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倫 敦
(西南交通大學 人文學院,成都 611756)
民國舊體文學的整理與研究已見蓬勃發(fā)展態(tài)勢,但民國賦的整理與研究仍顯薄弱。民國賦在中國賦體文學發(fā)展史上占據(jù)重要一席,是我國賦體文學發(fā)展史上值得重視的一環(huán)?!拔淖內竞跏狼椤?1)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第675頁。,民國這一特殊歷史時期對賦體創(chuàng)作產生了重要影響,但長期以來民國賦體文學創(chuàng)作卻未得到學界應有的關注。民國賦體文獻仍然散落在個人別集、民國報刊雜志、民國地方志等資料中,尚未加以搜集匯總、全面研究。民國報紙期刊登載了大量的賦作,本文以民國《四川公報·娛閑錄》登載賦體文學為例進行探討,以期推進民國時期賦體文學的相關研究。
《四川公報》增刊《娛閑錄》出版地是成都?!秺书e錄》在1914-1915年共發(fā)行了二卷27冊?!秺书e錄》的欄目并不固定,主要有“小說”、“游戲文”、“筆記”、“雜俎”、“文苑”、“劇本”等。既有文獻對其基本概況作了介紹:
1914年7月16日創(chuàng)刊,是《四川公報》的特別增刊。每月兩冊,農歷二日、十六日出版。該報是四川較早的文藝刊物,由樊孔周主辦,在當時頗有影響。第一期就發(fā)行二千份,著名的文人墨客如吳虞、李劼人(老懶),以及曾安素(名延年,號孝谷,中國話劇運動創(chuàng)始人之一)、方觚齋、劉覺奴(戊戌六君子之一劉光第的長子)、曾蘭(香祖,女詩人)、胡壁經堂(安瀾)、李哲生、何六朝金石造像堪侍者(何振羲,字雨神,號與宸)等,都曾為該刊撰稿,或擔任編輯?!?/p>
1915年10月6日,《四川公報》改名為《四川群報》,《娛閑錄》便作為《四川群報》的副刊,不再單獨出版。……
由于《娛閑錄》注重寫實內容,娛而不閑,敢觸時弊,成為名噪一時的刊物和副刊。直到1918年4月末,《四川群報》被查封時才停刊。(2)王綠萍編著《四川報刊五十年集成1897-1949》,四川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56-57頁。
《娛閑錄》在當時是很有影響力的:
……樊君并于民國三年將公報增刊一種文藝雜志,名《娛閑錄》,每月發(fā)行兩冊。當時的小說和游戲文章,果然哄動一世。《四川公報》的勢力,也受它的益處不少。這《娛閑錄》發(fā)行時代,又算得是文人得志時代。只要知道當時成都事情的人,那個不曉得吳愛智、方觚齋、劉覺奴(劉長述,劉光第長子——編者)、李老懶(李劼人——編者)、曾安素(名延年,號孝谷,成都人,中國話劇運動創(chuàng)始人之一——編者)、李哲生、胡壁經堂〔胡安瀾——編者)、何六朝金石造象堪侍者(何振羲字雨神,號與宸,慶符人——編者)這幾位記者先生,因為這《娛閑錄》是他們辦的俱樂部樣。(3)孫少荊《一九一九年以前的成都報刊》,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四川省委員會、四川省省志編輯委員會《四川文史資料選輯》第8輯,1963年,第148-149頁。
由此可見《娛閑錄》在當時廣受追捧。《四川近代新聞史》載:“《娛閑錄》印刷精美,內容豐富,形式新穎,思想進步,一出版便受歡迎?!?4)王綠萍《四川近代新聞史》,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90頁。《四川報刊五十年集成1897-1949》載:
