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道勝
摘要:教育信息化也就是學校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書本內容以其他種類信息(圖片、音樂、視頻、文字等)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加深印象,有助于對知識的認識與理解。隨著信息化的發(fā)展,多媒體已深入課堂教學,形象生動的教學形式豐富了孩子們的學習內容,改變著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學生對于信息化的教育方式更加感興趣,更加容易理解教學知識,學習效率更高。
關鍵詞:融合;信息技術;學習效率
記得剛踏上三尺講臺時,我們老師都用粉筆在黑板上書寫教學生涯,用雙手做出各種教學工具,為了更加生動形象,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只為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內容。想想當時的我們是那樣的竭盡全力,是那么的甘之如飴。時光飛逝,科技飛速發(fā)展,由于國家加大對信息化教育建設的投入,加強師資的信息化技術培訓,信息技術如春風般席卷了基礎教育這塊沃土。短短幾年,我們每位工作在教育教學一線的老師們的身邊,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近兩年中,我們學校建立了新的網絡機房,增加無線網絡的配置,為教師配備了筆記本電腦,更新了學生機房,在機房電腦中有各種管理軟件,等等。光纖的接入,性能較高的多媒體設備,開闊了教師的視野,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也讓學生對學習有了更加濃厚的興趣。
一、信息技術化抽象為直觀助力學生課堂學習的理解
數學知識往往比較抽象,學生往往很難理解題目意思或者無法想象其中的奧妙,從而感到枯燥無味。信息化的課堂教學可以動畫模擬題目內容,使學生更加直觀地觀察到教學內容,將靜態(tài)的數學知識動態(tài)化,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加深了其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揭開角的面紗”一課中,在學習角的大小與構成角的兩條邊長短的知識時,由于學生以前沒有接觸過角,有的學生根據直觀判斷認為角的兩邊越長則角越大,這也是大多數學生容易犯錯的地方。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觀察角的大小和它的兩邊長短是否有關系,我利用電腦屏幕設置了角的比較的情景:在電腦上設計出兩張圖,一張是角的兩邊很短,一張是角的兩邊很長,其實兩個角的大小我設置為相同的45度。這時,我讓學生投票選擇哪個角更大。經過投票選擇,不出所料有超過五成的學生認為邊長的角更大。為了糾正學生的這一錯誤判斷,我在電腦上利用兩個角重疊的動態(tài)圖表示兩個角剛好可以完全重疊,即可得出兩個角是一樣大的。學生恍然大悟,通過信息技術明白了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長短沒有關系。
為了讓學生對角的大小有更深層次的了解,我再次用多媒體技術在電腦上畫出一個“角”,通過信息技術延伸角的兩條邊,并讓學生注意這個角的兩條邊的變化,同時觀察角的大小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動圖展示過后,經過大家的討論,學生驚訝地發(fā)現:角的兩邊與角的大小并沒有關系,當角的兩邊不斷延長時,角的大小沒有發(fā)生任何變化,即使兩邊很長而角也不會變大。
第二次的課件展示的是當兩個角邊長相等時,其中一邊不動,利用多媒體動態(tài)圖移動角的另一邊??梢杂^察到:角的開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開口越小,角就越小。
本節(jié)課通過兩次多媒體播放及課件的演示,學生真正認識到:角的大小與兩邊長短沒有關系,只與角的開口大小有關系。
多媒體教學在小學課堂的運用,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課堂內容變得豐富有趣,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思維。
二、融合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課堂充滿積極性,教師才能引導學生一起學習,實現真正的“共同學習”,從而達到理想效果。那么,老師們在課堂中該怎樣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熱情呢?
以美術學科為例。美術是一門學習氛圍相對輕松的課程。由于美術課任務較輕,在美術課堂上經常有一部分學生不認真聽講,甚至是走神,學習美術的效果大打折扣,老師用枯燥的語言也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老師在講臺上講得認認真真,學生則有的走神,有的做其他科目的作業(yè),上課的效果很差。怎么才能讓學生認真聽講,激發(fā)學生的美術興趣,成為了美術老師探索的問題。比如在教學如何畫月亮時,可以應用一個大家都熟悉且有趣的成語“猴子撈月”,通過多媒體大屏幕播放一段此成語的視頻:一個普通的夜晚,天上掛著一個圓圓的大月亮,一群猴子看到大圓月在水中的倒影,想把月亮撈起來。這時候教師可以按下暫停鍵,跟同學們說:看,這群可愛的猴子掛在一起,想撈月亮,但這是水中的“月亮”,他們能撈到嗎?學生有的回答能,有的回答不能。教師繼續(xù)播放短片,結局是沒有撈到。此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圓月的畫法技巧。教師繼續(xù)播放,到了月初,當圓月變成彎月時,一群笨猴子忘記了之前沒有撈到月亮的教訓,繼續(xù)想把水中的彎月?lián)粕蟻?。故事的趣味性讓孩子們哈哈大笑。借這個契機,教師可以結合短片中彎月的特征,教學生如何畫出月初的彎月。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知識,更容易理解知識內容,跟著老師的思維走。教師運用故事加入到課堂中,會明顯提升教學質量。小學生都喜歡玩,愛聽故事。所以在課堂中,將一些耳熟能詳的故事和信息技術相結合,學生會對學習更加有興趣,印象更加深刻,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改善信息技術條件,讓學科教學更加高效
信息化教育的普及使得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學生的自身綜合素質也不斷提高。充分完善信息化教育有助于學生有興趣,聽得懂,能理解,會運用,學習更上一層樓。更美好的學習環(huán)境,更完善的技術設備,更多樣化的信息化教育形式,能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更容易理解學習內容。而更好的信息化硬件和軟件,也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是國家培養(yǎng)未來人才的需要。
在小學階段,很多學校開設信息技術課,讓學生早點接觸電腦,認識電腦,學習電腦。信息技術對于培養(yǎng)小學生的協(xié)調能力有很大的作用。比如,小學生在上信息課的時候,都要先學習打字。這是學習計算機的基礎。大家都知道,打字時需要正確的手法及雙手的靈活配合。這就需要鍛煉協(xié)調能力。協(xié)調能力對于小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大腦的鍛煉都很有幫助。要知道,人在活動左手時,能鍛煉右腦,在使用右手時,能鍛煉左腦。那么,在打字時,雙手同時運動,就能很好地鍛煉大腦了。小學生正處于身體成長發(fā)育的黃金階段,所以對于他們來說,協(xié)調能力就顯得很重要。其實,不僅僅是打字,在玩游戲時,也可以鍛煉他們雙手的協(xié)調能力。雖然我們不提倡學生玩游戲,但適時適度地玩,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
回想以前,老師都千篇一律的用板書來呈現知識。那現在為什么變了呢?從表面看,是因為時代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但歸根究底,是因為以這種方式展現知識,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在小學教學中顯得尤為突出。小學生的思維方式不像大人那樣,能引起他們興趣的,他們就很愿意去學習。在課堂上,一個畫面豐富的幻燈片,或者一個有趣的Flash視頻,都能極大地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對于計算機的興趣,在學習其他學科時,也有很大的用處。
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需要不斷進步的人才,而信息化教育正好促進了人才的培養(yǎng)。以往黑板+粉筆的教學已經逐漸被替代,信息化教育才是教育改革的“領頭羊”。融合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來提高小學生課堂學習效率是時代需要,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靈丹妙藥”,也是我們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 楊紅偉.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17).
[2] 李玲.新課標背景下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的有效性整合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5).
[3] 王衛(wèi)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fā)展策略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2(5).
(責任編輯: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