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
自古以來,廉潔為政是百姓對公平正義的呼喚;清官廉吏則堪稱時代模范與價值標桿。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提到張伯行,他說:“我一直講‘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思想的口子一旦打開,那就可能一瀉千里。干部不論大小,都要努力做到慎獨慎初慎微,‘不以惡小而為之。蘭考歷史上出了一個有名的清官張伯行。他歷任福建巡撫、江蘇巡撫、禮部尚書,為謝絕各方饋贈,專門寫了一篇《卻贈檄文》,……我看,這也可以作為一面鏡子?!?/p>
賑災有功 勤政愛民
張伯行(1651—1725),河南儀封(今蘭考)人,清朝大臣,理學家。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考中進士后沒有立即去做官,而是在家中口誦手抄理學經(jīng)典,并在家鄉(xiāng)南郊建造了一座精制的房屋,擺上《大學》《中庸》《近思錄》以及朱熹的著作等數(shù)千卷書,以供觀覽。張伯行說:“入圣門庭在是矣!”張伯行認為:“千圣之學,括于一敬,故學莫先于主敬?!庇媒裉斓脑拋碚f,就是圣人們的學問,概括為一個“敬”字,所以學習沒有比掌握敬畏更重要了。正因如此,張伯行為官交往的都是學問純正、志向操行清廉的人,而且不讓他們知道自己是做官的。他時常感懷地說:“已得到皇上的保全,怎敢以私而廢公呢?”
1703年,張伯行出任山東濟寧道。上任初始,適逢災荒之年,糧食歉收。他馬上派人回老家河南把家里存糧裝船運往災區(qū)。同時讓家鄉(xiāng)百姓制作棉衣,以救濟寧百姓饑寒。后來,康熙下詔賑濟,張伯行親自前往汶上、陽谷兩縣了解災情。因災情嚴重,張伯行下令開倉放糧2萬多石,用以救濟百姓。為此,山東布政使責備他獨斷專行,準備上書彈劾。張伯行說:“皇上有旨救災,不能說是獨斷專行?;噬先绱酥匾暶耖g疾苦,應該以倉谷為重呢?還是以人命為重?”聽完張伯行的陳述,那位布政使只好停止了彈劾。1706年,康熙皇帝南巡聽說此事后,特意賜予張伯行“布澤安流”匾額,以褒獎他賑災有功。
張伯行后升任福建巡撫,在任期間兢兢業(yè)業(yè)、抑惡揚善、造福百姓,使得管轄區(qū)內(nèi)的社會風氣大變,官清民樂。當時,福建地方人多地少,每年的糧食要從外省購買。由于前幾任官員從不過問此事,致使奸商乘機囤積居奇,賤買貴賣,牟取暴利,百姓深受其害,叫苦不迭。張伯行經(jīng)過調(diào)查,弄清原委之后,當即決定由地方官府從江西、湖北、廣東等地買來糧食,再平價賣給百姓。這樣,一方面使百姓免受奸商盤剝;另一方面也可以賺些錢用在下一年買糧濟民上。
一介不取 謝絕饋贈
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張伯行任江蘇按察使,這是巡撫下屬的一個官職。按照當時官場舊例,新到任的官員要給總督、巡撫等上司送禮,以示尊敬,也示意請求往后關照和提拔。張伯行秉性耿直,對此做法深惡痛絕。他說:“我為官,誓不取民一錢,安能辦此!”他說到做到,在為官期間,一切屬于私人的花銷包括米麥蔬菜、衣服穿戴,甚至是磨面的牛、石碾都是從河南老家運來的。他到蘇州任職,不但打破了慣例沒有送禮,還下大力整頓吏治,以期改變行賄受賄的風氣。但這一舉措得罪了當時的總督和巡撫,并遭到官場習慣勢力的排擠。
同年,康熙南巡到了江蘇,讓地方官員舉薦賢能。但在舉薦的名單中,康熙沒有看到已聞名朝野的張伯行??滴蹙蛯偠?、巡撫說:“朕聽說張伯行居官清廉,是個難得的國家棟梁之才,你們卻不舉薦!”說完又轉(zhuǎn)向張伯行說道:“朕很了解你,他們不舉薦你,朕舉薦你。將來你要居官而善,做出些政績來,天下人就會知道朕是明君,善識英才;如果你貪贓枉法,天下人便會笑朕不識善惡?!彪S后,康熙下旨任張伯行為福建巡撫,并賜“廉惠宣猷”的匾額。
張伯行到任后,發(fā)現(xiàn)衙門里面帷帳都是錦繡,器皿全是金銀,就把衙役叫過來問事。衙役回答說:“這是當?shù)匕傩諈f(xié)助官府準備的,是一直的慣例。”張伯行說:“百姓生活本就不易,我怎么能夠用這樣奢華的陳設來拖累百姓呢?況且貧寒樸素對于我來說已經(jīng)成為習慣,無須如此奢侈?!彼煜铝顚⒛切╆愒O全部還給百姓,只留下前任巡撫不用的舊物。