總發(fā)行所設在成都總府街四川公報社,省內在重慶、滬縣、嘉定、萬縣、綿陽、內江、雅安、順慶、西昌、康定等45處設有代派處,國內在北京、天津、奉天、上海、蘇州、杭州、廣東、福建、漢口、長沙、開封、陜西、云南、貴陽等20余處都有代派處,發(fā)行面如此之廣,在當時并不多見。(5)王綠萍編著《四川報刊五十年集成1897-1949》,第56頁。
《娛閑錄》選文偏向趣味性與娛樂性,關注市民的日常生活,共刊載15篇賦作,其具體篇名、作者情況如下表:
表1 《娛閑錄》刊載賦作一覽表
這些賦按賦體初步分類,屬俳賦的有《軍票賦》(擬梁元帝《蕩婦秋思賦》,步原韻)、《成都春賦》(依庾體原韻)、《麻雀牌賦》(仿《蕩婦秋思賦》)、《續(xù)恨賦》、《辮子春思賦》(仿體并原韻)、《登成都江樓賦》(擬王仲宣《登樓賦》體)、《癮客妙思賦》(擬梁元帝《蕩婦秋思賦》),這些俳賦皆是仿體,模擬名家名賦,步其韻而創(chuàng)作;屬律賦的有壯悔《升官圖賦》(以直把官場作戲場為韻)、壁經堂《升官圖賦》(以直把官場作戲場為韻)、《吃匪賦》(以則必厭酒肉而后反為韻)、《假哥賦》(以久假不歸烏知非有為韻)、《軃神誤入女廁賦》(以尋得桃源好避秦為韻);屬于文賦的有《商業(yè)場賦》(仿《阿房宮賦》體)、《炮聲賦》(仿六一居士《秋聲賦》)、《屁聲賦》,這三篇賦也都是仿體。
《娛閑錄》的發(fā)刊詞《束生閣來簡》云:
某某先生執(zhí)事:頃奉手札,知尊社諸公將以日刊之暇,更錄雜撰,命曰《娛閑》。嗟乎!今之時,何時乎?天災人禍相逼而來,愁嘆之聲比戶相應。以諸公悲憫之懷,不知所謂娛者安在?而所謂閑者何為乎?仆曩者日周旋于諸公之間,每一語及家國之憂、身世之感,則諸公未嘗不扼腕而太息、愀然而深悲?!w有以知諸公之所謂娛者,其必有至不娛者在;所謂閑者,而其心乃天下之至不閑者矣。……莊雅者難為功,詼諧恒易入,而言禁之密如今日,尤非滑稽如曼倩,寓言如莊生,常不足以自免于世而圖存。由是論之,則諸公之為是錄,度其中必有至不獲已之苦,有萬非正言莊論所能曲達者。蓋不但游戲于斯文,而茍以自悅己也。(6)《束生閣來簡》,《娛閑錄》第1冊,1914年,第1頁。
《娛閑錄》出版目的并不在于娛閑,在言禁之網(wǎng)日密的情況下,有其不得已的苦衷,故借詼諧之文來表達憂家憂國情懷。《娛閑錄》登載的賦體現(xiàn)了發(fā)刊詞的主旨,并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及意義。
其一,抒發(fā)了清末民初的易代之感。
《辮子春思賦》:“辮子之別三年,腦殼之光可憐。太陽一照,幾乎日暖生煙。危險如此,可惜頭發(fā)幾千。剪與發(fā)兮相逼,月與頭兮共色?!瓫r乃尖頭尖腦,對此傷情。……嶙嶙頂骨現(xiàn),隱隱紅筋漫。已焉哉,春風起兮辮子飛,辮子飛兮春日暉,春日遲遲猶可耐,辮子行行終不歸?!?7)蘅齋《辮子思春賦》,《娛閑錄》第13冊,1915年,第35-36頁。這首賦仿《蕩子春思賦》,把民國初建時剪掉辮子所帶來的種種不適展現(xiàn)了出來,通過對辮子的懷念,隱約表達出對清王朝的眷念,飽含遺民之思。
《續(xù)恨賦》:“試望山河,風景不殊。為時無幾,遂判菀枯。滄海桑田,何限踟躇?!腥绨⒏玟呖?,系出天潢。……一朝被廢,青宮就荒。瓊枝凋色,玉契無光?!秩缥鐦蛑聘胁?,奇氣不可羈束。因利乘便,自領都督?!@飛書之入告,竟免冠而對獄。眼淚洗面,長歌當哭。別有太炎章子,一代文豪,……蜷伏京邸,侘傺無聊。焚香枯坐,愁誦《離騷》。若乃李家子弟,世襲通侯。……妬蘋花之自由。墜心危涕,無處埋憂。至若治馨王氏,才思警敏……已矣哉,高岸為谷兮,深谷為陵。……識盛衰之倚伏,曾何悲憤之填膺?!?8)觚齋《續(xù)恨賦》,《娛閑錄》第13冊,1915年,第33-34頁。此《續(xù)恨賦》通過阿哥溥儀、午橋制府、尹昌衡、章太炎、李家子弟、治馨王氏等大人物在易代紛擾中的人生遭遇,表達了易代盛衰之感。
