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靈波
中國文化的特有氣質(zhì)決定了文人墨客對“秋”情有獨鐘,詠秋之作汗牛充棟、蔚為壯觀,郁達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自問世以來一直傳誦不衰,讀之如啜香茗,余香滿口,回味無窮。歷來的論者對其魅力之因多有論述和探究,或歸結(jié)于思想精粹,或歸因于意境雋永,或側(cè)重尋求語言的魅力,等等。后來,郁達夫也寫下了大量為人所稱道的古體詩佳作,他本人對古典詩歌的內(nèi)在積淀和修養(yǎng)影響著其他文體的寫作,劉海粟曾評論到:“從氣質(zhì)來講,他是個杰出的抒情詩人,散文和小說不過是詩歌的擴散?!薄豆识嫉那铩房芍^是一篇詩一樣的散文,一首散文中的詩歌。
一、真摯濃郁的感情美
散文藝術(shù)感染力“最大因素卻在情感的濃厚”,郁達夫的散文帶有比小說更直接更鮮明的“自敘傳”色彩,更裸露的真性情。郁達夫年幼喪父,中年喪子,抗戰(zhàn)前與愛妻離異,抗戰(zhàn)中母親被日寇炸死,兄長亦死在日偽的屠刀下,特殊的生命經(jīng)歷造成了他抑郁、孤獨、多愁善感的個性,沉郁、悲愁、傷感也成為他作品的感情基調(diào),《故都的秋》就具有代表性,作者把個性和深情滲透于字里行間,將景、物、人一一抹上主觀感情色彩,處處發(fā)出帶著強烈個性的音符。
作者以情馭景,以景生情,將內(nèi)在情感外化為幾幅秋色圖,每幅圖都浸透了作者深切的感情。作者寫牽?;〞r認為“藍色或白色者為佳”,因藍色本給人深沉寧靜之感,宜于靜對,其還要在牽?;ǖ祝阋r“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從而把清幽、蕭索的秋天氛圍渲染得淋漓盡致?!耙磺芯罢Z皆情語”,讀者也能強烈地感受到作者冷靜、孤獨的感情暗流。作者還特別注明“了”字念得很高很長,從而借路人的長嘆強化文章的情感氛圍。郁達夫是至性至情之人,懷著一顆赤子之心,然而人到中年,歷經(jīng)家國巨變,心境漸趨平和,他提倡“靜的文學(xué)”,因而清靜悲涼的秋味與他此時的心境十分吻合,作者之所以對故都之秋懷著宗教般的情感,是因為故都之秋正吻合作者心境,或者說,作者深沉、傷感、孤獨的心境和冷落、蕭索、閑靜的故都之秋緊緊相融,蘊蓄的情感和北平的蒼涼是那樣的諧和,讓他沉醉,原本潛藏在內(nèi)心的壓抑感得到釋放,他感到輕松與暢快,以至假想能留得住北國的秋天。
他曾說:“現(xiàn)代散文最大特征是每個作家的每篇散文里表現(xiàn)的個性,比從前的任何散文來得強。”《故都的秋》就是從作者心里緩緩流出來的,流成了一首對故都之秋的悲歌,一支對北平秋天的戀曲。
二、自然和諧的音樂美
“四季的來復(fù),陰陽的配合,晝夜的循環(huán),甚至于走路的一進一出,無一不合于自然的韻律。散文于音韻之外,暗暗把這意味透于文字之間?!倍檀俚木涫?,使人感到急風(fēng)驟雨般的氣氛,或者給人靈動歡快的節(jié)奏感。長而散的句子節(jié)奏感緩慢,卻適合于娓娓地敘述和綿綿地抒情。本文屬于后一種,其語言節(jié)奏像一首二胡曲,舒緩低沉,讀后還余音裊裊,引人遐思。比如“不單是詩人,就是關(guān)閉在牢獄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會感到一種不能自已的深情;秋天于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qū)別呢?”這里長句和短句錯落有致,語勢的流動徐急參差,娓娓道來,行文如輕輕飄浮的白云,又如叮咚作響的山泉,不求渲染卻獨有一種情韻扣人心弦。
文中還多用反復(fù)的句法結(jié)構(gòu),一唱三嘆,節(jié)奏明快。比如:“北國的秋天,卻特別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薄澳_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边€有“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這些句子復(fù)沓往復(fù),句勢舒緩又富于變化,極富韻律感,一方面強化了讀者的印象,一方面又營造出強烈的抒情節(jié)奏,有力地表現(xiàn)出作者感情的深沉和強烈,語言形式和情感內(nèi)容完滿地交融,可謂聲情并茂,一唱三嘆。
