表3 與·OH、O3、·NO3反應損失率前10位的VOCs
對于大氣中大多數的VOCs來說,白天與·OH的氧化反應是最重要的消耗路徑[18]。但是,夜間的·OH濃度很低,VOCs與·NO3的氧化去除反應就顯得更為重要。對于一些烯烴來說,它們的氧化反應途徑不受·OH支配,而與O3的反應更為主要。通過探究分析不同VOCs的大氣反應活性,可以更進一步地幫助理解VOCs濃度的日變化規(guī)律。白天異戊二烯主要來自于植物排放,但與·OH的反應消耗并不明顯,而到了夜間,植物排放對異戊二烯濃度的貢獻顯著降低,加上夜間的擴散條件較差,因此其濃度在夜間降低十分顯著。
(1) 本次對紹興城區(qū)夏季的VOCs監(jiān)測,共有98種VOCs檢出,7類VOCs的平均質量濃度由大到小依次為烷烴(24.29 μg/m3)>鹵代烴(17.17 μg/m3)>芳烴(15.89 μg/m3)>含氧VOCs(14.72 μg/m3)>烯烴(4.06 μg/m3)>炔烴(1.23 μg/m3)>腈(0.27 μg/m3)。VOCs與溫度、風速有著較強的負相關性。烴、腈和鹵代烴白天濃度低,夜間濃度高,含氧VOCs基本上終日保持穩(wěn)定。
(2) T/B白天小于等于2,交通排放的貢獻較為顯著;夜間大于2,除交通排放外,揮發(fā)性有機溶劑的使用對紹興城區(qū)夏季VOCs的夜間來源有重要影響。白天和夜間X/E均小于3,說明紹興城區(qū)夏季大氣VOCs受到長距離氣團輸送的影響,并且存在氣團老化現象。
(3) 與·OH、O3、·NO33種氧化劑反應損失率最高的VOCs大多是芳烴、烯烴,因此芳烴和烯烴是紹興城區(qū)夏季最具大氣反應活性的VO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