其二,表達民國初抵制洋貨、提倡國貨的呼聲。
《商業(yè)場賦》:“使舶來什物,多于鹿蒿之成品,縫紉機器,多于松竹之工女。寶丹清快,多于廣和之參茸,匹頭洋紗,多于因利之布縷。啤酒潑蘭,多于建馨之罐頭,英美廣告,多于市人之言語。使本國之貨,欲推行而無路,外人銷場,日益鞏固……嗚呼!仇國貨者,國人也,非商也。病商者,商也,非政府也。嗟乎!使國人維持國貨,則足以救國?!?9)丘民《商業(yè)場賦》,《娛閑錄》第2冊,1914年,第38頁。此篇賦借對成都商業(yè)場的描繪,展示了當時洋貨充斥市場、國貨推行無路的情況,大力呼吁民眾支持國貨,抵制洋貨,并以此來救國。
此賦所言商業(yè)場乃是樊孔周所辦:
成都市區(qū)總府街與華興街之間有條橫街,叫商業(yè)場。它原名勸業(yè)場,是成都最早的商業(yè)中心,也是清末四川勸業(yè)道周孝懷的政績之一。
……
光緒三十三年(1907)周善培(孝懷)署理四川通省勸業(yè)道時,將成都圖書業(yè)幫董樊起鴻(孔周)提拔為成都商務總會協(xié)董,作為推行“新政”的助手。樊即建議由成都商會出面集股商辦“勸工場”,得到周孝懷的贊成。并決定成立成都建筑有限公司,負責建勸工場,公推樊孔周負責籌備,公司的事務所設在商會內。
樊孔周草擬了集股章程十六條,其中規(guī)定:“本公司不納非本國人及與非本國人有關系之股”,這有鮮明的愛國主義精神;……勸業(yè)場共有150余家店鋪,家家有特色,戶戶有專長,幾乎把成都的工商精華都薈萃于此了。……
勸業(yè)場的商家,既是花中選花、行業(yè)齊全、花色新穎、吃喝穿用、無所不備,又是零售、批發(fā)兼營,所以對于外縣商旅和本地顧客都有很大的吸引力。
宣統(tǒng)元年(1909)三月初三,勸業(yè)場正式開場?!?/p>
建場的目的,是比較工藝優(yōu)劣,謀求進步改良,發(fā)展本地產品。暫準銷售洋貨本為一時權宜之計,而開場一年來,本地產品的營業(yè)額僅占十分之三,洋貨廣貨的比重反而很大,商會同仁認為需要改變場名,才能名實相符,故于1910年(宣統(tǒng)二年)3月由成都商務會具文詳請改名為商業(yè)場,……
勸業(yè)場改為商業(yè)場,雖然僅一個字的變動,性質就迥然不同,為帝國主義的洋貨大開綠燈,成都的手工業(yè)就飽受摧殘了。(10)陳祖湘、姜夢弼《成都商業(yè)場的變遷》,四川省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四川文史資料集粹》第3卷《經濟工商編》,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05-315頁。
為提倡實業(yè),樊孔周倡議集股修建“勸工場”,宣統(tǒng)元年(1909)三月初三正式開場,更名“勸業(yè)場”。后來,洋貨銷售量更大,不得已改名“商業(yè)場”。“自然經濟的籬笆終究難以抵擋洶涌肆虐的資本主義經濟的沖擊”(11)李玉《開放、發(fā)展與中國城市近代化啟動散論》,《中華文化論壇》2019年第1期,第16頁。,此時的成都商業(yè)場洋貨銷售好,國貨銷售受到很大影響。