當時,官場賄賂之風盛行。據(jù)說,某縣縣令將自己繪的一幅畫,悄悄送到張伯行府上請他指教。張伯行回家后拿起畫卷,竟從畫卷里抖出一根金條。他找來這位縣令,回贈一幅字畫??h令欣喜收下,誰知回去后發(fā)現(xiàn)畫卷里也有一根金條,畫紙上寫有張伯行的手書:“一黍一銖,盡民脂膏。寬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賜;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雖曰交際之常,于禮不廢。試思儀文之具,此物何來?”縣令閱后十分羞愧。
為了杜絕接踵而來的送禮者,張伯行寫下了那篇著名的禁止饋送的《卻贈檄文》,張貼于居所院門及巡撫衙門。文章寫道:“一絲一粒,我之名節(jié);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云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這篇言辭犀利的檄文不脛而走,那些送禮者見此檄文,不再自討沒趣,悄然離去。
一清二白 居官清正
1711年,江蘇鄉(xiāng)試發(fā)生了“辛卯江南科考”弊案。由于副主考官趙晉內(nèi)外勾結,大肆舞弊,發(fā)榜時,人才最集中、考試成績一向極佳的蘇州地區(qū),在此次鄉(xiāng)試中只有少數(shù)人被錄取,而眾多揚州鹽商子弟榜上有名。于是,千余名學子憤而集會抗議,并寫下“左丘明兩目無珠,趙子龍一身是膽”的對聯(lián),以諷刺主考官左必蕃瀆職失察和副主考官趙晉肆意作弊。有人甚至把“江南貢院”的“貢院”兩個字用白紙糊住,然后寫上字形相近的“賣完”二字,寓意舉人頭銜都被考官賣完了,引起當時輿論的嘩然。隨即蘇州織造李煦和江寧織造曹寅密奏此事,康熙下旨戶部尚書張鵬翮會同兩江總督噶禮、江蘇巡撫張伯行以及安徽巡撫梁世勛審理此案,結果查到兩江總督噶禮與鄉(xiāng)試副主考官受賄。因?qū)徲嵈税傅娜藨峙赂炼Y權勢,案子審了一個多月還不能定案。張伯行憤而上奏彈劾噶禮,噶禮則反過來誣告張伯行。
為推進案件審理,康熙降旨同時解除噶禮和張伯行的職務。當時,揚州、蘇州等地百姓聽到張伯行解職的消息,紛紛罷市。在張伯行上京前,當?shù)氐墓賳T和百姓知道他為官清廉,就拿著水果蔬菜為其送行。張伯行雖心存感激,但依舊婉言謝絕。百姓說出了一段至今令人為之動容的話語:“公在任,只飲江南一杯水;今將去,無卻子民一點心?!币馑际钦f,您在江南做官,除一杯水外,真的是一無所取;如今您要走了,千萬不要拒絕百姓對您的一點心意。話已說到這般地步,張伯行只好破例,收下一棵青菜和兩塊豆腐,取“一清二白”之寓意,成為千古佳話。
不久,康熙派戶部尚書穆和倫、工部尚書張廷樞再審此案,并請吏部復議,但結果均對張伯行不利。康熙感嘆地說:伯行居官清正,天下所知。噶禮才有余,而性喜生事,無清正名。此議是非顛倒。于是,又令九卿、詹事、科道據(jù)實再議。最終審出總督噶禮與鄉(xiāng)試副主考趙晉等人受賄。隨后,康熙下旨,將趙晉等人斬首,主考官左必蕃革職,張伯行繼續(xù)留任江蘇巡撫,噶禮被革職查辦。百姓聞之歡呼雀躍,紛紛寫下紅幅貼在門旁:“天子圣明,還我天下第一清官?!笨滴跻卜Q贊說,張伯行是“天下第一清官”。
1720年,張伯行就任戶部右侍郎。1723年,張伯行升任禮部尚書。兩年后,一代清官張伯行病逝,享年74歲。雍正皇帝賜予張伯行“清恪”謚號,贊其為官清廉、恪盡職守。
張伯行一生多在繁華富庶之地任職,一直以自律為重,正心修身,終身保持一顆敬畏之心,不忘本心、不生妄念,清心為廉、無私立身,始終過著簡樸生活,保持著寒儒本色,以清廉愛民聞名天下。他所留下的《卻贈檄文》,主張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事、坦坦蕩蕩為官,充盈著人間正氣,閃爍著人格光芒。
(作者系南京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主任)
責任編輯:張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