三、體物入微的細膩美
朱自清曾談到過,好的散文“于人們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寫,使你于平常親身經(jīng)歷之境,也會有驚異之感”。作者潛入其中,觀察細致,思索深切,故寫秋色能處處從細處著筆。文中景物多是細小瑣碎的,常為人所忽視,如馴鴿,幾根秋草,藍色牽年花,掃帚的絲紋,落蕊、秋蟬的殘聲等,但它們對于故都的秋又極富表現(xiàn)力?!耙涣I忱镆娛澜?,半瓣花上說人情”,平淡中見奇崛,形于筆端。寫一片飄零的槐葉打動情意,一聲秋蟲的哀鳴牽人心魄,一句路人的嘆氣引人共鳴,作者用細致的筆墨層層鋪敘,寫盡憂思孤獨,詩味十足,回味無窮。
作者還善于寫瞬間極微妙的感覺,善于把握最細微的生命在旦夕顫動的心靈感受,為語言增添了細膩真切的色彩,比如作者看到掃街后灰土上掃帚的絲紋,“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落寞?!边@種常人心中有而筆下無的微妙感覺,作者抓住了,并將這種精細體察后的感受移情入物,既顯得清新,又籠罩著一層古城的滄桑與頹唐,讓人感受到清秋的清涼和人生幻滅之感,從而使文字呈現(xiàn)出細膩柔婉的審美特點。
四、明麗蘊藉的畫面美
郁達夫用精粹凝練的文字,清新明麗而又含蓄蘊藉的畫面展示出故都之秋清麗、寧靜而又略帶傷感的美,文中共描寫了五幅畫面:秋院晨景、秋槐落蕊、秋蟬殘鳴、閑人嘆秋、秋樹秋棗,這五幅畫中作者選取了幾乎臻于完美的風(fēng)物景致,利用光與色的巧妙搭配,或擬聲,或摹形,或繪色,使畫面格外明麗、清新。作者仿佛是一個繪畫大師,他巧于設(shè)色,所描寫意象其色調(diào)多是冷色調(diào)的,像屋色、茶色、天色、鴿子色、樹色、花色、灰土色、落蕊色、青布單衣色、雨色……這些冷色調(diào)本來給人以沉靜悲涼的感覺,再加上作者反復(fù)渲染,情感基調(diào)得到不斷升華。作者也是擬聲的高手,“像花而不像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用遍地的落蕊來渲染濃重的秋意,用視覺來刻畫大自然的“靜謐”,且用聽覺和味覺不同感覺去體會這種意境,“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敏感的作者感到了“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一點點”和兩個“極”字把靜寂的環(huán)境和恬靜的心境表現(xiàn)得入木三分。
再如,寫在院子里坐著聽到馴鴿的飛聲以及到處聽得到的“秋蟬的衰落的殘聲”,都是以動襯靜,與“鳥鳴山更幽”的境界相同,可見作者體悟之細之深和表現(xiàn)手法的高超。這些畫面中的許多意象內(nèi)蘊深邃又耐人尋味,它們大多可以找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比如:“濃茶”“一椽破屋”“馴鴿的飛聲”“落蕊”“秋蟬”“衰草”“雨后的斜橋影里”……總讓人不由想到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柳永的“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馬致遠的“小橋流水人家”,李叔同的“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甚至秋瑾的絕命詩“秋風(fēng)秋雨愁煞人”。
總之,《故都的秋》以真摯濃郁的感情、自然和諧的節(jié)奏韻律、體物入微的細膩美、明麗蘊藉的畫面成就了一篇真正的美文,展現(xiàn)出美不勝收的詩性美,達到了“物”與“我”完美交融,顯示出作家卓越的才華。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大新實驗學(xué)校(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