成都商業(yè)場、《娛閑錄》的主辦者都是樊孔周。謝放《樊孔周》說,“樊孔周為抵御外侮,挽回利權,創(chuàng)辦近代企業(yè)的一系列活動,對于清末四川民族工商業(yè)的勃興確有較大推動作用,他亦因此成為四川工商業(yè)界舉足輕重的人物”,成都商業(yè)場興辦目的是為了“鼓勵發(fā)展工商業(yè)”(12)謝放《樊孔周》,任一民主編《四川近現(xiàn)代人物傳》(第4輯),四川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180、178頁。?!秺书e錄》登載《商業(yè)場賦》的時間是1914年,距“勸業(yè)場”改名“商業(yè)場”已過去四年多。由此可見,樊孔周仍不忘興辦“勸業(yè)場”的初衷,還在大力提倡國貨,呼吁發(fā)展民族工商業(yè)?!秺书e錄》確實不“閑”。
其三,關注國計民生。
如《軍票賦》:“軍票之興三年,市面之糟可憐?!瓊文甓记?,眼何日而始明。況乃貧家小戶,對此傷情。……上愁消納之策,下讀錢票之歌。相悲相泣,日后如何。”(13)平?!盾娖辟x》,《娛閑錄》第8冊,1914年,第49頁。此賦寫民國初期四川地區(qū)興起軍票制度,以軍票代替銀子,以及因亂發(fā)行軍票給民眾帶來的苦難。
關于民國初年四川地區(qū)的軍票制度,張善熙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四川響應,張培爵、楊庶堪起義于重慶,成立“蜀軍政府”,以張培爵、夏之時為正副都督,宣布獨立。同時,省議會的蒲殿俊、羅綸等與原川督趙爾豐搞了一個“官紳協(xié)定”,也宣布四川獨立,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于成都,以蒲殿俊、朱慶瀾為正副都督。嗣后不幾天,蒲、朱12月8日東較場閱兵的時候,趙爾豐唆使他原統(tǒng)率的邊防軍發(fā)動兵變,蒲、朱逃避。散兵游勇在成都大搶大掠,將藩庫、鹽庫,浚川源官銀號及一些富裕的商號的庫存現(xiàn)銀約五六百萬兩,全部搶劫一空。經尹昌衡率新軍進城平亂后,成立四川軍政府,由尹昌衡、羅綸任正副都督。以后四川軍政府與蜀軍政府合并為“中華民國四川都督府”,以尹昌衡、張培爵為正副都督。由于藩庫等被劫,軍政府一錢莫名,財政十分困難,乃于1912年1月在原浚川源銀行舊址成立“四川銀行”,發(fā)行“四川軍用票”,作為軍政開支之用,票面有一元、五元、十元三種(十元券未發(fā)行),原訂發(fā)行總額為300萬元。兩府合并后,軍費開支龐大,全靠軍用票無限制的發(fā)行,以致發(fā)行數(shù)達1500萬以上。在當年夏天,尹昌衡奉命赴西藏平亂,在率兵離川赴藏時,將川行現(xiàn)銀數(shù)百萬元全部提走,致使軍用票原定“一年兌現(xiàn)”的諾言不能實現(xiàn),失信于民,因而軍用票價值無形跌落。隨著政局的動蕩,票銀差價愈來愈大,當時硬銀元1元要換銅元一千六七百文,而軍用票1元只換銅元八九百文,只值銀元四角或五角,老百姓便珍藏銀元,收進后不用出,甚至拒用軍用票。胡景伊主川時強迫使用,對于歧視或拒用軍用票的,不惜殺人鎮(zhèn)壓(商人陳少卿即是以拒用軍用票被殺),但仍無濟于事;稍久又發(fā)生折扣。軍用票流入重慶,重慶訂出了一種特殊的“周行銀”的規(guī)定,無論何種交易,皆按七成生洋(銀元),三成軍用票,配搭行使,減少了市場交易上的爭執(zhí)。1914年,票價愈跌,各地糾紛愈多,官民都受其困。后來商準鹽務所在鹽稅項下,按稅款十成,搭收軍用票三成的辦法收回軍用票,回收了300余萬元在重慶焚毀。但成渝兩地軍用票仍然很多,價格更跌,成為金融市場的包袱。1915年,陳宦主川,乃向重慶中國銀行息借兌換券400萬元,又在肉厘內每豬加收1角,撥交浚川源銀行發(fā)行紙幣200萬元,即以此兩筆作為收回軍用票基金,按五折收回軍用票。在收回時發(fā)現(xiàn)編重了號碼的有數(shù)十萬元,都一律收回,先后收兌了1000萬元以上,市面所余不多,也就不了了之。
