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華 羅燕玲
(福建省龍巖市第一醫(yī)院,福建 龍巖364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發(fā)病率較高的心血管疾病[1],也是急診科常見的重癥疾病,情緒激動、劇烈運動等均可能誘發(fā)急性心肌梗死[2],該病發(fā)展迅速且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在發(fā)病后若是未得到及時的救治,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患者達到醫(yī)院接受治療前,科學的治療和護理干預對于病死率的降低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個性化護理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診中的效果進行分析,具體內容見正文闡述:
將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期間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2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例數相同的兩組。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經影像學檢查、心肌酶學檢查等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同時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中的相關診斷標準;(2)患者的意識清楚且溝通交流能力正常。
排除標準:(1)住院期間出現(xiàn)急性心肌梗死者;(2)合并其他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3)存在視聽覺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精神障礙者。
對照組(n=41):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47-78歲,年齡平均值(61.45±2.87)歲。梗死部位:前壁梗死9例,前間壁梗死9例,高側壁梗死10例,下壁梗死13例。
觀察組(n=41):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48-80歲,年齡平均值(61.53±2.94)歲。梗死部位:前壁梗死10例,前間壁梗死10例,高側壁梗死9例,下壁梗死12例。
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存在均衡性(P>0.05)。
對照組:常規(guī)院前護理。在接到急救電話后,急診科人員快速趕往現(xiàn)場,評估患者的病情并進行生命體征檢測,根據患者的病情對其進行建立靜脈通路、吸氧、擴張血管等急救治療和護理,在病情得到一定的控制后進行轉運。
觀察組:個性化護理。(1)及時出診:急診科人員在接到急救電話后,先對患者的病情進行一定的了解,初步判斷為急性心肌梗死,并指導患者或其家屬進行自救;由經過專業(yè)急診護理培訓的急救人員攜帶好相關急救設備及藥品快速趕往現(xiàn)場,急救人員在途中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進行相應的指導。(2)急救護理:急救人員達到現(xiàn)場后,結合現(xiàn)場環(huán)境調整患者的體位,快速建立靜脈通道,將患者的口鼻腔中的異物進行清理,密切監(jiān)測各種生命體征的變化;在對患者進行救治及護理期間,急救人員同時結合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特點,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安撫、穩(wěn)定患者的情緒,促使患者配合臨床操作。(3)轉運護理:通過院前搶救穩(wěn)定患者的生命體征和病情后,護理人員同患者家屬加強溝通,促使其詳細了解患者的病情,在取得患者家屬同意后快速進行轉運;在轉運過程中,急救人員向醫(yī)院相關人員介紹患者的病情,并通知其做好相關準備;轉運過程中,對患者的生命體征、吸氧及輸液情況進行密切關注;在到達醫(yī)院后,向院內急救人員快速進行院前急救說明,并參與院內救治,開辟綠色通道。
(1)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急救相關指標以及急救效果。
(2)統(tǒng)計干預期間兩組患者發(fā)生的并發(fā)癥情況。
將臨床資料錄入到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分別以(±s)、[n(%)]的形式表示,進行t檢驗、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急救相關指標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所示。
觀察組患者的急救效果明顯比對照組更優(yōu)(P<0.05)。如表2所示。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對照組數據進行對比存在較大區(qū)別(P<0.05)。如表3所示。
表1 對比兩組的臨床急救相關指標(±s)
表1 對比兩組的臨床急救相關指標(±s)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41 41出診反應時間(s)92.74±30.51 48.64±17.92 7.981 0.001急救時間(min)40.58±5.72 19.28±5.20 17.643 0.001入院時間(h)3.19±0.51 2.48±0.26 7.942 0.001
表2 比較兩組的急救效果[n(%)]
表3 對比兩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n(%)]
急性心肌梗死以劇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3],在中老年群體中較為多見,常常并發(fā)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嚴重并發(fā)癥[4,5],且死亡率較高。該病具有發(fā)病突然、病情進展迅速的特點,且1/3左右的患者在首發(fā)時會出現(xiàn)猝死,故對該病患者實施快速、有效的救治十分重要。
針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醫(yī)護人員必須樹立急救意識,堅持“時間就是生命”這一理念,爭分奪秒地開展急救工作,優(yōu)化護理流程[6],減少繁雜的環(huán)節(jié),促使搶救效率提高,達到提高急救成功率的目的。個性化護理是指重視患者的個體差異,滿足患者不同多元需求的一種以人為本的護理模式[7,8]。在本次研究中,個性化護理中及時出診能夠縮短到達現(xiàn)場的時間,在前往現(xiàn)場的同時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基礎的急救指導,根據“先保命后治病”的原則,能夠避免患者的病情持續(xù)進展[9];急救人員到達現(xiàn)場后進行病情快速評估、生命體征監(jiān)測,并結合病情立即開展急救,能夠快速完成急救工作,促使患者能更快地達到醫(yī)院接受更全面、更好的治療,同時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心理疏導,可減輕其擔憂、焦慮等負面情緒,能夠增加其配合度,有利于院前急救工作的順利開展;轉運期間加強生命體征監(jiān)測以及與院內急救人員的溝通,一方面能解決患者在轉運期間出現(xiàn)的突發(fā)情況,另一方面有助于院內急救人員做好相應的接診準備,進而能縮短患者的院內急救時間[10],促使患者的病死率降低。
本文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出診反應、急救、入院時間均更短,說明個性化護理能夠提高搶救效率,分析原因在于,由接受過專業(yè)急診護理培訓的急救人員進行院前急診護理,能夠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救治,在短時間內出診和完成急救,促使患者更快接受院內急救治療;觀察組患者的急救診斷率、轉運成功率、急救成功率顯著更高,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充分說明了個性化護理能促進急救效果的提高,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個性化護理能夠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診的急救效率以及急救效果,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臨床應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