軍用票風潮,經過幾屆四川督軍,先后持續(xù)四五年,影響川省農工商業(yè)及金融事業(yè)和人民生活異常深刻,反映了民初政治經濟財政的混亂,也使政府發(fā)行紙幣長期在人民群眾中喪失信用。(14)張善熙《民初四川四大金融風潮》,《文史雜志》1993年第6期,第24頁。
1912年四川地區(qū)開始發(fā)行軍票,先后持續(xù)了四、五年,《軍票賦》以文學手法形象地反映了當時情況,有助于深入了解民國初期的這段歷史。
其四,描繪當時社會民俗、風俗。
如《成都春賦》:“白魴初熟,綠蟻新醅。樓名濯錦,池號流杯。醬調紫筍,蜜餞青梅。宜春品茶去,聚豐醉酒來。京調初開,高腔乍撫?!逗苫ā?、《牡丹》之曲,梅史竹女之舞。悅來笙簧,群仙箏柱。才演草橋,又排花鼓。司香都尉,傅粉仙郎。鷹脧紫甸,馬系綠楊。紅裙霧集,翠蓋云張。佳人入餐館,公子進浴堂?!?15)蘅齋《成都春賦》,《娛閑錄》第12冊,1915年,第8頁。此賦寫出春來成都,各色人等外出游春、品茶飲酒、聽戲賞舞,一派熱鬧繁華氣象,充滿市井氣息。此賦中“悅來”是樊孔周興建的悅來茶園。悅來茶園于1909年建竣,先后接納京戲、川戲和改良川戲各戲班輪流上演,是成都川戲的一個發(fā)祥地。
如《麻雀牌賦》:“雀牌之盛有年,社會之壞可憐。無人不愛,癮發(fā)甚于吸煙。傾家蕩產,不知幾萬幾千?!瓫r乃賭神不佑,上手無情。于時大牌難和,債已堆砌。四圈未完,損失匪細?!信鄟y,輸干凈而長嘆。解衣入質店,愧汗常漫漫。”(16)華如《麻雀牌賦》,《娛閑錄》第16冊,1915年,第39-40頁。對打麻將這種賭博行為進行了規(guī)勸。
又如《癮客妙思賦》:“灰與丸兮具備,人與鬼兮共色。灰則漸漸無余,人則奄奄不測。……病發(fā)如何?神昏耗而意亂,橫短榻而愁嘆。呵欠口難斂,涕淚常漫漫?!?17)步《癮客妙思賦》,《娛閑錄》第9冊,1914年,第47頁。此賦把抽鴉片煙者因禁煙日嚴造成煙癮發(fā)作時的丑態(tài)描摹了出來,以此來勸誡世人早日戒掉鴉片煙。
又如壯悔《升官圖賦》,就官場現(xiàn)象進行了抨擊,升官圖游戲中暗含了官場規(guī)則,以此告誡世人遠離險惡仕途:
時而紫綬登朝,時而青驄走馬。負者則黑革囊空,勝者則青蚨手把?;騽t簪纓晉秩,袍笏加官,九卿右擢。一旦左遷,以功名為兒戲,任顛倒如轉丸。問仕途之目的,無非在乎金錢?!垩粢衙欤念^之蟲可傷。……負既委之命途,勝亦何須才智?!纹谡我?guī)模,在此盈尺之地。不信升官發(fā)財,乃類小兒之游戲?!峦痉菢返?,不如早還鄉(xiāng)。鄙金錢如糞土,祛利欲于膏肓。(18)壯悔《升官圖賦》,《娛閑錄》第12冊,1915年,第8-9頁。
再如,《假哥賦》描摹世態(tài),諷刺世俗“官樣人”,此種人混跡官場、商場,對其假模假樣、裝腔作勢的行為進行了嘲諷;《吃匪賦》則是諷世之作,描繪貪得無厭好吃者的丑態(tài)。
諷世的目的是勸世,都鄙回顧了《娛閑錄》辦刊一年所取得的成就:
然此一年之諧文、小說、時論、雜俎為篇數(shù)百,同人谫陋,何敢云經世之作?惟所撰述,出于莊雅者半,出于戲謔者亦半,則以正言不如諧語之入人深也。試于今日,追維一年以來之所歷,裨益于人世者安在?影響及社會者幾何?知我罪我,固在讀者。而娛閑錄三字則已深入人心,久久不忘。豈若無痕春夢,隨云煙以俱散哉?(19)都鄙《回顧去年》,《娛閑錄》第24冊,1915年,43頁。
時當社會動蕩,時局艱難,辦報之人有感于肩負的社會責任,但由于當局鉗制言論,為了避免因言獲罪,也為了增強文章感染力,激發(fā)讀者興趣,達到良好的輿論效果,故采取登載亦莊亦諧的游戲之文。這種方式也取得了很大成功。
《吃匪賦》基本用白話文寫成,間雜俚俗用語,如:“鬧得人鍋飛碗走,吃鐵吐火,毫不留情?!喼本妫猩趺此Ш镒?,醉的時候鬧多少花腳烏龜?!?20)蘅《吃匪賦》,《娛閑錄》第11冊,1914年,第50頁。其中“吃鐵吐火”、“水晶猴子”、“花腳烏龜”皆是四川方言?!俺澡F吐火”形容人兇猛?!盎_烏龜”是指人做事情顛三倒四。且志宇《四川方言與文化》:“‘水晶猴子’應分開來看:‘水晶’言其世事洞明,‘猴子’言其人情練達。四川人常把行事精明通透的人叫做‘水晶’或‘水晶燈籠’?!?21)且志宇《四川方言與文化》,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5年版,第178頁。
又如,《軃神誤入女廁賦》:“則有軃神者,生性粗頑,舉止綽闊。專務奢華,自矜標格。目中不識一丁,胸次毫無點墨?!?22)觚齋《軃神誤入女廁賦》,《娛閑錄》第24冊,1915年,第46頁?!败€神”是四川方言,其意思是“二流子,無正當職業(yè)的游民或窮漢”(23)繆樹茂《四川方言詞語匯釋》,重慶出版社1989年版,第208頁。。
再如,《麻雀牌賦》:“重以振功,甚多三面網(wǎng)羅。丁拐橋兮穩(wěn)坐,扶瞎子而下河。上家眉眼手勢,下家咳嗽笑歌。左巖右坎,看你如何?!?24)華如《麻雀牌賦》,《娛閑錄》第16冊,1915年,第39頁。其中“振功”、“扶瞎子而下河”、“左巖右坎”是四川方言俗語。“振功”是害人的功夫?!胺鱿棺佣潞印本褪钦?、害人的意思?!白髱r右坎”即左邊是懸崖、右邊是溝坎,意思是左右為難、進退維谷。此外,《辮子春思賦》中也有“腦殼”、“尖腦殼”等四川方言。
《娛閑錄》登載的賦作中保存很多四川方言俗語,有的尚未被《四川方言詞語匯釋》、《四川方言詞典》、《成都話方言詞典》、《成都方言詞典》等方言詞典收錄。有的俗語還是民國時候通用,后來就不再使用了。這些語料值得方言研究者進一步關注。
《商業(yè)場賦》、《癮客妙思賦客》、《軍票賦》、《成都春賦》、《屁聲賦》皆有自注。賦文含義隱晦,非賦注難以彰明。有了自注就便于理解賦文的含義,如《軍票賦》“眼何日而始明”注云“因諺有銀子是白的,眼睛是黑的,一見了銀子,眼睛就亮了之說”,“男女雜而行亂”注云“某報載:福建館換錢時常有某在此吊膀子”(25)平?!盾娖辟x》,《娛閑錄》第8冊,1914年,第49頁。。有些賦涉及當時的“新典故”,如《成都春賦》“開六門而競入”注云“成都四門,新辟二門”(26)蘅齋《成都春賦》,《娛閑錄》第12冊,1915年,第8頁。。又如,《癮客妙思賦》“出錢五釧,不得一兩凈煙”注云“聞近日實價如此”(27)步《癮客妙思賦》,《娛閑錄》第9冊,1914年,第47頁。。這個注可當民國經濟史料來看待。
《娛閑錄》賦作者署名的有:丘民、平模、步、蘅齋、壯悔、蘅、壁經堂、華如、芑、骨、放、觚齋、失名。其中可考者有壯悔、壁經堂、觚齋、蘅。
《娛閑錄》中署名“壯悔”的是李思純(1893-1960)。李思純在《娛閑錄》中的署名還有“李思純壯悔”、“李思純”。《李思純文集·論文小說日記卷》收了《升官圖賦》一文?!端拇ㄊ≈尽と宋镏尽罚?/p>
李思純(1893-1960),字哲生,成都人。史學家。早年入四川法政專門學校學習,后任《川報》記者?!拔逅摹边\動期間,加入“少年中國學會”。1919年赴法國留學,就讀于巴黎大學文科?;貒?,歷任南京東南大學、成都高等師范學校、輔仁大學、四川大學、華西協(xié)合大學、浙江大學等校教授。建國后,任四川省文史研究館研究員。一生專治史學,尤精元史,兼工詩詞。著述甚豐,己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元史學》、《江村十論》等,譯著有《史學原理》、《仙鶴集》等。(28)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四川省志·人物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54頁。
關于李思純詳細介紹,另可參看陳廷湘、李德琬主編《李思純文集·詩詞卷·附錄》中《李思純哲生小傳》(29)李德琬《李思純哲生小傳》,陳廷湘、李德琬主編《李思純文集·詩詞卷·附錄》,巴蜀書社2009年版,第1603頁。一文。
《娛閑錄》中署名“壁經堂”的是胡鴻勛(1857-1929),據(jù)《新津縣文化志·胡鴻勛生平簡介》載:
胡鴻勛號安瀾,別號淦,寓名壁經堂,新津縣金華鄉(xiāng)寶峰大隊人。生于清咸豐六年(1857年)。幼時在本鄉(xiāng)青杠坎徐懷古老師門下讀書,很受老師器重。一次,老師在他所作的文中批道:“床上架床,屋上架屋,多看詩書”。鼓勵他努力學習。清光緒二十五年(1890年)赴成都參加省會考,獲全川第一名。同年代替別人考上舉人,獲酬銀一千兩。王道臺聞其名,聘請胡安瀾為家庭教師。胡安瀾畢業(yè)于清末省辦的尊經書院,與四川名人饒焱之、馮春翹、帥玉佐、吳虞、朱青長交往較密。民國元年至四年,先后在省立中學、師范學校任教。民國五年(1916年)劉成厚掌四川軍政府時,聘胡安瀾為四川文獻征存處處長,《四川叢書》編輯處處長。他對地方歷史人物及一些史故進行考證補失作出了貢獻。民國七年(1918年)曾任成都戲曲改良進化社社長,從事戲曲改良工作。改良后的戲曲曾刊登在當時的《國民公報》上,后集為一冊問世。民國十年,在成都浙江會館辦有《壁經堂文學》專門學校,同時任四川省通志局襄理。民國十二年(1923年)被成都國學院院長廖季平聘為教師。于民國十八年(1929年)病逝,享年七十二歲。(30)新津縣文化志編纂組《新津縣文化志》,1984年版,第312頁。
《娛閑錄》中署名“觚齋”的作者是方于彬(1878-1928),原名象矩,字頡云,號觚齋。廩貢生,年十七,入尊經書院,又畢業(yè)于四川通省師范學堂。光緒中,曾任貴陽巡警學堂提調,貴州巡撫岑春萱以功保貴州直隸州知州。辛亥后,一度入田頌堯幕府。民國歸蜀,歷任第一屆四川省議會議員、國軍二十一師秘書長、通江縣征收局長、北川鹽運副使。民國十七年(1928)卒,著有《觚齋詩存》等。(31)參見:李曉宇《尊經·疑古·趨新:四川省城尊經書院及其學術嬗變研究》附錄二《尊經院生征略》,四川大學2009年博士學位論文,第222頁。方于彬的著述還有《觚齋文集》一卷、《緣凈居詩存》二卷、《觚齋書牘》二卷、《緣凈居隨筆》二卷、《觚齋雜俎》一卷、《觚齋聯(lián)語》二卷、《觚齋集聯(lián)》一卷。(32)中國地方志集成編委會編《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志輯(新編)》第31冊《民國簡陽縣續(xù)志》,巴蜀書社2017年版,第509頁。
方于彬的生平在民國十六年(1927)鉛印本《簡陽縣志》卷七、卷一一,民國二十年鉛印本《簡陽縣續(xù)志》卷二、卷三有載。特別是民國二十年鉛印本卷二附顏振麟撰寫的《清授朝議大夫簡陽方君頡云墓志銘》、卷三《方于彬傳》有其生平事跡的詳細記錄。
《娛閑錄》中署名“蘅”的作者是四川新都人閔昌銓,字問聃,著有《問聃雜俎》。民國三十年(1941)刊《問聃雜俎》載有《吃匪賦》,其賦題后注:“為《娛閑錄》作,屢經各報轉載。”(33)轉引自:馬積高主編《歷代辭賦總匯》第21冊《清代卷》,湖南文藝出版社2014年版,第21509頁。民國三十年刊《問聃雜俎》現(xiàn)藏四川大學圖書館。